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开心学国学(科教卷青少年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
分类
作者 张文,乌力吉主编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指南针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利用磁铁制造了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像一只勺子,由整块的天然磁铁琢磨而成,底圆,可以在平滑的“地盘”上自由旋转,等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地盘”是用青铜做的,有的是个涂漆的木盘。这种底盘内圆外方,四周刻有八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和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加上四维(乾、坤、巽、艮)共二十四向,用来配合司南定向。

到宋代,我国劳动人民已会制造人工磁体,这样就产生了更高一级的磁性指向仪器。制造人工磁体的方法之一是把钢针放在天然磁体上摩擦,因传磁而有了磁性。直到19世纪现代电磁铁出现以前,差不多所有的指南针都是采用这种人工磁化法制成的。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时有四种不同装置的针型指南针,即水浮法、缕悬法、指甲法和碗唇法。人们把经过磁化的钢针,穿上几根灯草,放在一只盛满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为航海船只指示方向,这就是水浮法。水浮法指南针漂浮于水面,能相对保持磁针的水平和稳定,比较实用,正是这种指南针首先应用于航海事业。缕悬法是把一根磁针用单丝粘住,悬在木架上,针下则安放一个标有方位的圆盘,静止时,钢针就指示南北。缕悬法指针转动灵活,在指导方位上准确性较高,但使用时不能有风,物体不得晃动,有很多限制。

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又加速了指南针本身的发展。南宋时期开始把磁针与分方位的装置组成一个整体。这种仪器近代叫罗盘,古代则有不同的名称,或日地罗,或日针盘,还有的叫子午盘、定盘针、经盘等。1274年吴自牧《梦粱录》里面提到,舟船遇“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最晚到这时,指南针已经发展成罗盘针了。但直到明代中叶,罗盘针仍然是水浮针。

胆水炼铜

胆水炼铜,也叫胆铜法,这是水法冶金的起源。它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在世界冶金史和化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的祖先在冶炼铜的实践中,以及在探索各种物质所进行的变化的一些实践中,逐渐对铁和铜的盐类相接触而发生化学作用有了认识。胆铜法是把铁放在胆矾(硫酸铜)溶液(俗称胆水)中,使胆矾中的铜离子被金属铁置换而成为单质铜沉积下来的一种产铜方法。

胆水炼铜法约始于西汉。西汉成书的《淮南万毕术》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曾青”又有“石胆”、“胆矾”等名称,是天然的硫酸铜。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也说:“石胆能化铁为铜。”到了南北朝时期,梁代的陶弘景又进一步发现胆铜法的原料不限于硫酸铜,只要是可溶性的铜盐,就会和铁起置换反应。

胆铜法有许多优点。它可以就地取材,在胆水多的地方设置铜场,设备比较简单,技术操作容易,成本低廉。同时,因为在常温下提取铜,不像火法炼铜那样需要高温,既节省燃料,又不必使用鼓风、熔炼等设备,且不论含铜量多寡,贫矿富矿都能应用。

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铜的需要量增大,水法炼铜的胆铜法得到了推广。北宋时,胆铜产量每年达100多万斤,占当时铜总产量的15.5%;南宋铜产量虽然大减,但胆铜比重大大增加,曾占总产量的85%以上。

《宋史·食货志》记载过宋代所采用的胆铜法中一种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在胆水产地设胆水槽,“以生铁锻成薄铁片,排置胆水槽中,浸溃数日”,薄铁片表面便有一层“赤煤”(铜的粉末)覆盖。把薄铁片从胆水槽中取出,刮取铁片上的“赤煤”。因“赤煤”几乎全是单质的铜,把它放在炼炉里略加炼制,即可得到纯铜。当时,人们已经根据不同情况掌握了合适的浸铜时间。水法炼铜的胆铜法,在宋代已经发展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工艺了。

在欧洲,水法炼铜出现得比较晚。直到15世纪50年代,欧洲人把铁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偶尔看到铜出现在铁片表面,还十分惊讶,当然就更谈不上应用水法炼铜的原理来生产铜了。

P8-9

目录

第一章 科学发明

 锯子

 中国丝绸

 水力鼓风机

 浑天仪

 造纸术的发明

 印刷术

 祖冲之与圆周率

 水运仪象台

 飞弹

 火药

 雪和盐

 磁现象

 指南针

 胆水炼铜

 灌钢法

 颇黎

 水车

 马镫

 走马灯

 小孔成像

 声音共鸣

 桔槔

 炼丹术

 古代化妆品

 传统洗涤用品

第二章 数学成就

 分数的运用

 小数

 勾股定理

 圆周率

 十进制

 九九表

 数学文献

 《九章 算术》

 《畴人传》

 开方术

 天元术

 刘徽原理

 贾宪三角

第三章 天文历法

 盖天说

 浑天说

 仰仪

 简仪

 古代观察天象的仪器

 地动仪

 五星与五行

 史籍中的哈雷彗星

 古籍中的飞碟

 农历十二个月的别名

 闰月

 旬

 朔望月、上弦、下弦

 漏壶

 日、气、朔

 古人怎么计时

 二十八宿和三垣

 二十四节气

 农历

 四象

 天干地支

 黄道吉日

 黄历

 十二生肖

 《夏小正》

 《石氏星经》

 太初历

 大明历

 日晷

 《甘石星经》

第四章 农业科技

 农家

 五谷六畜

 五谷

 种植变化

 家畜与家禽

 瓜名

 肥料

 战国铁农具

 耧车

 秧马

 地下水利用

 农田排灌系统

 “一亩三分地”

 铁器牛耕

 曲辕犁

 茶树

 筒车

 元阳梯田

 棉花

 引进蔬菜

 果树

 相畜术

 烟草

 造字

 《农书》

 《农政全书》

 《齐民要术》

 《天工开物》

 《菌谱》

 《救荒本草》

 《植物名实图考》

 《汜胜之书》

 《花镜》

第五章 中医科学

 女医生

 军医院

 医院

 葫芦

 中医三字经

 术语

 流派

 “堂”

 北京同仁堂

 桐君

 假眼

 人参

 灵芝

 甘露

 麻醉性植物

 端午三药

 行军散

 医疗体操

 降温法

 针灸

 炼丹术

 外科术

 医学遗产

 十大医祖

 未病—欲病—已病

 疾病规律

 中国饮食法

 忌口

 以形补形

 药食理念

 养生之道

 药膳治病

 生命钟

 善调刚柔

 驻颜术

 唾液养生

 杏林

 中药汤剂

 唇色

 舌诊

 汗液

 肚脐

 痰

 望诊

 钱乙

 觉

 指甲

 耳病

 情志疗法

 药引

 中药配伍

 阴阳鱼

 天麻

 苍术

 三七

 枸杞

 何首乌

 琥珀

 川芎

 中药趣名

 山药

 吴茱萸

 艾叶

 茯苓

 山楂

 牛黄

 中草药

 中药处方

 中药与本草

 火

 采收原则

 中药剂型

 分类方法

 解热镇痛

 宫廷御用药方

 服药

 凉茶

 中药的煎服

 补药

 冬病夏治

 夏病冬治

 人中

 虫类

 毒蛇

 蚂蚁

 泥鳅

 仁丹

 君臣佐使

 炮制

 丸

 散

 膏

 丹

 狗皮膏药

 药酒

 产地

 中药之乡

 药理

 基本原则

 脏腑

 奇经八脉

 小周天

 大周天

 任脉

 督脉

 精气神

 血

 元气

 四诊法

 解毒

 清热

 上火

 内伤

 中风

 晕针

 推拿治病

 针刺麻醉开刀

 人体重要穴位

 中成药

 法医检验制度

 人体解剖

 伤痕法

 《新修本草》

 妇科专著和理论

第六章 纺织科技

 黄道婆

 缎

 松江布

 云锦

 四大名绣

 缂丝

 手摇纺车

 脚踏纺车

 套染法

 媒染法

第七章 教育科举

 察举制

 征辟制

 孝廉

 贤良方正

 九品中正制

 乡试

 会试

 殿试

 朝考

 学位

 状元

 榜眼

 探花

 进士

 举人

 秀才

 金榜

 公车

 武科

 门生

 贡生

 萌生

 监生

 学士

 帖括

 明经

 八股文

 胎教

 称呼

 童科

 喝墨水

 破天荒

 策试

 博学鸿词

 同年录

 鹿鸣宴

 雁塔题名

 科举四宴

 连中三元

 蟾宫折桂

 入学·同案·同年

 名列前茅

 名落孙山

 “独占鳌头”与“魁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第八章 古代学校

 太学

 杏坛

 郡国之学

 中国古代私学

 稷下学宫

 鸿都门学

 书院

 白鹿洞书院

 石鼓书院

 嵩阳书院

 应天府书院

 鹅湖书院

 洙泗书院

 东林书院

 漳南书院

 岳麓书院

 京师大学堂

 京师同文馆

 教会学校

 太医署

 通儒院

 私塾

 国子监

 学生运动

 宦官学校

 助学制度

 专科学校

 蒙学

 蒙学教师

 左学·右学·辟雍·泮宫

 庠·序·校·塾

 《管子·弟子职》

序言

国学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它是民族之魂,是文化之根,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包括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如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裂过的文化。学习国学、传承国学,发展国学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中国人,绝不能成为无根的民族,而应当在历史的绵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在时代的脉动中把握自己的方向,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迈出自己坚定的步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重振国学不仅可以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文化素养、精神生活水平,还能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学是中国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是中国人的灵魂,中华民族五千年孕育的集体习惯。

追根思源,知古鉴今。学习国学需要理清国学的脉络,了解国学的内涵。与时俱进,深入思考。国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之乎者也,更在于用其中的思想来提高道德品质、提高人文素养、完善道德修养。国学是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国学贯彻的人伦、和谐、安定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是从古至今的文化积淀,是中国民族的文化瑰宝。国学中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不仅可以使我们开拓视野,提升素质,丰富知识,更有助于启迪我们的思维,引发我们新的思考、探索和行动。

“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也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和迫切要求,反映了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超越时空的价值和生命力。历史和现实都昭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又会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国学,我们编撰了本套丛书。丛书包括八本,涵盖了国学的各个方面,浓缩了国学知识的精华。本套丛书内容丰富有趣,语言通俗易懂,分类科学合理,体例新颖别致,可读性极强,是您了解国学、学习国学的必备读物。

本册从科学发明、数学成就、天文历法、农业科技、中医科学、纺织科技、教育科举、古代学校等几个方面入手,详细地阐述了中国的科教知识,多角度地展示了科教的精华,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是入门级的科普读物。

内容推荐

探索科学教育的历史,感悟中华文化的智慧。张文、乌力吉主编的这本《开心学国学(科教卷青少年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从科学发明、数学成就、天文历法、农业科技、中医科学、纺织科技、教育科举、古代学校等几个方面入手,详细地阐述了中国的科教知识,多角度地展示了科教的精华,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是入门级的科普读物。

编辑推荐

国学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的根基,是中华民族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灵魂支柱,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源泉。《开心学国学(青少年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是为广大青少年而编写的国学读本系列,由张文、乌力吉主编的这本书是其中的科教卷分册,内含科学发明、数学成就、天文历法、农业科技、中医科学、纺织科技、教育科举、古代学校8个方面的内容。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