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大荒先生(1895—1972),名鸿藻,字丽生,亦作笠生。曾用名路爱范,大荒是其号,又号“大荒山人”,斋名“褚砚斋”“六朝十佛阁”“曲水书巢”等。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菜园村人。他早年加入同盟会,并参加过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誓死不参加日伪工作,清贫自守,具有坚定的民族气节。他穷毕生的精力研究蒲松龄的生平及著作,是中国最早出版《聊斋全集》的著名学者。被国学泰斗梁漱溟先生称为“留仙知己”,被誉为“二十世纪蒲松龄研究的第一人”。
路方红著的这本《路大荒传》全书20万字,图片230余幅,是路大荒先生的生平传记。
路方红广泛搜集与路大荒、蒲松龄和《聊斋》相关的书稿文献,经数年时间艰辛努力,叙写了爷爷路大荒的传奇一生。《路大荒传》分为少年篇、青年篇、壮年篇、暮年篇、交友篇,全面反映了路大荒先生投身蒲松龄研究和山东省文物保护的光辉一生。书中首次披露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如王献唐先生的信札、路大荒先生的手稿、蒲松龄故居的老照片等,为人们研究路大荒先生提供了一份翔实的档案,填补了学界的空白。
序
前言
少年篇
一、诗书之家学有渊源
二、故乡熏陶上下求索
三、临池学书画承家学
青年篇
一、开路拓荒集《聊斋全集》
二、日寇侵略家园被毁
壮年篇
一、流亡避难书痴隐居
二、为国效力文物保护
三、蒲氏故居修复重建
四、古籍整理教书育人
五、出版《文集》完成夙愿
六、聊斋手稿终献国家
暮年篇
一、故乡祖屋慈祥祖父
二、“文革”浩劫含冤离世
三、平反昭雪文脉永存
交游篇
一、梁漱溟:最后的儒家,乡村建设的知音
二、胡适:新文化领袖,蒲学早期研究同道
三、溥心畲:著名书画家,金石书画知音
四、黄宾虹:山水画大家,金石考古知己
五、王献唐:国学宗师,山左三杰心相知
六、栾调甫:墨学大家,山左三杰性相投
七、王统照:著名作家,学术桃园三结义
八、雅罗斯拉夫·普实克院士:著名汉学家,蒲学异国知己
九、吴仲超:红色文博专家,文物保护惺惺相惜
十、张友鸾、张友鹤:新闻界知名的“大先生”“二先生”
十一、刘阶平:经济学家、蒲学专家
十二、傅大卣:文博大家,迟到的来信
十三、王讷:辛亥革命先驱,著名书法家
十四、李士钊:武训研究首席专家,蒲学研究无私奉献
十五、石谷风:文博专家、著名画家,亦师亦友忘年交
十六、魏启后:著名书法家,患难见真情
十七、严薇青:古典文学专家,蒲学研究志同道合
十八、关友声、黑伯龙、弭菊田、岳祥书、张彦青:
书画界好友,齐鲁画派的领导者
十九、蒲玉水:蒲氏后裔,蒲松龄故居守护者
二十、李森文:教书育人,共同整理乡邦文献
二十一、郑作桢:不应埋没的著名篆刻家
尾声
附录:路大荒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大荒先生7岁时,祖父送他去私塾读书,启蒙老师是蒲松龄的同族后裔老秀才蒲国政先生。蒲国政先生除循例教习古籍启蒙课本外,课余暇日常常讲“三老祖”(蒲松龄排行第三)轶事,大荒先生颇受教益。如了解《问天词》不是蒲松龄作品,而是蒲立德写的;《聊斋志异》中《席方平》故事里面有《二郎神判》,展示了席方平与贪官勇敢斗争、威武不屈的精神。大荒先生还诵读一些蒲松龄的诗词文章和《聊斋志异》选篇或《聊斋俚曲》。他也随手抄录爱好的俚曲小段,底本都是蒲国政先生的家藏。加之叔父路宗辙酷爱诗词歌赋,平时喜讲《红楼梦》《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这些都引起了年幼的大荒先生对蒲学的极大兴趣,为他后来从事蒲学研究埋下了良好的种子。应该说,他后来从事学术的道路,与他所受的启蒙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荒先生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国社会的大动荡时期。中国处于中日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连年不断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时代。这些都给年轻的大荒先生生活、学习、就业及思想,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1911年武昌起义后,大荒先生正在淄川高等小学读书,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率领同学冲进城隍庙,掀毁了庙内的泥塑神像。为此,校方要开除他,后托人说情才改为留校察看。同年10月,大荒先生由晏立庭、孙文元介绍加入同盟会。
1915年年底,蔡锷将军等反对袁世凯称帝,在云南宣布讨袁并成立护国军,全国纷起响应,大荒先生在1916年5月到周村参加了护国军辎重营,直至同年8月黎元洪宣布解散该军。这些活动都给大荒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淄川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大荒先生夫人的祖父参加了当地历史上著名的淄川刘德培起义军。当时起义军响应捻军,在洪山北竖起反清义旗,锄贪官,安良民,攻占了淄川县城,造成了很大声势。这股农民军后因孤军无援,被僧格林沁击败,遭到了灭绝人性的残酷镇压。但是这次农民起义在当地人民心中埋下了一颗不屈抗争的种子。
大荒先生17岁与我奶奶结婚。奶奶的祖父因参加刘德培起义军,战败后,侥幸突围,一直流落至关东,直至民国初年才得以回乡。这些亲属的遭遇更加深了大荒先生对腐朽的清政府的憎恨。民族的屈辱与国家的灾难,百姓的悲愤与亲人的仇恨,都给年轻的大荒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大荒先生养成了刚正不阿的性格。
在菜园村往西不远就是洪山煤矿。从大荒先生刚记事的时候起,就看到德国人在那里强行开矿,对中国老百姓作威作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继之而来的日本人更是变本加厉,残酷掠夺,草菅人命。疾恶如仇、爱憎分明的大荒先生对这一切早已刻骨铭心。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大荒先生是淄博地区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他带头破除迷信,剪辫子,劝妇女放足,参加各界人士聚会,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1924年,大荒先生响应爱国废约运动,出入街头演说,慷慨陈词,情绪激昂,号召同胞们奋发图强,废除不平等条约,抵制洋货,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中,大荒先生深刻认识到封建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是勾结在一起的,要救中国就必须武装斗争。他先后报考了周村政法学校、北京高等警官学校等,并在当地警察所、淄川民团工作,以求报国。但在军阀混战的岁月里,他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北伐战争后,大荒先生对国民政府寄予幻想,希望能通过民众强身健体、普及知识而报效祖国。他到清华大学体育系学习,学成后任淄川民众教育馆体育部主任、淄川体育场场长、淄川戒烟所所长、淄川剪发放足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兼任淄川师范体育教员、淄川中学书法教员及重修《淄川县志》委员会金石门编辑等职。虽然公务繁多,但大荒先生依然抽出时间,倾注余力从事他喜爱的蒲松龄著作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丰富自己的文物鉴赏知识。大荒先生拜当地著名书画家毕柳村先生为师,从毕先生处学习绘画、文物鉴定、书画鉴赏等。淄川周边地区是齐国故地,地下文物非常丰富,农民从事田间劳动时偶尔可捡拾到封泥、瓦当、陶片、铜器等文物。这些实物给他提供了文物鉴赏的极好条件。他也经常与当地古董商人交谈,并通过鉴赏文物学习了古玩与古书的鉴定方法。
P5-9
我的祖父路大荒先生,名鸿藻,字丽生,亦作笠生。曾用名路爱范,大荒是其号,又号“大荒山人”,斋名“褚砚斋”“六朝十佛阁”“曲水书巢”等。为了便于记述,本书中我称祖父为“大荒先生”。大荒先生1895年2月18日(农历正月二十四日)诞生于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菜园村一户普通的诗书人家。1972年6月6日(农历四月二十五曰)逝世于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畔曲水亭街10号,终年77岁。
大荒先生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刻苦治学,博闻强记,遂于古今中外的历史掌故无所不晓。他多才多艺,嗜古玩,精鉴赏,在文物考古、版本鉴定、书画篆刻诸多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他能书善画,尤善画梅,气韵萧疏,推崇元人王冕清气逼人的墨梅风骨,并每每以梅雪傲霜自比自励。他书法超俗,笔力神韵,自成一家。他还治得一手好印,格调古朴,刀法娴熟。大荒先生性情真挚,为人坦率,不拘小节,外朴内慧,谈笑诙谐。他重体育,擅武术,为文化艺术界所少见。
大荒先生早年加入同盟会,并参加过著名的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誓死不参加日伪工作,清贫自守,具有坚定的民族气节。他穷毕生的精力研究蒲松龄的生平及著作,是中国最早出版《聊斋全集》的著名学者。被国学泰斗梁漱溟先生称为“留仙知己”,被誉为“二十世纪蒲松龄研究的第一人”。
深夜里,月朗星稀,我坐在书桌旁,轻轻地放下了笔,经过数年艰苦的劳动,初稿终于完成了。回想当初决心将爷爷的故事写出来的时候,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困难。首先,隔行如隔山。虽然在自己的专业里,写论文不是什么难事,但一旦要实事求是地写这种带有传记色彩的文章,还是不知道怎样写才好。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爷爷离开我已经40多年了,我也从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走向了中老年。往事如烟,绝大部分与爷爷同时代的人都走进了历史,况且爷爷生命中的大部分与我的生命并没有交集。怎么办?
爷爷的一生,是与中国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息息相关的。他生于清朝末年,成长于民国初年,青年时代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乡村建设等一系列的大事件。以后又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至新中国成立后,他既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里为蒲松龄研究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文革”中被批斗直至蒙冤去世。我作为爷爷的后代,只想把真实的爷爷写出来,把他的理想、把他的追求、把他一生的轨迹真实地呈献给大家,我能做到吗?
感谢我爷爷一生中志同道合的挚友们,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例如李士钊、石谷风、张彦青、严薇青、李森文、罗锦章等先生。在“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陆续在中国主流报纸期刊杂志发表了许多回忆我爷爷的纪念文章。这些文章由于是当事人亲身经历而写成,具有较高的真实性,给我提供了可靠的写作素材。
感谢石谷风老先生,这位中国著名的文物学家、国画家、我爷爷民国时期众多好朋友中唯一健在的百岁老人。新中国成立后他虽然远在安徽工作,但80年代以后,在我爷爷诞辰、逝世等日子里,他在报纸杂志发表了多篇纪念大荒先生的文章。去年春天我和哥哥去安徽合肥拜访石老伯,当我拿出我爷爷与他40年代合作的画册时,老人双手抚摸着画册,回忆着当年的情景,激动万分。我们提出让老先生为本书写序时,他欣然同意,并表示为纪念恩师的文章写序,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谢石老的儿子石黄海先生,为我提供了大量石老与我爷爷交往的资料、信件及书画作品,在我写作过程中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帮助,使我深感温暖和亲切。
感谢王献唐先生的儿媳安可荇先生和长孙王福来先生。作为世交,我们两家有着密切的往来。在这次写书过程中,安阿姨和福来哥哥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安阿姨多次说:“路先生家里的事,就是我家的事。小红给路先生写书,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从搜集资料、讲述爷爷与王爷爷之间的友谊,到提供他们之间的文字资料,他们都做了很多工作。当我对爷爷他们之间的文字资料中有些字辨认不出来时,福来哥哥总是用正楷抄写后再提供给我,使我感到像家人一样温暖。 感谢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李西宁先生在写书过程中的大力支持。感谢陶振纲先生的儿子陶嘉金先生。作为新一代的图书馆人及我和哥哥的发小,陶先生提供了爷爷在山东省图书馆工作时的大量资料,使我倍感亲切。
感谢魏启后先生的儿子魏宝乐先生在我写作时提供的鼎力帮助。魏宝乐、魏宝谈先生热情提供了大荒先生赠送魏先生古砚实物照片,并将古砚上的铭文一一抄录下来供我参考,使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得以在文章中重现。
感谢路大荒先生年谱的作者、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孟鸿声先生给我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并热情地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线索,使我深受感动。
感谢蒲玉水先生的儿子蒲泽先生,他热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及大荒先生与蒲玉水、蒲泽父子二人的合影,展示了大荒先生与蒲玉水先生的多封往来信札,讲述了当年蒲玉水先生在蒲松龄故居工作的日日夜夜,以及“文革”中蒲先生不顾个人安危保护珍贵文物的点点滴滴,为本书相关章节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感谢刘阶平先生的后代乔建华教授,作为同行,虽为医学专家,由于家族的影响,乔先生对文物书画颇有研究。在刘阶平先生与我爷爷友谊一章里,乔先生热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使这一章节能够顺利完成。
感谢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馆长、著名收藏家徐国卫先生。当得知我为爷爷撰写传记需要他的帮助时,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并无私地提供了他收藏的我爷爷的宝贵资料。
感谢关友声先生的儿子关天栋先生,为我提供了我爷爷为关友声先生题写的书法作品以及两位先生亲密往来的细节。
感谢齐鲁书社刘玉林先生在编辑此书过程中花费的大量心血。他严谨的工作作风、渊博的专业知识对此书的出版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谢所有在写书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没有他们,我不可能顺利完成此书。
感谢我的伯父,他整理了许多我爷爷留下的资料,并写下了一些纪念、回忆我爷爷的文章手稿,尤其是我爷爷早年在淄川老家的经历。这些资料给我写作带来了很多不可多得的信息。感谢我的堂哥、堂姐、表姐们,当得知我要写有关爷爷的回忆文章时,纷纷给我提供资料及其力所能及的帮助。
尤其感谢我亲爱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谨遵爷爷的遗嘱:“对我的片纸只字都要好好保存,尤其是年谱(指《蒲松龄年谱》)是我心血凝成的,你们更不能丢,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遇有时机争取出版,还有重订的必要。”虽然爸爸身体一直不好,没有精力及体力书写爷爷的传记,但他力所能及地与伯父一起再版了爷爷的《蒲松龄年谱》。并将爷爷仅存的手稿、日记、随笔、信札等各种原始资料都妥善保存起来,做到了“片纸只字都要好好保存”。正是这些原始资料的存在,使这本书得以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济南考古所所长李铭先生。是他在不同的场合,大力宣传路大荒等诸位先生在保护发扬祖国传统文化尤其齐鲁传统文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保护济南古建筑及名人故居。他多次鼓励我将爷爷的故事写出来,并为我写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可以说,正是在李铭先生的鼓励下,我才树立信心以一个外行人的角度将爷爷的故事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此书写作过程中,一个小生命降生了。我的小孙女、一个可爱的小精灵来到了人间。算起来,这是我爷爷的玄孙了。孙女的降生,给家庭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也给我带来了感慨。爷爷离开我时,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时光荏苒,一转眼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也当奶奶了。人生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地向着未来走去。我希望我的孙女长大后,能够从这本书中,看到她的前辈、她的太老爷爷是怎样挖掘、保护和整理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是怎样保护和修复齐鲁大地的文物古迹的。他穷其一生做了他挚爱并认为应该做的事。不管是在贫困潦倒的抗日战争期间,还是和平幸福的年代;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和风细雨中。他总是凭着对祖国的一腔热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为他心目中伟大的事业贡献了一生,并无怨无悔。
路方红
2016年10月于小曲水书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