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12堂情绪课》被娱乐名人蔡康永、刘若英、苏有朋,身心灵作家张德芬、素黑,“弗洛伊德奖”得主赵旭东,精神分析师曾奇峰,心理督导师施琪嘉
他们都推荐!
作者王浩威是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积累了大量临床案例。
他以工作坊的方式,畅谈情绪这个常常被忽略的命题;
并结合大量真实案例,剖析常见现象的心理成因,通俗易懂,没有说教感,且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文关怀,对青少年、成人都有极强治愈价值。
| 书名 | 生命的12堂情绪课/王浩威青春门诊系列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王浩威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生命的12堂情绪课》被娱乐名人蔡康永、刘若英、苏有朋,身心灵作家张德芬、素黑,“弗洛伊德奖”得主赵旭东,精神分析师曾奇峰,心理督导师施琪嘉 他们都推荐! 作者王浩威是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积累了大量临床案例。 他以工作坊的方式,畅谈情绪这个常常被忽略的命题; 并结合大量真实案例,剖析常见现象的心理成因,通俗易懂,没有说教感,且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文关怀,对青少年、成人都有极强治愈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是知名心理咨询师王浩威的心理学通俗读本,为对心理学感兴趣,关心青少年成长、以努力向上为终身奋斗目标的父母们提供良好的参考。 《生命的12堂情绪课》以台湾流行的心理咨询室形式的团体聚会为模式,每期聚会有一个明确的议题——比如本书即以人类的11种情绪为讨论话题,成员们畅所欲言,就恐惧、寂寞、嫉妒、背叛、愤怒、沮丧、疏离、罪疚、绝望、信任、快乐等情绪分享人生中的故事。故事有的深刻,有的温情,这也让这本书更加贴近生活,十几年来长盛不衰,对当今社会依然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目录 推荐序 情绪、亲密、逾越 作者序 谢谢当年的伙伴们 前言一 学习凝视自己的情绪 前言二 防潮箱里的回忆 第一课 恐惧:笑声在暗夜里回荡 第二课 寂寞:在人群中销声匿迹 第三课 嫉妒:绿眼睛的魔鬼 第四课 背叛:永恒因死亡而存在 第五课 愤怒:抑郁的白雪公主 第六课 沮丧:落入无底的深渊 第七课 疏离:人真的能像座孤岛吗? 第八课 绝望:寻找遗忘的生命伤痕 第九课 罪疚:走过黑暗的幽谷 第十课 快乐:其实不等于罪恶 第十一课 信任: I will be there 第十二课 分离:美酒佳肴中画下休止符 后记 寻找真正的自我 带领“情绪工作坊”的感言 真诚的分享 附录一 丰富的情绪Party 附录二 看情绪的舞动 试读章节 我们可以利用“恐惧”来观察自己的内在修为。 越自在的人越无须担心失控,面对任何变化和风险,往往都能随遇而安。 “录音机试音……”今天是“搞砸EQ情绪工作坊”首次聚会,我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忙着布置活动场地,刚铺上绿色的塑胶地板,还来不及放上抱枕,已经有两位成员提前到来。“刚下班吗?”我打招呼。“不是,我早下班了,我是到台大校园打球后过来的。”剪着齐耳短发,皮肤黝黑的女孩,露齿笑着说。她是老师,下午三点就下课了。 七点不到,成员们先后抵达,陆续挤进不算宽敞的空间里。还不熟悉的成员们彼此微笑示意,表示友善,但是并无人交谈,小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尴尬气氛。 近七点,浩威也来了。他一坐下,嘻嘻哈哈的笑声就多了,话题集中在“王医生”身上,因为他是成员们都认识的人。两天前,成员们才分别跟浩威面谈过,因为报名参加工作坊的人超出团体预定人数,所以今天的参与者是因为浩威面试的“因缘”而聚首。成员们以浩威为中心,围成一个有棱有角的圆圈。 “王医生怎么会选我呢?”卷发圆脸的女孩是吉吉,迫不及待地开口询问。我偷偷数数人头,少了一男一女。还来不及点名,外头传来一阵嬉笑声,活动室的木门被推开,十二位成员正式到齐了。八位女士四位男士,为了强调团体的异质性(搭配不同性质的人),四位男士中除了主持人浩威之外,其余三位都是以男性保障名额的名义,强力邀请来的。 黑暗适合沉静谈心,不过要几分钟前才认识的人打开心扉。是个考验。 全员到齐后,我关了大灯,点亮晕黄的立灯,宣示“搞砸EQ情绪工作坊”正式开始。这个灯光转换的仪式是有效的。室内光线柔和昏暗,原本嘻嘻哈哈的笑语喧哗,突然降低分贝沉静下来。昏暗光影下,不安的情绪悄悄流转,尴尬表情隐约可见。或许,黑暗适合沉静谈心,可是要几分钟前才认识的人打开心扉,是个考验。 浩威先以自我介绍打破沉默:“我是台大医院精神科的主治医生,难得能和大家一起参加这个长达十二个星期的团体。我对团体的学习,除了参加团体治疗的训练过程以外,就是对人的敏感。而这敏感可能来自对人的恐惧。我们今天要聊的正是‘恐惧’。”浩威停顿了一下,看了看大家,“记得初中来台北时,是我最敏感的时唳。因为刚从南部搬来,发觉每个人都不讲家乡话,这让我觉得很自卑,非常在意自己讲话是否得体,压力非常大,才读完一年就生病回家了。因为有过这样的经验,所以很喜欢思考关于人的问题。” 浩威说完,小房间里陷入静默,我也垂着头安静坐着。很多跟恐惧有关的记忆在脑海里翻滚,却畏怯着不知说些什么才适当: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工作坊,该说多少才能展现诚意,却又不至于对陌生人暴露太多?是我缺乏信任别人的勇气吗?我实在缺乏安全感。斟酌再三,我还是保持沉默。 僵持了十秒钟,小倩开口了,她坐在浩威对面,想保持沉默,又觉压力太大,只好自告奋勇发言。小倩的五官细致分明,不说话时有种雕像般的冰冷,但是一开口说话,灵动的眉眼让她的表情有了暖意:“我想,我最大的恐惧来自担心家人的变化。去年7月,我的外祖父过世了,他是突然倒在路上被人看见,送医途中就过世了。这件事之后,我常会忧虑,不知道我的亲人什么时候会离开我。” 小倩说完,见旁人没接应,嘻嘻笑了两声,提醒大家说:“我说完了。”小房间里只剩下刻意压抑后的呼吸声。我也赶紧收敛目光,深恐接触到浩威的眼神,会承受不住压力而“被迫发言”。平常最爱叽咕的我,竟会畏惧在团体中发言,是怎么回事呢?忍不住低头偷瞄其他成员,只见一个个低垂着头,各自倚靠抱枕,躲在昏黄的光晕外围。浩威开口招呼墙边两人说:“你们坐进来点,帮忙把圆拉近,坐那么远像孤儿似的。” …… P3-5 序言 学习凝视自己的情绪 王浩威 情绪是什么?其实,恐怕我连自己的体验也都很难描述得很清楚。 从达尔文的重要作品《人和动物的脸部表情》来看,许多情绪原本是十分本能的,是所有的动物都有的。然而,达尔文也注意到,有一些情绪则是人类专有而动物没有的。 我自己倒是对另一种情形感到好奇:动物普遍拥有的情绪,却是人类所没有的或少有的。譬如:喜悦和欲求。弗洛伊德对人类的理解方式,一方面受到达尔文的影响,一方面也注意到这一切的缺席,所谓的潜抑和压抑。长久以来,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追随者的理论,确实影响我良多。 即使是人类,不同的民族、性别和阶级,也有不同的情绪体验。 在我们的文化里,汉字本身就是一个对情绪的叙述十分贫乏的语言系统。同样,在我们的生活里,比起西方人(特别是拉丁语系民族),对情绪的活动是明显贬抑的。有趣的是,女性的情绪表达永远比男性更丰富而准确;然而,在文化价值中却又是被轻视的,譬如“女人太情绪化了”等常能听见的批评。而阶级又是另一个更复杂的问题。虽然台湾的精神医学研究显示,在高度压力下,底层阶级容易以身体化症状(头痛、累、酸痛等)来呈现,而中产及精英阶级则以情绪症状(焦虑、抑郁、烦躁等)来表现,但是,单单这样的研究还是不足以呈现出其中的复杂性。 在这一次情绪工作坊的运行中,我试着引导大家来探讨彼此的情绪体验,包括我自己的。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记录,既不是严谨的质性研究,更谈不上给上述问题总结答案。 这一本书只是希望带领大家,透过书中每一个人的体验,开始学习凝视自己的情绪。 后记 寻找真正的自我 阿陌 写这篇感言的原因是自告奋勇,也有些赶着鸭子上架。 沉寂了好几个月之后,辛苦整理文稿的淑丽要我看过她整理的团体对谈初稿之后,“如有意见”就告诉她,尤其因为时间拖久了,竟有团友已“下落不明”。 为了一个英文词(而非意见),我们再次交谈。由于对编辑工作略有经验,我们谈到销售与可读性等问题,我认为若能加上王医生的建议会比较有意思,淑丽则提到王医生也很想知道我们对团体的感觉,而鼓励我们写点心得感言。体会到淑丽的求好心切,加上自己也真的有点感觉,便答应了。 谁知一个月过去,因为“常要自己忘掉生活中的不愉快,便把重要事情也顺便忘掉”的情形下,欠稿的事因为淑丽一通电话才又浮现眼前。下班回家后,翻出文稿重新体会一切。我迅速瞥过淑丽对每一位团友的形容与介绍,在字里行间寻找自己。 首先出现的感觉是惊讶。我是她在第一篇“恐惧”里所描述的“最早到的两人之一”,可是直到几十页后才把镜头又拉到我身上,而且前后只有三小段,约三百字。我用铅笔特别圈出,以免不小心就找不到啦。之所以惊讶,是我自己以为很热心地参与,然而比起别人的踊跃发言,仍显得行动力不足,似乎有些冷眼旁观。但,更叫我惊讶的是我给淑丽的印象是:嘴角下垂、拘谨严肃…… 一向以为自己热心、积极、主动、勇于面对陌生人与陌生的环境……想不到别人眼中的形象跟我自以为的形象有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没有化妆?身体语言僵硬?或姿态冷漠?这些究竟是我“惜” 来的装扮,用以掩饰某些性格,还是,那根本就是真正的我? 接着,我继续在每一种情绪中寻找阿陌(或对阿陌的描述,但,那是我吗),把曾经留下的痕迹圈出来,想要拼凑出他人眼中的我。好似穿了新衣,急于想照镜子。 仍然不多,仍然像灰灰暗暗的一个影子。穿过寂寞、嫉妒、背叛,我都像个没有情绪的人……或者因为它们早已深入我的生活,如此理所当然地存在,而被我认为不值得一提? 如果,你无时无刻不是寂寞,而嫉妒与背叛早已被你合理化、消化成为身体的一部分,甚至都排泄出去了(你知道不排出去会被毒死),那么正如你每天早上必喝牛奶一样,有什么好提的? 我知道自己是到了“愤怒”这一篇才把情绪发泄出来。发泄得不多,秉持着不要麻烦别人的原则,小心翼翼地告诉团友“不必担心,我应付得很好”。印象中好像是在这一篇之后,淑丽送我一个外号叫“孤岛阿陌”。(其实,她选用阿陌作为我的代名,便已很清晰地表达了我给她的印象。)但是我认为自己正逐渐展开来,甚至会在“沮丧”那一篇开导别人。 翻阅过文稿,我承认只对描述到我的字句有兴趣;看完它,我掩卷细思,不喜欢被拼凑出来的结果。可是,我为何摆出那种面貌?想引人同情? 其实,我自认为情商很高的。我处世圆熟,在公司是中层主管;朋友虽然不多,可是彼此可以谈心,甚至曾陪一位因为失恋要闹自杀的朋友,从晚上十一点谈到第二天清晨六点半,因帮女儿准备早餐上学才打住,女儿从此常笑我长舌。 但我想,这是我撑在表面的自我形象。由于我的害怕改变和不敢发怒,或许真正的我因为婚姻不如人,而缺乏发自内心的自信。而且,我必须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因为那是我唯一可以掌控的。 我的近况仍是把大部分的精力投注于工作。在筹措五十万替K(我不愿称他为我的任何人,他顶多只是女儿生物学上的父亲)还完地下钱庄的紧急债务之后,请他搬出住处(他仍常回来,一周大约两次,有些过多)。 离婚协议书打好,也列印出来,一直没“胃口”去找他签字(他答应会签,除了金钱方面,他一向挺守信用的)。我想,一是害怕面对自己终于全面失败;二是虚荣,起码有一个人是离不开我的,一旦剪掉就什么都没有了。(好一个操纵者!) 我很确定这婚姻是我不想要的。好友督促我面对其间的矛盾:既要离又为何不找他签字?我的理由(或借口)是,我不觉得签不签字有何区别,当我想做时我才会去做。我的步调或许较常人慢,但我终将抵达我的目的地。 走笔到这里似乎有些不知所云,可能是我自己也在整理思绪。我知道我终究会撑过去,而且会变得更坚强。诚如林清玄经过生命的龙卷风,他坦承菩提诸书有的是要勉励自己,硬要自己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那一套,或许有些阿Q,可是若不如此,脆弱的人如何克服困难站起来? 我认为经历苦难使人的心更柔软,更懂得倾听。而这或许就是我这一世的功课。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