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熊王杰克/动物小说王国沈石溪自选中外精品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作者 沈石溪
出版社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沈石溪等著的《熊王杰克/动物小说王国沈石溪自选中外精品》创作的动物小说独具特色,是目前深受孩子喜爱的动物小说大王,极具市场号召力。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品种齐全。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充满哲理内涵,风格独特。在沈石溪的笔下,动物们在虽然艰险但充满生机的自然界里如此蓬勃地战斗、生存,彼此间有残忍,也有温情,而且跌宕起伏的情节时时扣紧读者的心弦,让人欲罢不能,一定要一口气读完。

内容推荐

沈石溪等著的《熊王杰克/动物小说王国沈石溪自选中外精品》精选了国内外6篇适合儿童阅读的中短篇经典动物小说,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动物故事。如《血染的皇冠》,它是一只金丝猴国王,为了整个部落的安宁,牺牲自己。人类来救它,它却谢绝救援,因为它知道只有它死了,部落才有可能得到和平。最终它淹死在水里。《男孩与霸王鱼》,人工渔场里混进了一条凶残的食肉霸王鱼,男孩大宝和父亲“水龙王”一起对霸王鱼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却都以失败告终。在围剿的过程中,大宝渐渐意识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应该还有更好的相处方式。《熊王杰克》,猎人兰卡打算活捉熊王杰克却屡次失败。终于,兰卡设陷阱抓到了杰克并把它送到了动物园,却发现到笼子里关着的杰克是自己养大但后来失散的那只可爱的小熊。他为此而内疚与自责。当人不平等地去看待动物时,自己也会成为悲剧中的一部分。在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读者不仅能够对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有进一步的了解,更能从这些动物的身上感受到生命闪耀的光辉,从而更加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与挫折。

目录

血染的王冠

男孩和霸王鱼

熊王杰克

夕照大药谷

狼狗巴克

鹤殇

后记

闯入动物世界

试读章节

1、葬王滩老猴王遇救

我是因为看不惯杀戮的残忍,才出手救了麻子猴王的。

那天清晨,我和藏族向导强巴划着一条独木舟,在怒江边游弋,想找几只江鸥蛋改善生活。突然,江边一座名叫猿岭的山崖上,传来咿咿呀呀的惊叫声,透出让人心悸的恐怖,一听就知道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我赶紧让强巴将独木舟停下来,举起随身携带的望远镜——哦,是我已经跟踪观察了半个月的那群滇金丝猴,它们聚集到了陡岩上。

一只我给它起名叫黑披风的雄猴,正搂着褐尾巴雌猴的腰,强行调戏。褐尾巴雌猴拼命挣扎,发出凄厉的呼救声。坐在二十米开外一块巨大的蛤蟆形磐石上的猴王毛发竖起,龇牙咧嘴,大声咆哮。

滇金丝猴俗称反鼻猴、仰鼻猴、黑猴,生活在高黎贡山靠近雪线的针叶林地带,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滇金丝猴喜群居,每群有近百只。我野外考察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就是要揭开金丝猴群的社会结构之谜。我几乎每天都用望远镜对那群金丝猴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所以对猴群的生活习性、权力构成和猴群里的几只“头面人物”的基本情况已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

统治那群金丝猴的是一只颈下长着灰白毛丛的老年雄猴,脸上布满紫色斑点,我给它起了个诨名叫“麻子猴王”。褐尾巴雌猴臀毛油亮,年轻风骚,是麻子猴王最宠爱的王妃。黑披风雄猴背毛厚密,就像披了一件黑色的大衣,是那群金丝猴的“二王”,地位仅次于麻子猴王。

我早就注意到黑披风雄猴野心勃勃,一直想搞“政变”,自己当猴王。这家伙比麻子猴王年轻几岁,年富力强,头顶的毛发高高耸起,就像戴着一顶漂亮的皇冠,天生就是当猴王的料。

五天前我在望远镜里看见过这样一幕:黑披风雄猴在一棵树上找到一个蜂窝。按照惯例,猴群里无论是谁找到了香甜可口的蜂蜜,都应当首先进贡给猴王,这是臣民的义务,也是猴王的特权。但黑披风雄猴既没有把蜂蜜献给麻子猴王,也没有躲进茂密的树冠里偷偷享用,而是抱着蜂蜜跳到麻子猴王对面的那棵树上,吧唧吧唧,毫不忌讳地大嚼大咬。蜂蜜扑鼻的醇香随风飘进麻子猴王的鼻孔,响亮的进食声也毫无疑问钻进了麻子猴王的耳朵。

照理说,遇上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猴王必定要兴师问罪,抢夺蜂蜜,并给予肇事者严厉的惩处。但我发现,麻子猴王仅在看到黑披风雄猴嚼咬蜂蜜的一瞬间,颈毛唰地一下竖立起来,一副怒发冲冠的模样。一秒钟后,竖立的颈毛就立即闭合起来,脸上愤怒的表情转换成一种无可奈何的表情,眼神里一片忧伤。

黑披风雄猴越发张狂,吃得手舞足蹈,还吸引了好几只嘴馋的雌猴,围在它身边伸手乞讨。这等于在和猴王争面子、抢风头、唱对台戏。我看见,麻子猴王转过头去,装出一副什么也没看见的样子,过了一会儿,索性垂下头、弯下腰、缩起肩,打起了瞌睡。只是每隔几秒钟,身体便控制不住地一阵颤抖,显示它内心充满着愤怒与悲哀。

识时务者为俊杰。麻子猴王算是聪明的,晓得自己年老体衰,不愿为区区一点蜂蜜而冒丢失王位的风险。

但此时此刻在猿岭上发生的事情,已经不是普通的冒犯,而是一种明目张胆的挑衅。当着你的面调戏你最宠爱的王妃,你还能装聋作哑吗?麻子猴王如果默认了这种侵犯,就是尊严丧尽的活乌龟,必然威信扫地。任何一只还有点血性的雄猴,都无法容忍这种奇耻大辱,更何况是心高气傲的猴王。

果然,麻子猴王咆哮着从岩石上跳了下来,一场王位争夺战爆发了。

“唉,这两只雄猴,今天肯定有一只要死掉了!”藏族向导强巴叹了口气说。

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目击者的陈述,都强调这样一个事实:猴群每一次王位更替,都伴随着一场残酷的杀戮,不是挑战者死于非命,就是老统治者驾崩归天。政权就是生命,权力之争好比水火之争,永远也不会调和。

黑披风雄猴放掉褐尾巴雌猴,狞笑着前来迎战麻子猴王。

按照传统习惯,其他猴子都默不作声地待在四周,作壁上观,或者说坐山观虎斗。要等到胜负已成定局时,众猴才会有所表现。

麻子猴王和黑披风雄猴心里都清楚,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搏斗。因此,一开始,双方就使出了浑身解数,扭打、啃咬、撕扯、踢蹬、揪抓、撞击,一时间,战尘滚滚,吼声连天,猴毛乱飞,血肉横飞。

黑披风雄猴到底年轻,几个回合下来便占了上风,把麻子猴王压在身子底下,一把一把将麻子猴王的腹毛拔下来,也不晓得是不是存心想制造一只裸猴。麻子猴王体力虽然不济,胆魄却不比黑披风雄猴差,它搂着黑披风雄猴从陡峭的山崖上滚落下来。轰隆隆,飞沙走石;哗啦啦,双猴下滑。它们一面在陡坡上翻滚,一面还互相啃咬呢。(P2-5)

序言

漫议动物小说

全世界所有的少年儿童都喜欢动物,都对动物感兴趣。孩子通过和猫、狗、鸡、鸟、金鱼、蟋蟀等动物打交道,才从感性上逐步认清人类的价值和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正由于少年儿童和动物这种天然的友谊,描写动物的作品才经久不衰,备受青睐。

可以说,动物小说是读者面最宽泛的儿童文学品种之一。但并非所有以动物为主人翁的文学作品都是动物小说,需要进行两种区别。第一,把不同种类的动物当作人类社会道德观念的形象符号,或当作不同类型人物的化身,让动物进入人类的生活形态,让动物开口说话,仅仅把动物自身的生活形态和行为动作当作点缀或趣味,这一类作品可称为寓言或童话。这类作品在儿童文学领域中当然有悠久的传统和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但就体裁而言,似应与动物小说区分开来。第二,出于对生态平衡问题的关注,20世纪以来国外曾出现了一批风靡一时的动物文学作品,例如以民间传说作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的、被誉为法国“动物史诗”的《列那狐》,奥地利作家亚当森写的《野生的爱尔莎》,加拿大作家乔治.斯汤弗尔德.别兰尼写的《消逝的游猎部落》,法国作家黎达.迪尔迪科娃写的《跳树能手》,美国作家理查德·阿特沃特夫妇写的《波珀先生的企鹅》,等等。这些作家长年累月在野外考察,获取了野生动物生活习性的第一手资料,作品别开生面,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艺术光辉。但就分类而言,可以将其划入动物故事或动物传记文学。这类实录性作品虽然是以动物为主人翁,着力描绘动物的生活形态和行为动作,其中也不乏精彩的心理描写,但总体上说,是以知识性和趣味性见长,基本上都是站在人类的叙述角度对动物进行外部观察和命运追溯的。虽然在客观描述动物世界时能给人类社会以有趣、有益的联想,但这种联想总的说来松散而广义,缺少冲击力。

我自己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动物小说似应具备如下要素:一是严格按动物特征来规范所描写角色的行为;二是深入动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把握住让读者可信的动物心理特点;三是作品中的动物主角不应当是类型化的而应当是个性化的,应着力反映动物主角的性格命运;四是作品思想内涵应是艺术折射而不应当是类比或象征人类社会的某些习俗。

从这个角度说,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是动物小说的鼻祖。他的《野性的呼唤》写一条名叫贝克的狗目睹人世间的冷酷无情,最后在荒野狼群的呼唤下逃入了森林,变成了狼。他的《白牙》写一条狼在主人体贴周到的驯化下克服了野性,最后变成了狗。他的另一部短篇佳作《狂狼》则写动物在高强度的生存压力下野性本能会冲破束缚占据上风。这三部作品都从动物的特性着眼结构故事,对动物行为的自然动机观察入微,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且没有将动物拟人化的痕迹,堪称真正的优秀的动物小说范本。  我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百花竞放,在宽松和谐的大背景下,动物小说也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出现了《小狐狸花背》《冰河上的激战》《七叉犄角的公鹿》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从动物的自然习性出发来构思情节,汲取了科普文学的长处,保持了“故事”这一文学体裁的优势,颇受小读者的欢迎。但总的来说,动物小说在我国还处在从无到有的雏形阶段,正在曲折而顽强地提高和成熟。

假如没有动物,人类将活得很孤独,地球就显得太寂寞。动物是人类的一面镜子,人类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几乎都可以在不同种类的动物身上找到原型。比如善良,可以和白兔画等号;比如温柔,可以和绵羊画等号;比如勤奋,可以和工蜂画等号;比如残忍,可以和豺狼画等号;比如狡诈,可以和狐狸画等号;比如好斗,可以和蟋蟀画等号……文学虽然是人学,但人类本身就是从动物进化来的,至今或多或少地保留着某种动物性。由此,文学殿堂似乎应当容许动物也位列其中。占据一个小小的位置。

人们写东西一般都是从人的角度去看人,即使一些以动物为主角的作品,也是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动物。这当然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写法。但反过来从动物这个特殊的角度去观察体验人类社会,或许会获得一些新鲜感觉。现代动物小说很讲究这种新视角,即让动物去思考去感受,去叙述故事去演绎情节。人看人是一个样,动物看人又是一个样;入讲故事是一个样,动物讲故事又是一个样。诚然,作家是人而非动物,写小说使用的也是人类的语言符号和思维>-j惯,很难摆脱人类社会既成的道德规范和是非标准,似乎永远也突破不了人在审视动物、人在描写动物这样一个既定格局。但是,众多的科学家在荒山雪域及丛林地带对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考察,积聚了大量珍贵的研究资料。随着生物学家在实验室对动物标本进行越来越精细的解剖分析,人类对动物的认识愈加深化,作家在创作中能依据科学发现,运用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合情合理的想象,模拟动物的思维感觉进行叙述。在动物小说中动物的思维感觉把握得越准确,真实感就越强烈。

就题材而言,动物小说大致可归纳为两大门类:第一类是专写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作品。或写动物对主人的忠贞,或写主人对所豢养的动物的误解与造成的委屈,或写人类与动物的相互依存、相互利用,或写人性战胜兽性,或写兽性泯灭人性。这类题材的长处是作品中往往浸透了悲剧气氛,弥漫着爱与恨的强烈情绪,容易打动人心,读者还能凭借自己与动物交往的经验参与创作。弱点是,国内外描写入和动物关系的作品数量众多,却很难跳出动物知遇报恩、人性和爱感化了野性等窠臼,尽管可以在写作手法上花样翻新,但总给人一种炒冷饭的感觉。第二类是以动物为本体进行创作,不牵涉人类或仅把人类当作陪衬与点缀的作品。动物世界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特别是那些具有群体意识的哺乳类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爱和恨,也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丛林背景下,也活得相当累。这些动物和它们的生活完全有资格进入小说家的创作视野,构成有独特韵味的作品。这类描写纯动物的小说目前还比较少见,是一块可供作家随意开垦的土地。

动物小说先天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传奇性的优势,十分适合求知欲旺盛的少年读者的阅读胃口。因为描写的对象是动物,禁忌就要少些,人类社会某些不能披露也不忍触及的东西在动物身上就能理直气壮地反映出来,即使写歪了动物也不会来抗议纠缠。这比写入要方便多了。作家从动物身上折射出人性的亮点和生命的光彩,在动物王国中寻觅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失落的优势,或指出人类在未来征途上理应抛弃的恶习。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小说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文学,可以起到使少年儿童在对比中懂得如何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作用。不仅如此,动物小说由于经常接触到生与死这个主题,与生命有一种内在关联,也会被成年读者所接受。特别是那些以动物为视角所写的作品,开掘出一个新的审美层次,也会引起成年人的阅读快感。老少咸宜,童叟无欺,这是一种“两栖类”文学作品,或者说是一种有超越价值的儿童文学。

但愿动物小说这朵奇葩在文学百花园中能昂首怒放。

后记

闯入动物世界

沈石溪

我写动物小说,经常收到读者来信,除了热情洋溢的鼓励外,便是好奇地询问我所写的动物故事是不是亲身经历的。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我十六岁时,刚好遇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城里的青少年通通被赶到农村安家落户,我也在母亲和姐妹的哭泣声中告别上海,来到云南西双版纳一个名叫曼广弄的傣族寨子。

那儿远离市镇,地广人稀,四周都是密不透风的热带雨林,享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下田耕作,白鹭和孔雀就在身边盘桓;上山砍柴,经常能遇见马鹿和岩羊。那儿不仅野生动物数量众多,还能感受到人类与动物间浓浓的感情。巫师跳神,使用的就是用虎、豹、豺、狼、狗、牛、马、猪、羊、骡、鹿、麋十二种走兽的二十四块髌骨制成的大念珠;寨门上雕刻着白象和黑熊,家家竹楼的墙壁上都挂着野牛骷髅;婚礼上的贺词是“新郎像牛一样憨厚,像猴一样机敏,像山豹一样勇敢。新娘像孔雀一样美丽,像双角犀鸟一样贤惠,像银背豺一样善于操持家务、抚养自己的孩子”;葬礼上的随葬物品大都是木雕的飞禽走兽,仿佛不管是在阳间还是在阴间,与动物相伴才是完整的人生。

当地还流传着许许多多有关动物的趣闻异事。什么水牛抵死与前来扑食牛犊的老虎搏斗啦;什么象群在干旱时用长鼻子汲水,帮助一位曾经救过一头乳象的老汉浇快要枯死的苞谷地啦;什么狗熊穿起偷来的人的衣裳,把不明事理的羊群赶进深山啦……这样的故事多得就像树上的叶子,怎么也采不完。

我在曼广弄寨子生活了六年,为了生存,养过牛,赶过马,带着鱼鹰到澜沧江捉过鱼,牵着猎狗到布朗山打过猎,几乎天天和动物打交道,目睹了许多感人肺腑的动物故事。

有一次,我爬到树上掏乌窝,不小心碰落了马蜂窝,愤怒的大马蜂追得我无处躲藏。我忠实的猎狗奋不顾身地冲上来,朝空中吠叫扑咬,使我得以趁机逃脱,而我的猎狗却被大马蜂活活蜇死了。

还有一次,我被一群别名叫红狼的豺狗围困在一棵孤零零的大树上,整整两天滴水未进、粒米未沾,饿得快虚脱了。我养的一只猎鹰从寨子飞到森林里找到我,又飞回寨子向村长报警,领着猎人把我从绝境中救了出来。

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为我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

我的第一篇动物小说写于1979年,那时,我在西双版纳军分区任新闻干事。有一天,过去同寨插队的一位同学来串门,告诉我一个消息,寨子里那位为土司养了半辈子大象的老象奴死了。我在农村当知青时和那位老象奴很熟,据说他听得懂大象的语言,能和大象对话,再桀骜不驯的野象,经他驯养,也会变成听话的家象。我还曾听他亲口说过,他曾因不忍心让土司锯象牙而放跑过一头大象。

报告消息的那位同学走后,我夜不能寐,老想着老象奴他养了一辈子大象,死后应当还和大象有点瓜葛,人生才算画上圆满的句号。我觉得被他放跑的那头大象应当从密林深处跑回寨子,在老象奴的坟墓前哀嚎三声,以示祭奠。想着想着,想出一篇小说来,取名《象群迁移的时候》。稿子写好后,投寄北京《儿童文学》,半个月就有了回音,编辑来信大大称赞了一番,鼓励我继续写这类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动物小说。

真正给我在读者中带来声誉的是《退役军犬黄狐》。

1983年春,我到关累边防连队采访。一天,上级命令连队立即派遣一支小分队,到中越边境原始森林拦截一个武装贩毒……篇动物小说《暮色》。我自己觉得,这是我动物小说创作的一个新起点。首先,这两篇小说纯写动物,没有人类出现,故事和情节源自动物特殊的行为,而不是来源于道德规范。在《象冢》里,母象巴娅面临母爱和情爱发生尖锐冲突时,毁灭情爱而成全母爱;在《暮色》中,豺们为了种群的利益而牺牲年老体弱者。这类主题,触及我们久已掩抑的一些人性层面,引发读者对人自身的生存状态的思索。其次,在写法上,我改换叙述角度,运用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合情合理的想象,模拟动物的思维感觉,进行心理描写。这个尝试,应该说是成功的。小说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有的评论家指出:这两篇作品都从动物的特性着眼结构故事,对动物行为的自然动机观察入微,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且没有将动物人化的痕迹,堪称纯正地道的动物小说。

经过数年努力,我陆续写出了一批给我带来声誉的动物小说。《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红奶羊》《乌奴》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优秀儿童文学奖。

从1993年开始,我的作品陆续被介绍到台湾地区,至今已累计在台湾出版三十余种动物小说集,十二次获《民生报》、《国语日报》、《幼狮少年》、台北市立图书馆、台湾儿童文学学会联合举办的“好书大家读”优秀读物奖。

年轻时,不知天高地厚,曾立下过无数雄心壮志。如今年过半百,两鬓霜白,我才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生命苦短,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一生中能做好一两件事情就算不错了。对我来说,写好我所钟爱的动物小说,能再写出几部让读者认可的作品来,就是我一生最大的快慰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6: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