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在当代中国,生活的中心问题永远是一样的:善与恶、爱与恨、动荡与稳定、幸福与责任、自由与安全,而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与头脑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种方式来诠释和面对,他们提供了足以穿越时空的、生生不息的伟大智慧。
王文松创作的《梁实秋--闲暇的意义》告诉你阅读梁实秋,我们会恍然发现,生活原来可以那样简单,那么快乐。
| 书名 | 梁实秋--闲暇的意义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王文松编 |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在当代中国,生活的中心问题永远是一样的:善与恶、爱与恨、动荡与稳定、幸福与责任、自由与安全,而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与头脑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种方式来诠释和面对,他们提供了足以穿越时空的、生生不息的伟大智慧。 王文松创作的《梁实秋--闲暇的意义》告诉你阅读梁实秋,我们会恍然发现,生活原来可以那样简单,那么快乐。 内容推荐 在生活中修行,以生活为修行,是梁实秋最真的理想,也是他最令人钦佩的地方。做学问,他恪尽职守,辛勤耕耘,晚年更是尽余力撰写出巨卷《英国文学史》;过日子,他依着性情,本着真心,活出态度,活出滋味。他说:“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正因这样的旷达随性,梁实秋的文字看似大白话,却往往透着犀利的幽默、深沉的智慧。王文松创作的《梁实秋--闲暇的意义》告诉你阅读梁实秋,我们会恍然发现,生活原来可以那样简单,那么快乐。 目录 何妨吟啸且徐行(代序) 第一章 通达明性——人生不止是开一朵莲花 第二章 践行致实——如何在秋天缀一树果实 第三章 玄妙哲思——无论如何也要追求永恒 第四章 人性基石——我们都是在世间行走的人 后记 戏里春秋一艺术是人生中的出墙红杏 试读章节 能说的时候再说 一般人常常有一种误会,以为有名的人,其言论必定高明:又以为官做得大者,其演讲必定动听。一个人能有多少学问上的心得、处理事务的真知灼见,或是独特的经验。值得兴师动众,令大家屏息静坐以听?爱因斯坦在某大学餐宴之后被邀致词,他站起来说:“我今晚没有什么话好说,等我有话说的时候会再来领教。”说完他就坐下去了。过了些天他果然自动请求来校,发表了一篇精彩的演说。这个故事,知道的人很多,肯效法仿行的人太少。(《雅舍小品三集·讲演》) 梁实秋认为演讲也是因势而动,不可固执,不要因袭老套,人云亦云,要有新意。没啥可讲,不要勉强。在三尺讲台,不管老套陈俗,只顾高调开讲。下面的人给了面子,顶多是昏昏欲睡;不给面子,一人在上面大讲,听众在下面摆个龙门阵,那场面也甚是热闹。一个人在谈话中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独白,一是静听,一是互话。(《秋室杂文·谈话的艺术》)谈话不是演说,更不是训话,所以一个人不可以霸占所有的时间,不可以长篇大论的絮聒不休,旁若无人。有些人大概是口部筋肉特别发达,一开口便不能自休,绝不容许别人插嘴,话如连珠,音容并茂。他讲一件事能从盘古开天地讲起,慢慢的进入本题。亦能枝节横生,终于忘记本题是什么。这样霸道的谈话者,如果他言谈之中确有内容,所谓“吐佳言如锯木屑,霏霏不绝”,亦不难觅取听众。(《秋室杂文·谈话的艺术》)无论如何,老于世故的人总是劝人多听少说,以耳代口,凡是不大开口的人总是令人莫测高深:口边若无遮拦,则容易令人一眼望到底。(《秋室杂文·谈话的艺术》) 留白是包容,是风度,是给予心灵更多的可能——思索抑或享受孤独。留白是一种人生境界。可是有说话自由的时候,还是少说废话为宜。“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那便是废话太多的意思。现代的人好像喜欢开会,一开会就不免有人“致词”,而致词者常常是长篇大论,直说得口燥舌干,也不管听者是否恹恹欲睡欠伸连连。《孔子家语》:“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能慎言,当然于慎言之外不会多说废话。三缄其口只是象征,若是真的三缄其口,怎么吃饭?(《雅舍小品四集·废话》) “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这既是判断他人,更是修养自身之道。骂人要骂得微妙含蓄,你骂他一句要使他不甚觉得是骂。等到想过一遍才慢慢觉悟这句话不是好话,让他笑着的面孔自白而红,由红而紫,由紫而灰,这才是骂人的上乘。欲达到此种目的,深刻之用意固不可少,而典雅之言词则尤为重要。(《骂人的艺术》)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骂人就是有道德观念的意思,因为在骂人的时候,至少在骂人者自己总觉得那人有该骂的地方。何者该骂,何者不该骂,这个抉择的标准,是极道德的。所以根本不骂人,大可不必。骂人是一种发泄感情的方法,尤其是那一种怨怒的感情。想骂人的时候而不骂,时常在身体上弄出毛病,所以想骂人时,骂骂何妨?(《骂人的艺术》) 君子养德,生活里也不可过于迁就,所谓以德报怨,又何以报德?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生活不如意,难不成还不让我先出口恶气?P14-17 序言 梁实秋,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中国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一生留下了两干多万字的著作。1923年8月赴美留学,后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1949年去台湾后,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一生著作等身,硕果累累。不知是不是暗地里学习孔夫子,他一边著述一边讲学,生活中则以所讲所说修养自身。他与妻子每次搬家前都要将旧居打扫干净再退掉,仆人离去时也会赠以财物。在生活中修行,以生活为修行,这是梁实秋最真的理想,也是他最让人钦佩和敬仰的地方。他做编译馆代馆长九个多月,看家中迎来送往的官客日渐增多,蓦然心生警醒,立马辞掉代馆长之职,不愿为世俗钇利而违了自我心性,损J‘臼戍修行。 合勉用功为践行。行走在追寻知识的道路上,饱学博识,术业有专攻方足本分。梁实秋是教书匠, 一生恪尽职守。他坚守三尺讲台数十载,温和有礼,推己及人,辛勤耕耘,著述皇皇。尤其是翻译《莎上比亚全集》,积十余载之功方成,持久厚重。晚年,又尽余力撰写巨卷《英国文学史》,凭一人之力完成,更编纂两干余页的《英国文学选》,以身为教,垂范后昆。只此两件即为学界楷模,尚不论,他还何其他著述与诸多翻译之作。不虚夸,不谈事功,能恪守平淡勤勉,称得孔门之徒。 践行为事,直追占人;思理论道,其言蔼受u。梁复秋的思想绝非一味固守传统,他论及现代文化、社会、教育、商、住往寥寥数语,鞭辟入里。在其专长的文学方面,他追随美罔学苷白璧德的人文主义,结合班代人性论,批判过激的浪漫主义,亦有不少务实的思号。虽然拘丁时代所限,对于现代其他文学理论如精伸分析等未能客观看待,不过瑕不掩瑜,其诚恳朴实之风已立于时代前端。淡文学、论行事,人性、务实、半易、持重,一直是他不变的原则。 梁实秋说过:“一个人有许多方而可以表现他的才华。,”他不仪足位思想家,也是位生活家,不仅热爱中活,更善于在生活中融入玄妙哲思。论文学时讲人性,谈男女时讲性别,淡时间时讲生死,谈生死时论超越,谈生活时辨义理,哲思灵动,撷英摘华。他评述快乐:“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叔本华的哲学是:苦痛乃积极的实在的东两,幸福快乐乃消极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昕谓快乐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谓。没有痛苦便是幸福。 梁实秋以真心论生活琐事,根本在于人性了然,人生通达。古语言:“人情练达即文章。”他把人生看开,心胸即广,不去恃强好胜,而是依着性情本着真心.活出态度,活出滋味。梁实秋论及人的性情本心坚持理性原则,不放诞,不戏谑,循礼依俗,顺势而为,不逆抗,也不极端。他一方面珍惜传统,另一方面也能够接纳新事物。梁的一生,工作平稳,家庭和睦,夫妻情深,不能不说是源于旷达的心胸。通达,容得下别人的缺点,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知道人生在世艰辛不易,要主动寻找生活的乐趣。梁实秋犀利的幽默,都是从这通达人情中获得的。 他在通达之中,又自不避讳世俗,也敢依着自身的故事书写,而违逆世俗,追求幸福。梁实秋在挚爱的妻子去世之后写出令世人哀婉的《槐园梦忆》。然此“梦忆”不久,就与韩菁清展开晚年的热恋,惊世骇俗。这不顾一切的真挚热恋后来终于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与祝福,他凭着一股真性情感动了世间,也用自身的行动开导了世人。梁实秋在妻子程季淑去世后,与韩菁清相识,其间曾填过一首《浣溪沙》,融两者情感于其中: 空忆当年花满枝, 孤灯照壁泪干时。 此情惨恻有谁知? 好事迟来何所以, 半为缘分半为痴。 可怜我已鬓成丝。 上阕写程季淑去世事,下阕写与韩菁清相恋事。一首词中,痴念痴爱两人,此份坦然率直,试问有几人可与之比?非通达至性之人,何敢如此? 后记 1966年7月16日,梁实秋接受台湾《自立晚报》专访,畅谈文学,从诸多方面进行论说。题目为《文人对时代的责任》,其中小标题却更能体现其本意,抄录如下: “文学非时代产儿”“思想领导了时代”“园里深山树不同”“文学和政治分开”“文穷后工非斟酌”、“马克思与海明威”“穷是进步的大害”“文学艺术与灵性”“祖先真传忘光了”“道德处于退潮中”“胡适之并未忘本”“文人不是消防车”“不能脱离道德的轨迹”“厨师不能喻文人”“何必隐善而扬恶”“右派也作茧自缚”“油尽灯残论旧诗”“古人笔下翻筋斗”“虽新鲜无补大计”“五百年是太长了”“周梦蝶秋菊凌霜”“莎著愈久愈芳醇”“读名著应无偏舍”“难为莎翁找化身”“哪有文人不骂钱”“戏里人人有知音”“文字帮助了莎翁”“人们不会忘了他”“时空不害万古新”。 二十节里,梁实秋的文学观实践着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极端、守着文学的根本、不排斥传统、要讲究技巧。在梁实秋看来,论文学不能不论生存。生存都搞不定,文学就是镜花水月一场空。论文学不要板着面孔,正如唱戏,台下观众内行的听门道,外行的看热闹,光讲门道而不热闹,下面也会冷冷清清。文学严肃的一面关系人伦人性,轻松的一面则能超然物外。文人不自贱,有人格,也不能过于高看自己,走路总仰着头只看天。文学的根本在文学之外,在生活,在社会,在公共,在人生人性,在理性奋进,无论如何,要跳出文学,才能找到好的文学,而偶尔看来的纯粹文学,不过是偶尔出墙的枝头红杏,是隐藏了深潜之地的风中逍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