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孙子兵法新解(王阳明兵学智慧的源头)(精)
分类
作者 (日)冈田武彦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春秋时期吴国人孙武所撰《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中国军事史上,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无与伦比的兵学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无论是《孙子兵法》在战争实践中的运用,还是书中兵以诈立、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之死地而后生、知己知彼、避实击虚等兵学智慧,可以说,《孙子兵法》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孙子兵法新解(王阳明兵学智慧的源头)(精)》是国际儒学泰斗冈田武彦潜心研究多年的力作

解读王阳明最爱读的兵书,从兵学角度了解王阳明;

日本人解读《孙子兵法》集大成之作。

内容推荐

理解和把握《孙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不仅能帮助人把握商业法则的精髓,而且还能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起到较大的作用。

《孙子兵法新解(王阳明兵学智慧的源头)(精)》在一定意义上是日本人解释《孙子兵法》的集大成之作。冈田武彦对《孙子兵法》的原文做了极平易的翻译,并从全新角度对《孙子兵法》进行了解读,尤其对《孙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做了重点的解说和分析。本书不仅对中国古代诸如曹操、杜牧、张预等注评家关于《孙子兵法》各条目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判断,而且吸收和采纳了日本山口春水、荻生徂徕、佐藤一斋等人的兵法研究成果,将孙子的兵法思想诠释出了跨越古今的新高度。

被誉为明代文臣统兵制胜第一人的阳明先生之所以能成就伟大事功,正因其喜好兵学,爱读《孙子兵法》。日本德川幕府时期著名儒学家林罗山就认为:“虽王阳明之才智强记,称军旅之事则取孙武之法耳。”而读《孙子兵法新解》,可以帮助读者从兵学角度了解王阳明,弥补《传习录》等文献之不足。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对日本学者关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和兵学思想,以及王阳明的兵学智慧有更充分的了解。

目录

上编 《孙子兵法》新解

第一章 始计第一:先要筹划胜败得失

 战争是国家之大事

 作为基准的五个方面

 用“七计”来比较优劣

 仕于能听取计策的君主

 兵法是深藏不露的

 最重要的是预测胜败

第二章 作战第二:作战准备

 最重要的是军备

 “拙速”是作战的关键

 充分了解用兵之害

 持久战的弊害

 速战速决的方法

第三章 谋攻第三:用计攻敌

 不战而胜

 攻城为下策

 以谋攻敌

 用兵之常道

 全权委于主将

 预知胜利的方法

 知己知彼

第四章 军形第四:必胜的条件

 不败的条件

 攻守的秘诀

 名将不战而胜

 战胜的形态

第五章 兵势第五:以势制胜

 统率与命令

 正兵与奇兵

 奇与正变化无穷

 攻击力及其适中

 势的根源

 乘势之战法

第六章 虚实第六:虚实之秘法

 自如调动敌人的方法

 避实击虚

 攻守与虚实

 进退与虚实

 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战或不战

 以众击寡

 用虚实来把握作战的关键

 查明敌方之虚实的方法

 无形与虚实之妙用

 水与虚实

第七章 军争第七:争取胜利

 变不利为有利

 不急于争利

 争战前必须做的事

 兵法三秘诀

 得法的军争之形势

 分利于众人

 铜锣、金鼓、旌旗的效用

 气、心、力的运用

 警惕敌方的变法

第八章 九变第八:变化自如的法则

 根据地形而变化的五种方法

 以利为本而变化的五种方法

 兵法的极致在于变化自如

 以利害制人

 不依靠别人

 固执之害

第九章 行军第九:如何处置军队

 山丘地带如何处置

 水网地带如何处置

 盐碱沼泽地带如何处置

 平原地带如何处置

 得地利

 六害之地

 伏兵之地

 观察敌情的方法

 上下一心

第十章 地形第十:地利与人和

 六种地形的利弊

 六种战败的原因

 主将对君主的责任

 统领部下的方法

 地形与全胜的方法

第十一章 九地第十一:战地与用兵

 战地的九种类型

 “九地”之兵法

 分散敌方战力

 在本国作战的方法

 在敌国作战的方法

 身陷“死地”后的力量

 “死地”之术与士兵气概

 常山之蛇

 吴越同舟

 要让士兵蒙昧无知

 “九地”及其兵法

 王霸与“九地”

 掌控士兵的秘诀

 各种隐秘手段

第十二章 火攻第十二:火攻的战法

 火攻的战法

 火攻的时机

 火攻时的注意事项

 火攻与水攻的区别

 不可滥用火攻

第十三章 用间第十三:用间的方法和要诀

 战争是国家大事

 名君、贤将与间谍

 间谍的种类

 对待间谍的方法

 使用间谍的能力

 “用间”前的准备工作

 “反间”最为重要

 殷、周的兴起与用间

 结尾语

下编 冈田武彦兵学论文选

第一章 王阳明与《孙子兵法》

 王阳明的生涯

 王阳明之“三征”

第二章 《孙子》与山口春水的《〈孙子〉考》

  《孙子》的现代意义

 中国的兵法书

  《孙子》的主要内容

 山口春水《〈孙子〉考》:《孙子》注释书的瑰宝

 山口春水小传

第三章 山口春水《〈孙子〉考》十三篇总论

 《孙子》的特色

 关于篇目

 篇题解说

第四章 《孙子》的形而上考察

附录一 陈言边务疏

附录二 武经七书评

附录三 王阳明兵学著作小考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始计第一:先要筹划胜败得失

战争是国家之大事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因为它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所以必须慎重对待。

孙子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评语】

战争是关系到人民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事,这应该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因此,决不能随意发动战争。可能的话,要像“神武不杀”那样,不战而制胜,这是最上策。

所谓“武”,由“戈”和“止”两个字组成。由此可知,中国人从古代开始就将不用戈而战胜对手当作战争之理想。但是,战争无关喜好,有其不可避免性。孙子在这里阐述了在战争中绝对制胜的道理。因此,就必须贯彻斗争之原理。除了这一原理之外,其他一概不论。《孙子兵法》十三篇都是基于这一原理来展开论述的。

《始计》篇论述了在出兵之前要先筹划胜败的道理,并揭示了胜败之筹划的基准,认为“只有明确无误地掌握了如何制胜的办法后,才能临战”。这也就是所谓“先胜而后求战”的道理。

有些注释书将“始计”写作“计”,但我认为还是“始计”更为贴切。“始”是始终的始,不是开始和结束的意思,而是一直持续直到终止的意思,此外也是始原的始,具有根本的意思。因此,《始计》篇是其他十二篇的总括,可以说其他十二篇是对《始计》篇的展开论述。

要做到胜败之筹划,就必须具备广阔的视野、细微的观察以及对于根源之洞察。这不仅限于兵法,人要成就一件事,都必须具备大观、小观和深观之三观。唯如此,开始筹划时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更何况,战争是关系到人民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事,就更应该慎之又慎了。作为基准的五个方面

因此,必须把以下五个方面作为基准,以筹划和比较敌我双方的力量,并探知敌我双方的实情。所谓五个方面,第一是“道”,第二是“天”,第三是“地”,第四是“将”,第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让兵民与君主同心协力、生死与共、排除万难的方法。

所谓“天”,就是指阴阳、寒暑等天时的运行,四时节候的变化以及如何适应天时的最佳方略。

所谓“地”,就是指地理的远隔与邻近、险阻与平坦、广阔与狭隘以及生地与死地等地形条件。

所谓“将”,就是指君主、将领所应具备的智、信、仁、勇、严这五德。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成、军纪命令的方式,武将的职权以及军需物资的调配。

这五个方面,都是君主所应该考虑的。如果能熟知其中的道理,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如果不能熟知其中的道理,就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

故经①之以五事,校②之以计而索③其情④:一日道⑤,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⑥。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注释】

①经——“常经”的经,即纵线,指恒常不变之道。

②校——“校”同“较”。

③索——贯穿,探索。

④其情——敌我双方的实情。不仅指显见于形的部分,还指深藏不露的部分。

⑤道——这里不是指儒家所说的道。

⑥法——法令。

【评语】

这五个方面,是贯通天、地、人的五个基本面向。要以此为基础而比较敌我双方的力量,并探知敌方之实情。在此前提下,若没有胜算的把握,就不要开战。

五个方面的第一条是“道”。孙子所说的“道”,指的是如何让在下的兵民与在上的君主能够同心协力、不惧危难。也就是说,如何使上下一致,同心同德。这里,重要的是在上的君主要使在下的兵民与自己同一条心。需要注意的是,原文中有一个“令”字。

上下结为同心同德之体,乃儒家经常挂在口上的政治。因此,儒家的政治诉求,就是认为在上的君主必须对在下的兵民施以仁爱和恩惠。根据儒家的说法,这种行为乃是人之本性的自然流露。《孙子兵法》中也要求上下同心同德,但如果因此而把此处所说的“道”与儒家所说的“道”混为一谈,那就大错特错了。即便孙子论述了这样的“道”,那也不同于儒家。孙子所说的“道”,是指在上的君主通过冷静睿智所表现出来的“道”。若知道这一点,就能明白两者的“道”有着本质区别。一般来说,在上的君主对在下的兵民施以仁爱,在下的兵民也就会与在上的君主同心同德,从而挺身为君主效力。这种情况,在儒家中被视为人之本性的自然流露,抑或人情之发露;而在兵法中则被认为是基于冷静睿智的行事结果。这一点,从吴起的一则逸事中可以看得比较清楚。

吴起曾为一个背上长脓包的士兵吸出脓液,结果救了这个士兵一命。这并非出于他的仁爱之心,而是借此让这个士兵为其誓死效命的手段,是建立在他的冷静和智慧之上的行事方式。韩非子早已指出了这一点。

所谓“天”,是指天之运行、时节变化,它不仅指阴阳、寒暑,还包括方角、干湿、雨天、晴天等内容。此外,世道的治乱和盛衰似乎也可视为“天”。所以孙子说:“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张预注日:“顺天时,得地利,取胜无极。”遵从天时是兵法之常道,正如后文所述的“兵者,诡道也”。因此应时而变,使不利之天时转化为有利之天时,乃兵法之必须。这就是所谓的“时制”。孙子在阴阳、寒暑之外又举出“时制”,其中必有其真意。P3-6

序言

近年来,日本实业界兴起了阅读《孙子兵法》的热潮,但仅仅是个人喜爱而已。商法与兵法从本质上说皆属于功利性的人性观和社会观,是建立在以对立斗争为原理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处世法则,而《孙子兵法》在这一点上可谓表现得最为彻底。因此,若能很好地理解《孙子兵法》的思想,不仅能帮助人很好地把握商业法则的精髓,而且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也会起到较大的用处。然而,即使是把好刀,若让高手来使用,就会成为活人(救人)之剑,而让恶人来使用,则会成为杀人之剑。所以说,对于《孙子兵法》的精髓,我们必须认真地用心去把握。

本人撰著《(孙子兵法)新解》,就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更深地理解《孙子兵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首先对《孙子兵法》的原文作了极平易的符合日本人口语习惯的翻译,然后再进行现代文的注释和评论,并且从《孙子兵法》各篇中选出能作为格言的警句,而将其置于同篇末尾。不过,我在进行解说和评论时,并不是采取例举较多具体案例的办法,而主要是采取对《孙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做重点解说的办法。这是因为在我看来,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孙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就把握不住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克敌制胜的《孙子兵法》之奥秘,其结果,也就会失去变动、自在的活跃之生机,而产生固定化的弊害,从而使事态的发展出现与己之判断完全相反的结果。而我所希望的,正是孙子自己所强调的:在面对貌似正规、强大的敌军之阵容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要束手无措,不要迷失方向!

尽管有关《孙子兵法》的注释、解说之作,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已出过不少,但能够深刻理解《孙子兵法》之原理和精神的,能够从通观全局、高屋建瓴的高度直到细致入微、绵密精准之把握和解说的著述,在我所知道的范围内,就不能不提及江户时代山崎闇斋学派的朱子学者山口春水所著的《(孙子>考》这本书。该书为写本,传于后世的仅存两本,至今没有在日本公开出版过。我在撰写《(孙子兵法)新解》的过程中,就参考了这本书。不仅如此,我还想劝说喜爱阅读《孙子兵法》的人,也一定要去读读这本书。

以上之内容,实为1992年刊行《(孙子兵法)新解》时笔者所撰之“前言”。从该书出版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十余年。因此,在该书即将作为《冈田武彦全集》之一而再刊之际,我必须再加上一句话:

日本人所具有的潜在的高层次的理想主义的思想文化,是能够真正拥有世界性的。然而,为了能在极端变幻莫测的、被卷人权谋术策之旋涡的现实社会和现实政治中生存,就必须深刻了解其中的奥秘及规律;如若不然,就会有使美好理想落空的危险。而为了不陷人这种弊害,读一读最深刻地阐述了权谋术策之原理的《孙子兵法》,便显示出其无比重要性。江户时代的日本儒者们,对于论述权谋术策之道的中国的各种书籍是相当熟知的,今天的日本人也必须铭记这一点!

后记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是中国古代兵学名著,自古以来有关该书的各类注释本层出不穷,最早的当属曹操的《孙子略解》。欧阳修说:“世所传《孙子》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陈嗥注,号三家。”宋代吉天保辑成《十家(孙子)会注》,后又在此基础上形成《十一家注(孙子)》,注家分别为曹操、梁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嗥、梅尧臣、王皙、何氏(延锡)及张预。该本在许多方面长于他本,对《孙子兵法》的校勘注释有重要价值,至今仍为《孙子兵法》爱好者的主要参考书。

《孙子兵法》在唐代中期传人日本,起初一直被当作“秘书”,只有特定人群才能接触,故而曾有过把《孙子兵法》称为《斗战经》之类的误解。后来靠汉文本的传抄、传读,才逐渐为日本人所熟知。而最早的日译本则出现在德川幕府成立之前的1600年。1603年幕府开府后,重视“文武合一”。以图重塑武士形象,从而掀起了日本研究《孙子兵法》的第一次热潮。其初期有林罗山、北条氏长、山鹿素行等,中期有荻生徂徕、山口春水、佐藤一斋等,后期有佐久问象山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又出现了第二次热潮,并形成四种研究范式:一是从文学思想的角度进行研究,如武内义雄、金谷治、浅野裕一等;二是从军事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如河野收等;三是从版本校勘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四是从科学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女口藤琢邻、森西洲共、佐藤坚司等。

总的来说,日本人对《孙子兵法》的热情并不亚于中国人,这也是该书在日本的印数惊人、千年不衰的重要原因。只要一走进日本的书店,就会看见书架上各类注释、研究、应用《孙子兵法》的书籍琳琅满目,堪称之最。其中尤以商业应用、企业管理方面的数量最为惊人,以至于兵法经营学派林立,研究《孙子兵法》几乎成了日本的世界500强企业的必做功课。所以一般皆认为,《孙子兵法》是与《论语》齐名的中国古代经典,它已融人日本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之中。

现当代日本的《孙子兵法》研究,以服部千春、守屋洋、冈田武彦等人为代表,并呈现出不同于奈良至室町时代的“秘藏家传期”、江户时代的“刊印注释期”之传播特色的、被称之为“融合拓展期”的研究特色。这其中,冈田武彦的《孙子兵法》研究是个特例。他以儒家文化尤其是阳明学、朱子学研究而著称,《孙子兵法》并非其长项,故而冈田先生的《孙子兵法》研究一直未引起国内外的注意。

然而,冈田先生通过阳明学而深入《孙子兵法》的研究特色,却使他的研究显示出了个性与价值,《(孙子兵法)新解》便是冈田先生在这方面的代表作。该书的单行本最早刊行于1992年,10年后又与作者的其他几篇兵学论文一起被收入《冈田武彦全集》第12卷。据该卷“凡例”介绍:本卷收录了曾经作为日经ベンチセ一的别册,于1992年12月5日由日经BP社刊行的《孙子新解》全文,并去掉了作为同书之附录的山口春水《(孙子)考》的抄本的影印版,增加了冈田武彦的四篇兵学论文,即《(孙子)与山口春水的(《孙子》考)》《山口春水的(《孙子》考)十三篇总论》《王阳明与(孙子)》及《(孙子)的形而上的考察——孙子的兵学思想》。

众所周知,冈田先生是国际上王阳明研究的大家。而被誉为明代文臣统兵制胜第一人的阳明先生,在其“三不朽”的“事功”当中,驰骋沙场之“军功”和治理社会之“政绩”实乃两大组成部分。正因为此,阳明喜好兵学,爱读《孙子》,曾有《武经七书评》传于世,据说胡宗宪抗倭时就曾熟读过此书,而读阳明先生的军事文选,则完全可补《传习录》等文献之不足。

《武经七书》是宋代武举考试的标准教材,包括《孙子兵法》《吴子》等七书。阳明先生对其中的《孙子兵法》点评最详,并将该书的“始计第一”(诡道论)、“虚实第六”(避实击虚)、“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等兵法原则,实用于其亲自指挥的南赣征剿顽匪、鄱阳湖大败宸濠、断藤峡讨伐割据势力等大小战役中。譬如阳明采用过的疑兵计、离间计、调虎离山计、苦肉计、火攻计、反问计、攻心计、诱敌计等,都无不透露出他对《孙子兵法》的精读驾驭之程度,同时也彰显了《孙子兵法》的魅力和张力。林罗山在其晚年的一则随笔中曾写道:“虽王阳明之才智强记,称军旅之事则取孙武之法耳。其所云‘法日’者,皆十三篇(指《孙子》十三篇)中之说也,《阳明全集》可考以知矣。然其言多奇计谲诡则有害于心术者,是亦不可不察也。”章太炎在其名著《訄书·王学第十》中亦认为:“王守仁南昌、桶冈之功,职其才气过人,而不本于学术”;“其学在方策矣,数传而后,用者徒以济诈,其言则只益缦简粗粗”;“近世王守仁之名其学,亦席功伐已”。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不仅是阳明先生克敌制胜、常胜不败的法宝,也是后人斥责其狡诈、批评其行为背离良知本体的根据之一。

然而,亦正因为这样的阳明形象,才得到了深受武士文化侵染的日本人的喜爱。据冈田先生说:“与重视理论的民族相比,日本人也许更重视体认与实践。日本儒学家之所以重视体认与实践,是因为日本人不太喜欢精密的思考和玄妙的理论。这只要看看日本的朱子学就一目了然了。”冈田先生之所以不以日本的阳明学为例,就是因为阳明学自身的特点已决定了其吻合于日本的民族性,故而日本阳明学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体认、实践特质也就显得不足为据了。

冈田先生还认为:“关于日本的武道与兵法的关系,江户时代的剑术家曾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像《孙子》那样的兵法是大兵法,而剑道是小兵法,为何会有这样的看法呢?因为他们意识到,无论孙子兵法还是剑道,其根本原理都是相同的。孙子兵法是无的兵法,而剑道也以无为道,而且两者都从无出发而发挥了神妙之动。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也许对剑道产生过一定影响。”而冈田先生年轻时的兵学研究论文——《(孙子)的形而上考察——孙子的兵学思想》,就是在这种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写就的。尽管此文作于昭和十五年(1940),冈田先生的思想还处于未成熟期,但其中的真知灼见,仍显示出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一以贯之的思路。

应当指出的是,冈田先生的这本书在一定意义上还是日本人解释《孙子兵法》的集大成。作者不仅详细介绍并吸收了山口春水的《(孙子)考》,而且还介绍并吸收了荻生徂徕、佐藤一斋等人的《孙子》研究成果。这在冈田先生的兵学研究论文《(孙子)与山口春水的(《孙子》考)》《山口春水的(《孙子》考)十三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通过本书还可以对日本人的《孙子兵法》研究以及兵学思想有个大致了解,这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此次中文翻译,我们不仅增加了原书所没有的副标题“王阳明兵学智慧的源头”,而且还根据叙述内容,把原书“四部”加附录的结构模式,调整为以《新解》为主体的上、下“二编”,其内容分别为:上编“《孙子兵法》新解”、下编“冈田武彦兵学论文选”,并增补了与王阳明兵学思想密切相关的两篇文献附录。至于我们这样的解构调整和加人副标题的做法是否合理,以及本书的译文水平,则有待广大读者的检验和批评。是为后记。

钱明识于杭州心闲斋寓所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6: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