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泡馍
我爱吃羊肉泡馍是很小的时候就养成的嗜好。
那是我刚刚上小学的时候,似乎一季中最为隆重的一天,就是父亲带上我和爷爷进城去吃羊肉泡馍。那时候,吃泡馍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全西安城卖泡馍的饭馆也就城墙圈里区区二三家。每每我随父亲进城,只要走进繁闹的东大街,远远就能闻到款款飘来的羊肉香。不过走到饭馆前只能眼馋地朝里边望一眼,绝不敢走进去掏钱解馋的。似乎不完全是兜里钱少的缘故,最为纠结的是没有“羊肉泡馍票”。也就是说,那时候吃泡馍是要凭票的,有钱还要有票才能享受泡馍的口福。听父亲讲,他们工厂待遇好,每月会给领导发一张泡馍票,有些领导不习惯羊肉的膻味,就把票送给对泡馍情有独钟的父亲了。等父亲把票攒够了,全家人就可以进城去吃一碗令人垂涎的羊肉泡馍了。
这一天也就成了我最为期待的“节日”。我记得清楚,爷爷天不亮就要进城到老孙家泡馍馆排队去了。等天亮以后,父亲会拉上我乘7路公交进入和平门,再紧走慢走赶到挤在人堆里的爷爷身边。也是巧了,每当我和父亲赶到泡馍馆,就有服务员叫号到我们,那时候没有包间的概念,偌大的饭厅里二三十张圆桌全都围着满满的人,一个个吃得满头大汗,更有甚者喜欢在嘴里发出啧啧的声来,让人感觉他那一碗香得醉人。我们进去找到一张凳子就不敢撒手,常常三个人挤三张桌子掰馍吃馍,直吃得汗水从脸上淌到碗里才扬起头来,馋嘴的形象也就全写在脸上了。
后来吃泡馍不要票了,全家人会在父亲去报社领稿费的时候聚到城里吃顿泡馍。渐渐地我发现这羊肉泡馍似乎已经渗透到三秦儿女的血液里了,没有哪个陕西人会对泡馍表示拒绝,时间长没吃就会到处打听哪里可以尝一碗货真价实的泡馍。身边也常有外地人慕名来吃泡馍,可嚼不到一半就放下筷子不想吃了,但是神妙的是,几个回合以后他们对泡馍的赞叹竟不绝于口,比陕西人还要张扬呢。似乎父亲对泡馍更有研究,他信誓旦旦地告诉我,最早在西周就有“羊肉羹”之说,那就是后来羊肉泡馍的雏形,而对我国烹饪学做出“杰出贡献”的苏东坡也有过“陇馔有熊腊,秦烹惟羊羹”的赞叹。所以,这羊肉泡馍就是王室考究的羊肉羹工艺,流入民间后又简化提炼成大众菜肴了。我以为父亲这些说法都是那些泡馍痴迷者的牵强附会,今天的羊肉泡馍,就是马背民族进城后风俗演化的结果,连那泡馍专用的“饦饦馍”,都是阿拉伯语馕饼“饦儿木”在关中方言中转化而来的。那时候,可能就是路边街头支一口大锅,扔进一只整羊,一边吃一边煮,路人掏一星碎银盛上一碗,再把褡裢里的饦饦馍掰碎放进去,直嚼得香气四溢,便会嚷叫大家都来品尝,更有人喜欢在锅里放些茴香干姜之类调味,再配以辣酱糖蒜之类的佐菜,那味道便就更加醇香迷醉了。于是引得城中的王公贵族也期望能得到味觉的满足,使得西域来的牵马人和商客吃到了比草原上更为精致的羊肉,于是这道小吃就变成这座城池的招牌了。(P3-5)
我终于体会,思念是冲过心田的洪荒热流。
这一年我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父母的身影总在眼前晃悠,时常会想起去年那两个痛苦的傍晚,想起小时候父亲蹲在厂房角落等我送饭的眼光,想起母亲帮我缝制的那只红色袖章,想起父亲深夜为我粘书的背影,想起每每睡在母亲身边的甜香……以前,我总觉得自己还算孝顺,可实际上我做的远远不够啊,我常常悔恨地揪住自己头发,任凭泪水冲出眼眶。
于是,我把那些重重叠叠的难忘诉诸于笔端,以献给我心中的圣洁。这些文字记录的都是我难以忘怀的情形,每个细节都令人由衷感动;也有的往事我曾经描写过的,现在又老老实实加以润改;还收拢了自己若干怀旧篇章,背后依然盛满了浓浓的慈爱。为此,我在行文中注意改变了近年来的习惯,想用朴素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父母永远的思念,这样也就形成了这部小书的雏形。
在编辑过程中,我又添加了一部分与老艺术家们交往的片段。尽管我与这些艺术家的交往深浅不一,有的交往了多年,有的断断续续,有的仅仅一面之交,但他们的风范深深地渗进了我的思维,让我想起来就激动不已。
今天,我把散落在报刊上的这些文字汇总起来,以表达我对老人家们永远的敬意和怀念!
2016年8月26日于新城
记录生活 守望生命 吴义勤
最早认识阿莹是多年前在国家大剧院欣赏他创作的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后来我到西安挂职,分管文化、旅游、文物,而他在省里正好也分管这一块,这让我们有了“无缝对接”的长达两年的愉快交往。两年里,工作之外,文学的交流最是深入和美好。我读了他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小说、戏剧、散文随笔,一篇接一篇,一本接一本;我们交换了很多对文学的看法,常常三两句谈完工作,说话的频道就会立即切换到文学创作上去。我能感受到阿莹对文学深深的痴迷,能体味他之于文学身份的渴望以及时被误解的无奈,也与他对当下文学现象和思潮的许多真知灼见有深深的共鸣,尤其佩服他不受繁重工作干扰总能挤出时间进行文学创作的能力。《饺子啊饺子》是阿莹即将出版的新散文集,我觉得,这是最能体现阿莹的文学情怀和文学初心的一部作品,其纯文学的气质和至情至性的品格,不仅在阿莹个人文学创作历程中地位特殊、意义非凡,而且对当下的散文创作也具有某种启示价值。在散文写作普遍追求理性、思辨性、文化性的背景下,阿莹的这部作品显得很没有“野心”,既没有学术性散文的“深奥”,也没有大散文的“开阔”,反而处处呈现出一种“小散文”的特征,看上去如叙家常、朴实无华、平淡如水、澄明如镜。然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一种十分难得的散文写作姿态和实践,是一种回归艺术本源的写作。在文学的诸门类中,散文作为非虚构文体的独特价值和意义首先就在于其真实性,失去了真实和真诚,散文也就失去了艺术重量。而阿莹的《饺子啊饺子》最弥足珍贵的就是其扑面而来的、令人动容的真实和真诚,对真实生活的摄取和描摹以及真诚朴实、饱含情感的叙述姿态,赋予了这部散文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震撼力。
三十余篇散文专注生活本身、聚焦个体的生命足迹和体验,情感浓郁。感恩父母、感恩前辈、感恩岁月是散文集贯穿始终的情感基调。从内容和题材上看,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追忆亲朋好友尤其是已经仙逝的父亲母亲。《老爸的书法》以书法为线索,不仅叙述了老爸与书法的缘分,更从侧面记叙了老爸不凡却又坎坷的一生,同时借由老爸晚年对书法写作的态度,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高尚人格;《粽子啊粽子》《饺子啊饺子》分别以“粽子”和“饺子”为视角叙述母亲为了整个家庭的生计绞尽脑汁、奔波劳碌的一生,写出了老一代人对于儿女无尽的爱;两封无法寄出的“信”则是作者饱含泪水对父母一生爱的回应,这种回应因父母已远去而更显悲怆和遗憾,作者的一声声呼喊是普天之下儿女们最真切而又最无助的共同心声。第二类,叙述作者自我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拾粪记》《种地记》《学木匠》分别记叙了作者成长过程中几段有趣的故事和经历,这些趣事既有典型的成长痛苦,又充满了童真童趣,可以说诙谐与严肃并重,有着耐人寻味的内涵;《梦回老家》是一首思乡曲,在对不可重现的回家经历的叙述中显现了作者对于老家和往事的无尽怀恋;而《夜扒火车》《想起放歌》则洋溢着青春成长的浪漫情绪,将年轻的、充满朝气的那个过去的“我”复活在文本中。那些或奇特或有趣或洋溢着青春理想的成长故事,既是个人的成长记录,也是一个时代的镜像。第三类,讲述与诸多前辈作家、艺术家的交往经历。李若冰在写作上的指导和帮助增添了一个年轻人最初走上文学之路的信心。路遥朦胧的面影和从他口中吐出的清晰的写作箴言一并深深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陈忠实、启功、范曾等前辈也以各自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给作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阿莹以无比真诚而又无限感怀的笔墨去记录下与他们交往的点点滴滴,既为往事抒怀,也为大师留影,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阿莹散文的叙述风格也极为独特。他的散文语言,既干净质朴,又简洁洗炼,既情感浓烈,又有口语风味,接地气、通人心、显情怀,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书中所记的一桩桩往事,所刻画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一张张岁月的剪影,与朴素的语言内外结合、相得益彰,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野香,极富韵味。在后记中,阿莹说:“我在行文中,注意改变了近年来的习惯,想用朴素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父母永远的思念。”这种对语言返璞归真的自觉选择,体现了作家对语言本质的深刻领悟,因为在情感面前,所有的辞藻都是苍白的,而回归本源、回归朴素才能更接近我们最想靠近的那份温暖的亲情,才能更清楚表达我们内心涌动的那些纷繁复杂、难以言表的怀念。
总之,《饺子啊饺子》是阿莹多年来在生活中不断跋涉和行走的心灵日记,记录了他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那些或激动或心酸或喜悦或忧伤的瞬间都被定格在内,成为了永恒的记忆。而对亲人的真情追怀,在为那些生命留下剪影的同时,也舒缓了阿莹内心愈积愈重的思念之苦。很多时候,文学之于人类就是一道回到过去的门,是一扇倾吐思念的窗,所以,写作对于阿莹是极其重要的,是他生命中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部分。读《饺子啊饺子》我既为阿莹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而高兴,又更为他在至情至性至真的文字中所呈现的那个“文学自我”所感动。在此,我唯有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他,期待他的文学之路越走越宽广,并不断给我们奉献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佳作。
是为序。
2016年国庆匆就于北京
阿莹著的《饺子啊饺子》用朴素的语言将重重叠叠的难忘诉诸笔端,回味亲情,追忆大师。
且听陕西作家阿莹忆悠悠旧时光,一碗泡馍一壶酒,与君话家常。数十载光阴荏苒,那些亲情往事、三秦老地、时代烟云、繁花草木、大师足迹……人生羁旅,宦海浮沉,时代变迁,初心不变,庄重而淳朴的文字,沉淀下心灵的纯粹。黄土地,饺子香,骨肉情,永难忘……
黄土地,饺子香,骨肉情,永难忘
阿莹著的《饺子啊饺子》记录了作者多年来不断跋涉的和行走的心灵日记,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追忆了亲朋好友以及已经仙逝的父亲母亲,讲述了与诸多作家、艺术家的交往经历,叙事朴实自然,感人至深。非常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