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布衣本色--俞平伯身边的人和事/自在文丛/卓尔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韦柰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韦柰从小就和老外公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的文学功底加上他高超的音乐修养,使本文充满了明快的乐感,语言轻松而练达。

《布衣本色--俞平伯身边的人和事》中娓娓道来的是一个晚辈眼中可爱的老外公的生活及他身边的人和事儿。出身书香门第的俞老先生也和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一样会因思念爱人而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出众的才情也体现在为爱人写下诗行中!也会因疼爱子女而求助老友!闲暇时也会和老友一起打桥牌娱乐且认真记分……

内容推荐

《布衣本色--俞平伯身边的人和事》作者韦柰是俞平伯先生的外孙,他以四十多年的亲身经历,将俞平伯“红学家”身份以外的“布衣本色”通过对俞平伯身世、普通生活的描述及其与身边亲人、挚友交往的方式展现出来。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日常生活中俞平伯的喜怒哀乐,也用生动的语言叙述了俞平伯与各位文学大家交往的轶闻趣事:与胡适、周作人扯不断的师生情;与傅斯年、顾颉刚的“红楼”缘;与朱自清的同游秦淮河、与叶圣陶的书信沟通、与王伯祥的“烟票”之情、与俞振飞的昆曲交流……还有与华粹深、吴小如亦师亦友的情谊……正是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展现了文学大家们平实的为人、渊博的学识、脱俗的人格、不屈的傲骨!

目录

开篇 布衣本色

一、老君堂七十九号

二、书香俞氏

三、我的外婆许宝驯

四、娘家舅亲——许氏兄妹

五、我的母亲俞成、二姨俞欣和舅舅俞润民

六、《红楼梦》研究路上的关键人物

七、红楼一梦无怨无悔

八、良师益友

九、挚友五六位

十、弟子华粹深与吴小如

十一、邻里与忘年交

未尽的话

试读章节

七十九号的破败

老君堂七十九号的破败始于1966年的抄家,那天傍晚淅淅沥沥下起了雨,有一种不祥之感。到晚上,一群由街道乌合之众组织起来的“红卫兵”闯进家门,他们的狂暴和残忍,至今想起来仍令人发指。“俞平伯出来!…‘打倒牛鬼蛇神!”的吼叫声不断。这一群暴徒,先是把所有房间翻了个底儿朝天,俞氏家族几代人的藏书,就被他们扔到院子里,任由践踏。书的香气没了,代之的是焚烧和撕扯。但令“红卫兵”失望的是,除了书,找不到金银财宝,不是有钱人家吗?说不定藏在哪儿,“不老实!”“打!打!打!”他们怎么会知道被毁掉的是什么,是怎样的珍贵!我还清楚地记得,到后来落实政策归还被抄走的书时,外公很是高兴,忙让我去领取,可等到把书拉回来,他翻了翻,淡淡地说:“你把它整理好,列个书目收起来吧。”失望的神情挂在他的脸上。这些书,不足原藏书的三分之一,且有价值的书都不见了。能不伤心吗?

被抄家的那个晚上,外公外婆被人群围在院子当中,被推着打着骂着,外婆的头发被剪得乱七八糟。更为可怜的是我的太外婆,“红卫兵”不仅毁掉了那近80岁老人的寿材,还把从箱子里翻出来的寿衣穿在她身上,让外公外婆跪着做号哭状。此后,他们被赶到跨院的三间北房去住,我们家就干脆给轰了出去,住进隔壁的老君堂七十八号一间11平方米的西房。

那年我下了乡,等好不容易盼到能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已经搬进跨院的外公外婆。那天外公不在家,外婆见我来了,颇紧张了一番,生怕被人发现似的。“你能来看我真好!”颤抖的声音伴着那慌乱的眼神,立刻让我感觉到她所受到的惊吓。我的太外婆木讷地看着我,已经认不出我是谁。有一天我再去,终于见到了外公,他询问我在农村的情况,却很少说他自己。由于工资被冻结,看他抽廉价的“海河牌”香烟,便问这烟还好抽吗?他笑笑说:“还不错。”我相信他说的是真话,像他对待日常生活一样,喜欢吃,却从不挑剔,离不开香烟,却是重“量”不重“质”。

“红卫兵”抄家的一幕,外公外婆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受到的折磨,以及此后去干校的一路坎坷,与所有经受过苦难的人们一样,无须也不必多说。要说的是,外公以一种令人吃惊的豁达,坦然面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家风度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就这么着,老君堂七十九号开始走下坡路,1969年11月15日,外公外婆动身去了河南干校,从此离开了七十九号,就再也没回去过。等到房产归还后,问外公要不要搬回去住,他断然没商量地一口回绝,再问要不要回去看看,同样遭到拒绝,所以在于校时他写了“绿荫庭院休回首,应许他乡胜故乡”的诗句。他根本不愿意回首往事,也从来再没听他提起过一句与老君堂有关的事儿,是彻底受伤了,伤得不轻,只是不说罢了。

七十九号从抄家那时起,就被“街道积极分子”“小脚侦缉队”“红五类”强行霸占,当成了他们自己的家,成了个大杂院。那敢情好,不费吹灰之力,改善了居住条件,大人小孩儿不用挤在一问屋里了。更有甚者,有一家索性在主院东房前砌了一道墙,四合院就变成三合院了,他们住着当然是爽了,这一爽就直到现在。那后面的跨院就更甭提了,你加盖一间,他堵了通道当厨房,挤得像北京高峰时的地铁,衣服大裤衩子胸罩,丁零当啷挂着。照说是该把他们请出吧?不行,得给拆迁费,开口要价就是天价,还像当年那么霸道,无论谁也动弹他们不得!

后来,老君堂要改造,所有的房子统统拆掉,只靠北京文物管理局一句话说要保留俞平伯故居,也就没拆。没拆是没拆,但搬迁费、修缮费、维护费又从哪里来,也就一直这么拖着。拖到高楼大厦都盖好了,原住民都搬回去了,也没个动静。

……

P16-18

序言

我的外公,俞平伯。

自我两岁从广州到北京,四十余年追随始终。

在他身边长大是幸福的。这幸福难以用笔墨形容,是因为他的教诲多在行动之中。还记得我第一次将散文《黄山记游》拿给他看,几日后方交还我手中,只说:“拿去看。”我看了,改动很多,却都是在做“减法”。待改后再拿给他看,说:“好了许多。”此后文字写多了,便慢慢悟出他每次给我改文章的道理,可总结为两个字:精练。所以每动笔,总是十分小心,不敢有一丝马虎。

在他身边长大是快乐的。这快乐难以用言语描述,是因为那快乐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还记得1970年我从北京到河南息县东岳集去看望在于校的二老,初见那居住环境,着实让我大吃一惊,不知该说些什么。但在紧紧拥抱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明天有集市,可买油条来吃。”我那颗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在一个懂得生活、会生活、永远快乐的人面前,我的忧虑是多余的。

在他身边长大是丰富的。这丰富难以用“度”去衡量,是因为那丰富在高朋满座的客厅里,在那一群文学巨匠的言谈话语中,在他的字里行间。还记得小时候,我挨在客厅的角落,听那些我尚不甚解的谈话;记得我拿着古文、诗词在他面前背诵;记得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次谈话……那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我终身受益。因着他的丰富,我也有了小小的“富有”。

在他身边长大,我长大,他离去了。用什么纪念他呢?唯有文字。这些年来,我所作所写都围绕着他,不为别的,只为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懂得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个普通的人。

写他,于我只有一个“情”字,是因为他本多情。他可以一口拒绝做种种顾问,挂各种虚衔;他能把前来采访的记者拒之门外;他会在问及《红楼梦》时闭口不语;他宁可挨整也不给“四人帮”写“效忠信”……但就是这么个倔老头儿,把一生的“情”都注入他的笔墨之中。他把“情”留给“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留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留给“陶然亭的雪”;他把“情”留给那农村广袤的土地——为那仅仅一年的干校生活;他把“情”留给夫人,留给儿孙,留给挚友;他把“情”留在那让他吃尽苦头的“梦”中。

1986年他在“纪念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纪念会”发言中说道:“往事如尘,回头一看,真有点儿像‘旧时月色’了。”他回首似旧时月色,我写他月色朦胧,然而月色依旧明亮——在我永久的记忆里。

本书根据我所作《旧时月色——俞平伯身边的人和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增删修改。承蒙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垂爱,将本书出版。

感谢亲友们关心支持,热心提供资料。

想念您,亲爱的外公,谨将此书献给您,希望您喜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