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大卫·斯卡贝克著,李立丰译的《黑帮的逻辑(帮派治理美国监狱秘辛)》挑战了大众普遍持有的监狱帮派会助长种族歧视现象和暴力行为的看法,与一般人的想法相反,监狱帮派的制度实际上减少了监狱中的暴力行为。 作者遵循理性选择传统,对监狱帮派作了大量的第一手描述,包括帮派是怎样精密组织(甚至有成文规章)来规范监狱黑市、裁决冲突、平衡囚徒与狱警之间的矛盾,以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监狱亚文化以及帮派政治问题,试图阐释帮派为何会形成、精密的结构对其产生了何种影响,以及监狱帮派又缘何会拥有左右甚至是高墙之外的犯罪的力量。本书翻译质量较好,语言较流畅。 内容推荐 大多数人说起监狱黑帮,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帮暴力之徒、种族分子。很少有人会想到监狱黑帮内部结构井井有条(通常存在成文帮规),不仅可以规范监狱内部的黑市交易,解决争端,还可以在囚犯、帮派分子与管教人员彼此矛盾的需求之间实现战略平衡。然而,正如大卫·斯卡贝克著,李立丰译的《黑帮的逻辑(帮派治理美国监狱秘辛)》所言,黑帮之所以形成,是为了在不法犯罪人之中建构秩序,为不法行为提供替代性的治理机制。通过经济学分析,他深度挖掘监狱内部那个隐秘世界中的犯罪文化、囚犯等级、监狱黑帮政治等问题,从而阐明:监狱黑帮何以出现?正式治理机制如何产生影响?为什么监狱黑帮的势力远及高墙之外的世界?这一研究的意义,远远超越看似毫无理性、悲惨无助的囚徒社群,更说明了在传统治理机制缺位的情境下,社会与政治秩序如何破土而出。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致谢 1 治理机制与监狱社会 极道正义 经济思维 监狱内社会秩序的治理理论 监狱黑帮 男子中心拘留所 2 囚徒戒律 囚犯的自治需求 自治要有规矩、有组织 囚徒戒律时代 囚徒戒律的消解 暴风之狱 死囚 3 监狱黑帮的崛起 私人保护的生意 加州监狱黑帮的源流 不法经济活动 替代解释 我弟兄的保护人 4 囚徒社会的治理 集体责任体系 团伙形成过程中种族的角色与作用 监狱黑帮建构秩序 信息与执行机制 监狱黑帮执行的是什么规矩? 掠食还是创造? 实践与理论意义 背景审查 5 监狱黑帮的内部结构 组织性与策略性的挑战 让老犯遵守帮规 退出、发声与暴力 招兵买马的挑战 外部与内部冲突 彼此制衡 帮派的本质 麦克阿瑟公园 6 监狱黑帮如何统治外部世界 勒索的经济学分析 毒品贩子要“缴税” 郡拘留所的作用 毒品交易的罪犯治理 傀儡 7 何为解决之道? 政治经济的根本问题 官方如何应对?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囚犯社群非法治理机制的结构与解构 试读章节 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决定投入多少资源去界定或落实所有权。如果成本会降得更低,在此之前人们往往会选择限制使用该资源。例如,如果汽车报警器降价一半,就会有更多人选择为自己的车辆安装报警器。汽车不会被盗,因此变得更加安全。在资源价值增加时,就值得更为严密的保护。在一辆旧皮卡和一辆新跑车之间,车主更倾向于为后者安装防盗报警器。 界定、落实所有权需要较高成本,因此并非对任何事物都要界定所有权。例如,对于地球上的大部分海洋来说,界定并落实所有权无利可图。监控人类对远海的利用一方面成本高昂,一方面获利甚微。另外,所有权除了指是否拥有某物之外,还具有其他复杂、细微的含义。某项资源可能具有包含数个相关产权的特征。独立个体可能拥有部分上述权利,但非全部。我或许有权禁止他人进入我家,但我却可能无权拒绝飞机飞越我家,无权禁止无线电波穿越我家,无权阻止他人开采深埋在我家地下的矿藏。 和研究谁应当拥有所有权的规范理论不同,实证意义上的所有权理论主要关注是否可以落实产权。如果我走进商店,买了一辆自行车,这台车在法律意义上就属于了我。然而,如果我不继续投入资源保护这辆自行车,特别是不锁车,那么这种所有权关系显然不能长久维持。甚至在已经基于道德或者法律提出所有权主张的情况下,如果缺乏资源对于上述主张加以证明或捍卫,则在事实上仍然无法控制相关所有权。”囚犯有主张自己不受其他在押犯攻击的道德权利,但却不实际拥有这一权利。不同人的权利之所以不同,就在于落实上述权利的能力不同。所谓治理机制,就是为人们主张、界定所有权以及捍卫所有权主张铺路。 治理机制的第二个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获取交易收益。自愿交换会使交易双方从中获益,但多种原因会造成此类交易中断。例如,寻找潜在交易对象的成本可能太过高昂;确定产品质量的成本可能让人无力承担;一方交易者可能会担心另外一方交易者言而无信,临时变卦。如果人们知道有地方可以解决争端,则从事交易的意愿将会极大增强。例如,卖方的口碑为坑蒙拐骗提供了极好的制衡机制。“如果卖方欺骗了买方,买方就可能将此遭遇向别人控诉,从而降低卖方未来获利的可能性。规章、执照、保险、法院以及其他各种生产性市场机制为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商品交易提供了治理机制。这些保障赋予人们参与商品活动的信心。一个好的经济治理机制为市场经济的整个专业与劳动分工体系背书,奠定基础。没有它,市场注定失灵。 治理机制的第三项功能在于帮助人们开展合作。类似国防等商品服务很难由私人提供,因为所有国民一旦出生,就享有上述保障。即使我没有支付任何费用,国家保障邻家房屋免受敌国轰炸的服务同样适用于我。由于认识到可以“搭便车”,因此很多人选择不为公共产品的生产做任何贡献。这就意味着即使每个人的选择都是理性的,依然无法提供公共产品,最终势必自食恶果。在人们从事伤害他人的行为,如污染环境时,依然需要集体行动。人们创制解决上述问题的机制对于获取交易收益、建构秩序社会而言尤为必要。在现实世界中,因为语境、资源以及涉及主体的不同,治理机制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对于世界范围内大量集体行动问题进行的研究表明,治理机制的形式无穷无尽且无比绚烂多彩。” 上述任何一种治理机制对于人类能够有秩序、有活力地生活来说都不可或缺。人们通常认为,这些治理机制必须由政府来建构、运行,但这属于一厢情愿的看法。很多现代政府的确在治理方面相当高效,但却无法面面俱到。在保护所有权、解决争议方面,私营公司与组织扮演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容小觑。”更有甚者,很多政府提供的治理乏善可陈。刚果民主共和国政府长期以来侵犯人权的历史说明,该国缺乏确保所有权的机制。在津巴布韦,穆加贝总统的土改政策削弱了商业与法治。(P6-7) 序言 在本书中,作者对加州监狱黑帮的崛起原因进行了分析解说。一个世纪之前,类似的组织尚不存在,但现如今,监狱黑帮正在方方面面影响甚至主导着千百万囚徒的日常生活。如何解释这一巨大的变迁?作者认为,监狱黑帮的崛起与监狱囚禁人数的暴增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作为巨大基数的一分子,囚犯个体往往发现自己生活在一种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之中,由此催生了其对于秩序的追求。反过来,这些囚犯选择求助监狱黑帮对其社会或经济活动提供保护、进行治理。 尽管监狱黑帮发挥着稳定囚徒社会的作用,但却代价不菲。这是因为,监狱黑帮经常选择通过实施暴力或威胁实施暴力的方式维持秩序,从而削弱了狱方的管理,放纵了违禁品的泛滥。同时,监狱黑帮还妨碍囚犯改造自新、阻挠其重返社会。为了减少上述成本,我们必须理解是什么造成了黑帮的崛起。监狱内社会秩序的治理理论为此提供了合理解释。 既然如此,这一理论能否很好地解释加州之外的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的监狱内社会秩序呢?尽管在本书的第3部分,作者曾尝试运用这一理论解释美国不同监狱黑帮的演进,比对男性监狱与女性监狱内社会秩序的差异,甚至还举过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的实例作为佐证,但本书的重点,仍然限定在加利福尼亚州这一较为具体的范围之内。 之所以如此关注加州,理由如下:首先,作者收集到了与加州监狱系统相关的大量可靠史料与相关证据。其次,通过梳理这些海量信息,黑帮活动范式为何发生如此重大的变革逐渐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最后,将研究视野限制在一个州有其理论分析的优势,特别是可以有效控制影响囚徒社会组织形式的相关变量,如政治体制、法律机制、语言、文化等。仅研究一个州的监狱问题,同样能够明确特定因素,如监狱人口的急剧增加等,可以导致监狱黑帮活动方式出现重大改变。 然而,这种聚焦式研究范式也让读者感到疑惑,治理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其他语境下的类似问题吗?例如,如果谈到中国的监狱问题,上述分析进路是否依然适用?比作者更了解中国监狱体系的读者或许更关注在正式治理的质量方面,中国监狱与加州监狱的不同。如果官方能够提供足够的治理,显然会减少囚犯对于法外治理的需求。与此类似,囚犯自我组织建构的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囚犯间的互动程度。如果囚犯无法轻易离开牢房,或者极少与其他囚犯接触,就不会产生要求治理的人际互动,囚犯也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构建什么组织或团伙。如果狱方可以动用更为严苛的惩罚手段,如肉刑,会很好地压制囚犯团伙。最后,加州监狱中囚犯的种族高度分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在这里社会合作举步维艰。如果在中国监狱中,不存在类似的种族分化与对立,即使囚犯人数众多,依然可以通过组建监狱黑帮之外的其他超法规方式完成地下社会治理。 作者由衷希望借由本书的中译,引发中国学界同仁对于监狱内社会秩序治理理论的研究兴趣与实际试用。这种交流与互动,可以更好地完善这一理论,帮助我们加深对法外治理机制形成、运作与演进的理解。 大卫·斯卡贝克 谨识 2015年10月19日 于伦敦国王学院 后记 ——囚犯社群非法治理机制的结构与解构 黑帮,控制着美国街头,更控制着美国监狱。 如果承认这一事实,就会自然引发如下三种疑问:首先,街头黑帮与监狱黑帮是否实质类似,也就是说,是否可以视为一类加以判断?其次,如果二者不同,那么街头黑帮与监狱黑帮之间的关系为何?是否存在某种必然关联?最后,如果街头黑帮与监狱黑帮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那么监狱黑帮的特殊性该如何理解? 既有社会学以及犯罪学通说,一般运用“剥夺模式”(deprivation model)与“输入模式”(importation model)解释囚犯亚文化。但这两种理论,或者强调监狱黑帮现象的所谓“原发性”,否认其与街头黑帮的关联性;或者片面强调监狱黑帮对街头黑帮的依赖性,忽视其所产生、存在乃至发展壮大的特殊性。有鉴于此,大卫·斯卡贝克认为,囚犯对于非法治理机制的迫切需求,才是导致黑帮成为高墙内“暗黑世界”主宰的真正要因。 非法治理机制建立在“产权并不依赖于政府和法律产生”这一经济学命题基础之上。产权从无到有,是人的行动的结果,产权本身意味着,确立产权的行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动,即“交易”(transaction)。非法治理机制存在的合理性,在于非法产权的存在(或合法产权的漏洞)。20世纪20年代美国黑社会之所以发展壮大,理由就在于“禁酒法令”使得黑手党以暴力为核心竞争力,通过界定非法产权,为其非法经营收入提供支持和保护,产生的收益被产权的提供者以税收(保护费、好处费)的形式抽走。这也符合迪克西特(Dixit)所提出的“产权私人保护理论”:即使在制度功能完善,政府法律机器到位的现代国家中,当出现经济或非经济纠纷时,双方未必立即诉诸法律。求助于法律并非首选。在监狱这一特定的封闭社会,囚犯们一方面渴求得到在外界合法但监狱内被禁止的商品或服务,另一方面渴求毒品等受管制甚至违禁的物质。这种强烈的需求使得大量非法物品进入监狱,围绕这些非法物品的“交易”,则需要长时间的、高强度的合作与互信,由于官方机制不能提供这种互信,因而催生了非法治理机制的产生。 但是,是不是只有非法治理机制才能建立长期互信行为?指定第三方处罚脱轨背信行为,因为“交易”行为的非法性,官方显然无法胜任,并且没有其他合适的第三方机制,此路不通。除此之外,通过未来交易的预期收益限制当下恶意行为的“持续交易定律”(discipline of continuous dealings),在监狱这一特殊语境下,可行性也存在疑问。一方面,身为残暴之徒的囚犯,具有残害他人的亚文化属性,可合作预期较低,甚至可以从不合作的选择中获利。另一方面,在监狱中,大部分囚犯的获释日期是确定的,这就意味着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会马上获释而丧失未来交易收益的预期,从而合作也就变得无利可图,此路不通。 美国监狱语境下的非法治理机制本身,历经从“规矩”到“组织”的演进过程。所谓“规矩”,即囚徒戒律,是指导囚犯与囚犯之间、囚犯与官方之间如何互动的行为规范。在其他语境中,由于法律的缺失,没有任何外部机制在保证规矩的运行,只能依靠声誉机制来保证自我实施。令人意外的是,在囚徒戒律时代,尽管缺少了外部的监管机制,但其内部运行十分有效,囚犯对于守则的遵守程度,决定了其在社会等级体系中的位置。恪守守则的囚徒受到尊重;违反守则的囚徒受到鄙视。对于违反戒律的行为,通常情况下存在如下两种惩戒方式:或者背后议论或冷落疏远,使囚徒边缘化,或者使用暴力。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前,囚徒戒律是最重要的自治机制。但渐渐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囚犯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变,导致囚徒戒律彻底失效。随着监狱人口数量暴增,囚犯群体规模变大,信息传递不会快速透明,规矩就不会被严格遵守,这样一来,规矩无法提供充分的治理机制,政府又不能去为产权提供足够的保护。由于人口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囚犯对非法物品的需求急剧增长,从而致使非法产权的交易规模直线上升,使得松散化的非法治理机制不能满足需求,只能转为正规化来降低交易成本。 大卫·斯卡贝克直言,其在本书对于美国加州男子监狱中黑帮统治的现象学刻画与理论解说,并不全然具备普适性。但如果将其作为结论的非法治理机制实质内核理解为非法产权的非法保护,那么从逻辑来讲,无论是合法的产权或者不合法的产权,都有滋生非法治理机制的必然性,因而,非法治理机制也由于其制度性根源而存在其合理性。那么这一理论仅仅适用于加州监狱么?加州监狱的黑帮为何如此强大?非法产权催生非法治理机制能不能适用于其他监狱甚至是街头黑帮?按理说,非法产权或者合法产权存有漏洞是必然存在的,那么为何只有加州监狱才出如此强大的黑帮?对比中国,难道中国监狱的内部就不存有非法产权了么?为何中国监狱并没有出现强大的帮派团体? 所有的这些疑问,似乎无法期待大卫·斯卡贝克会给出任何有效答案,只能希望借由本书,引发国内学界的研究兴趣,为我们提供一种针对中国问题、从中国视角出发的中国式解说。 李立丰鲁冰婉 2016年6月26日于长春 书评(媒体评论) 大卫·斯卡贝克所著《黑帮的逻辑》一书,无论从如下哪一种角度出发,都会让人获益匪浅:本书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美国监狱生活的人种学群像;深入揭示了毒品交易组织的经济属性;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如何能够从混沌状态建构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结构,反过来这种治理结构如何合法治理其对象,大卫通过本书,开创性地提出了一整套诠释理论。本书所取得的学术成就,让本人深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为荣。 ——大卫·D.拉丁(David D.Laitin)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教授 斯卡贝克对于加州监狱黑帮的深入探索,为研究黑社会这种非正式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他认为,监狱黑帮实际上属于另外一套正式治理机制,也就是说,刑法体系的替代品。黑帮戒律不断演进,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交易成本,稳定互动关系,减少与经营行为无关的暴力活动。这种观点在有组织犯罪架构问题方面,颇具原创性。 ——马雷克·卡明斯基(Marek Kaminski)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教授 这是一项在治理演进领域值得大书特书的研究成果。试想一下,把成百上千的人,当然,这些家伙绝非善类,密密麻麻地关进一间少有沟通、治理失效的监狱里面,会发生什么结果?结果就是,不同族裔的、囚犯组成了等级森严的黑帮,通过囚徒戒律,甚至是某种书面的帮规,有效地治理了监狱。唯一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解决毒品黑市的管理,如果作者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就很有可能真正地建构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话语体系。一句话概括,极佳的阅读体验。 ——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大卫·斯卡贝克的这本著作有趣至极。通过令人目不转睛的生动描述,本书的笔锋直指对于美国监狱的全盘反思。但事情到此并未结束:如果你对种族政治、暴力、社会秩序的兴起、组织理论或者群体行为等问题之一感兴趣,简言之,如果你对于社会自治感兴趣,就必读此书。 ——菲利浦·基佛(Philip Keefer)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项目组首席经济学家 巨细靡遗的研究,无可辩驳的论证。斯卡贝克的著作,为我们对于自治、对于自治的普遍性与有效性的理解,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彼得·T.莱森(Peter T.Leeson)乔治·梅森大学政治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