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办中国最出色企业(我的职业经理人生涯)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李玉琢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职业经理人的实战精髓。

曾仕强称他为中国式管理的践行者。

他是任正非六次挽留的高层管理人。

他的管理经历入选清华大学MBA经典案例。

李玉琢著的《办中国最出色企业(我的职业经理人生涯)》对于作者个人而言,就像人生的每一段担在肩上的任何工作一样,非做好不可。写一本书会觉得生命又多活了一次。

企业是多数人一生的重要舞台,如何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贡献于企业,是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人们工作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莫不如把工作当作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内容推荐

李玉琢著的《办中国最出色企业(我的职业经理人生涯)》是一本写给企业家、企业管理者和想成为企业家、企业管理者的人士的书。作者是一位具有24年职业经理人经历并取得骄人业绩的企业经营者、管理者。他没有学习过任何一门管理课程,但正是在艰苦卓绝而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摸索和总结出了一套平实而有效的方法。比如,职业经理人如何选择一个企业、如何寻找企业的核心竞争产品、如何兼顾战略目标和阶段性生存、如何搭班子、如何考察干部、如何在过程中实现质量控制、如何处理市场中的利益关系,等等。这些实战中的经验,在本书中都得到了具体、生动而精彩的展示和总结。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不可能亲自操刀所有企业,但是,作者通过这本踏实办企业、用心办企业得来的活灵活现、具体而微的“案例教材”,则可以起到让办企业、管企业的人有所觉悟,并进而对其有所帮助的作用。

阅读此书,你可以了解到企业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磨难,可以学习到面对管理难题时的破解之道。更为重要的是,在追寻管理者成功足迹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到管理思想的精髓。

目录

自序:为何要写这样一本书?

引子

第一部分 “下海”四通

 第一章 一步跨到体制外

 第二章 跟段永基筹建合资公司

 第三章 四通的企业文化

 第四章 企业危机初露端倪

 第五章 由盛而衰的拐点

 第六章 主持四通打字机销售工作

 第七章 日本人给我们的教训

 第八章 我与段永基的冲突

 第九章 外放三年

 第十章 最后的“盛宴”

 第十一章 告别段永基

第二部分 体验华为

 第一章 拯救莫贝克

 第二章 与任正非的冲突

 第三章 千里走单骑

 第四章 短暂的事业

 第五章 在华为最后的日子

 第六章 走出华为

 第七章 九评华为

第三部分 利德华福之战

 第一章 治乱

 第二章 重整队伍

 第三章 突破重围

 第四章 让市场说话

 第五章 三大战役

 第六章 腾飞

 第七章 文化再造

 第八章 折翼

第四部分 命运多舛的日子

 第一章 “清李”运动与漂泊的日子

 第二章 与温州老板合作办合康

 第三章 “专利侵权”与“职务侵占”

 第四章 官司升级与莫名逃亡

 第五章 峰回路转

第五部分 御风飞舞

 第一章 从不愉快到被接受

 第二章 电控事业部这一年

 第三章 官厅之战

 第四章 主持公司常务

 第五章 金风与它的领导人

 第六章 悲催的2011年

 第七章 选择退休

附录

 中国式管理的践行者(曾仕强)

 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实战教案(臧云鹏)

 答客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句随口之言引出的人生转折

1987年2月的一天,我从中央党校科学院分部听完课回家,在中关村下车时,冷不丁听到一声招呼,抬头一看,原来是中科院计算中心曾经的同事陈永长。我们同一宿舍、同一机房多年,私人关系较好。半年前,他因个人问题突然辞职,下海去了四通。

闲聊中,他兴致勃勃地谈起四通正与日本三井物产谈判成立一家合资公司的事情,我心里一动,就顺口说了一句:“你问问四通领导,我到四通他要不要?”

两天之后,陈永长就传过话来:领导约你一谈。这下我傻了。对陈永长说的话基本上是有口无心的一句随口之言,没想到竞惹来了“麻烦”。说实话,此时的我并没有做好放弃吃国家饭的准备,更没有真的加盟四通公司的念头。

四通当时的领导人也是我在中科院计算中心的同事,1984年初下海在中关村创办四通公司。他1967届清华大学毕业,在承德的一所铁路中学当过几年老师。在计算中心,曾做过我们这些工农兵学员的补课老师。大家很熟悉他,但是对于他出去办公司这样的事,很多人不以为然,我也如此。认为下海办公司是不务正业,是“落草为寇”。

可是,大丈夫一言既出,怎好反悔?只好跟陈永长说:我再考虑两天。

往下的事情充分说明,我是一个很传统但又不甘于现状的人。

在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里,为了此事我竟然失眠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让我一到后半夜两三点钟,就无缘无故醒来。

内心里的两个“我”不停地争论着:

第一,在科学院这种体制下,我还能做些什么?这一辈子可能做到什么份儿上?在科学院,做学术一定要有“板凳能做十年冷”的钻研精神,我做不到,自忖也不是当科学家的材料。那么做党务或行政——走仕途?以我工农兵学员的身份,最高只能当到副所长、党委书记,绝对当不了所长——那是只有科学家才能担任的职务。即使有一天在科学院成为一个局长,那又怎么样呢?以我这样的个性,在这条路上又能走多远?这是我要的人生吗?

第二,如果去了四通,人们会怎样看我?人家会不会说我过去的所作所为都是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我一世的“名节”岂不毁于一旦?可另一方面,难道一个人完全是为舆论活着吗?一个人如果完全活在别人的舆论中,他还能做成什么事?难道一辈子就因为怕别人的议论与看法而委曲自己的一生吗?

第三,四通会怎么样?它会不会垮掉?有没有适合我的工作,会不会发挥我的能力?如果四通并不理想,或者失败,我在计算中心的十年积累岂不前功尽弃,还可能让人耻笑。但是我又想,如此下去,可能一辈子庸人一个——我不会甘心。一个人一辈子想做成点儿事怎么可能一点风险也没有?

辩论到最后,想到我的年龄:已经39岁了,再蹉跎几年,一辈子就过去了。难道就甘心这样下去吗?显然不能!人生只有一次,与其窝窝囊囊、庸庸碌碌地活着,何不趁此年华拼搏一把,让生命按着自己的意志活一回?

在此期间,我曾专门到中关村一条街上转过。一条普普通通的大街两旁,各类公司雨后春笋般出现,炫目的招牌让人眼晕。一向清静的白颐路,变得热闹非凡。一向从容的中国人,此时个个行色匆匆。街边四通的电脑商店和电子元器件商店比其他店更显热闹,身着职业装的姑娘小伙们微笑着接待各样顾客,阳光而充满朝气。我觉得这才是中国人应有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也是我应当投身而去的地方。我终于说服了自己。

但是,为了保险起见,我与妻子商量,她必须坚持在原来单位(计算中心)干下去,一旦我出了问题不至于全家饿肚子。安排好之后,我却不好意思去找四通领导。那时还很少听说一个堂堂的处长要“落草为寇”,下海经商。我多么希望四通方面来主动找我,这样我就可以很有面子地过去。再说,也不知这半个月期间四通领导是否变卦了?或者他本来也像我一样只不过随口一说,如果我贸然前去,而他已经忘记了这件事,我岂不大为丢脸?因此,我动员妻子去见四通领导人。

结婚这么多年,凡是家里遇到难办的事或者我不好意思出面的事情时,妻子总乐意帮忙,是个出色的“外交部长”。我说她脸皮厚,她则认为我缺乏生活能力。她与我的历任“老板”都熟。由此你应该知道,一个自尊心过强的男人该娶一个什么样的妻子。

P4-5

序言

在企业界工作了24年,最初考虑怎样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后来就要经常思考怎样才能办好一个企业。事情做过了,无论成败总要想一想,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闲暇时,也会想一想别的企业的成败得失。有时还会把自己的一些思想写下来。这样一种习惯使我的每一项工作都做得比较有把握,企业也充满了活力。

2005年初,企业政治曾迫使我不得不停下工作的脚步,开始回顾自己多年工作的经历,大概用了一年的时间,2006年6月出版了《我与商业领袖的合作与冲突》一书。之后我又工作了五年多,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包括一场刻骨铭心的官司。

2011年底,因病退休之后,我有机会到几个企业做顾问。我发现,在中国踏踏实实办企业的很少,用心办企业的更少。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以我多年操作企业的经验,让顾问的企业很快有所转变应当不难,想不到能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这又让我十分失望。

当我认识到,办好一个企业首先要让办企业的人有所觉悟,而我个人即使浑身是铁能打出的钉子总是有限的时候,写一本案例教材就比自己亲自操刀变得更有意义。于是,在调养糖尿病的日子里,两次翻出《我与商业领袖的合作与冲突》一书,历经两年余,早起晚睡,修改、补充原来的书稿,续写后来六年的故事,写成《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一书。

企业不仅是生命的载体,它本身也具有生命。它有成长的规律,也具有自己的气质、风格、追求和价值,甚至具有灵魂。企业带给人们和这个社会的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更有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它要造福于社会,首先要塑造企业本身。

判断一个企业成功与否,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它给人们和这个社会带来了些什么,不仅看眼前,还要看长远。有人仅仅把企业当作赚钱的工具,认为能赚钱的就是好企业,这是对好企业的严重误读。

好的企业有一个简单的标准:企业中的大多数员工每天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心甘情愿地去上班;不只是做一份工作以便养家糊口或者让日子过得更好一些,而是可以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成长、得到快乐,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可以得到发挥,劳动和人格能够被尊重;大家团结友爱上下一心;企业的利益可以公平分享;人们在自己工作的企业有美好感、自豪感、成就感。

一个企业能够办到什么程度,与企业领导人的眼界、格局、智慧、能力、为人以至于个性爱好、品德操守、思维方式、工作方法都有着极大的关系。说到底,还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企业因领导更换而发生根本的变化(这里说的并非一定是变好),因此,在我看来,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也应是这个社会稀缺的宝贵资源之一。在国外有的企业家可以担当国家的管理工作,至少说明做企业并不比管理一个国家更容易。

正因为如此,本书是一本写给企业家、企业管理者和想成为企业家、企业管理者的人士的读物。为了让读者能够更清晰明朗地通过阅读获得企业经营管理的实战氛围和有效知识,从我本人及其合作过的商业领袖们的成功或挫折中汲取有益的启示,我对《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重新做了梳理、修订,删除了一些过于面面俱到的琐碎个人经历记述,更多地从实战教案的角度展开,并把书名改为《办中国最出色企业:我的职业经理人生涯》。希望此举更切合读者需要。

书中涉及的四通、华为、利德华福、金风都是它们那个时代或者那个领域的佼佼者,都有很多理想的东西在,也都不乏精彩。但精彩之中,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将他们的优秀之处综合一下也许更好。当我有机会在其中亲自操作了一个个企业(深通、莫贝克、利德华福、天诚同创等)之后,发现做到理想程度真的很难。我终于明白,完美的、理想的企业永远在远方。人生也许本就是一次满怀希望的旅行,不断启程、寻找和发现的过程。

2017年1月4日

后记

2017年对于我是一个大年份——高中毕业五十年,大学毕业四十年,下海三十年。尤其最后这个日子,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没有这一次转折,我的人生会黯淡无光。当然也不会有您手中的这样一本书。

2005年3月19日上午,在利德华福董事会上愤然拂袖而去。5月份之后,心情有所平静,同道新文图书公司的朋友们找上门来,表示愿意帮助我写一本书。为了平复郁闷的心情,同时回顾和总结下海以来的成败得失,便同意了。在亚运村同道新文公司那个小小的会客室里,进行了许多次的录音谈话。

将自己做过的或经历过的事情重新拾起,将来龙去脉、方方面面交代得清清楚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的确是需要付出心血和代价的另一种劳动。

2006年,书稿第一次出版时,《我与商业领袖的合作与冲突》的书名是中华工商时报的主编黄文夫先生建议的。这个名字突出的是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我与企业老板的关系,应该说起到了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

五年之后,2011年底,63岁的我从金风科技退休。退休之前就有人联系我,与我讨论《我与商业领袖的合作与冲突》一书是否再版的问题。2012年春节,我和妻退掉了到深圳过年的机票,就是为了寻找一段精力集中的时间重续此书。

首先要写的是后来六年的事情,这六年的经历与工作遭遇同样具有故事性。把这一部分补写出来,24年的企业历程就完整了。

续写的部分基本是在2012年春节期间及之后的一段时间一气呵成。然后把原来的书稿翻出来,从头到尾认真阅改一遍。看过去的东西仍然会发现许多字句或表达的错误,无任何乐趣可言。

回顾下海后的24年,我经历过诸多企业,基本是以管理者的身份。有人说我功成名就,也有人说我点石成金。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为了做好任何一件事,所花费的心力无以量计。功名利禄都谈不上,没有让时间白自过去是我唯一的收获。

陪伴我写作的是女儿2013年从美国带回的可爱的小博美——巴波斯.只要我爬到阁楼上去写作,它总要跟上来,蹲在矮椅上,前爪搭在桌子上,用黑溜溜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我。有时候半夜我突然想到一件事,怕忘记了,披衣而起,它也一定陪着起来。每当写过一两个小时,它就会过来挠我的裤子,提醒我下楼休息。最有趣的是一天晚上,写得久了一点,它居然爬上桌子,趴到我的书上,进而把整本书全给压住了。它虽然不会说话,但却会提醒我该歇歇了,它的忠诚与懂事让我倍感温暖、愉悦。

当然,还要感谢妻在2011年里长达八个月装修的成果,那个房顶装出来的雅致、整洁、明亮、安静的小阁楼,格外增加了我写作的欲望,适于回想和思考。

2014年4月第二次出版时,出版社的任小平编辑主任付出过艰辛的劳动,而新的书名《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则侧重于强调我办企业的内在追求。成稿后,与我共事二十余年的王植柄曾从头到尾看过书稿,并费时良多地帮我修改过字句、标点以及一些不够准确的地方。我还请自己的女儿以读者的身份提过看法和意见。妻至今不敢看我的书一眼。

第二次出版前还听取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魏炜教授的一些建设性的意见,通过他转达的一些意见和看法我也都认真核实,并作了适当的修改。

确定第三次出版是2016年底敲定的。由于版权合约到期,我询问版权收回的事,出版社的副总编张永先生告诉我,拟续约再版。并向我表示,为了更好地反映我的企业理想,体现我在自序中谈到的“让办企业的人有所觉悟”的初衷,让我的经历和经验更好地起到职业经理人实战教案的作用,拟对书稿进行一次重新的梳理。在修改定稿过程中,酝酿了一个与我的职业追求和本书定位更为相宜的名字《办中国最出色企业:我的职业经理人生涯》。由于我所工作和奋斗过的四个企业,几乎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不同阶段具有某种时代标志性,我的故事反映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因此,这本书也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份特殊纪念。

此书前后历经12年,反复修改,三次出版,不仅是我个人劳动的结果,更是参与此书编辑、修改、提过意见的所有人员共同劳动的结晶。吃水不忘掘井人,除了后记中提到过的人们,还有此书的最初催生者臧云鹏、陈凌云、王秀、贾鹏云等,我在此郑重地谢谢他们。同时感谢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所有与我同学、同事的人们,以及与我交往过的所有的人们,无论如何,你们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你们各种方式的活动和参与,很难形成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对于我个人而言,就像人生的每一段担在肩上的任何工作一样,非做好不可。写一本书会觉得生命又多活了一次。

企业是多数人一生的重要舞台,如何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贡献于企业,是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人们工作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我倒觉得,莫不如把工作当作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人生难得,请予珍惜。

谨以此书献给与我一起走过那些难忘岁月的人们!

作者

2017年5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李玉琢始终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是一个拼命工作的人,一个动脑子办企业的人。

——段永基

“中国式管理”有三个核心:修已——洞悉人性。即洞悉人性动态变化.掌控变数,有效沟通,拥有丰沛人脉;安人——知人善任,即掌握识人读心的领导本事,栽培能干得力的左右手;治事——运筹帷幄,轻松愉快,宁静致远,日理万机而不失策。在李玉琢身上,这三点都表现得很充分。

——曾仕强

李玉琢先生是中国职业经理人的范本,但他身上又具备了企业家的素质。书巾展示出的管理案例精彩纷呈,其中体现的管理智慧和务实作风值得称道。感谢他为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提供生动鲜活的素材,这本书的影响和价值不仅仅限于管理技能和方法,更多的是带给人的思考和感悟。

——魏炜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