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第2辑)/华东师大丽娃档案丛书
分类
作者 汤涛主编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留学苏联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主持人:张校长,您好!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正在实施“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项目,计划采访一批80岁以上的老干部、老教授和老校友,希望通过大家的口述,记录华东师大的历史,您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求学经历吧?

张瑞琨:我是1935年1月出生在上海,小学和中学也都是在上海就读的。读小学正赶上是抗战时期,读中学是一半在解放前,一半在解放后。1952年夏天,我读的是高三上学期的春季班,当时规定春季班也能报考大学,所以我高中只念了两年半。我报考华东师大是因为当时国家刚解放不久,要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教育事业关键就是教师资源,当时国家号召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献身教育事业。在这样的形势下,我通过全国统考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

我们班级有60个人,其中有应届高中毕业生,也有调干生,即工作过的人。这样的班级学习上差别还是蛮大的,有的人学起来比较吃力。当时大家一心想把成绩搞上去,都有一个朴素的想法,不要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特别是调干生,即使他们学习非常困难,也非常刻苦。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分了5个学习组,一个学习小组12个人。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和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在一个组里,我们希望在自己学好之后能够把相互帮助的对象的成绩也搞上去。我们经常自己复习完,还要和别人讨论,所以自修教室晚上人都是满满的。这种方式对彼此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好处。通过这个学习小组,你要动脑筋去想怎么和别人讲,这个过程就加深了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双赢。

在生活上我们也是互相帮助。我印象最深的是吃饭也直接和老师坐一起,八人一桌,大家互相关心,气氛很好。老师们对待教育事业都非常敬业,对待我们就像对自己的弟妹和子女一样爱护。所以有时候如果我们不去找助教辅导,他们会主动问我们,哪些人学习比较困难,然后找学习困难的同学去教研室一起讨论,打消疑虑。我们华东师大有个传统,就是学会老老实实做人,我们的老师这么教育我们,将来我们当了老师以后也这么教育我们的学生,所以师大出来的人工作都很勤恳。

我跟我夫人徐文柳是同班同学,她后来是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教授。1952年考入华东师大物理系,1956年毕业进了理论物理研究班,1958年毕业以后被分配至福建师范学院。我们是1959年结婚的,结婚一个月不到,我就出国了。她则一直在福建,直到1973年再回到华东师大,所以我们一分就是15年。这个可能在别人看来很难接受,但我们也都克服了,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勤勤恳恳工作,要以事业为重。

主持人:您是1959年12月赴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做研究生,当时的背景是什么?能否谈谈您在苏联的学习、生活经历?苏联的教育模式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张瑞琨:由于国家需要培养一批较高层次的人才,我有机会于1958年参加赴苏联留学的选拔考试,并有幸获得通过。这个也可以说是我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为了做好赴苏联留学的准备,我于1958年10月去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正在这时出现了一个情况,中国和苏联教育的交流名额用完了,但是中国科学院交流的名额还有多的。于是,中央决定从高校中抽一批同志代替科学院去苏联科学院学习,我有幸被抽中,所以我1959年12月到苏联去学习了。这就是我去苏联科学院学习的背景。

1959年12月我赴莫斯科开始了留学生活。我被分到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读研究生,学制为3年半。我的导师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苏联科学院院士塔姆先生,这位犹太血统的老人很慈祥、和蔼,曾访问过中国。研究所除了要求我补习俄语外,还给我配备了一位小导师,他叫戈里芳特,是位在格鲁吉亚出生的副博士。

根据规定,我必须要通过两门课的考试,才能开始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工作。大导师提出,我的第一门学位课程要通过“量子电动力学”的考试,他指定了参考书,要我什么时候准备好,什么时候来考。我顿时傻了眼,因为“量子电动力学”这个名称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此时此刻,我心里很清楚,艰难的生活已经在等待着我。我去书店购买了导师指定的参考书,这本书16开本,共652页。第一页的物理内容我就不懂,在学校里也没有学习过。我想我别无选择,国家花了这么多的财力来培养我,我只能是拼命努力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自己的任务。我足足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读懂了书的内容,推导出书中的公式。

于是,我就向小导师提出考试要求,我的这门考试获得了通过!第二门考试科目为“统计物理”,经过3个月的准备,我也获得了通过。经过这两门课程的苦战,我体重一下减了10公斤。由于我们每个人都下决心必须在3年半内完成任务,和导师商量后,我的学位论文题目定为《利用格林函数方法研究重子——反重子系统束缚状态的性质》,这是理论物理中基本粒子理论研究较前沿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我查阅了大量文献,同时参加研究室的学术讨论会,进行大量的数学计算。到1963年初,我的论文基本完成,导师对结果也比较满意。经研究所的学术委员会批准,我于1963年5月2日上午进行论文答辩并通过,我获得了苏联科学院数理学部副博士学位。

在留学期间,我还担任了一些社会工作。我在中国科学院赴苏留学的留学生会中先后担任了文娱部长和留学生会主席。1961年以后,因为当时党的组织已经不公开了,这个留学生会组织还成为与大使馆联系、与苏方打交道的机构。所以我后来从事外事工作、管理留学生的本领就是从这个时候学起的。  P3-6

后记

两年前。我们在承担学校文化建设项目后,出版了《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第一辑),本书为学校文化建设项目第二批成果。

打捞华东师大悠久深厚的历史记忆,是学校档案馆(校史党史办)的工作职责,也是我们的一个使命。我们怀着对历史负责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在征询学校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综合各方因素,从近500余名退休教师中确定了第二批口述访谈人物名单。口述访谈以“抢救式访谈”为基本要旨,人物选择按老干部、老教授和老校友划分,且主要以前两者为主。人物遴选的基本条件是:1)年龄在80周岁以上;2)不同学科且有一定声望;3)一定比例的女性。最后确定此次访谈人物有:张瑞琨、吴铎、郭豫适、江铭、徐天芬、黄永砥、盛和林、倪蕊琴、颜逸明、陈崇武、宋永昌、陈伯庚、彭漪涟、王耀发、梅安新、沈焕庭、齐森华、邹兆芳、周尚文、张超、茆诗松、刘运来等22人。

本项目在档案馆馆长汤涛的主持下,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分别对这批老干部、老教授、老校友进行了深度的口述访谈,同时系统征集到大量珍贵的照片、手稿、著作、证书等实物档案;通过录像录音,获得了大量生动形象、鲜活细腻和富含启迪意义的声像档案。

为编撰成书,我们在70余万字的访谈记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而艰苦的材料补充和史料补正。在此基础上,再请口述者进行审读,签字授权。本书以问答形式,且遵循第一人称的叙述体裁。在编排上,老干部按入校工作时间排序,老教授按年龄大小排序,老校友按入学时间先后排序。

本书编撰出版得到了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党委书记童世骏亲自为本书作总序。老干部、老教授和老校友对口述文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对他们孜孜砣砣、慎终如始的精神深表敬意。

本项目的访谈人物、采访提纲等由档案馆馆长汤涛负责制定。全书由汤涛负责整理统稿、修订和审定。档案馆馆员俞玮琦具体负责访谈项目实施和协助整理工作,胡琨参与前期准备工作和部分访谈,林雨平、杨婷等参与本书内容的修订和讨论。

本项目具体访谈分工情况:张瑞琨、郭豫适、江铭、宋永昌、颜逸明、王耀发、沈焕庭由俞玮琦主持;刘运来由胡琨主持;倪蕊琴、彭漪涟、齐森华、邹兆芳、周尚文由黄亚欣主持;陈崇武、陈伯庚、梅安新、张超、茆诗松由张乐琴主持;吴铎、徐天芬、盛和林、黄永砥由邵雨、陈洲主持。在每篇访谈之后,我们附上一篇链接文章,作为访谈录的一种补充,使每位访谈对象的形象更鲜明生动。

本项目得到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党委宣传部、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校友会等部门的鼎力支持;本书的出版得到上海三联书店的支持,感谢责任编辑钱震华先生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在此谨表谢意!

因编撰时间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5月

目录

张瑞琨:从苏联留学生到大学校长

吴铎:走在开拓新学科的道路上

郭豫适:慎思笃行 学者风范

江铭:“双肩挑”的读书人

徐天芬:不求立丰碑,只盼理想早实现

黄永砥:绘制遥感人生的地图

盛和林:探索动物世界的农家子弟

倪蕊琴:我的托尔斯泰情结

颜逸明:家贫才钝好追求 天道酬勤乐悠悠

陈崇武:一生难逢的两次重要机遇

宋永昌:生态学科的守护者,环境学科的探路人

陈伯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

彭漪涟:跋涉在逻辑教学与研究的征途上

王耀发:“金嗓子喉宝”之父

梅安新:察地扶摇上九天

沈焕庭:我对河口怀有深厚感情

齐森华:我把学生看作我生命的延续

邹兆芳:人生选择 选择人生

周尚文:跋涉在求真路上

张超:地理学人铸人生

茆诗松:中国数理统计的开拓者

刘运来:千金一诺 大爱无疆

序言

很少有一条小河那么有名,很少有一条名河那么小巧。华东师范大学的这条校河,虽然在上海市中心中山北路校区的地图以外难见踪影,却在遍布全球的师大校友的心里,时时激起浪花。

站在丽虹桥上望着丽娃河,那绿树鲜花簇拥着的、蓝天白云倒映着的清澈水面,也许有人会认为她过于清纯精致不够豪放,而与师大结缘于郊外新校区的老师和同学们。会觉得她与闵行新校区的樱桃河其实各有千秋。但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有多少人一提起她的名字有说不完的话,却又常常不知从何说起……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成立大会的地点就在离丽娃河不远的思群堂。华东师大的基础是成立于1924年的大夏大学和成立于1925年的光华大学,以及其他一些高校的部分科系,其中包括成立于1879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分解以后的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和教育系,以及圣约翰的11万余册藏书。尽管按惯例我们可以把建校日确定在20世纪20年代,甚至还可以追溯到中国土地上第一所现代大学诞生的一百三十多年前,但我们更珍惜“新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的荣誉,更珍惜曾经是中共中央指定的全国十六所重点高校之一的责任,也因此而更珍惜与这种荣誉和责任有独特缘分的那个校园、那条小河。

因此,“丽娃”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华东师大的荣誉,象征着华东师大的责任。编撰以“丽娃”命名的这套丛书,是为了表达我们对学校的荣誉和责任的珍惜,表达我们对获得这种荣誉和履行这种责任的前辈和学长们的怀念和景仰,也表达我们对不同时期支持学校战胜挑战、追求卓越的历届校友和各界人士的由衷感激。

这套丛书,应该忠实记载华东师大百余年的文脉传承和一甲子的办学历程,全面解读“平常时节自信而低调、进取而从容,关键时刻却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师大人气质,充分展现华东师大精神传统的各个侧面和形成过程。

这套丛书,应该生动讲述历代校友的精彩故事和不同时期的奋斗历程,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们知道,华东师大的前辈们是怎样用文化的传承来抵抗野蛮和苦难的,是怎样用知识的创造来追求光明和尊严的,又是怎样努力用卓越的学术追求与和谐的团体生活,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

这套丛书,更应该激励我们和我们的后代,永远继承“自强不息”、“格致诚正”的精神,发扬学思结合、中外汇通的传统,不断追求“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大学理想,忠实履行“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师生准则。

这样一套丛书,将不仅成为华东师大这个特定学术共同体的自我认识和集体记忆,而且也将成为人们了解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曲折发展脉络、研究中华民族科教兴国艰苦历程的资料来源和研究参考。

从这个角度来看,编撰出版这样一套丛书,是以一种特殊方式续写着华东师大的历史,更新着华东师大的传统,丰富着华东师大的精神。

因此,我们有多种理由对丛书的诞生和成长充满期待,祝愿“丽娃档案”丛书编辑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2014年5月于丽娃河畔

内容推荐

汤涛主编的《华东师大丽娃档案丛书》,忠实记载华东师大百余年的文脉传承和一甲子的办学历程,全面解读“平常时节自信而低调、进取而从容,关键时刻却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华东师大人文气质,充分展现华东师大精神传统的各个侧面和形成过程。

这套丛书,激励我们和我们的后代,永远继承“自强不息”、”格致诚正”的精神,发扬学思结合、中外汇通的传统,不断追求“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大学理想,忠实履行“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师生准则。

这样一套丛书,将不仅成为华东师大这个特定学术共同体的自我认识和集体记忆,而且也将成为人们了解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曲折发展脉络、研究中华民族科教兴国艰苦历程的资料来源和参考。

《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第2辑)》为丛书之一,以对话的形式,生动讲述了前辈们的亲历亲闻、挖掘老一辈校领导的事迹、记录老一辈教授的传奇,以及对师大的情感和对师大未来的期许。

编辑推荐

华东师范大学自1951年建校以来,薪火相传,群贤辈出。汤涛主编的《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第2辑)》是“华东师大丽娃档案”丛书的一部分,为口述系列访谈,是学校档案馆收集学校记忆的尝试。本书入选了二十几位老干部、老教授、老校友,并以对话的形式,生动讲述了前辈们的亲历亲闻、挖掘老一辈校领导的事迹、记录老一辈教授的传奇,以及对师大的情感和对师大未来的期许。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