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传承着历史,意蕴丰富,集中展现了古人高超的生存智慧和丰富的思想光芒。通过阅读这些典故,可以使我们感知历史的曲折与辉煌,探究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和语言艺术。在人际交往时如果能巧妙地引用典故,用最精辟、凝练的话语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意蕴,也可以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使谈话更富有感染力。
微经典编委会编著的《中华经典典故》运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竭尽所能地使每一个典故的故事情节都更加丰富生动,读来情趣盎然。书中精心配置了插图,使全书在保留传统故事精髓的基础上,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准确性于一体,更加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品味。相信您可以很轻松地领悟典故故事所传达出的中华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核,读后或有所顿悟,或百感交集……
微经典编委会编著的《中华经典典故》根据各个典故产生的朝代分门别类,从历代神话故事和传闻逸事和成语故事中选取了近三百条典故,其中着重选取了实用性强、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条目,同时也选择了部分不是很常见的典故以飨读者,如“哀毁骨立”、“青蝇报赦”等,力图使整本书呈现出系统性和完整性。另外,每一个典故下都注明了典故的词义和出处,可供翻阅查找。
和坤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他的高祖尼雅哈纳是清朝的开国功臣,父亲名叫常保,曾经担任过福建副都统之职。他的祖上是英额峪(今辽宁清源英额门镇)人,清初的时候跟随清帝人关,在北京西直门内驴肉胡同居住下来。但到了和坤出生的时候,已经是家道中落,门庭低微。和坤曾经在官学就读,对《四书》《五经》比较熟悉,吴省兰、吴省钦两位老师对他十分器重。
自从和坤承袭了高祖的三等轻车都尉之职,便有了接近皇帝的一条便捷途径。和坤可以说是八旗子弟中的佼佼者,再加上他精明强干,相貌堂堂,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又会巴结逢迎,故而深得乾隆皇帝的宠信,特别予以破格提拔,因此能够青云直上,官居当朝一品。他还精通满、汉、藏、维四种语言文字,诗歌创作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公兀1755年,可以说是和坤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庸庵笔记》中曾记载:有一天乾隆准备外出,慌忙之中仪仗用的黄盖找不到了,乾隆责问扈从人员:“这是谁的责任?”侍卫们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只见和珅应声回答:“掌管此事的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乾隆大为惊异,忙问他的出身以及所学技能。和坤对答如流,立时让乾隆刮目相看,于是就派他来掌管仪仗。从此,和坤便开始逐步升迁,青云直上。
和珅思维敏捷,办事干净利落,很快便被乾隆视为心腹之人。一年之内,他接连升任为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再到兼任内务府大臣,以及步军统领和崇文门税务总监。也就是说,他一人兼管财政与京畿防卫的大权。乾隆甚至不顾及低微的名分,连微不足道的崇文门税务监督这一肥缺也赏给了他,由此可见对他的宠信程度。
四年之后,和珅从户部侍郎升到尚书,副都统变成都统,内务府大臣的头衔又加上领侍卫大臣,军机处大臣外加议政大臣、御前大臣,并且兼任理藩院尚书与四库馆的正总裁,取得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优越地位。不仅如此,乾隆帝还把自己最钟爱的固伦和孝公主嫁给和坤的儿子丰绅殷德为妻,两人不但有君臣之礼,更是儿女亲家。
和珅原是一个家境贫寒应试落第的文生,经过乾隆皇帝的一再提拔,一步登天,位列一等公、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多种要职于一身,而且又是皇帝的亲家翁,门第之贵、爵位之显,可以说达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和珅之所以得到乾隆如此恩宠并委以重任,赋予其众朝臣之上的权力,并非是因为他才华绝伦,智勇双全,而是因为皇帝的错爱才使他飞黄腾达。据相关的史料记载,从和坤承袭三等轻车都尉算起,到他获罪自尽之前的二十九年里,竟有四十七次重要的封官。
乾隆后期,朝臣中和坤的权势无与伦比,尽管如此,仍然难以满足他那贪得无厌的欲望。朝廷政令多由他手书或口头传达,各省的奏折也是先用副折送给他阅览,各地进贡的珍奇物品几乎都进入了他的家中。他欺上瞒下,一手遮天,想方设法博取乾隆的欢心,以达到他久居高位的目的,同时,他党同伐异,不择手段地聚财敛物,以至于国库亏损、吏治腐败。清代之所以中衰,历来认为是与和坤的独揽大权分不开的。
公元1799年,身为太上皇的乾隆晏驾。嘉庆皇帝昭示了和坤的二十条罪状,并下令将和珅立即逮捕入狱,家财抄没充公。嘉庆皇帝赐和坤在狱中自尽,临死之前,和珅感慨万端,留下一首“五十年前幻梦真,今朝撒手撇红尘。他时唯口安澜日,记取香烟是后身”的绝命诗。
据统计,和坤的全部家产相当于清朝十年的财政总收入,约值白银八亿两。和坤有一个叫刘全的管家,和坤倒台后,他也被抄家,被查抄出来的财产有二十多万两。而这些巨额财富都被收进了嘉庆帝的口袋,当时就出现了“和坤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谣。(p178-180)
典故一词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范哗所著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典制和掌故,即古代的典章制度;二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现在我们说典故往往是后一种意思。这些词语和故事经过文化的传播和历史的淘洗,逐渐沉淀下来,形成了具有特定涵义的文化符号,也就是典故。
通过阅读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生命的悲怆与顽强,感知历史的曲折与辉煌,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探究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和语言艺术。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巧妙地引用典故,用最精辟、凝练的话语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意蕴,显得说话之人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谈话更富有感染力。
为了让忙碌的现代人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去了解那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达到增长知识、提升智慧的目的,我们精心编录了这本《中华经典典故》。
本书运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竭尽所能地使每一个典故的故事情节都更加丰富生动,读来情趣盎然。书中精心配置了插图,使全书在保留传统故事精髓的基础上,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准确性于一体,更加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品味。相信您可以很轻松地领悟典故故事所传达出的中华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核,读后或有所顿悟,或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