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商巨子(王炽)》由罗群著。
王炽,弥勒县虹溪人。晚清巨商,以惊人的经商天赋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一代“钱王”。一生以义用财,以儒治商,爱国忠君,兴办多项公共事业,有力促进了云南的实业与教育发展。滇商作为中国诸多商帮中的一支,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部门之多,已属佼佼者。然在众多叱咤风云、富甲天下的滇商精英中,则首推“钱王”王炽而不容置疑。
| 书名 | 滇商巨子(王炽)/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罗群 |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滇商巨子(王炽)》由罗群著。 王炽,弥勒县虹溪人。晚清巨商,以惊人的经商天赋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一代“钱王”。一生以义用财,以儒治商,爱国忠君,兴办多项公共事业,有力促进了云南的实业与教育发展。滇商作为中国诸多商帮中的一支,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部门之多,已属佼佼者。然在众多叱咤风云、富甲天下的滇商精英中,则首推“钱王”王炽而不容置疑。 内容推荐 《滇商巨子(王炽)》由罗群著。 王炽(1836—1903),字昌国,号兴斋,云南弥勒县虹溪人。清朝同治初,在重庆与旅渝滇商创立“天顺祥”商号,来往川滇互贸。随后又与席茂之在昆明合资开设“同庆丰”商号,数年经营,“十年而富,二十年而大富,富埒王侯”。其所创办的“同庆丰”、“天顺祥”票号,在当时被称为“南帮票号中的杰出者”。与“西帮三晋票号”一并驰名国内,又称“钱王”。同时投资开发东川铜矿和个旧锡矿,发展地方工业,成为“富甲全滇”的企业家。在中法战争中捐助滇军援越抗法,诰封“三代一品”封典,成为名闻一时的“三一代一品红顶商人”。在英国《泰晤士报》统计的十九世纪富人排行榜中高居第四,是当时唯一上榜的中国人。 目录 砥砺自身,胸怀远志 穷且益坚,苦干好学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志向高远,脚踏实地 以仁取众,广招贤良 择人任势,用人以诚 德看主流,才重一技 赏罚分明,同甘共苦 构建制度,擅长管理 管理规范,制度激励 官商结合,势如破竹 勇于尝试,不拘成法 审时度势,应时而变 把握机遇,敢为人先 多元发展,获利倍增 德义行商,诚信戒欺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以诚制胜,以信立业 利以义制,名以清修 匡国济民,御财有道 利之所到,义必相随 热衷慈善,扶危济困 注重教育,培植人才 发展实业,救国为民 爱国兴乡,留名百载 参考书目 文献资料 专业论著 论文 试读章节 穷且益坚,苦干好学 自古英杰出寒门。中国历史上众多的贤能治世者、成就大业者,多数出身并非大富即贵,他们早年都经历过家道消乏、四壁徒空的贫困洗礼。如西汉名相陈平,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兄嫂不容。为消弭兄嫂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后兄嫂变本加厉,陈平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陈平被哥哥追回后,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最终陈平学有所成,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而晚清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出生于安徽绩溪县十都湖里村一个贫穷的普通农家。少年时期没上过私塾,父亲在他12岁时便离世,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自学成才。他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放牛娃,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小伙计,白手起家,以其经商智慧和处世谋略涉足于钱庄、药厂、纺织原料、军火等产业,纵横于政商两界,一跃成为“官居二品,头戴红顶,坐拥数千万两白银”的一代巨贾。 世人曾言:“众人只知胡雪岩,岂知云南有王炽?”说到财富,英国《世纪大典》把王炽评为上世纪世界前十名富豪中位列第四,此排名并没有胡雪岩;说到官职,王炽官居一品,胡雪岩只是二品;说到最终结局,胡雪岩家破人亡,而王炽则得善终,并被晚清重臣李鸿章誉为“清廷之国库”。由此可见,王炽及其同庆丰、天顺祥票号在中国近代金融史、商业史上是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他不愧是晚清云南商业与金融业的杰出代表。 下面我们从王炽的祖籍背景开始讲述其坎坷、离奇、奋进和辉煌的一生。 据《虹溪王氏族谱》记载:“王氏远祖为明洪武年问随沐南征兵员,云南平定后留屯安家在陆凉(今陆良县),子孙繁衍后便分散到师宗、罗平、泸西、弥勒等县定居。祖籍是应天府(今南京市)山阴县柳树湾石门坎。”王炽曾祖父笃生娶妻师氏,生法。法娶陈氏生勋业。勋业娶张氏(师宗人)、姜氏(虹溪人),张氏生四子,仅存幼子炽,因排行第四,又称王四,而姜氏无出。 据说,王家到了王炽之父时,家道早已衰败。待王炽年少时,兄父又相继离世,仅依靠母亲张氏和二妈姜氏以纺织谋生,省吃俭用,勉强度日。然俗语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少年王炽面对家徒四壁、生计窘迫的现实情景,不得不离开私塾,放弃了当时视“读书应举”之正途,开始跟学着大人做起了小本生意。 王炽营商的第一桶金是母亲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首饰和衣物所换来的十几两白银。从此,他扛着一根扁担,从家乡弥勒购土布挑到竹园、盘溪等地贩卖,又把那里的红糖购回销售。凭着勤苦和机敏,他积攒下了100多两银子。于是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组织起马帮,往返贩运土杂百货于建水各县和泸西等地。及至王炽20岁时,已在滇南一带小有名气。 可以这么说,王炽早期的成功,与其“益坚、好学、勤干”的品质是分不开的。因遭遇家庭的不幸和极度的贫穷洗礼,王炽早早就懂得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懂得了脚踏实地和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机会。年少时他就明白:“年少立志,可以为人生赢得更多创业机会,可以为自己成就事业争取更多时间。”他尤其喜欢阅读《资治通鉴》这本书,1000多年的兴衰成败、是非损益,使其从中确实得益匪浅。此外,陶朱公范蠡、弦高、桑弘羊都是他永远值得崇敬和学习的楷模。在这些历史人物的感染下,他从小就给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要做一番大事业,成为一个能为国为民的大商人。因而出身贫微的王炽从不悲观消极,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奋力拼搏,不为穷而变节,不为贱而易志。 在创业初期的经商,王炽主要是跑马帮,穿街走巷,翻山越岭,通过利用产、销两地巨大的地区差价、季节差价和批零差价来赚取利润。跑马帮可谓是一件苦差事,再加上云南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多为山地,深沟峡谷,山峦陡峭,常人根本无法从这里行走,何况带着货物的马帮更是有无法想象的艰难。有时,来去一次就要四五十天,远的一次就要半年左右。然王炽从不怨天尤人,反而脚踏实地,坚忍不拔,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意志的极限,坚强地与崎岖坎坷的山路做斗争。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当时云南马帮及马帮贸易的大体情况。 马帮就是按照民问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赶骡马队的称呼。它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有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有自己帮内的习俗禁忌和行话。 P2-5 序言 丛书编委会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中华文明自滥觞至汇聚千流,涵纳万水,奔腾迭起,云蒸霞蔚,延五千年之长史,至今生机勃然,是迄今世界上唯一保持完整且衍传有序、光耀于人类的伟大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云南,是祖国西南神奇、美丽、富饶的宝地,是中华文明中极具特质和创造潜力的丰美之乡。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长期以来,云南大地上,各民族和睦与共,相濡相生,共同创造了色彩瑰丽、形态多元、底蕴厚重、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人,是历史的镜子,是历史最生动的环节,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主体。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一个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产生过一些不同的影响。“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就是这样一丛历史的记录,一百位历史名人,虽未必尽能概全,各位历史人物的代表性也不尽相同,但都是“追梦人”,是振兴民族伟大理想的传薪人、探索者和实践家。 在这些代表人物中,无论是拓土开疆的将帅勇者,还是蹈海酬志的大国使节;无论是志于传播文明的鸿儒巨擘、先哲贤士,还是为民族独立解放而高歌猛进、慷慨捐躯的群雄英杰,都贯注了这一重要精神。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云南各族人民创造并抒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章,熔铸了坚韧不拔、奋为人先、包容博大、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才使云南在中华文明的长史中闪耀着特有的光辉。尤在近代中国,在辛亥护国风云中,在反对外辱保卫祖国边疆维护民族尊严、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中,云南站在历史前台,以中华群雄的不屈身影演出了一幕幕豪迈悲壮的历史大戏,也更涌现了一批足以彪炳史册、光照后人的杰出人物。这一切,给予中国历史进程深远的影响。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谱写富民强滇中国梦的云南篇章,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接续这一光荣而伟大的精神传统,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云南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聚合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凝心聚力。为此,我们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这对加强我省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历史的了解、认同,爱国爱乡爱民并甘于奉献,对提升优秀精神品质,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坚定推进富民强滇的信心和决心,显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切实的助力。 一百位历史人物,所处历史时期并不相同,其历史作用也有差异,甚至就个人的全面历史评断方面也难以等量趋同。但我们以为这些留存史迹的人物,所以传扬至今,为后世崇奉,均有他们共同的历史向度和价值取向,我们学习这些历史人物,至少应当着重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即:“守大德、重大义、集大成、有大度、达大观”。 守大德,即恪守道德规范。“德者,本也。”(《礼记·大学》)“大德”既是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及标准。古语“行德则兴,背德则崩”,不仅是资政经验,也是个人修习完善的根基。所谓“厚德载物”,直观的理解,就是如果德行浅薄,是不能兴物成事,更不能造就伟大功业的。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大多以德立身,大节不移,并对此恪守坚定,一以贯之;始终保持正确信念和理想,并为之奋斗到底。这是我们首先要学习尊崇的。 重大义,即以国家民族利益的需要为个人行为取舍的标准。有大义,才有大爱。这些先贤无不爱云南爱乡土,以兴业乡梓、造福一方为己任。尤在国家民族命运攸关、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些令人崇敬的先辈,大义擎天,逢难不避,敢于担当,责无旁贷,勇往直前,不惧牺牲。一个心存天下大公的人总会在不经意的一瞬决定大义的选择,这是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更何况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还有很多异常艰危的事业在等待我们去克难攻坚。所以,举凡大义、为民为国、全身而进的精神是我们应当效法崇尚的。 集大成,“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些历史人物留下的足迹,予人深刻启迪。他们无论是出将人相,还是布衣一袭,均勤学不辍,求索不止,在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刻苦务实,义无反顾,永无终期,故能成大器,胜大任,不辱使命。今天,世界进入知识信息时代,软硬实力决定一个国家能否赢得发展机遇,乃至自立于强国之列的地位。其紧迫性不亚于先辈梦想中国富强的百年期许。但今天所谓“集大成”,是更高更大更具有生存挑战性和发展战略性的,是集世界之“大成”,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制度建设、社会发展等一切领域“总成”,玉成中国梦的空前伟大的事业。所以,先人刻苦自律、博学精进的学习精神我们应当秉持继承。 有大度,即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云南历史文化名人的一个共通品质,也是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即使身处僻远,总能破除狭隘与陋见,以宏大度量,兼容并包,接纳先进,吸收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聚合一切可以聚合的资源,总成一股创造历史的宏大动力,来完成伟大的事业。哪怕是割股舍己,也在所不惜。今天,云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保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尤其重要。所以,先辈“天下云南”的大度我们应当弘扬光大。 达大观,即要眼观天下,达察全局,与时俱进,审时知变,敢为人先。推动云南社会历史进步的代表人物,无不目光远大,胸怀全局,对世界潮流、时代嬗变,都能审视洞悉,并欣然顺应规律,故能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成就改天换地的一番伟业。古语有“小智自私”、“达人大观”,是将为个人谋私的小智谋与担当天下兴亡的大智慧尖锐对比而言的。否则,“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个为民为国而应用心智的人,必然有达观天下的心怀,也由此激发潜能、超迈寻常,而使人生境界也更加美好而宏丽。遍观世界文明史,许多影响人类进步的伟大创新,正是以此为动力和起点的。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大,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也为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着更加富实的前景。所以,先辈们达观天下的精神我们应当引为楷模。 我们对志向高远、仰观天下、俯察民情、甘为路石、慨当以慷、求真务实的历史名人,心存景仰,并愿与千千万万的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一道学习弘扬。 组织编撰“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编撰出版人员都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众手修书,书稿层次不一,成书体例难以做到完全一致,对存在的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虚心接受,并在修订再版时一并吸纳修改完善。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