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提亚斯·摩根罗特著。《黑夜的朋友(精)》是一本神奇的图书,乔乔和蕾娅带领我们开启一段奇幻的冒险之旅。在看似平静的夜晚中,各种夜行生物纷纷登场:吸血精灵、小个子树怪、小精灵万卡、杨·凡·蒙德、戈奥尔、果尓兹……围绕他们,发生了一系列有趣又惊险的故事,友谊成为化解危机的良药。本书设计别出心裁,将不同明度的黑色融入故事,营造出和黑夜一致的色调变化。在浓淡夜色的渐变中,大大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另外,本书采用隐喻手法,在友谊的外衣下隐含着内心的成长。这段奇幻的冒险之旅不仅使乔乔和蕾娅摆脱了沮丧情绪,变得乐观积极;也能教会小读者正确化解生活中的负面情绪,走向内心的强大。
由于要搬家,乔乔和蕾娅这对好友将被迫分离,失落懊恼的他们想要在夏至夜拜托夜之生灵实现永不分离的愿望。在寻找夜之生灵的旅途中,他们遇见过夜蛾捕手、本·强生和他的狗司高提、小个子树怪、小精灵万卡;两只吸血精灵努克斯和诺克斯一直跟随着他们,并时不时进行搞笑的对话。然而,漆黑的夜晚有另外一些恐怖的东西悄悄逼近:他们遭遇了可怕的戈奥尔、阴森森的果尓兹,还差点被狡猾的杨·凡·蒙德永远留在黑夜中。机智的他们最终脱险了,他们的友谊也在这次冒险之旅中得到了升华。
本书为《黑夜的朋友(精)》,由马提亚斯·摩根罗特著。
这回我敢打包票:真的有人敲过我的窗户,从外面。这种情况以前从来都没有发生过,所以我一开始只是将信将疑地待在床上不动,转头看了一眼闹钟——晚上八点四十二分。
夏季天黑得很晚,这个时候,我看漫画书甚至不需要开灯。
就在那儿,又来了!
而且与其说是敲窗,不如说是在窗户上刮挠。
我的房间在二楼。谁有这么长的手臂,伸到二楼来挠我的窗户?这么一想,还真有点儿恐怖。
我决定忽略这个奇怪的声响。反正应该不是冲着我来的,至少在这个时间点儿不是。我随手拿了本书翻了起来。
“乔乔!”
等等,这个声音是……
“你这个瞌睡虫,还没听见吗?!”
我当然听出了这个声音——是蕾娅。
和蕾娅做朋友的人,就得随时为可能发生的各种事儿做好心理准备——什么铅笔盒里塞一块臭奶酪啦,水壶里灌上自制胡椒茶啦……这些还都只是最小儿科的。对的,我们在同一个学校上学。尽管我们只是同年级而不在同一个班,下课的时候我们却总是能凑到一起用胡椒茶骗骗人。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整个星期,蕾娅每天都拿着那种侦探用的放大镜走来走去。有两次蕾娅还带着我一路跟踪他们的女老师直到她家里。一路上为了不被发现,我们还总趴在冰凉的地面上。当时可是冬天,结果我们都得了感冒,躺在床上发了一个礼拜的高烧。然后到了三年级,也就是去年,我们心血来潮地准备当几天吸血鬼,她一定要从市图书馆开着的窗户飞出去,因为她觉得吸血鬼就该这样。后来的故事讲起来就长了,总之作为惩罚,蕾娅两个礼拜没有甜食吃——我们不得不像流浪汉一样,在我们的街区搜寻各种可以吃的东西,不放过路上的每一枚硬币。要不是我拼命拦着,蕾娅就要去抢劫一年级学生了。
不过,夜里八点四十二分,在我二楼的窗户上又敲又刮,这种事情蕾娅还真是从来没有干过。
“蕾娅,你在干嘛?”我从床上跳起来,把窗帘扯到一边,打开了窗户。
蕾娅手里拿着根树枝,她就是用它来敲我窗户的!
“你这个懒虫,你不知道今天晚上是什么日子吗?”
我摇了摇头。
“约翰内斯之夜!”
“什么意思?”
“快下来,我告诉你!”
“下来?”
奶奶是不会同意的,绝对不会。爸妈整个周末都不在家,奶奶负责照顾我和我妹妹索菲亚。奶奶规定晚上八点整必须睡觉,从我五岁开始就是这样,到现在我已经十岁了,索菲亚都五岁了。我当然讨厌这个规定,不过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你知道现在都几点了吗?”我对她喊道。
“几点?我不知道。”
“已经八点四十四分了。”我告诉蕾娅。
“那又怎样?!快下来!”蕾娅不耐烦地环视了一下四周,“太阳马上就要落山了!快下来吧!紧急情况!”
紧急情况?
上次发生紧急情况是她被锁在了大门外,说是钥匙被偷了。结果呢?钥匙从她书包的最里面被翻了出来——可我们已经花了好几个小时,在上学路上来来回回搜了两遍。总之,蕾娅说情况紧急,那就是真紧急呗!
P9-11
《晚上好,夜里好》(Guten Abend,gute Nacht)是一首自19世纪初开始流行的民间小诗。最初它极有可能是一首祝福爱人的爱情诗,但被收录进《少年的神奇号角》之后,就被归为儿童歌谣。1869年,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为它谱了曲,使它成为家喻户晓的摇篮曲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传唱——
Guten Abend, gute Nacht, 晚上好,夜里好,
mit Roeslein bedacht, 小玫瑰送给你,
mit Naglein besteckt, 丁香花围绕你,
schlupf'unter die Deck! 快快钻进被子里!
Morgen fruh, wenn Gott will, 上帝保佑,明天一早,
wirst du wieder geweckt. 再来轻轻唤醒你。
黑夜对于童年时期的人类来说,代表着失去日光的庇护,代表着未知的威胁和神秘的力量。于是,人们发明了许多关于黑夜的禁忌和秘密仪式,想象出各种黑夜中蠢蠢欲动的妖怪和精灵。在人类成长的漫长岁月里,黑夜慢慢被科学的光照亮,妖怪渐渐消亡,但那些神秘的传说和故事却魅力依旧,尤其对孩子们而言。他们或许就和童年时期的人类一样,面对黑夜既恐惧又向往。黑夜能滋养他们未被驯服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想象中尝试着探索未知的道路,从而获得勇气,来面对人生初期的困境。
《黑夜的朋友》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黑夜探险的起因,是两个十多岁的男孩儿和女孩儿之间的情谊。女孩儿要搬家,不再和男孩儿一块儿上学放学,分离和距离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得不迈过去的一个坎。在男孩儿的陪伴下,女孩儿选择向黑夜里的神秘力量求助。于是他们闯入“夜之生灵”的地盘,与“月亮男孩”斗智斗勇,度过了奇幻诡异、有惊无险的一夜。当太阳重新升起,黑夜里所经历的一切仿佛一场梦境,但人生中的困难并不会随着黑夜的褪去而消失,好在这对“青梅竹马”之间的情谊已然经受住了考验,他们各自的心中也都充满了自信和勇气,准备好快活地迎接白日里的更多挑战。
从书名《黑夜的朋友》,到化用自前文介绍的摇篮曲的章节标题晚上好,夜里好、快快钻进被子里、上帝保佑,明天一早、再次把你唤醒,连同那由浅变深、又由深变浅的书页,作者摩根罗特从德国孩子们熟悉的传说和歌谣中寻求点点滴滴的素材.尝试动用各种有趣的细节,让小读者们随着黑夜的降临和消散,身临其境般地体验这个与黑夜的传说交织在一起的故事。故事发生的那一夜,当然也不是寻常的夜晚,而是所谓的“约翰内斯之夜”,换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夏至夜。它是一年中最短的夜晚,或许也就是“夜之生灵”最活跃的一个夜晚。在西方传统里,人们会在夏至夜燃起篝火,围绕着它载歌载舞,驱散黑夜中的怪物,为病弱的孩子祈福。在这样的时刻,发生些奇怪的事情,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故事中的“夜之生灵”,并不是那种迷信色彩浓重的吃小孩的妖怪,也不是落俗套的企图加害人类的恶势力。胆小的树怪,脑筋不清楚的小精灵,像捧哏逗哏一般对话、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吸血精灵……作者给它们起了意义不明的奇怪名字(德语母语者可能更能感受这些名字在读音上的有趣之处,更容易在脑中勾勒出一个具体的形象),却没有告诉我们:它们住在哪里、吃些什么、平时干些什么、究竟是什么生物。我们只知道它们用一个集合意义的自创词汇称呼人类——“Gemensche”,只知道它们大多害怕人类世界的灯光,随着灯光对黑夜的侵蚀而数量减少(这可以理解为“环保”主题;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在我们这个“祛魅”了的世界上,黑夜中神秘生灵的生存空间已所剩无几)。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类相比,昼伏夜出的它们,只是另一个世界中的居民。它们或许是比我们更早存在于世界上的生物,或许是躲藏在我们内心阴影中的声音,或许诞生于我们不经意的想象。没有确切的答案,答案就在少年读者们自己心中。
“读起来就让人欲罢不能,想赶快知道故事的发展。”
——德国《施特劳宾日报》
“马提亚新·摩根罗特和雷吉纳·凯恩这对黄金组合再一次完成了一部充满魔幻、冒险和友谊的惊喜之作。”
——萨宾娜·霍斯,德国“书与生活”网
“一本梦幻般的诗意描写与奇妙设计相结合的童书!”
——德国“捕鼠人文学奖”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