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汤汤的九曲黄河,在华夏的北方写下了一个巨大的“几”字。这个“几”字右部的竖弯钩划分了四个重要的地理单元。那一竖划开了今天的陕西省和山西省,但战国时没有这个行政区划,他们管黄河以西之地叫“河西”,把黄河以东的地方称为“河东”。那弯钩的一横把今天的河南省分为两部分,黄河以北部分叫“河内”,黄河以南的地盘叫“河外”。
眼下秦国早已得到整个河西,白起在伊阙歼灭韩魏联军24万后又拔5城,让秦国的版图延伸到雒阳以西的河外地区。如此一来,与河西隔河相望的河东之地自然成为秦国君臣的新目标。毕竟,河东给秦人留下了太多复杂的回忆。
春秋时,秦国先君穆公护送晋公子夷吾(晋惠公)回国登基。晋惠公许诺以河西五城为谢礼,事后却赖账。晋国闹饥荒,向秦国借粟救急。秦穆公君臣不计前嫌输粟于晋,船队从当时的秦都雍城到晋都绛城首尾相连,史称“泛舟之役”。次年,秦国饥荒,晋国丰收,秦请粟于晋,晋却恩将仇报。秦人怒而兴师,在韩原之战俘虏晋惠公。晋惠公不得不割让河西五城,秦国东界开始到达黄河岸边。
那些曾经前往河东晋地赈济的秦国吏民,对晋惠公君臣的人品不齿。后来秦穆公助晋公子重耳(晋文公)回国即位,才留下短暂的“秦晋之好”记忆。但他们不会想到,就在穆公之子秦康公即位的第一年,晋国竟做出更恶劣的毁约行为。
晋襄公去世,晋卿赵盾原本派大夫先蔑、士会迎接晋襄公之弟公子雍接任晋君,后改变主意决定拥立襄公之子夷皋(晋灵公)为君。秦康公不知晋国已经另立新君,派兵护送公子雍返晋至河东的令狐。赵盾居然率军偷袭,大破秦师,是为令狐之役。
从此以后,秦晋两国频繁交战,晋以富庶的河东地为根基,不断征服河西的要点。三家分晋后,魏国依然把伐秦作为基本战略,不仅夺取了整个河西,还侵占了关中平原东部……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两片土地写满了秦魏兴衰之玄机。从晋惠公向秦穆公献河西地到魏文侯派西河守吴起夺秦河西,从秦献公东伐河西地到白起挥师攻打魏河东,秦魏的国运在百余年中不断流转。毫不夸张地说,秦得河西才能国安,秦不得河东则难以平天下。这主要是因为,河西与河东恰好是秦国的军队与商旅进入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
河西地偏南的部分位于关中平原与函谷关的过渡带,这个方向正对着豫西通道,即秦与晋等东方诸侯反复争夺多年的崤山函谷关通道。河西地偏北的大部分地盘则与河东地区隔河相望,对岸恰好是秦国东出的另一大路线——晋南豫北通道。魏国西河郡横跨多个地理单元,恰好把这两条通道都堵死了。对于秦国而言,无论是保卫关中腹地不受侵犯,还是东出讨伐中原诸侯,都不能不打通崤函与河东两大交通线。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不是别的,就是从魏国手中夺回河西地。
历经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代,秦国终于夺回河西地。河东争夺战随即上升为秦魏的主要矛盾。
河东之地西接秦之关中,北通韩之上党和赵之太原,东临魏之河内,南连河洛之地,堪称串联黄河中游各个地理单元的交通枢纽。秦国若能占据河东,不仅将得到一个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的重要地理单元,还将获得第二个进攻山东列国的通道,即晋南豫北通道。到那时,合纵联军要同时封堵两个东出通道才能彻底抑制秦军攻势。这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直到六国灭亡都没能做到这点。
在未来的历次战争中,秦国只要遇到从豫西通道打不开局面的情况,就会改从晋南豫北通道出手,反过来也成立。比如,多年以后的邯郸之战,秦军主要是从晋南豫北通道出击,因为豫西通道隔着周韩魏等国,无法给赵国首都致命一击;而后来将军摎(jiū)选择从豫西通道反击攻秦联军,连败韩赵两国并灭了西周君,才重新稳住了战线,让六国无力继续西征。这是后话。
尽管秦惠文王派兵攻占了河东的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市太阳村),但作战意图并不是征服河东地,而是切断魏国上郡与河东之间的联系,迫使其投降。秦国真正开始把征服魏国河东地区当成新目标,是在秦武王四年。
秦拔韩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北14里洛河北岸的韩城镇)之后乘胜追击,先派兵涉河在河东地南部的武遂(今山西垣曲县东南)筑城,后从西边攻皮氏。直到秦昭王元年,当年在修鱼之战中斩首82000合纵联军的老相邦樗里疾还攻过一次皮氏。此战打到秦昭王二年,却半途而废,令一代智囊名将留下终生遗憾。武遂也在丞相甘茂的主持下归还给韩国。就在同一时期,秦国后方爆发了季君之乱,宗室、大臣、诸侯皆有为逆者。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