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精)/读城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英国)罗里·麦克林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打开一本书,许你一座城。

罗里·麦克林著的《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精)/读城系列》记录了柏林500年城市历史,21位柏林人,1个柏林。

荣获《华盛顿邮报》Top10,精美柏林手绘地图+手绘明信片倾情赠送!

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尽一座城市的全部,因为人生命的短暂性注定只能窥见城市的一部分,而一本好书,既可以带人窥探城市的细部,也可以带人俯瞰历史的全貌。让本书为现世生存在城市中的人提供一些关怀,开启一场纸上的古今之旅。

内容推荐

柏林——当今世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它不仅是德国首都,也是欧洲最重要的经济文化重镇之一。进入这本由罗里·麦克林著的《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精)/读城系列》,仿佛自己静止站立在柏林的街市,几百年的历史事件、声色犬马、白日、黑夜、浪漫、血腥,都风驰电掣般从眼前掠过。对历史的回顾使内心充盈,思想活跃。那些曾经走在柏林城中的人,如中世纪的民谣诗人、建筑师申克尔、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电影巨星黛德丽等人的故事,如小说般迷人,衬托出真实而宏大的历史叙事。城与人在历史中彼此形塑、影响、交融。这个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民族,这座矛盾之城,如黑熊般憨拙而凶猛。

目录

序幕

康拉德·冯·科林和真爱

科林·奥尔巴尼和演员们

腓特烈大帝和普鲁士的缔造

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和帝国的梦想

莉莉·诺伊斯和猫头鹰

瓦尔特·拉特瑙和《遗失的美好》

埃尔西·赫希和她的幻想

玛格丽特·泊梅和《迷失少女日记》

弗里茨·哈伯和《恶魔的地理位置》

凯绥·珂勒惠支和《母与子》

生活在想象之城的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

贝尔托·布莱希特与《运气和史诗》

玫瑰人生

莱尼·里芬斯塔尔及其致命弱点

阿尔贝特·施佩尔和他的日耳曼尼亚

约瑟夫·戈培尔,成就希特勒的男人

迪特尔·沃纳,修建柏林墙的人

比尔·哈维与柏林隧道

约翰·F·肯尼迪,政治如戏

大卫·鲍伊和他的专辑《英雄》

刘疯哈和他的枪

人民,让我们跳舞吧!

伊尔丝·菲利普斯,在另一个柏林

尾声

后记与参考文献

致谢

译后记

索引

试读章节

他没理由憎恨这些墓地。有些人~闻到墓地里那令人头晕的怪味道便躁动不安。康拉德与这些人不同,并不觉得墓地的气味令人不快。相反,墓地让他感到莫名的安慰。因为,无论王子还是乞丐,墓地都是众生旅途的终点。尽管醉眼蒙胧、衣衫不整,他还是不想回家,不想坐在冰冷的壁炉旁听他母亲的哭泣。

紧挨着教堂墙根有一处乱糟糟的坟岗,坟岗插满木头十字架。康拉德围着它踯躅而行。这处坟岗里埋着多年前因瘟疫而死去的尸骨。在坟岗的低洼处,有块新安放的石碑。康拉德发觉,这块石碑做工精良,上面雕刻的字母笔画清晰,深嵌石碑,让人闭着眼睛也能摸得出来。嗜杀成性的“铁牙”弗里德里西自己出资修建此碑,似乎想藉此将自己的滔天罪行瞒天过海,免得遗臭万年。但又有几人相信?呜呼!一位好人永远安息于此;一位公正的王子主宰于此;上帝之道珍视于此;弥天谎言也肆虐于此。

康拉德颓然地靠坐在石碑旁,感觉到脚下的泥水吱咕吱咕地漫过脚丫子。他不记得自己脚上的靴子落在何处。他要让自己相信,父亲仍在附近。他要让自己相信,在磨坊街(Muhlendamm)的人群中,抑或在用红砖修建的列宁修道院(Lehnin)里,他父亲就在僧侣中,他能看见父亲的身影。但是与此同时,他也感谢上帝,父亲在经历了二十几年的苦难后,最后终于回归尘土。

头项的天色渐暗。黄昏中,榆树枝儿竞相生长,似乎要紧紧地相依相偎,共同熬过即将到来的漫漫长夜。

“挪过去点,”她大声叫道,将他猛然惊醒。康拉德想,刚才自己一定是睡着了,因为他感到全身筋骨僵硬。他不清楚,此时此刻已经几点钟了。

他在墓碑上挪动了一下身子。“手脚不要这样放,”那个女人提醒道,“把你的手肘收进去,否则你会撞到鬼魂的。”

康拉德颇为恼火。他本想一个人清清静静地舔舐悲伤,独自凭吊。此刻却被惊扰,他颇感扫兴。“这里可没有什么鬼魂,只有肉体正腐烂入泥。”他冷冷地回答道。附近新兴市场(Neuer Markt)的火光映照过来,墓地上的十字架倒影摇曳舞动。

“你这是在亵渎神灵。”她咒骂着,一根手指头直直地指着他,“我们行走于鬼魂之中,但只有灵魂使者才能看到他们。”

若明若暗之中,这个女人的脸并不十分难看。她没戴帽子,头发蓬乱,可她的胳膊却肥嘟嘟的,让他谈兴阑珊。

“你是灵魂使者吗?”他嘲弄道。

“我是劳拉。”

他本可以一脚将她踢开,或者自己抽身离去。但是,她走近他,一只温润的手熟练地游走于他的大腿,拨乱了他的心弦。他非常清楚,有些妇女——通常被称为美人鱼间谍,就像那些伪装成游客的间谍一样,经常出没于各类教堂。从这些妇女的呻吟淫笑中,他明白,这些妇女并非从坟墓中复活的死人。他暗自拿定主意,在这寒冷深夜,他要寻找安慰,以便将死亡暂时抛诸脑后。

“看来你活过来了。”劳拉笑道。

黎明时分,劳拉飘然离去。康拉德站起身,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走。此时的市场熙熙攘攘,体型彪悍的马贩子,沾了一身面粉的面包师,正打着哈欠卖辣椒和茴香籽的小贩。胸脯肥大的农妇趿拉着脏兮兮的凉鞋,对着一筐筐洋葱打喷嚏;臭气熏天的乞丐裸露出他们的假腿,乞求施舍。有个一头卷发的犹太人,身穿一袭一尘不染的黑长袍礼服,正站在一家布摊前,不停地展开许多从佛兰德斯(Flanders)运来的靛蓝色和深紫色布匹。还有一个身着熊皮的摔跤手,头发凌乱,正向过路行人挑战,要来一场拔河比赛。

P8-9

序言

想象

曙光划破天际,薄雾之中隐约可见的幻影形同宫殿一般。那是一座已经消失的宫殿。空中飘荡着宫廷长笛独奏曲。曾经,在列宁点燃革命的火焰之前,他还乘坐火车在此地短暂停留。但现在,这条铁路已无人记得,铁轨两旁杂草丛生。蒂尔加藤公园中森林繁茂,却难以遮蔽胜利的光芒。萨克豪森集中营焚尸炉内的骨灰,尘卷般地飘浮在柏林大屠杀纪念馆的上空。柏林墙旧址处,如今是一座公园,分为若干区域,狭长而毫无修饰,经常可以听见孩子们的笑声回荡于此。在一个极为普通的停车场中,游客们驻足而立,屏气凝神,他们的脚下曾是希特勒的地堡。

我们为何对某些城市心驰神往?或许因为儿时读过的一个故事,或许因为青年时的一次邂逅,又或许,我们为之心念一动,只是那个城市中的某群人、某个建筑或者某段历史蕴含了我们体会人生真谛的某种奥秘。巴黎乃浪漫之城;卢尔德等同于奉献;纽约意味着活力;伦敦则永远体现了时尚。

柏林,却总是变化无常。这座城市的身份,建基于变化之上,而非基于稳定。没有一座城市像它这般,循环往复于强大兴盛与萧瑟衰败之间。没有一个首都如它这般,遭人憎恨,令人惶恐,同时又让人一往情深。没有哪处地方像它一样,五个世纪以来饱受冲突之苦,深陷混乱之中,从宗教战争到冷战一直都位于欧洲意识形态斗争的中心。

柏林这座城市,永远处于变化之中,从未真正定型,因而它更让人想入非非。即使还未曾相见,陌生人就能充分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现在与过往,前者不容置疑,后者令人痛苦。他能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鲜活,梦想的实现,邪恶势力的毁灭,感受至深,犹如身临其境。城市中的种种,无论是被丢失了的还是需要重塑的,总有新的思想迫不及待地赶来填补空白,让销声匿迹的呼之欲出,将现实与虚幻相联。正因为没有定论,一场栩栩如生的对话,就能再现当下与过往,将亲眼目睹的城市与书本、电影、绘画以及充满想象的建筑乌托邦中所描述的某个地方联系起来。历史回荡于大街小巷之间,柏林的梦想家和独裁者们的憧憬和野心,似乎已经融入砖墙之中,成为这座城市实实在在的一部分。这座昏昏欲睡而又变幻莫测的城市,在人们的脑海中活灵活现。

早在十几岁时,我就成了背包客,“游历”了欧洲。在那个快乐而自在的夏天,我登上了埃菲尔铁塔;在西班牙广场,沿着台阶拾级而下;在爱琴海畔的璀璨星空下,也曾体验过海浪呼啸。然而,就在那个假期的最后一周,我看到了柏林墙。这道壁垒可以用十恶不赦来形容,见到它的瞬间,我震惊至极。在这片欧洲大陆的中心,只有岗楼、带刺的铁丝网,以及严阵以待的士兵,他们随时准备消灭那些企图越过这道壁垒、投奔另一个政府的同胞。

我知道历史。我明白这里曾发生过什么。但我却不明白那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战时的策划者、苏维埃的部长、东德国家安全局的特工,正是他们这些人的行为分裂了德国和欧洲。他们并不是什么怪物,他们只是寻常的男人和女人。我很想了解他们的动机,也很想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但与此同时,我也对他们的罪行感到厌恶,想要感受一番那些受害者所经历的苦难。

在那一周之中,柏林墙一次又一次地吸引着我。在一个集市的尽头,我长时间地站在一个木制的瞭望台上,眺望在战争中被夷为平地的波茨坦广场。我默然无语地将目光越过这片充满死亡气息的区域,诧异于在一座城市中心地带的水泥之中竟然能禁锢思想的冲突。

于是,在那个假期的最后一天,我越过边界线来到东德。在查理检查站,我跨过白色油漆线,从柏林墙的一处空隙间穿过。大门升起后又在我身后关闭。汽车和行人都被赶入了围栏,那是用混凝土浇筑的双弯型路障。一架苏制米格飞机低空飞越荒凉的勃兰登堡门上空,震动着周围建筑上的窗户,也动摇了我对于人性本善的信念。

我将护照递给了一位军官。他全副武装,一言不发。我付了签证费,站在蒙蒙细雨中,一名东德人民军中尉紧盯着我。他身着灰绿色军装,手握一支装了子弹的步枪。除了他们自行搭建的监视哨所之外,附近所有建筑的大门都用砖块堵住了。地铁站的出入口也被封了起来。弗里德里希大街,曾经被誉为柏林的舰队街,即新闻中心,往日的热闹繁华如今已不复存在,只剩下露天通道游走于千篇一律的混凝土建筑群中,吞噬着路人和他们的记忆。

最后一天,也是第一天,我离开了严密控制的边界地区,前往狂风肆虐过的亚历山大广场。我随身带着阿尔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oblin)写的《二十年代的短篇小说选》。在战争爆发之前,柏林墙尚未修建之时,柏林最伟大的传记作家曾流连于中央广场的鹅卵石小道和各式商店,记录下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厚颜无耻的形象,也记录下钟表匠和底层妓女的日常琐事。他深入当地生活,能听到周遭人粗声粗气地用意第绪语叫喊。鱼贩们在带有尖角的高房子里出售肥美的冰冻鲱鱼,地窖门口挂着用粉笔写的价目表。铸币路电影院外的集市上,人声鼎沸。工人书店的上方有一幅画:一只手放在一本打开的书上,在一把镰刀下方画着玉米穗,旁边写着一句话,“要想产量高,必须学文化。”

但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巨兽般的灰色混凝土建筑连绵不绝,我无法找寻到五十年前德布林笔下那个令人感到“心灵震动”的柏林。阿尔贝特·施佩尔(Albert Speer)式的梦幻、英国兰开斯特式轰炸机、共产主义市政设计者们,所有这些因素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几乎面目全非。我听不到鸟语虫鸣。砖瓦铺就的“人民友谊喷泉”已然干涸。中央商场幽暗、空旷,了无生趣,除了苏联的麦乐迪雅牌(Melodiya)唱片之外,基本没有其他商品出售。空中漂浮着木材和煤炭燃烧后形成的悬浮物,脏得发黑的车站一股灰尘的味道。一辆紫褐色和米色相间的短途火车开过拱门。我紧紧地攥住手中的书,紧到指关节发白。亚历山大广场可谓人迹罕至,只有一对年轻的夫妇推着婴儿车。世界钟的外表已经褪色,装饰在里面的行星像原子核周围即将消失的原子般震颤着。那对夫妇走到世界钟下便停下脚步,给婴儿重新盖好毯子。我朝婴儿车看了一眼,里面躺着个塑料娃娃。

一座孤零零的建筑吸引了我的目光。在亚历山大广场的西侧,有轨电车站的后方,是圣玛利亚教堂。这是柏林第二大堂区教堂,于十三世纪的某一年建于一处沙土坡上。只有它倾斜的角度与古街的风格相一致。然而,我迫不及待地来到它跟前才看到,古老的砖墙上布满了弹孔。窗户上积着灰尘,勉强能透过一缕微光。但仅凭如此微弱的光,只能将灵魂留在无法辨认的影子里,根本无法将其带入天堂。教堂的门道里,修鞋匠握着锉刀为一位妇人修理鞋跟,而那位脚上只穿着长筒袜的妇人则孤零零地在一旁冻得瑟瑟发抖。

死神就站在他们身后的门廊里。无论是红衣主教、教皇、国王、骑士、法官,还是傻瓜,死神都紧紧地握着他们的手,领着他们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我跟着他们一起进入了教堂的中殿,沿途约有二十米的墙上装饰着哥特式壁画,略有褪色。有一幅名为《死亡之舞》(Totentanz)的壁画,绘于1469年左右,画风简洁幼稚。这幅壁画隐匿于白石灰之后长达几乎半个世纪,历经战火纷飞,并安然度过了崇尚不可知论的岁月。尼采曾从壁画前走过,那些已经隐遁的笨拙舞姿,却让他首次感受到柏林“对于死亡的隐形诉求”。歌德、伏尔泰、格林兄弟也曾先于尼采的脚步到过圣玛利亚教堂,与其说参观《死亡之舞》,不如说是感受它。契诃夫、卡夫卡、德布林、纳博科夫、君特·格拉斯,这些柏林的游客或是居民亦是如此。在这同一个门廊里,奥托·迪克斯画作中那位嘴唇乌黑的性感舞蹈家安妮塔·波波曾深受启发,创作了《裸死之舞》;尼克·凯夫也曾驻足于此,脑海中回荡着抒情民谣《死亡不是终点》的词句。让-保罗·萨特旅居柏林期间,甚至把这座城市想象成一个特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逝者与生者同在,只是生者无法看见逝者,逝者也无法触及生者。

身着寿衣,令人毛骨悚然的领舞者,回头扫视着跳跃翻腾的众舞者,用德国方言以诗歌体喊道:“来吧,都来跳死亡之舞吧。”我意识到,正如他看着每一个路过这里的人,他也同样正看着我,他使我们每一个人都醉心于这种舞蹈。

瞬间,我似乎看到自己抓住了死亡舞者之手。我跟随他们走出教堂,此时,阳光也透过云层照射下来。亚历山大广场不再空旷荒凉。一眨眼的工夫,到处都是饱受瘟疫之苦的人们,还有来自哈布斯堡的军妓。中世纪的人们,无论是那些讲故事的,还是大嗓门的泼妇,都复活了。饱受战争摧残的妇女佝偻着背,忍受着图谋报复的苏联红军对她们的调戏。人群中,我看到了嚼着口香糖的美国大兵,也看到了早已被火焰吞噬的英国投弹手,手中紧紧攥着还在燃烧的降落伞。我看到拿破仑驾驭着白色战马,也看到纳粹党卫军趾高气扬地残杀犹太儿童。我看到约翰·肯尼迪的车队停在面包店前,买了一打李子酱夹心饼,上面撒着白色糖粉。

不止如此,在逝者之中,还出现了一些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标志的艺术作品:大卫·鲍威(David Bowie)歌曲中的“英雄”在柏林墙边亲吻;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镜头中的天使振翼飞过高举火把的纳粹游行队伍;萨利·鲍尔斯(Sally Bowles)与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一起逛街购物;勒卡雷(John le Carré)笔下的乔治·史迈利望着驶往奥斯维辛的满员列车。眼前所能见到的所有关于柏林的传说,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均与死神携手,同时也与我手牵着手。

天色微暗,我的遐想也戛然而止。暑假就这样结束了。我离开了教堂,搭乘飞机返回加拿大,回到了寻常世界。但是,我身体里的某个部分却相信,尽管我们已然离开,我们却继续存在于某个地方。很快,我感觉自己身不由己地要重返柏林。在随后的十几年中,我一次次地返回柏林,拍摄电影,开始撰写我的第一部著作,试图洞穿那些隐匿于惨白砖墙之中的鲜活岁月。对于这座神出鬼没、变化无常,但又令人心醉神迷的城市,我只能是爱恨交加,欲罢不能。

一转眼到了1989年,终于又拨云见日。东德和西德又手拉着手,挥舞着烟花棒,一起在柏林墙头欢腾起舞。这一次,他们不再是与死神共舞最后的华尔兹,而是为了庆祝一个全新的开端。在这片边境上的无人地带,在这片平整的沙地上,我留下了一串连接两个世界的脚印。在我周围,成千上万的柏林人用钢镐和锤子砸倒了壁垒。嗡嗡作响的特拉贝特牌汽车(专门销往社会主义国家的汽车品牌,纸板制的车身,排放蓝色尾气,总是熄火,需要人推行),将一群正在拆除水泥挡板的士兵团团围住。在查理检查站,前苏联大提琴家罗斯托罗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即兴演奏了巴赫的大提琴组曲,其本人受到前苏联政府的威胁、恐吓,甚至被剥夺了国籍。在他身旁,一位老者双膝跪地,泪流满面。筑路工人重新将截为两段的街道铺设贯通。那些幽灵车站也全部恢复使用。一年之内,长达155公里的柏林墙完全消失了,只留下路面上石块与墙体连接处的断层,形成一条不起眼的轮廓线,围成了一个特殊而又扭曲的圈。我的所作所为在这座城市中已经成为记忆,当然也已成为柏林历史的一部分。其原因,并非完全因为我做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的事迹已经与我的生命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如今,历经四十年不断造访这座城市之后,我已定居于此,试图勾勒这座城市,这座曾经将过去与现在分割开的城市,这座曾经将和谐与反抗区分开的城市,这座曾经将历历在目与隐遁无形分隔开的城市。我站在亚历山大广场,游人如织,柏林老人沐浴在阳光之下。大家手里拿着苹果手机,牵着小狗,腕上戴着的手环虹光闪烁,或者在一些咖啡馆外,他们盖着毯子窝在椅子上。我一次又一次地从广场出发,离开人群,千回百转于这座城市。我明白,单凭长时间行走于市区,记录下一些有趣的事情,还不能够真正描绘出这座城市。如果想要记下一切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如果想在柏林找到那些充满活力的传说,你就需要了解一些创作者:艺术家、思想家和激进主义者。他们的视野充满了激情和信念,如同严冬之夜一般给人一种真实的存在感。柏林成就了他们,正如他们造就了柏林,使之从一个极为普通且毫无艺术气息的孤零地区变身为欧洲的重要都市。

本书通过描绘那些男人、女人以及无数默默无闻的人来刻画这座城市,推测他们的生活轨迹,无论他们是德国人还是外国人,是土生土长的还是移居而来的,是政客还是画家,是心碎的国王还是重生的歌星,是恶魔般的天才还是天使。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与众不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有一个特点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也使他们融入现代。这片土地既孕育了创造力,也滋长了罪恶,这里是幻想的家园、死神的故土,柏林激发他们尽情想象。

后记

历时一年多,今天终于可以舒口气,从心底冒出一句:“终于完成了!”这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唯有亲身体验过承担翻译任务的人方能体会。翻译不像创作,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肆意妄为,兴之所至,笔之所书。写不下去了,还可以推倒重来,重新挖掘素材,重新构思。译者受着原文的约束,受着出版单位的催促,受着译文读者以及翻译批评家的期待和监督,总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却又硬着头皮前行。鲁迅在谈及翻译之苦恼时感慨道:“比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可以回避,翻译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相信这种感觉,凡是认真做过翻译的人,都有。

到底是什么驱使人们甘愿这样“弄到头昏眼花”?有人把翻译当成是谋生的手段。这种话,用在完成翻译任务上,我总觉得是不适合的。翻译稿酬的低廉,使我们很难以此安身立命,这是目前我国译界普遍现象。如果为了赚钱,我决计不会承担这样吃力不讨好的翻译任务。但是,作为一个从事翻译教学和研究的教师,还带着翻译专业的研究生,如果不做点翻译,总也觉得对不起自己这份职业。其实说到翻译这份职业,我甚至都觉得有点脸红。因为,翻译根本算不上什么职业。试想,凡能懂两门语言的人,都可以从事翻译。这样的工作还能称得上是职业吗?过去有人说译者是“仆人”,而且是“一仆二主”或者“一仆多主”,也有人说译者是“媒婆”。我不知道“仆人”或者“媒婆”是不是职业。不过,想当“仆人”或者“媒婆”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但是,即使当了“仆人”的,甘愿一辈子当“仆人”,这种人大概不多。许多情况下,“仆人”总是希望摇身一变成为“主人”。这也算是“跳槽”?或许吧。但如果译者蠢蠢欲动地想成为原创者,大概会招来劈头盖脸的一顿谩骂。看来,译者如果要做“仆人”也不易,必定要做忠心耿耿的“仆人”才行,而且要八面玲珑,否则吃苦头是免不了的。这样做“仆人”的工作算不算职业?现在大家都在谈翻译的职业化问题。我想,职业化的翻译只能是应用翻译,至于文学翻译,定然职业不了的。至少在当下还无法职业。

现在,能够从事翻译的人,比比皆是,翻译研究也是人人可为。因此,当下翻译研究队伍庞大,凡是与翻译沾点边的,都要对翻译说三道四。“直译、意译”、“异化、归化”,不一而足。坦率地说,我在做翻译的时候,真正依据翻译理论而行的时候,并不会很多。大部分时候,我只想对得起原文作者,对得起译文读者,对得起出版社的托付。这是我尽力而为却又力所不及时考虑最多的问题。但是如果说翻译实践不需要翻译理论的指导,或者说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没有指导意义。这也是我不能苟同的。我相信,凡是做过翻译实践同时从事过翻译理论研究的人,必然会感谢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所带来的诸多益处。因为翻译中困难比比皆是,面对这些困难如何处置?这种时候,有没有理论来支撑,是大不一样的。缺乏理论的,往往会随性,把握不好翻译度,甚至会胡译,处理不好翻译涉及的各种关系。有人说,翻译是婚姻,是两相妥协的艺术。我总觉得翻译不仅仅是两相妥协,而是多方面的妥协,说八面玲珑也不过分。因此,如果真的要将翻译比作婚姻,这样的婚姻大概只有在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的制度下,才能得到。因为,除了要对得起以上的对象,我也总不想亏待了自己。总想在译文中表现出我的个性,赋予译文我的感情,用我的语言向读者表达我对原文的理解。对原文的理解,当然也只能基于我的智识。因此,就我的翻译态度而言,我比较欣赏前苏联学者卡什金的观点:“翻译绝不是战斗,而是一种挑战,一种竞争,一种斗争,对象是令人棘手的材料,目的并不是制服对方,也不是消灭自身,翻译是为维护原作而斗争,是同原作竞赛,同原作媲美。”

虽然我有心将自己的译文与原作比一比,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的译文绝对无法与原作媲美。面对罗里·麦克林这样阅历丰富、饱读史书的作家,很多时候我只能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从他所用的文字来看,除了英语,他至少还懂得法语和德语。法语我学过,因此还比较好办,但是对于德语,我是门外汉。而他在提及柏林的地名和人名时,就常常用德语,有些地名还很生僻,一般的词典还查找不到。这种时候我只能求助于学德语的人。但有些词,也超出了学德语的人的知识范围。我也只能按照大致的读音译出。更加使我头疼的还不是这些生僻词,而是一些看似非常普通,但却难以界定其含义的词和短语。比如在第十四章中有一段话:“A mass of young faces gazed in adoration,in hope,in black and white.”一开始,我将该旬译为:“一群年轻人,肤色有黑有白,脸上洋溢着敬畏和希望,凝神眺望。”当时也没有多想,觉得这样的翻译基本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后来校阅的时候也没有发现问题。可是有一天,我再读这段译文,却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因为这里的“in black and white”肯定不可能是“肤色有黑有白”。因为,希特勒纳粹时期,德国视其他民族都为劣等民族,不可能有黑人追随希特勒左右。因此,这个短语只能表示“黑白分明”这一基本含义。那么,什么东西黑白分明呢?既然in black and white是修饰gaze的,那么“gazed in black and white”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呢?最后,我经过思考,依据当时描述的一部黑白电影的场景,将其译为“一大群年轻人,脸上洋溢着敬畏和希望,瞪着黑白分明的眼睛凝神眺望。”词本无义,义随文生。但文字却是具有模糊性和欺骗性。有些时候,作者究竟用这个词表达什么意思,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不是谁都可以理解的。比如在第八章中有这么一段话:“Not much goes on in this God—forsaken hole.It's desperately dull. If a calliage drives through the street,everyone rushes to the windows.”这里的“hole”究竟指什么?根据上下文,这里根本没有“洞”之类地方,其实就是指作者所谈的那个地方。但为什么作者要突兀地用“hole”呢?如果我按照字面意思译为“洞穴”,无疑会给译文读者错误的信息。因此,我只能让作者的意思隐藏起来,根据语境译为“地方”。

本书的翻译,是我迄今为止感觉最为吃力的一次译著过程。作者那闪片式的语言以及所运用资料的丰富,自不待言,让我费劲的还有其中的德语以及柏林历史本身的复杂。关于这一切,只要读者进入到本书,自然可以感受得到。

其实,要我现在来写译后记,还真不是时候。翻译中历经的艰辛,此时此刻,却似乎都离我远去,脑袋里似乎也一片空白。我只是对自己说:“我尽力了。”至于如何尽力,只有我自己知道,别人是无法体会的。即便如此,其中的谬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正,共促翻译事业的发展。

与本书作者一样,我能够完成本书的翻译需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我要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林雅琳编辑对我的信任和鼓励。在翻译过程中,有很多次自己感觉力不从心,萌生打退堂鼓的心思,但她总是对我予以鼓励,相信我能顺利完成。其次我要感谢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两位MTI研究生,石新志同学和张云平同学。本书的翻译初稿由他们两人共同完成。石新志同学翻译了序幕以及前十章,张云平同学完成了后十二章以及后记等。尽管作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实践,这可能是他们的初试啼声,但我相信,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会让他们终生难忘。同时,尽管他们的初稿不尽如人意,但他们的翻译为我的定稿奠定了基础,为我省却了不少查找资料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我还要感谢《上海翻译》编辑部的同仁。在将近半年来,由于我的精力基本上用在本书的翻译上,因此编辑工作大部分都由我的同仁们承担了。他们的无私且坚定的支持,是我得以完成本书翻译的有力保证。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感谢所有能与我分享快乐和苦难的人,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宽容和支持。

傅敬民

2016年于上海锦秋花园

书评(媒体评论)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是我读到的最非凡的历史作品……这是一本关于想象、沉思、祟敬、困惑,以及夹杂着作者对这座城市爱恨交加情感的作品……是一本令人震惊的美妙作品。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麦克林展现出其讲故事的超绝能力,完美无瑕地将历史、事实和民俗编织在一起……他通过这座城市的碎片与那些鲜活的人物。把我们带进了这座城市丰富而动荡的过去。

——出版人周报(Publishers Weekly)

这是一本生动的,富有创造力的,精彩的作品。《柏林》的突出之处在手这是一本强烈的关于入的书。横跨五个世纪,犹如一块华丽的织锦,编织着21位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物,以此带出这座城市的叙事。他们的故事如同小说般迷人、精彩。

——观察家报(The Observer)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