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是满洲贵族统治全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社会出现了以前诸王朝所没有的新情况、新特色。在这个王朝的初、中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疆域广大、国家巩固,不仅在内地保持着高度的中央集权,而且东北、蒙古、新疆、西藏、云贵滇、台湾等边疆地区的向心力增强,对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更为直接和牢固。所有这一切,都与清初统治者建立的政权模式与智慧性的政治统治秩序密切相关。
清朝人主中原以后,满洲贵族在完全没有儒生官僚的辅佐之下要想实现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是不可能的。聪明的清朝统治者决定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指导满汉人民行为的中枢指向。这种政策实施的结果,使得满洲各阶层的价值观与儒家文化趋于一致,从而导致满洲传统文化发生变异,为满、汉人民达到高度的文化共识,进而实现真正融合奠定了意识基础。人关之初,满洲统治者也曾想把旧俗保留下来,但最终不得不放弃,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清政权是在大规模军事征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军事统治是其政治控制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众所周知,清王朝政治权威的建立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中人们对政治态度的反映,是政治行为的基础。儒家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影响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观念形态。长期以来,儒家的政治思想对于稳定中国政治秩序,满足中国人的政治认同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中国历代政治中显得十分突出。
儒家的政治思想具有浓厚的人伦道德色彩。在政治生活中,它关注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义务与互助的关系;它强调个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一员,应遵守他在社会关系中所承担的角色和规范,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认为,君民之间、君臣之间的关系如同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一样,双方都应该自觉维持共同的礼仪秩序。对于臣民,君主应该像父母对待子女那样实行道德教化,“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2]。对君主,臣民应该像子女对待父母那样表示绝对的恭敬忠诚,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儒家这种人伦的政治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有其广泛社会基础的。传统中国是个家族取向的社会,家族不仅是传统社会的基础,也是传统社会中个人一切活动的中心。个人的存在以家族的存在为前提,个人的发展也以家族的发展为目标。维持家族生存,主要是依靠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族特别强调伦理道德秩序与责任分配的关系。在家族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父子关系,父对子要仁慈,子对父要忠孝。由父子的人伦关系组成了家族,由家族的人伦关系,又组成了社会和中国人眼中的“国家”。儒家将家族的人伦关系政治化,提出了忠孝合一、家国合一、天下合一的人伦政治思想,同时,儒家的这种政治思想又通过地方家族制度不断地社会化,从而演变成为颇具性格的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
正是在这种政治文化的基础上,清政府成功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权威。一方面,它继续推崇和利用儒家政治思想,任用大批汉族儒生,极力改变异族征服者的形象;另一方面,清政府又仿效秦汉以来历代君主官僚政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摸索与建立了一套更加适合自己统治的政治体制。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