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切皆有可能(戴建业论学随笔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戴建业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戴建业编著的《一切皆有可能(戴建业论学随笔集)》是作者零散文章的合集,分为学缘情缘、教育杂论、文化漫谈、前言后记、序言寄语、评书品画、域外撷珍几个栏目,有作者对自己和他人多部作品的前言后记,也有对书画作品的品鉴,既有作者对现代文化现象,比如微博的喜和忧,也有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对师生情、同事情的回顾、感悟。

内容推荐

意大利有条谚语说:“别告诉我什么人生经验,让我自己去犯错误。”人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误。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一帆风顺既不可能,也不可喜。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你的下一块是什么味道。戴建业编著的《一切皆有可能(戴建业论学随笔集)》中,作者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传递美,用美语写美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目录

自序:师缘与书缘

师缘情缘

 一切皆有可能

 专业精神与学术规范

 人间最美师生情(一)

 人间最美师生情(二)

 学问的“气味”

 ——忆石声淮老师

 求学之方与治学之道

 ——从邓天玉《邢福义为学路》说起

 真人

 ——忆黄曼君老师

 别忘了祖传秘方

 ——读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

 《清人笔记条辨》

教育杂谈

 必修还是选修?

 ——“大学语文”课随感

 彪悍的人生更需要理由!

 ——辽宁两届高考状元刘丁宁复读择校随感

 用心良苦,瑕瑜互见

 ——我观武汉市中考“材料作文”

 大学与大学生:各自角色定位的错乱

 人性与公平

 ——漫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

 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不能让父亲“无证上岗”

文化闲话

 从一家独唱到众声喧哗

 ——微博之赞

 思想的平面化与知识的碎片化

 ——微博之忧

 唐装与麦当劳

 什么是“国学”?

 与伟大灵魂亲切交流

 ——“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杂感

 现当代散文杂谈(一)

 现当代散文杂谈(二)

 闻一多文章杂谈

 翻译乱弹

 闲话罗素

书卷有情

 何为中华文化的“元典”

 ——《儒道释经典选编》序

 名士风流与语言艺术

 ——《世说新语选注》序

 《文献考辨与文学阐释》自序

 《澄明之境》初版后记

 《澄明之境》再版后记

 寸草心

 ——《孟郊论稿》初版后记

 东野的精神

 ——《孟郊论稿》再版后记

 《老子:自然人生》后记

 《老子现代版》后记

 读诗使人灵秀

 ——《古诗佳品》序

 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

 ——《张舜徽学术论著阐释》编后记

同道共勉

 蚌病成珠

 ——《往事那片云》序

 《道体心体审美》序

 《“竟陵八友”考辨》序

 洒脱

 ——阮延俊《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

 文化底蕴》序

 《柳宗元永州事迹与诗文考论》序

 《林海诗情》序

 《紫邑丛书》序

 《少年风华》序

 “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寄语

 寄语《摇篮》

书画意趣

 在兼善与独善之外

 ——评周光庆《中国读书人的理想人格》

 在“言”与“意”之间

 ——评阮忠兄《庄子创作论》

 文学研究与人文关怀

 ——评谭邦和《在文学与文化之间》

 学术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评陈文新主编《中国学术档案大系》

 品画(一)

 品画(二)

 书画赏析

 康书闲聊

 品茶六首

随笔译作

 时间、地点与书

 谈对作家的偏见

 鸭

 谈偷闲

 谈书信

试读章节

马丁.路德·金说“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l司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梦想”。大学期间,通过课堂内的学习。课堂外的交流,我们不仅要认识社会,认识他人,更要认识我们自己:了解自己喜欢干什么,自己擅长干什么,社会需要你干什么。在个人兴趣、个人能力与社会需要之间找到平衡,并由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个人生目标就是你们的梦想。就是你们人生地平线上的太阳。司马光告诉青年人说:“夫射者必志于的,志于的而不中者有矣,未有不志于的而中者也。”

有了梦想我们才会满怀希望,有了梦想我们心中才会洒满阳光。

但仅有梦想还远远不够,如果没有相应的拼劲、毅力、恒心,如果没有付出持续的努力,没有流下拼搏的汗水,没有流下痛苦的眼泪,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任何梦想都将成为昙花一现的空想,人生的美梦将成为折磨我们的噩梦。同学们.你们的青春真让人羡慕,千万不要荒废了比金子还宝贵的大学时光。要有理想,也要有理性,要有高度的自制力,我们要学会利用现代的网络,但我们要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

要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而要精力集中又得培养自己强烈的学习兴趣。古代有很多“字颠”、“画魔”、“诗痴”、“棋怪”,这里所谓“癫”、“魔”、“痴”、“怪”,其实是指他们对某一专业着迷的程度。书中不一定有颜如玉,但书中肯定乐趣无穷。人的精力总要发泄出来,不用来专心读书,就要用来闲聊网游。你要是觉得学习比网游更“好玩”,你还会去无聊地网游吗?你要是尝到了思维的乐趣,你还会去打游戏机吗?

怎样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呢?朱熹对弟子的一则教诲让我终生受用:“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工夫要趱,期限要宽。严立功程,宽着意思。久之,自当有味,不可求欲速之功。”(《朱子语类》卷八)每一天的学习计划不可订得太高,而每一天下的工夫又要很大,这能使自己每天都超额完成学习任务,也能使你读书有从容品味的时间,这样时间一长你就尝到了读书的味道。读书就像吃饭一样,细咀慢嚼才能品出味道。品出了味道就越吃越想吃。

要是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你读书就容易浮光掠影,浮光掠影就不能细细品尝。任何一种理论书籍不细细品尝.不反复咀嚼,你就会感到这些书籍抽象、枯燥、乏味,你就会觉得烦躁、苦闷、无聊。急躁和懒惰是学习最大的天敌:急躁把我们逐出学习的天堂,懒惰让我们不能进入知识的圣殿。

要实现梦想,学习就不能仅限于书本,我们还要学习怎样做人,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走出挫折的阴影。人生有高潮和低谷,有得意和失意,有成功和失败,有热恋和失恋。要尽可能记住自己的得意之作,回味自己成功的喜悦,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不断给自己补充“正能量”。估计只有上帝才不犯错误,我们一生中必然要干很多蠢事,犯错误是普通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所以意大利有条谚语说:“别告诉我什么人生经验,让我自己去犯错误。”人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误。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一帆风顺”既不可能,也不可喜。对社会、他人和自己都要多看光明面,如果总是盯着阴暗面,你自己眼前就会一片黑暗;如果经常让自己转向光明,你内心就永远阳光灿烂。

我们还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很多同学是家中的独生子.平时都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关爱你,到大学后务必补上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学会真心地关爱别人。常言说,同大学易.同寝室难。关系越近越容易发生磨擦,与室友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气质个性,不同的爱好追求,可能使我们彼此排斥,使我们相互生厌。

P9-10

序言

这本随笔中的绝大部分文章,有的先后发表在《读书》、《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华中学术》等报刊杂志上,有的分别收在中华书局、上海古籍、中国社会科学、长江文艺、华中师范大学等出版社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专著中,谈的对象不外乎师生和书本,用的体裁基本上都是随笔。所谈既非一人,所论又非一书,所写更非一时,今天这些随笔能结集成书,多谢海南出版社总经理万胜博士的盛情雅意!

就像副标题所标示的那样,本书集中笔墨于“论学”——论师友治学和自己求学。论学的主要内容自然是师与书,对于学生和学者而言,成天打交道的无非是老师、同学、同行和书本。无论求学还是治学,与同学或同行交流固然必不可少,但在起步阶段师缘和书缘可能更为关键。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时,曾说过一则名言:“读书并不一定能使人善于思考,但通过与善于思考的人交流,通常能使人变得好学深思。”这一点我们古人早已有言在先,战国时孟子就强调“亲炙”,朱熹说“亲炙”即“亲近而熏炙之也”.也就是要亲自接受老师的教育和熏陶,所以后世常说“亲炙弟子”或“及门弟子”。“亲炙”不仅能听到老师“言传”,还能得到老师的“身教”。晋人认为“身教”重于“言教”,《世说新语·德行》载:“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教儿?’答日:‘我常自教儿。”一‘教儿”重在“身范”而非“言传”。

这既是个拼爹的时代,又是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因此,好爹妈和好老师都很重要。可有什么样的爹妈是上帝的安排,全由不得我们自己做主,因为爹妈在生下自己的儿女之前,谁都没有征求过儿女们的意见。有什么样的老师则一半出于偶然,一半由于挑选。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就是孟子的母亲为培养儿子三次迁居,最后才迁到了一个“名校”旁边,总算让孟子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名校旁的“学区房”都是天价,很少父母有能力像孟母那样“三迁”,父母们为儿女择校费钱费心费力。进了名校还不一定就有名师,因而择到了好学校又要挑好班级,好班级里才会配上好老师。择名校主要凭经济实力,挑名师可能还得拉关系。除非你自己很有实力,或者是你家庭很有实力,否则亲炙于名师就不那么容易。不过,有幸拜到名师要好好珍惜,无缘就教于名师也不必丧气。孟子说无缘亲炙还可以私淑,亲炙名师需要各种条件,而私淑名师却没有任何门坎。孟子称“予未得为孑L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他做不成孑L子的门徒。便暗自以圣贤们为师。

如今私淑名师无疑比孟子那个时候方便得多,春秋战国时的名师生前并无著作,先秦诸子大多由弟子整理附益而成,有些甚至只是先生的谈话记录,而我们今天随时可以看著名学者的专著、文集或视频,还可以坐在家里听哈佛、剑桥等名校名师的公开课。现在不仅能私淑某一个名师,而且随时能够转益多师。譬如一门文艺理论原理课程,校方通常会安排不同老师讲同一门课,我们不妨先听听国内老师如何讲,再听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校名师如何讲,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择善而从。这样可以先学好某一家的理论,然后再参透其他名家的学说。我们上大学时的学习条件,好过如今已七十多岁的师长辈,眼下在校学子的学习条件,更为我们这一代人所望尘莫及。不怕你没有学习机会和条件,只怕你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

为了进人理想中的名校.不少考生宁可复读也不愿上普通一本大学,学校名头越响崇拜者便越多,其实,大可不必过分迷信名校名师。从很多名人受教育的经历看,名校名师不一定会让学生受益。像罗素和乔布斯这样的名流就曾多次抱怨,自己在大学里没有学到什么东西,罗素的母校就是赫赫有名的剑桥大学。人与人之间有某种缘分,有的人你一见面就感到亲切,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有的人你即使仰慕他的学问,相处再久仍旧话不投机。就拿孔子和孟子来说吧,《论语》中的孑L子随和可亲,《孟子》中的孟子则盛气凌人,尽管我特别爱读《孟子》的文章,但我绝不愿意拜孟子为师。名师也不一定就出高徒,王国维曾说大师门下无国手。从上小学到读研究生,当年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我现在一句也记不完整,但老师随口扯的“野棉花”,无心说的俏皮话,我至今还能学得惟妙惟肖。老师私下对人生的开导,对学习方法的点拨,往往在不经意间使我茅塞顿开。那些“野棉花”和“俏皮话”,那些人生志向和学习方法.未必只能出自名师之口,相反,有些名师可能有学而无趣,听这种名师讲课要是还能不昏昏欲睡,那真要算你八辈子福气。有些名师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不是让你对自己的才华十分泄气,就是让你对自己的专业失去兴趣。真正的好老师在进行严格专业训练的同时,又会激发你的学习兴趣,还会让你感受到专业的魅力,更会增强你对自己的自信心。假如与自己的老师十分投缘,最好的老师也就是最好的朋友。

第一辑中《学问的“气味”——忆石声淮老师》、《求学之方与治学之道——从邓天玉(邢福义为学路)说起》、 《真人——忆黄曼君老师》三篇文章,分别写了我的三位授业老师。念书期间能在教室里聆听他们讲课,毕业后又能追随他们的杖履,的确是我的荣幸和福气。我在《真人》一文中曾说:“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或者有才而无趣,或者有趣而无才,或者既无才又无趣,读他们的文章沉闷无聊,和他们相处索然寡味,与他们共事更提心吊胆,像黄曼君老师这样才趣俱佳而又清澈如水的学者,在当下中国的学术界可谓‘稀世珍宝’。”这段话同样适合于石老师和邢老师。发在《读书》上的《别忘了祖传秘方——读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读书随笔。大学念书时有眼不识泰山,只跑去听过张先生的一次演讲,参加工作后慢慢喜欢上了他的文字。十年前给博士生准备文献课,除《说文解字约注》等少数著作外,我几乎遍读张先生已经出版的著作,张舜徽先生算是我文献学的私淑老师,只不知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认不认我这个没有出息的私淑弟子。

由于写这类文章通常是主编或朋友约稿,事先并没有系统的计划,所以很多老师都没有写到,如给我上古代文学课及后来我常向他们请教的诸位老师,还有我的研究生导师曹慕樊先生。他们课堂上的传授和课堂下的指导,都让我终生受益无穷。没有给这些老师写回忆文章。是我情感上的一笔负债,也是这本随笔的一大遗憾。另一遗憾是没有写到我的中小学老师。此刻.我想起了教我高中数学的阮超珍老师,她毕业于我现在供职的华中师范大学。在文化大革命天天批“白专道路”的时候,她见我喜欢琢磨数学题,便悄悄送我《初等代数》和《初等几何》,还常叫我到她家里答疑解难。她不仅给我学业上的指导,还给我精神上的鼓励。十年前回母校打听,我才知道文革结束

感谢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感谢邢福义老师多年来对我的指点教育,感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和湖北省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对我工作的关心,感谢教研室同仁多年来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幸好拙文与万胜先生有缘,不然就没有这本随笔集问世,没有五六本“戴建业作品系列”出版;幸好编辑刘铮做这套作品系列的责编,不然书中将会出现更多的错误。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