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闽西到京西(刘忠将军回忆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忠
出版社 中西书局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刘忠著的《从闽西到京西(刘忠将军回忆录)》揭示了,曾经有机会避免这样重大的牺牲。当时走在中央红军最前面的一军团侦察科长刘忠,率领军团便衣侦察队首先渡过湘江,发现全州城是空城。而谁先抢占全州,谁就在湘江之战中居于有利地位。刘忠立即建议跟在后面的一军团二师五团从速过江,占领全州。刘忠曾在五团当过政委,五团是一支能打的部队,反“围剿”作战中曾荣获中革军委授予的“模范红五团”称号。但现任团长陈正湘做不了主,率领五团的二师参谋长李棠萼,觉得要听指挥部的命令,须先向军团首长报告。

了解这些,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半个多世纪过去,提及当年李棠萼贻误战机、失去控制全州的机会,刘忠依然耿耿于怀。令他动情的不仅仅是个人失误,更是这一失误背后付出多少战友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内容推荐

刘忠著的《从闽西到京西(刘忠将军回忆录)》详细叙述了开国中将刘忠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如何在红军中经受锻炼和教育,如何投身到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如何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为共和国的诞生和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本书以亲历者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普通战士逐渐成长为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干部的人生历程,对于刘忠将军个人的经历以及整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都有着生动翔实的描写。本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开国上将杨成武和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金一南分别作序,由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作跋,并得到了金一南、罗援的亲自审稿,从而保证了本书内容的真实、权威。

目录

原版序 杨成武

新版序 金一南

第一章 家庭出身和童年时期,

第二章 参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一、才溪的工农起义

 二、红四军学校学习

 三、红十二军一〇三团

 四、红四军三纵队十九大队

 五、红军十二师三十六团

 六、红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

 七、模范红五团

 八、红一军团侦察科

第三章 抗日战争

 一、抗大学习和工作

 二、三八六旅工作

 三、太岳第二军分区工作

第四章 停战谈判

 一、上党战役的三八六旅

 二、切断同蒲路,在四纵十旅

 三、停攻曲沃,忍痛撤兵

第五章 解放战争

 一、参加四纵作战指挥

 二、协同晋绥军,保卫延安

 三、率太岳部队参加攻打临汾

 四、晋中战役

 五、十五纵队榆次练兵

 六、攻打太原外围据点

 七、编为六十二军,参加攻克太原

 八、率六十二军参加解放大西北

 九、奉命草地进军,参加解放大西南

 十、进军西康,解放西康

 十一、改造国民党二十四军起义部队

 十二、调出西康,任川西军区司令员

第六章 院校工作

 一、在刘伯承院长领导下,参加创办军事学院

 二、参加高等军事学院筹建所负担的任务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军政大学

 四、院校行政管理教学保障工作体会

回忆的后记

永远的纪念刘永生

历史选择了他们,他们造就了历史

——读《从闽西到京西——刘忠将军回忆录》有感

试读章节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里,利上加利的剥削,我家的借债,被算了三年后,什么都弄得精光了。一家四口,几天没有米做饭,我母亲只好挑柴去卖给豆腐店的“喜银细子”,换了两块豆腐来煮青菜充饥。这样是不能解决一天三顿的吃饭问题,于是我六七岁时,就随着母亲上山挖苦菜、羊蹄子(一种野菜)作为主要的食粮。这时仅有的半亩秧田也被地主“翻生狗”利上加利夺走了,借的高利贷,利钱被算上三年,又欠债一百多块大光洋了。

年年的过阴历年,地主就要来逼债还债,确实是“富人过年,穷人是过难”。每年都如此,到腊月二十五六起,直到大年三十日,债主天天上门逼债。记得我七岁那年,大年三十那天,我父亲买了一块钱的猪肉,放在厨房里,到太阳快要落时候,那个下土楼的恶霸地主王赠高,怒气冲冲地闯到我家来找我的父亲还他的老账,我父亲不敢见他就偷偷地躲藏在小黑屋的草堆里。这个狠心的恶霸地主没有见到我的父亲,就看到我厨房内墙上挂的一块钱肉,拿上就走了。地主王赠高拿肉走后,我的父亲才推开小黑屋的门出来。这时全家四口都流下了心酸的眼泪,痛哭了一场,有什么办法呢?只好过个斋年,这就是我们穷人的过年。

我七至九岁读了三年私塾小学,因父母无钱出不起学费,是靠亲人帮助才读了三年书。如三伯父、二舅父各出学金一年。十岁、十一岁读不起书了,就随父母亲学种庄稼和上山打柴。十二岁,父亲、母亲就送我学做泥瓦匠,当了三年学徒。这个三年是我一生最可怜最不好过的三年。才十二岁,个子长得小,身体又虚弱,可是当学徒每天煮饭,还要赶着上工。那时我的个子比水桶高不了多少,挑水要把水担钩挽起来,不然挑起来水桶底离不开地面。一个工棚几十个工人吃饭,就我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做,一天要做三顿。南方吃大米,用大木桶蒸饭,因为力气小无法把大木饭桶放在锅里去蒸,在当时来说是摆在我面前很难解决的问题。怎么办呢?想出办法来了,用一条绳索,把大木饭桶吊起来,串上一条竹竿一头顶进墙穴,另一头我先站上板凳上,用肩扛起慢慢地把大木饭桶移放在锅内,这才解决木桶放在锅里去蒸饭的问题。开始我也不会烧火,有时因柴湿,不着火光冒烟,真急死人了,饭菜不能按时做好,耽误了开饭的时间,这是要挨工头师傅打骂的。像这样的事情,被工头打骂,记不清有多少次了。长年累月如此下去,就弄得我的两个眼睛深深地陷进去了,满脸、双手都被霜雪冻烂了。偶尔工头准回家探亲一次,母亲看见亲生的独儿皮包骨头,又瘦又黑,脸手冻坏,就心如刀割一般,抱着我大哭一场。母亲哭着说:“儿呵!我们家太穷了,有什么办法呢?只好让儿吃这个苦头,妈妈相信,儿会有出头之日的。”这就是我母亲当时抱着我大哭时说的话。

三年出师后,做帮工七八年,开始每天赚一角钱的工资,后三年每天可赚三毛钱。虽年龄比人小,力气比人差,但抬石头、挑砖瓦,别人挑一担,我也不能少。盖房子向高的房顶上投递砖、瓦,稍一不小心,砖头、瓦块就会把自己打伤。这就是我在童年、少年时所过的痛苦生活。

没有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起来闹革命,就没有今天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我是二十一岁青年时代在我们党领导下,出来参加革命的。没有党和毛主席领导,就没有我的今天。(P4-5)

序言

原版序

杨成武

近几年来,大批老同志响应中央的号召,愉快地离开了工作岗位。离休以后,他们又在另一条战线上开始辛勤地工作,撰写革命回忆录,力争在生之年,为党、为后代多留一些宝贵的历史资料。

刘忠同志在1981年回福建探亲时,曾对我说:“离休后做了一件事,把自己参加革命的一生完整地写出来了,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有意义的财产。”他所说的就是这本《从闽西到京西》。

刘忠同志是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的长篇军事斗争回忆录《从闽西到京西》系统地回顾了他从一个普通的泥水工人成长为我军高级指挥员的经历。刘忠同志1929年入党,参加党领导的闽西农民暴动,同年加入红四军,历经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延安后,在抗大从事教育工作,以后任陈赓纵队参谋长,转战山西,参加解放太原战役。全国解放前夕率领六十二军挺进大西北,进军大西南,解放西康。1950年又奉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刘伯承元帅的领导下,为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努力工作。他的戎马生涯可以说是我军的一个侧影。

我与刘忠同志早在1930年就在一起工作,我们同是闽西子弟兵中的幸存者,今天能看到他的回忆录,我心里很高兴。刘忠同志自幼家贫,文化水平不高,但能征善战,是一员战将。今天,他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克服了种种困难,亲自动笔写下了几十万字的长篇回忆录,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正因为如此,文章读起来真实、生动、朴实、亲切,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历史资料。

当前,我们的国家正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更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学习和发扬战争年代的那种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因此,《从闽西到京西》的出版是有现实意义的;同时这本书对我党、我军的历史研究工作也是有益的。

最后,希望有更多的老同志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拿起笔来做这项工作,希望能看到更多、更好的回忆录。

1987年6月21日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开国上将)

后记

我写这篇回忆录,是从1979年2月4日,组织上通知我离休后就开始考虑,到十月国庆节开始写这篇初稿。这是为热烈庆祝国庆三十周年与我参军五十周年纪念,特别是我学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会上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实事求是地写“我的一生”的回忆,作为庆祝国庆三十周年纪念,也是我参军五十周年纪念,以教育我的子孙后代。因为我文化水平低,同时一生的事有很多一时想不起,有的回忆起来了,但记得不准还要再三考虑,所以这篇初步回忆,自己写了十二个月才算写完。很可能有不妥之处或不很准确,但基本上是不会错的,希望多年一起工作的老同事、老战友阅后更正。

1980年10月1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