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公子著的这本《大清风云(4雍正王朝)》介绍了四阿哥胤禛如何当上皇上,并且当上皇上后如何治理国家的故事。
雍正是一个很难评价的复杂人物,说他是明君一点都不过分,因为他确实在其位谋其政,是一个勤政的好皇帝,一生批阅奏折超过千万字,以至于很多人都说他是累死的。但事实上雍正并不是一个仁君,跟朱元璋一样,他身上有很重的杀气,一旦有人触了他的逆鳞,他定要逼得这个人走投无路。
在治国方面,雍正外用法家内用权术,手段刚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所以他提拔的许多人才都是那种敢于得罪人的“硬汉”,像李卫、田文镜这种人便是如此。
所以说,雍正可能远远比我们印象中的那个整天对着奏折挑灯夜战的皇帝要复杂得多,读了这本书相信读者会有更深的体会。
鹿鼎公子著的这本《大清风云(4雍正王朝)》阐述了:
在雍正身上,两面性非常明显。
就治国方面来说,他是一个英明的皇帝,尤其在吏治这块,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雍正堪称数一数二的能手。他的许多改革都将清朝的统治推向鼎盛,比如设立军机处、实行摊丁入亩制度、推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
康熙末期的衰败在雍正手中得到了扭转,清朝的元气也在雍正的手中不断上升。
但是在对待反对派的问题上,雍正是非常残酷的,绝对没有手下留情的余地。他的亲弟弟胤褆,八王党,两大功臣年羹尧和隆科多……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这些诗歌既可以看成是一种韬光养晦的策略,也可以说部分地反映了胤稹的真实心情,因为在储位的争夺过程中,他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他的兄弟们能人实在太多了,要想脱颖而出他不得不小心谨慎,保存实力,直到该出手的时候才能出手。
我们先来说说胤稹的竞争对手,十四阿哥胤题。胤禩受到康熙打压后,胤题变得异常活跃。他是胤稹的亲弟弟,同母所生,在争夺储位的阿哥里年龄是靠后的。他之所以打起了储位的主意,跟康熙对他的欣赏是分不开的。胤题知道,要想成为储君,人缘还得好,不仅要皇上喜欢,还得臣下拥戴。
胤题积极联络朝野人士,尤其对德高望重的大学士李光地非常重视,但李光地这个人原则性很强,他没法拉拢,只好退而求其次,拉拢李光地的门人陈万策。胤题为了扩充自己的影响力,对官员和士人们大肆拉拢,所以当时社会上流传“十四爷虚贤下士”的说法。明眼人都知道十四爷对储位兴致很浓。
不久,西藏发生叛乱,胤题的表现机会来了,他向康熙请求带兵平叛。胤稹也提出了这个要求,结果康熙把这个机会给了十四阿哥。康熙对胤题出征高度重视,他亲自主持祭告礼,临行前,他在太和殿亲自把大将军印交给胤题。胤题骑马出天安门的时候,康熙率领诸王以及二品以上的官员送行。因为这次出征,胤题的身份从贝子上升为亲王。
康熙将十几万大军的指挥权全权交给胤题,由此确实可以看出他对胤题的信任和重视。胤题也确实有将兵才能,他到了之后没有急于开战,而是选择整顿军队。中途,康熙召胤题回京,跟他讨论用兵策略。
离京之前,胤题对京城中争储的事情很不放心,他对胤禟说:“皇父年纪大了,如果有什么好歹,你一定要及时通知我。”胤题倒不是关心皇父,而是怕自己错过储位。当上大将军后,胤题羽翼正在不断丰满中,但由于资历威望甚浅,一时还没有形成气候。连八阿哥胤禩都选择支持他,胤禩自知自己没有希望,希望这个弟弟能够入主东官,成为未来的皇帝,胤禟跟着胤禩一样,也在康熙面前夸奖他,说我们兄弟都不如胤题。
胤题到了前线后,打仗反倒成了次要的事情,扩充实力延揽人才倒是主要的事情。胤题还请人为自己算命,算命的人吹捧他“贵不可言”,可以当上皇帝。外人的吹捧和支持无疑让胤题对皇位牵挂在心。对于皇位,胤题也表现得相当饥渴。
胤题这个大将军跟一般的大将军可不一样,废太子胤扔曾经就想要做这个大将军,可惜没机会。胤题的这个大将军权势甚至超过当年统一中原、平定三藩时的大将军,炙手可热,位高权重。后来,胤稹说他:“妄自尊大,作出种种不法的行为,我朝大将军如此行事者,从未闻之……”可见,胤褪的与众不同,在当时很多人眼里,这个大将军位不过是登上太子的一个桥梁,相信胤题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康熙指望他立下战功,然后顺理成章地封他为王,再过渡到太子。
有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还出自雍正,他认为如果康熙真想立胤题就不会让他在外带兵。康熙本身年老多病,如果真想立谁,肯定把他放在身边,以保完全。这种说法有道理,但是忽视了一个细节,康熙是一个对自己身体非常自信的皇帝,他从不觉得自己会不久于人世,对他来说,立一个人跟让这人在自己身边没有太大的关系。
那么,到底谁是康熙心目中最适合的人选呢?说实话,还真没有特别完美的人选,就个人喜好来说,康熙更喜欢胤题;但是从理智上来说,他认为胤稹更适合做一个皇帝。作为一个经过大风大浪的年老皇帝,康熙看人还是有一套的。正因为感情跟理智产生冲突,他才迟迟没有作出决定,他还想继续观察,换句话说,他是想多给胤题一些机会,如果他能抓住机会,立下战功,并且不断成熟老练,那么皇位就是属于他的。
很显然,胤题并没有让康熙特别满意。
P6-8
顺治和康熙当上皇帝都有很大的运气因素在里面,但雍正和皇太极一样,能当上皇帝,全凭个人的能力。
雍正做皇子时并不被康熙看好,因为雍正从来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不管是他的父亲康熙还是儿子乾隆,都不喜欢他。雍正之所以不讨人喜欢主要是因为他个性严苛,缺乏人情,做事心狠手辣。雍正固然不讨人喜欢,但治国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康熙末期,官僚集团开始腐败,随着康熙年龄的增大,再加上家事烦心,对这些事情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雍正上台之后,立即大刀阔斧整治腐败。
在雍正身上,两面性非常明显。就治国方面来说,他是一个英明的皇帝,尤其在吏治这块,在中国两干多年的封建王朝中,雍正堪称数一数二的能手。他的许多改革都将清朝的统治推向鼎盛,比如设立军机处、修订法律、实行摊丁入亩制度、推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这些改革在整顿吏治、改善国计民生方面的效果非常明显。
康熙末期的衰败在雍正手中得到了扭转,清朝的元气也在雍正的手中不断上升。
但是在对待反对派的问题上,雍正是非常残酷的,绝对没有手下留情的余地。他的亲弟弟胤褆被他终生圈禁,八王党被他收拾得干干净净,死的死关的关,连他的亲生母亲都被他气死。雍正用铁血政策让朝中的人明白:跟我合作的一定有好处,站在我对立面的绝对没有好下场。
对于自己的两大功臣年羹尧和隆科多,雍正的表现则显得非常阴狠。需要用他们时,将他们捧上天,等到政权稳固,再出阴招,将年羹尧和隆科多党羽一网打尽,双双逼死。
雍正是一个很难评价的复杂人物,说他是明君一点都不过分,因为他确实在其位谋其政,是一个勤政的好皇帝,一生批阅奏折超过千万字,以至于很多人都说他是累死的。但事实上雍正并不是一个仁君,跟朱元璋一样,他身上有很重的杀气,一旦有人触了他的逆鳞,他定要逼得这个人走投无路。
在治国方面,雍正外用法家内用权术,手段刚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所以他提拔的许多人都是那种敢于得罪人的“硬汉”,像李卫、田文镜这种人便是如此。
跟清朝的很多皇帝一样,雍正也是暴亡,暴亡的原因可能是丹药中毒。由于雍正极其善于作秀,很多人不知道他沉迷于道术,在宫中,雍正花费巨资让道士们为自己炼制丹药,结果这些丹药反而要了他的命。
种种迹象表明,雍正并非像他自己宣扬的那样不近女色。朝鲜使者出使清朝后,曾在史书中记载,雍正由于纵欲过度,导致下半身瘫痪。
所以说,雍正可能远远比我们印象中的那个整天对着奏折挑灯夜战的皇帝要复杂得多,读了这本书相信读者会有更深的体会。
清朝入关定鼎八十年后,有了一位文学词章并不亚于任何一位翰林学士;谈禅说道,并不逊于禅门宗师的雍正皇帝。他的为政之道,使人不敢欺,亦不可欺。内肃权贵,不避亲疏。外立纲常,赫如烈日。用此守成,当然可使内外肃穆,谁敢与之抗衡。他是真实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付予儿孙好自经理。实在可算是历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为历代职业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一人。
——南怀瑾
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无情。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国的公正评价。雍正无疑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目光锐利,而且奋发有为。
——易中天
谚语云“王朝基础多奠基于第三代”,雍正帝正是清入关后第三代君主,有清二百数十年的基础盘石,即为雍正所奠定。
——佐伯富
通过《朱批谕旨》,雍正的真相便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他有时坚韧顽强,有时低沉软弱,有时天真,有时世故;有时披肝沥胆,待人以诚,有时耍弄花招,施用权术;有时视臣工如知友、子弟,絮絮闲话家常,有时大发雷霆,将人骂得狗血喷头。凡此种种,为官书中罕见。
——杨启樵
远比别人野心更大,居心更险恶,手段更巧妙而残酷的政治阴谋家。
——周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