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的著作《韩非子》,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郑和生注译的《韩非子(精)》力求以点带面,全方位立体地展示国学的风貌,为读者打造一条通向国学的画廊,让读者与先贤近距离接触,领略其智慧,掌握其精髓,体味经典古籍的独特魅力。
| 书名 | 韩非子(精)/国学典藏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战国)韩非 |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韩非的著作《韩非子》,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郑和生注译的《韩非子(精)》力求以点带面,全方位立体地展示国学的风貌,为读者打造一条通向国学的画廊,让读者与先贤近距离接触,领略其智慧,掌握其精髓,体味经典古籍的独特魅力。 内容推荐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韩非的著作。该书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其文风严峻犀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为法家集大成之作品。时至今日,《韩非子》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韩非子(精)》由郑和生注译。 目录 韩非子·初见秦 韩非子·存韩 韩非子·难言 韩非子·爱臣 韩非子·主道 韩非子·有度 韩非子·二柄 韩非子·扬权 韩非子·孤愤 韩非子·说难 韩非子·和氏 韩非子·备内 韩非子·喻老 韩非子·说林上 韩非子·说林下 韩非子·守道 韩非子·用人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韩非子·难四 韩非子·难势 韩非子·问田 韩非子·定法 韩非子·说疑 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显学 韩非子·忠孝 韩非子·人主 韩非子·饬令 韩非子·心度 韩非子·制分 试读章节 原文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阅焉。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则万物皆尽。函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①;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绝其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不谨其闭,不固其门,虎乃将存。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弑其主,代其所,人莫不与,故谓之虎。处其主之侧为奸臣,闻其主之忒②,故谓之贼。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是故人主有五壅③:臣闭其主日壅,臣制财利日壅,臣擅行令日壅,臣得行义日壅,臣得树人日壅。臣闭其主,则主失位;臣制财利,则主失德;臣擅行令,则主失制;臣得行义,则主失明;臣得树人,则主失党。此人主之所以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明君之道,臣不得陈言而不当。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暧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赏偷,则功臣堕其业;赦罚,则奸臣易为非。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 注释 ①原:此处意为根本、根源。②忒:此处意为差误、差错。③壅:此处意为蒙蔽。 译文 做君主的原则在于不能让臣下看出自己的心意,这个原则的运用在于不能使臣下知道自己的想法;君主保持虚静无为的态度,暗中观察臣下的过失。看见了就好像没看见,听见了就好像没听见,知道了就好像不知道。君主知道了某人说这话的原因后,不要去变更它,而要用对照验证的方法考察他的言行是否一致。每个官职配备一人,不要使他们互通,那么万物就会暴露无遗。掩盖自己的行踪,藏匿起自己的念头,下级就不能猜到自己的真意;抛弃智慧,不施展才能,下级就不能猜到自己的意向。保住自己的方向而考察下级是否相同,谨慎地执掌权柄而牢固地掌握。杜绝臣下的窥视,消除下级的猜度,不要使人来图谋自己。不谨慎门户的关闭,不加固自己的房门,虎视眈眈的人就会存在。不谨慎地行事,不掩盖自己的情绪,奸臣就会产生。杀掉自己的君主,取代君主的地位,人们没有不服从的,所以称之为虎。他们待在君主的身边,打听君主的过错,所以称之为贼。解散他们的党羽,收拾他们的余孽,封闭他们的家门,铲除他们的帮凶,国家就没有虎视眈眈的人了。君主的道路,大得不可以度量,深得不可以揣测,对臣下的言行加以审核,要求完全一致,擅自胡作非为的就诛杀,国家就不会有盗贼了。所以,君主有五种被蒙蔽的情况:臣下封闭情况不让君主知道叫作蒙蔽,臣下控制国家财富叫作蒙蔽,臣下擅自发号施令叫作蒙蔽,臣下得仁义叫作蒙蔽,臣下培植人才叫作蒙蔽。臣下蒙蔽他的君主,那么他的君主就失去地位;臣下控制国家财富,那么他的君主就会失去恩德;臣下擅自发号施令,那么他的君主就会失去控制权;臣下得仁义,那么他的君主就会失去圣明;臣下能够培养人才,那么他的君主就会失去党羽。这些都是君主应该独自作为的。不是作为臣下可以掌握的。 君主的原则。是把安静和退让当成宝。不亲自操劳事务就会知道臣下做得好不好,不亲自计划和谋虑就会知道臣下的计谋得到的是福还是祸。因此君主不说话却善于应对,不约束臣下而臣下却能做更多的事。说话有了回应,那么就把它当成契约;事情已增加功效,那么就把它当成信符。契约与信符相合,就是赏罚产生的依据。所以群臣陈述自己的意见,君主就可以根据他们的意见安排他们的工作,然后根据他们的职事来责求他们的功绩。功绩能与职事相当,职事能与意见相当,就赏赐;功绩不能与职事相当,职事不能与意见相当,就诛杀。明智的君主之道,是臣下不可以陈述自己的主张而不恰当。所以明智的君主进行赏赐,温润得就像及时雨,百姓都得利于他的恩惠;他进行惩罚,威严得就像雷霆,就是再神圣的人也不能解除。所以明智的君主不会随便赏赐,不会赦免应给的惩罚。随便给予赏赐,那么功臣就会懈惰他们的功业;赦免应有的惩罚,那么奸臣就容易为非作歹。所以确实有了功劳,那么虽然是疏远卑贱的人也一定给予赏赐;确实有了过错,那么虽然是亲近喜爱的人也一定给予惩罚。疏远的和卑贱的有功必赏,亲近的和喜爱的有过必惩,那么疏远的人和卑贱的人做事就不会怠慢,亲近的人和喜爱的人做事也就不会骄傲放纵了。 点评 本篇对君主之道进行论述,分析说明了君主统治臣民的基本原则及其哲学基础,是韩非的代表作之一。 P28-30 序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凝聚着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智慧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人必备的精神食粮。 国学典籍是华夏文明之根、炎黄儿女之魂。潜心阅读国学经典,观先民缔造优美传说,诸子百家唇枪舌剑,骚人墨客妙笔生花,仁人志士匡国济时,贤才良将金戈铁马;赏诗歌之幽深情韵,词曲之娟丽婉转,散文之古雅奥博,小说之奇思妙语,史籍之深沉厚重,而后细细品之,含英咀华,既可了解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也可领略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之智,还能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国学是一笔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国学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热”蓬勃兴起,各种国学典籍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国学正以不容小觑的姿态走向复兴。但是国学也面临着几个困境:首先,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国在时代的号召下迈向世界,与各国接轨,中外文化的碰撞、新旧理念的冲突,十分强烈,国学难免有时会偏离轨道。其次,我国的社会人群尤其是青少年普遍缺乏国学的基本常识,有的甚至在家庭或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对国学持负面态度。最后,古籍文字深奥,不易理解,阅读起来费时费力,一些读者即便有阅读兴趣,也只能敬而远之。而且,国学典籍汗牛充栋,鱼龙混杂,从业已出版的相关书籍来看,或失之艰涩,或失之庞杂,实在引发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让国学走出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给国学一个正确定位,继续振兴国学,弘扬经典国学教育,剔除国学中的糟粕成分。撷取其中的精华。鉴于此,我们从浩浩群籍中撷精集萃,汇编了这套“国学典藏”丛书,包括《山海经》《老子》《韩非子》《古文观止》等传世经典,力求以点带面,全方位立体地展示国学的风貌,为读者打造一条通向国学的画廊,让读者与先贤近距离接触,领略其智慧,掌握其精髓,体味经典古籍的独特魅力。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难免疏一漏百,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