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面摊子
家附近有一担卖油面的小摊子,我平常并不太注意,有一回带孩子散步路过,看到生意极好,所有的椅子都坐满了人。
我和孩子驻足围观,这时见到卖面的小贩,把油面放进烫面用的竹捞子里,一把塞一个,刹那之间就塞了十几把,然后他把叠成长串的竹捞子放进锅里烫。
接着,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十几个碗一字排开,放作料、盐、味素等等,很快地捞面、加汤,十多碗面煮好的过程还不到五分钟,我和孩子都看呆了。更令人赞叹的是,那个煮面的老板还边煮边与顾客聊着闲天。
在我们从面摊离开的时候,孩子突然抬起头来说:“爸爸,我猜如果你和卖面的老板比赛卖面,你一定输!”
对于孩子突如其来的谈话,我感到莞尔,并且立即坦然承认,我一定输给卖面的人。我说:“不只会输,而且会输得很惨,这个世界上能赢过卖面老板的人大概也没有几个。”
后来我和孩子谈起了,他的爸爸在这世界上是输给很多人的。
接下来的几天,就玩着游戏一样,我带着孩子到处去看工作中的人,我们在对角的豆浆店看伙计揉面粉做油条,看油条在锅中胀大而充满神奇的美感,我对孩子说:“爸爸比不上炸油条的人。”
我们到街角的饺子店,看一位山东老乡包饺子,他包饺子就如同变魔术一样,动作轻快,双手一捏,个个饺子大小如一,煮出来晶莹剔透,我对孩子说:“爸爸比不上包饺子的人。”
我们在市场边看见一个削梨子与芭乐的小贩,他把水果削好切片,包成一袋一袋准备推到戏院去卖,他削水果时,刀子如同白手中长出,动作又利落、又优美,我对孩子说:“爸爸比不上削水果的人。”
就在我们生活四周,到处都是我比不上的人,这些市井小人物,他们过着单纯的生活,对生命有着信心与希望,他们的手艺固然简单,却非数十年的锻炼不能得致。
当我们放眼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很可能会以为自己是顶尖人物,一旦我们把狂心歇息下来,用赤子之心来观照,就会发现自己是多渺小,在人群之中,若没有整个市井的护持,我们连吃一套烧饼油条都成问题呀!这是为什么连圣贤都感叹地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的缘故,我们什么时候能看清自己不如人的地方,那就是对生命有真正信心的时候。
看到人们貌似简单,事实上不易的生活动作时,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值得给予最大的敬意,努力生活的人们都是可敬佩的。他们不用言语,而以动作表达了对生命的承担。 承担,是生命里最美的东西!
我时常想,我们既然生而为人,不是草木虫鱼,就要承担,安然接受人生可能发生的一切,除了安然地面对,还能保持觉性,就是菩提了。一般人缺少的正是觉悟的菩提罢了。
在古印度人传统的观念里,认为只要是两条河交会的地方一定是圣地,这是千年智慧累积所得到的结论。假如我们把这个观念提炼出来,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在人与人相会面的那一刻,如果都有很好的心来相印,互相对流,当下自己的心就是圣地了。
油面摊子是圣地,豆浆店是圣地,饺子馆是圣地,水果摊是圣地……到处都是圣地,只看我们有没有足够神圣的心来对应这些人、这些地方。当然,在我们以神圣的心面对世界时,自己就有了承担,也就成为值得敬佩的人之一。
我带着孩子观察了许多人以后,孩子感到疑惑,他问:“爸爸,那么你有什么可以比得上别人呢?”
我说:“如果比写文章,爸爸可能会比得上那卖油面的老板吧!”
孩子说:“也不会,油面老板几分钟煮好十几碗面,爸爸要很久才写完一篇文章!”
父子俩相对大笑,是呀!这世界有什么东西可以相比,有什么人可以相比呢?事实上,所有的比较都是一种执著!P9-12
有一位朋友在学插花,是日本某一流派的花艺。
我对日本人的花艺一向没有好感,因为那被称为花艺的,正好是集匠气与矫作于一炉。因此,我对潇洒且大而化之的朋友,竟去学日式插花觉得格外好奇。朋友告诉我,那看起来僵化的日式插花,其实只是一种格式,是性格与观点的锤炼,对于学得通达的人,不但仍有极大的创作空间,还能激发出人的潜力。她说:“插花和禅一样,表面上有最严苛的形式,事实是在挖掘最大的自由,你不觉得,只有最严格的训练才有最自由的资格吗?”
朋友的话给我不小的启示,原来插花也是“绝地逢生”的事。凡是绝地逢生就如悬崖断壁上开出的兰花,或污泥秽地清放的莲花,或是漠漠黄沙里艳红的仙人掌花一般,既刺人眼目,又具有禅的精神。什么事到了最高、最绝、最惊人,就被俗人看成禅意了。
于是,种花的说他的花里有禅,泡茶的说他的茶里有禅,捏壶的说他的壶里有禅,做生意的说他的企业以禅来管理,玩股票的人劝人要如如不动,连搞政治的都说他是以平常心来搞政治……对的,这些可能可以通向
禅,但禅不应只是如此,因为禅虽然在生活中,禅心却是在清高的峰顶,犹如白云飘过的青空,或闪电后开在天空的明亮之花,不应该随便被俗情遮埋。
禅有时在俗情里,但不应以俗眼观看。
就像学插花的朋友,说起她学插花获益最大的一件事。
她说:“我刚学插花时,老师教怎么插,我们就怎么插,三个月以后我才发现,老师每次插的花不是一朵、三朵、五朵,就是七朵、九朵,几乎没有二四六八的。我心里起了疑情,双双对对不是很好吗?为什么插花都要单数呢?我很慎重地去问老师,那位日本老师说,一三五七九是单数,插出来的花叫做‘生花’就是有希望的花,由于不圆满,才显得有希望。双双对对的插花是‘死花’,因为太满了。我听了好感动,留一些缺憾,有一点理想不能完成,永远留下一丝丝不足才是最美的呀!”
缺憾有时比圆满更美,真是不可思议,朋友的话使我想起为什么菩萨要留一丝有情在人间,而且一直在苦难的煎熬中游化。菩萨之所以比声闻缘觉更美更动人,那是他们在乎,在乎一切的有情,由于这样的在乎,追求事事圆满倒不是菩萨的志向,菩萨的志向是恒常保持一个有希望的观点,生生不息。
我还有一个朋友,学校毕业很久了都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工作上简直是颠沛流离,弄得全家人都为他的工作烦心。他的祖母竟为他的工作许了一个愿:“希望菩萨保佑我的孙儿找到好工作,如果他找到好工作,我死也无憾。”
结果,祖母不久生病了,他无暇顾及祖母,只好为了去应征一份自己最渴求的工作;祖母死的那一天下午,他接到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朋友 说他一边流泪,一边茫然地看录取通知,他说:“如果祖母还活着,我宁可去做最粗贱的工作。”朋友说,他当时的心情用四个字可以形容,就是“悲欣交集”。
“悲欣交集”原是弘一大师的遗偈,用自己的生命体会起来真有惊心动魄之感。悲欣交集不是一个空句子,而是生命的总其成,我们每天不都是悲欣交集吗?每月每年不都是悲欣交集吗?悲与欣有如形与影,几乎是不可分割的。我为了安慰朋友,曾试写一偈:
欢喜平安日
感恩忧患时
我们能平安过日,固然应该欢喜,但在忧患时更不应失去感恩的心,因为如果没有此忧患时的感恩,我们何能真切体会平安的欢喜呢?生命里的悬崖断壁、污泥秽地、漠漠黄沙都是忧患。在感恩里,却开出了幽兰、清莲、仙人掌花,如果能把忧患之美移植,大部分日子就可以平安而欢喜了。
有一次,我因为个人生命的苦厄,去请教我的老师,她告诉我四个字:“受苦真好”!
受苦的好,在于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受苦,就无法会意真实的喜乐;在于有大痛苦的人,才能得到大解脱;在于菩萨畏因不畏果,凡夫畏果不畏因。如果用佛教的观点来看,受苦是慈悲心和智慧心勇猛生起的激素。自己受苦,使我们生出菩提;看别人受苦,使我们悲心流露。只有在真实深刻的苦痛里,菩萨才会刻骨铭心地立下拯救众生的悲愿,唯有菩萨从深陷的泥泞中拔出双足,才有机会认识到众生深陷泥泞的无力、无奈,与无助!
受苦时流的泪滋润了我们的悲心、灌溉了我们的智慧、坚固了我们的志愿、拉拔了我们的力行。从最低最低的角度看,是消除了我们的业障、增长了我们的福慧!
呀!“受苦真好”!
生命不能没有风雨,风雨来时又如何?
不要阻止风,应将此身化为风,
不要制止雨,应将此身化为雨。
日本密教祖师空海大师如是说。他告诉那些苦难的人说,不要担心风雨来袭,重要的是把心中的阳光唤起。他更悲切地说:“没有此世岂有彼世,逃避今生何有来生?”是的,此世今生就是不可逃避的,风风雨雨也是不可避免的。曾经有一位陶艺家,把他父亲的骨灰磨碎合着瓷土,烧成一个美丽的白花瓷瓶,认为那是纪念父亲最好最纯净的方式。因为父亲生前最期待他成为杰出的陶艺家,他做到了,父亲骨灰做成的花瓶,象征着今生的面对与不朽的期待。
这位陶艺家在记者访问他时,说:“我希望捏一个最美丽的陶罐,来装自己的骨灰!”
多么美而动人的回答,只有看清人世的人才说得出来,这使我想起憨山禅师的山居诗:“生理元无住,流光不可攀;谁将新岁月,换取旧容欢?”在岁月之流里,没有什么是可以攀附的,愈早看清这种真实,愈能诚挚地面对自己的今生。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陶罐来装自己的骨灰,何不及早捏一个最美丽的陶罐呢?
投生到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可以事事如意,唯有悲智双运的人能以如意的态度来面对世界,事事如意或者可以看成是插花里的“生花”,永远抱持希望;或者可以说是“受苦真好”,背后有着广大的悲愿。
我欢喜一首流行歌曲中的一句“也许没有也许”,译成佛经就是“法尔如是”,生命的欢喜忧患,如意或不如意,如是观如是行,不只是“也许没有也许”,根本不需要去分辨那个也许。
这一册《如意菩提》所要表达的正是如此,只要我们唤起心中的阳光,就能在在处处都有法味。平安处有禅悦,动乱里何尝没有法喜呢?用如意的、光明的、广大的心来对应生活,活着一日就尽一日的本分,无怨无悔,对心对境,不为俗情遮埋,如是而已。
写《如意菩提》时,我的生活正面临极大的动荡,感谢妻子小銮,为了护持我写作“菩提系列”,她承担了许多病苦,因此“菩提系列”如果有什么功德,我愿全数回向给她。
感谢我的老师廖慧娟,“受苦真好”就是她的教化,但愿我所做的一切光明都全数回向给她和她的家人。
感谢“法如”的同修慈悲护持,但愿我所行的一切光明全数回向给他们。
但愿我所行的一切光明全数回向给我的母亲林潘秀英和先父林后发。
但愿我所行的一切光明全数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
《华严经》说:“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让我们在这苦难的人世中互相点灯,来看黑暗中的至宝吧!
最后,让我们随着普贤菩萨来发愿:
十方所有诸众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来除烦恼尽无余
“没有此世岂有彼世,逃避今生何有来生?”我们日日月月岁岁年年都是悲欣交集的日子,能平安度日时固应欢喜,在忧患时更不应失去感恩之心。智慧第一的文珠菩萨手持如意,启示我们:唯有悲智双运的人能以如意的态度面对世界。
《如意菩提》是林清玄菩提系列的第四部,平安处有禅悦,动乱里何尝没有法喜,能响起我们心中的阳光。
生命中不能没有风雨,风雨来时又如何?我们能平安过日,固然应该欢喜,但在忧患时,更不应失去感恩的心,因为我们如果没有真正的受苦,就无法会意真是的喜乐。《如意菩提》(作者:林清玄)是菩提系列的第四部,希望读到它的人,能在自己生命的悬崖断壁,污泥秽地,漠漠黄沙里,开出幽兰,清莲,仙人掌花,将忧患移植成平安,欢喜,如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