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编著的《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该书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哲学上,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伦理上,提出存心养性说,即求之不得,反求诸己的自我修养方法,以扩展原本就善的人性,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 书名 | 孟子/线装经典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孟轲 |
| 出版社 | 晨光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孟轲编著的《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该书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哲学上,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伦理上,提出存心养性说,即求之不得,反求诸己的自我修养方法,以扩展原本就善的人性,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内容推荐 孟轲编著的《孟子》是中国古代政治学、伦理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乃至美学的经典,堪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而这部百科全书立论的根本点则是孟子的人性善观点,作为孟学核心的仁政思想也是由此而阐发出来的。全书讨论的内容无一不围绕着人性、人伦、人道、人格。一句话,无不围绕着人和人类社会。其立论之精深,涉及学科之广,称得上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人学的百科全书。王立民译评的这本书是《孟子》一书的译评本。 目录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下 公孙丑章句上 公孙丑章句下 滕文公章句上 滕文公章句下 离娄章句上 离娄章句下 万章章句上 万章章句下 告子章句上 告子章句下 尽心章句上 尽心章句下 试读章节 齐宣王问(孟子)道:“(您先生可以把)春秋时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于诸侯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们没有谈到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的,所以后世不曾传下来,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一定要我说下去,就谈谈(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使天下归服的王道好吗?” 齐宣王问道:“要具备怎样的道德才能够使天下归服呢?” 孟子答道:“通过护育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的方法使天下归服,那是没有谁能阻挡得了的。”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护育百姓吗?” 孟子答道:“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到您的近臣胡龅说,有一次大王坐在堂上,有个牵着牛走过堂下的人,您问他道:‘牵牛上哪儿去?’那人答道:‘要把它杀了去祭钟。’您说:‘放掉它吧!我实在不忍心看它吓得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被往死地里送。’那个人回问道:‘那么,就废止祭钟的仪式吗?’您说:‘怎么可以废止呢?拿只羊去换吧!’不知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好心就足以(施行王道)使天下归服了。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哩。” 齐宣王说:“对,假如真个是像百姓所想的,齐国地方虽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吓得发抖,这样毫无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百姓以为您吝啬,大王也不必奇怪。拿小小的羊去换下头大牛来,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罪过却往死地里送,那么在牛羊两者之中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不禁发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它(牛),(您这么一说)百姓要说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了。” 孟子说:“(百姓这样误解)没有关系,(王这种不忍之心)正是仁爱之道,因为你只见到牛而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那些家禽家畜,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悲鸣哀号,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总是要把厨房安排在远离自己的地方。” 齐宣王听了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反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经您老先生这样一讲,我心里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相合呢?” 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那么,您大王会相信他这种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会。” 孟子(马上接着)说:“现在您大王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手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目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的不能(通过行王道)使天下归服,是不肯做,并不是不能做。” 齐宣王问道:“不肯做和不能做从现象上说来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要一个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他告诉别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叫一个人替年迈力衰的长辈折取树枝,他告诉别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的不能(通过行王道)使天下归服,不是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一类事情;大王的不能(通过行王道)使天下归服,是属于替年迈力衰的长辈折取树枝一类的事情。P20-22 序言 孟子(公元前385-前304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孟母含辛茹苦地将他抚养成人,著名的“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反映的便是孟母教子的用心良苦。孟子师承孑L子之孙子思(一说是师承子思的学生),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代儒学宗师,有“亚圣”之称,后世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效仿孔子,带领众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的各国所接受,遂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传世。“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等。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子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孟子》的编订者是孟子的弟子,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着力阐述仁政理论,强调民心在政治、军事中的决定性作用。《孟子》一书思想深邃,词锋犀利,譬喻精辟,气势如虹。汉文帝设置《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博士,称“传记博士”。因此,虽然在《汉书‘艺文志》中,《孟子》仍然处于“诸子略”中,被视为子书,但不难看出,《孟子》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是解释“经书”的“传书”了。到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命人用楷书将“十一经”刻石,其中就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被列入“经书”的开始。南宋时,儒学大家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并称“四书”,《孟子》自此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与《论语》又有明显的不同。《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中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散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外,《孟子》中众多的精彩名言或警句,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尽信《书》不如无《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本书除原文外,还辅以平实通俗的注解和译文,以方便读者领悟《孟子》中蕴涵的智慧,唯愿广大读者能在阅读中感受国学经典的无穷魅力。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