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东四南大街,有家店每天只营业两小时,这里就是广义修笔店。
过去我们的选择很少,因此钢笔就成了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互赠礼信的重要选择。而今书写这件事逐渐被替代,谁还会为了修一支钢笔而执着?带着满满的疑问,我走到了广义修笔店的门口。这家店地处东四南大街的门脸房,转租出去一个月至少能有万儿八千的房租,开一家修钢笔的店铺,怎么看,也不是个聪明、赚钱的做法。
窄窄的门面不到10平方米,没有跳跃醒目的广告字体,虽然邻着大街,但稍不留神还是容易走过。修笔这行当,与相邻的店铺、整条街的气氛显得格格不入。走近了看,一名身着保安制服的男人正在请老式玻璃柜台后的广义爷爷修理坏掉的钢笔头,广义爷爷夹着一个修表人用的寸镜,在橘黄色的小台灯下聚精会神地磨着钢笔头,我在一旁观察了许久,他也丝毫未能察觉我的存在。简单与爷爷寒暄了几句并说明了来意,可话不多的他显得有些严肃,我不禁有些紧张。我开始整理自己的仪态与表情,反复确认自己看起来是一个钢笔坏了的人。
这让我想起昨天刚看过的《寿司之神》,这是由大卫.贾柏拍摄的米其林三星大厨小野二郎的纪录片,纪录片展示了小野二郎所付出的心力以及其绝不妥协的信念和工作态度。寿司店里的客人说在小野二郎面前用餐会很紧张,因为他会观察客人,每次将寿司捏好放在客人面前之后,小野二郎就会停下来仔细观察,看客人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吃下寿司后的表情是满足还是感觉欠佳,据此来调整下一块寿司的摆放和制作方式。当我见到广义爷爷后,便和纪录片里的那位客人有了相同的体会。
对于一些人来说,修笔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甚至可以不存在的小事,但对于83岁张广义来说,修笔是他人生的头等大事。“我83岁了,但每次修笔,都好像是第一次。我还可以做得更好。”爷爷从20岁时从事这门手艺,并将一生投入其中,时至今日依然不认为自己臻于至善,他每天仍然感到欣喜,热爱着自己的工作。
渐渐地,广义爷爷打开了话匣子,“有人担心我没有多少收入,其实,我修笔,并不是完全为了挣钱。只要有人来修笔,哪怕是最后一个,我也要继续修下去。真心实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种感觉很自在。”
“钢笔好不好写,笔尖是关键,好多老窖户即使买了新笔也爱跑来我这里磨一磨,我修钢笔的工具很简单”,说着爷爷摸了摸桌上的工具。◎手钳子:基本作用是拆笔尖、笔舌、拧笔握。◎钩针:特别用于拆包尖钢笔,在捏住墨囊导管顶出笔舌后,用钩针探 入笔尖背面勾出笔尖,这样拆笔尖,对笔尖的危害较小。◎镊子:用来夹笔舌、调整笔尖等。◎剃须刀片:改进笔尖开缝,提高下水。◎针管:在普通药店就可以买到,用于清洗墨胆。◎放大镜(20倍):为了调整笔尖时看得更清晰。
店里墙上挂着字画和一些纸张泛黄的奖状及刊登老人事迹的报纸,有刘海粟、王铁成等名人的题词,有北京市和行业协会颁发的奖状。“一些文化名人,过去都用钢笔写文章,用惯了的笔出了故障,爱找我修。有些人修的次数多了,开始送我字画,我才知道人家是名人。我把他们赠的字画挂起来,是表示我对他们的敬重。”广义爷爷指着挂在墙上的‘‘笔魂”二字对我说。
“笔魂”二字的分量着实很重,也激励着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着。
东四南大街的门脸,一个月至少万儿八千的房租,很多人都劝他改行,或者转租出去,可张师傅怎么都不愿意。他总是说:“我走了,要修笔的客户上哪里去找我呢?”我想,今天的广义爷爷依然选择自己经营修笔店而不是出租门面,并不是为了修多少支笔,而是在坚守一个时代最纯真的记忆吧。P18-22
走在坎坷却美好的小路上,给鼓噪浮华的商业世界吹去一股清凉的微风,那就是“美”。
——柳冠中
清华大字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导
为了生活而忙碌.却让人忘却了生活的意义; “幸绘”守护的不只是老手艺和守艺人,更有我们心中那一方净土蓝天。
——吴卓浩 创业者,前创新工场、Google用户体验负责人 这是一首关于手艺的诗,它带你离开机械化大生产的现实世界,去往一个近在咫尺的远方。
——蒋红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援
这本书记录了京城不同领域的匠人,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本特别的京城时光地图,重新勾起了一个常住居民对这座城市的好奇心。
——李行亮
歌手,代表作《愿得一人心》
25岁那年,我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毕业,成为一名大学老师。那时候我上课常给学生解读经典的设计,办公桌上摆满了西方设计大师的作品集,都是关于设计美学和造型研究方面的资料,而我自己也准备在工业设计的道路上一根筋走到头。那时的我认为,能够坐在国贸商圈的写字楼或者工厂改造的创意园区里画着酷炫的草图,就是一个设计师成功的标志,我也一直鼓励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一次与胡同匠人的偶然接触,改变了我的认知。“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隐藏着怎样的生活哲学?”“我们中国人是怎么设计东西的?”“如果当代中国设计想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身份感,它是否来源于隐藏在民间的智慧昵?”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不是那么容易,我想先从我们中国本土匠人那里学习一些造物的智慧与哲学是有必要的,就这样我走出了朝九晚五的办公室,学生们也走出了教室,我们的“幸绘”手工艺寻访就这样开始了。“幸绘”的目标就是,带着画笔去散步,从眼中、手中、心中去认识旅途中的手工艺故事,让任何人都可以开始采取行动,去关心身边的手艺文化、街道风景、城市肌理,使自己居住的地区变得更好。
感谢“幸绘”旅途中遇见的守艺人,他们不厌其烦地向我讲述与手艺结缘的故事、展示他们视为生命的工具和作品,他们不断磨练技艺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也为了使用物品的人。感谢本书的策划编辑周莉桦,是她促成了这本书的诞生,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近市井匠人的生活;也正是因为她的敦促,经常将我从胡同里赶回工作室打磨此书,才使本书得以如期面世。感谢柳冠中先生、吕敬人先生、蒋红斌老师、吴卓浩学长、李行亮学长对本书的指导与推荐。感谢大栅栏跨界中心引荐社区手艺人并提供展览机会,感谢巨臣视频团队对幸绘寻访的影像支持。还有坐在我旁边的鹤先生,他为本书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拓展了我的创作思路。感谢“幸绘”团队的学生们共同参与手工艺田野调查,感谢北京工商大学的领导、同事们,给我工作之余自由创作的时间与空间。感激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为我提供坚实的后盾。
我开始喜欢上北京,是从认识北京的大小胡同开始的。
研究生毕业以后,终于从校园里钻出来,几乎每个周末,我和鹤先生都会骑脚踏车串胡同。行前鹤先生会认真看地图然后设计骑行路线,我们从地安门骑到鼓楼,到宏恩观体会旧时庙会的今时缩影,从车公庄骑到西四的正阳书局找几本绝版的古籍,再骑到东四喝一杯手工酿啤。长此以往,我自认为捕捉到了这座城市的许多秘境,北京于我而言,也变得愈加有趣。
我们骑车不为锻炼身体,只为去体会城市的温度。在路上偶尔会遇上一阵突然的雨,那时候我们就会躲在胡同口长长的屋檐下,看路上的行人跑去街角处室内小菜摊避雨,偷听老板和顾客的对话,欣赏长长的雨滴从旧时的屋瓦上落下来,雨停了之后突然发现天气大好,彩虹也偷偷跑出来。什么叫城市的温度呢?这大概就是吧。
虽然同在北京,但胡同里和胡同外几乎是两个世界,胡同里你可以经常看到人们包了饺子就拿到隔壁,顺便借一点小米回来熬粥,或是看到放心让食客赊账的老板。
某一天我骑车在东四南大街闲逛,一处“广义修笔店”的招牌吸引了我的目光。地处东四南大街的门脸房,转租出去一个月至少能有万儿八千的房租,开一家修钢笔的店铺,怎么看,也不是个聪明、赚钱的做法。张广义说:“有人总担心我没有多少收入,其实我修笔,并不是完全为了挣钱。真心实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种感觉很自在。”对于一些人来说,修笔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甚至可以不存在,但对于83岁的张广义来说,修笔是他人生的头等大事。“我83岁了,但每次修笔,都好像是第一次。我还可以做得更好。”爷爷从20岁时从事这门手艺,时至今日却依然不认为自己臻于至善,他每天仍然感到欣喜,爱着自己的工作,并将一生投入其中。
曾几何时,拥有一支钢笔是一种时尚,一种身份的象征。后来,短信和微信代替信件、电脑输入代替手写,偌大的北京城也只剩下最后一家店、一位八旬老人在守护着自己的修笔技艺(记忆)。先不谈修笔,大工业生产时代,我们很多东西都不再拿去修了,让我们养成了对物品用坏即弃的习惯,不再像从前那样的修补物品、反复使用,不再珍视身边的物品。这种态度甚至蔓延到了人与人的交往中。
近年来,匠人这个形象频繁出现在新闻、散文或影视作品中,工匠精神这个词似乎也经常被曲解和误读。
据我的观察,大家对于匠人有两种极端的想象。一种是,凡是提到匠人、手作、手工艺,脑海中冒出的形象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在安静优雅地打磨物品。这样的理解似乎是把匠人“明星化”“神仙化”了,实际上他们穿的是又脏又破的旧衣服,工作坊也并不风雅。另一些人对匠人的手艺抱着“千年手艺后继无人、即将走向灭亡”的想象,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匠人的贫苦生活抱着怜悯、疼惜的态度。
通过这几年在全国各地与手艺人的接触,我看到更多的是手艺人身上的坚持、从容与对职业的爱。他们精湛的技艺及对往事的调侃,反射出了他们的希望、责任、对生命的思考。我们试图用手绘、影像和文字记录他们大隐隐于市的匠人生活,忠实地呈现他们不为人知的匠作生活和精妙绝伦的日常手作。
这本书里记录的民间手艺人并不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更不是工艺美术大师。他们制作的物品都是日常生活必需品,这些物品带着匠人的体温,蕴涵着丰富的生活智慧与人生哲理。而对于我笔下的守艺人生,读者又将怎样看待呢?看惯了大人物的您是否会喜欢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呢?带着期待与一丝丝不安,我们将这本书呈送到您面前。
何思倩
2016年8月于北京
“幸绘”手工艺侦探团走遍京城,用画笔记录了大隐隐于市的京城守艺人不为人知的匠作生活与造物哲学,包括木版年画匠人张阔、修笔匠人张广义、木匠段大爷、魁德社曲艺人于小章、毛笔匠人扈成明、后海剃头匠艾大姐、铁艺宫灯匠人周国利、蛋雕艺人杨晓康、二手书店老板代大姐等。何思倩著的《幸绘京城守艺人》精选了十九位市井匠人的守艺故事,他们从事着自己的行当已有数十年,但并不认为自己臻于至善,他们每天都很勤奋地工作,热爱着自己的工作,并将一生投入其中。通过温情脉脉的手绘忠实地呈现他们认真生活的小日子,帮你找回生活的初心与原味。
《幸绘京城守艺人》作者何思倩作者透过画笔去寻访、记录京城手工艺人的手艺与生活,用画笔导览的方式让读者真实地接触到不易发现古老手工艺,让读者明白先人的智慧和生活巧思。跟着“幸绘”去旅行,在最具市井气息的街巷,遇见19位京城守艺人、19座手作空间、19种人生态度。本书图文并茂地展现了隐于市的老手艺、老店铺,以及手艺人平凡而动人的故事,透过幸绘温情脉脉的手绘,让读者不自觉地走进旧京的庶民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