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整天磕头、打坐、拨念珠,然而修了很多年,性格、心态依旧,习气、烦恼依旧,没有任何变化,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深山中,也不只在庙宇里,更需要在社会中磨炼。
你的工作就是你的道场。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可以把你的修行融入到工作中,面对各种境遇,历事炼性,对人炼心。心怀责任和义务,尽心尽力做好你所承担的每一项工作,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生活中凡事多为对方考虑。去掉自私、自利与执念,你就能够自在。真正拥有慈悲心,并真心诚意地去做,别人自然会尊重你、喜欢你。
文泉所著的《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不仅是一本修心养性的指导书,还是一本充满知识学问的文化宝典,值得每一个人品读收藏。
都市的繁华、漂泊的迷茫、生活的压力,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品味幸福的能力。为了重回内心的宁静,有的人到处奔走寻求,可是修了很多年,没有任何改变。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课,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境遇历事炼性,对人炼心。做到心中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多一些责任和义务,当你不求回报地给予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你的事业、家庭一切都会顺利。
文泉所著的《南怀瑾(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撷取南怀瑾大师学儒、论道、参禅思想之精华,用传统智慧解读现代生活,以先哲思想指导迷茫的年轻人:驾一叶扁舟,驶离烦扰的苦海,躲开人生的险滩,跟随智慧的航标,驶向幸福的彼岸。
一战期间,在一次战役中,一座小城被摧毁了。人们四处逃难,这里成了一座空城。这一天,正在赶路的一个农夫和商人走到这座小城,他们想大概能有值钱的东西,于是开始在街上搜寻。果然,他们发现了一大堆未被烧焦的羊毛,两个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
归途中,他们又发现了一些布匹。农夫将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选些自己扛得动的较好的布匹;贪婪的商人将农夫所丢下的羊毛和剩余的布匹统统捡起来,重负让他气喘吁吁、行动缓慢。
走了一会儿,他们又发现了一些银质的餐具。于是农夫将布匹扔掉,捡了些较好的银器背上,商人却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压得他无法弯腰而作罢。
突然天降大雨,饥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湿了,他踉跄着摔倒在泥泞当中;而农夫却一身轻松地回家了,他变卖了银餐具,生活富足起来。
有时候,遇到这样一个小故事,我们也许听听就罢了,不愿做深入思考。其实仔细想想,我们身边的人以及我们自己,有多少人在做着故事中的商人所做的傻事。有多少人为蝇头小利算来算去,终究一事无成,如一粒尘土来到世间,庸碌过后,仍旧是尘归尘,土归土。他到来那刻,世界似乎在打盹儿,没有被他激起一点涟漪。
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指出的,一个对小利唯利是图的人,必将失去大利。其实见小利而心动是人性的一个普遍弱点,普通人如此,一国之君也难以超越。针对梁惠王的求利心理,孟子在说完“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句话后,进一步阐述道:“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也就是说,如果人人都像梁惠王一样,怀着谋国的居心,只图以急功近利为目的。那么,上行下效,那些在高位的大臣、卿大夫,也只求顾全自己的家族利益;一般的国民,也就只为自己的身家利益打算。这种观念发展下去,一定会使全国上下各个阶层都变成以利害为生活的重心,造成“当利不让”的风气。这样的话,国家就太危险了。其实孟子是在劝说梁惠王放弃眼前的小利,而为天下、为千秋万代的大利着想。结果梁惠王根本听不进孟子的话,他还在做他自己扩张领土的春秋大梦!可见,超越小利的诱惑是人生一大难事。
元代的一位文人曾作《正宫·醉太平》:“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显而易见,这是讥讽贪小利者,其刻画真是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绝。也许有夸张之嫌,但也足够引人思考。
做人,千万不可被小利蒙蔽了双眼,须将眼光放长远,方能成就大事业。 冯骥就是历史上那个骄傲的门客,因为饭桌无鱼,便弹铗而歌。后来,他被孟尝君的诚意与谦逊所感动,终于为其利益而奔走。
有一次,孟尝君想从门客中选人代他到薛邑(孟尝君的封土)收债。冯罐主动申请前往,孟尝君很高兴,便同意了。冯罐收拾停当之后,向孟尝君辞行,并请示:“收完债,您需要买些什么东西吗?”孟尝君顺口答道:“先生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些什么吧!”
冯罐驱车来到薛邑,他派人把所有负债之人都召集到一起。核对完账目后,他便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给负债诸人,并当面烧掉了债券。百姓感激不已,皆呼万岁。
P3-P4
都市的繁华、漂泊的迷茫、生活的无奈、爱情的失意……当这些琐碎的事情扑面而来,犹如一场无孔不入的风暴,任凭你躲闪有方,也难逃羁绊。午夜梦醒,那些遗憾、孤独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品味幸福的能力。
为了找回内心的宁静,有人整天磕头,打坐,拨念珠……然而修了很多年,性格、心态依旧,习气、烦恼依旧,没有任何变化。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其实,幸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风景。有的人心静,即使寒冬腊月也能想象来年的山花烂漫;有的人心浮,就算夏花绚烂也只惶恐暴雨过后的满目疮痍,或者念及难敌风寒,最终荒芜。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真正的修行,不只在深山里,也不只在庙宇里,更需要在社会中磨炼。磨难是岁月的砥砺与财富,它可以磨炼你的心性,增长你的智慧,提高你的层次。因此,人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人生如同一场戏,戏已经开场了,就要演下去,既要演好你的角色,又不要假戏当真,因为众生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何必过于执着,过于计较呢!
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你执着于什么,什么就会伤害你,你执着于谁,谁就会让你伤心。一切都要看成梦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弃,该做的还要去做,还要做好。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可以把修行融入到工作中,历事炼性,对人炼心。心怀责任和义务,尽心尽力地做好你所承担的每一项工作,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你要以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一切为他人的利益着想,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当你不求回报地给予、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你的事业、家庭等都会顺利。
人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之心,才能够自在。当你真正有了慈悲心、菩提心,真心诚意地去做人做事,别人自然会尊重你,喜欢你。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不要总是挑别人的毛病,看别人不顺眼。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会随心转。
当你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一切的时候,你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你如果能经常查找自己的缺点,能不断地去掉我执,这就是修行。
南怀瑾,这位世人眼中的“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与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诗中说:“前因后果问如何,眼阔心空且放歌。浮海十年家国事,闲情留取付梨涡。不二门中有发僧,聪明绝顶是无能。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他是一个不出家的出家人,在红尘中修行,不求出世的风姿,只做入世的事业。
南先生翻开了一部古老的历史,用自己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识、幽默的语言、生动的实例,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美妙的人生画卷。这画卷里,融合了先贤的智慧和教诲,暗含了现代生活的疲倦、乏味与疼痛。南先生巧言妙语,告诉人们如何在奔忙的生活中,学会与自然、心灵和世界对话,沟通,从而在广博的世界中,找到心的宁静,感悟点点滴滴的幸福。
所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南怀瑾先生的学说,恰如春风化雨,深入浅出,从精深的儒、释、道思想入手,通过悉心解读传统文化的典籍,概括出幸福人生的要义,梳理出成功人生的箴言。
本书从人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出发,融汇典籍中的各类故事及南先生的发散点评等自成一文。书中,有对“人情世故”的深层解读,有对“心兵”纷乱的理性告诫,有对学问人生的精彩诠释,有对“出世”与“入世”的深入理解,有对现实博弈的冷静剖析,有对世俗名利的本质论断,有对富贵宠辱的人性点拨,有对人生旅途的真诚关照,有对天人游戏的精妙点评,有对得失心念的中肯期许……本书为迷茫的人们指出心灵的归宿。
学儒、论道、参禅,撞出智慧的浪花,感悟生活的绚烂,抛开人世的烦恼,避开人生的险滩。空谷幽兰,静中冥想,让我们追随先生的脚步,红尘炼心,开启幸福的人牛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