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团队协作
面试者在讨论过程中,表现出愿意通过协作发挥每个队员的价值,共同实现团队目标。加分行为则是主动分享自己掌握的信息,征求他人的意见,尊重/赞扬他人提出的观点,对任务进行分工协作,可以有效解决团队出现的分歧。
举个例子,团队讨论中一定有人很少发言,如果你主动问他的意见,则会给面试官留下很好的印象。再举个例子,当团队中两个人意见相冲突的时候,如果你重申团队共同目标,并且完美解决两人的争论,让他们重新回到轨道上,也能大大加分。
总之,让人感觉你是一个能够和他人一起把事情做好,甚至将来可以带领团队作战的人。
(2)沟通能力
关键词:主动表达、逻辑清晰、以理服人、耐心倾听。其中逻辑和倾听是最重要的。相信参加过群面的人都会遇到一种人,他们以领导者自居,总是强势地输出自己的观点,肆意打断他人,却又不能逻辑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这种人是反面教材,在群面中必“挂”无疑。
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做一个谦谦君子,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接纳、尊重他人的观点。例如在表述意见时,可以说一下题目的背景、目标,你的总观点、论点论据l、论点论据2、论点论据3。
尤其是首次发言时,务必要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给团队成员和面试官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那么在后面的讨论中,自己就会得到更多的尊重和重视。
沟通能力是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不仅仅在群面时,在后面说的专业面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3)影响能力
影响能力通俗来说指的是:团结友军、征服异己。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小组讨论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意见,甚至两拨人相互对抗的局面。在这个时候,有影响能力的人就会得到价值的最大发挥。
出现意见分歧,首先应该认识到分歧的关键点,然后进行分析推理,做好妥协或者让对方妥协的论点论据。一般来说,我们都想让他人同意自己的观点,那么这个时候就要有技巧地拉拢持相同意见的人,形成利益同盟,对意见不同的一拨人进行理性说服。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辩论赛,不需要分出个胜负,最重要的是双方能够站在理性的立场,要么妥协,要么折中。达成团队的共赢才是最重要的,否则整个小组都会“挂”掉。专业初试
社招一般从这里起步,但不论是社招还是校招,都是围绕着应聘者的过往经历考察能力和潜力的。
初试考察的能力是:岗位匹配的特定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行业融入。
(1)岗位匹配的特定能力 例如偏技术的岗位需要应聘者具备计算机编程相关背景,偏数据的岗位需要具备统计背景,偏广告的岗位需要具备商业背景。
在这里,面试官主要会让你讲述过往的经历并且追问细节,通过你的表达来考察是否符合他们的要求。
陈述案例最好是用STAR原则,即S1tuatlon(情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
提前了解岗位要求,甚至面试官偏好,然后用STAR原则组织语言进行表达。这会让人感觉你很靠谱,只要没有大问题,过这道关卡也是十拿九稳了。
(2)学习能力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职场中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往往是一个不错的竞争优势。
学习能力,一看学习意愿,二看智商。
学习意愿是指在工作之余、课程之外,是否能够主动深入或者广泛学习。例如你是做音乐产品的产品经理,那么你自己是否有意愿去学习乐理或者一门乐器?如果你是物理专业的,你是否有意愿去阅读跟物理无关的书籍等。
而说到智商就比较残酷了,有的人即使非常有学习意愿,但就是学习不好。那面试官就会考察你的悟性和方法,例如你是怎么进行学习的?自己研究还是跟老师学习?老师布置的任务多久能够掌握?是否有提高效率的方法?
学习能力强的人,既要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又要能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
(3)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在上面的群面中讲到了,在单独面试中,尤其要注意仔细聆听面试官的提问,快速领会问题的要点。如果有不清晰的地方,要及时追问,确认清楚。然后简练、切题、有逻辑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例如套用前面提到的STAR原则。
在面试中,如果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和自然的肢体语言,则会给面试官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4)行业融入
产品经理应该是热爱互联网的一批人,所以面试官会关注你对行业的关注度有多高。例如对近期发生的互联网热点事件有没有关注,有没有自己的看法,是否对市面上大多数产品有研究。
P14-16
如果你有志于从事互联网运营,同时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加入巨头公司工作,那么这本书会告诉你在大公司里运营是做什么和怎么做事情的。我认为它对大公司运营的方法论和经验的总结恰到好处,如果这也是你希望知道的,那么不妨考虑仔细研读一下这本书。
——张亮,《从零开始做运营》作者
作者在腾讯和OPPO供职多年,愿意把自己过往的大公司的经验和经历分享出来,呈现给读者一套体系化、流程化的规范和流程,无论是对广大运营从业者,还是我本人,都能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和认可这本书!
——类延昊,畅销书《运营笔记》作者
作者基于自己在腾讯多年的运营经验,结合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的实际案例,从多个方面展开,系统地总结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运营方法论。相信对想要入门运营、做好运营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一个十分不错的选择。
——曹成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创始人兼CEO
关于互联网产品和运营的书籍并不算少,但要么是大佬和名人的传记,要么是教科书式的总结,比较侧重理论解释和方法说明。所以在看到《运营的秘密:解码大公司的运营方法论》时的确让人眼前一亮,有大量的一线实操案例,以及许多对个人经验的思考和总结。我会相信这本书里属于作者个人独特的体验会更加真实有效,更加有指导价值。
——刘飞,《从点子到产品》作者、滴滴出行产品专家
这本书从内容、数据、活动、用户四个维度对运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书中不仅收集了大量的运营案例和分析,还介绍了很多可供实操的方法,我相信每个产品运营人员都能从中得到启示。
——宗良,腾讯公司高级产品经理
Jay之前是腾讯的产品经理,也有过创业公司的经历,《运营的秘密》这本书是他的实践经验与总结,推荐阅读。
——贺嘉,TEDxZhuhai策展人、长江商学院CEO班演讲教练
《运营的秘密》这本书总结提炼了运营的方法论,并且详细解读了来自一线大公司丰富、真实的运营案例,很值得仔细研读。
——路人甲,探探数据分析师、知乎大V
现在市面上的运营书籍,各类技巧层出不穷,可遗憾的是缺少大平台的方法论。大公司因为资源聚焦,往往有更多成熟的运营方式去学习,这恰恰是运营新生欠缺的内容。感谢Jay分享了自己在腾讯的项目经验,让我们见识到各种丰富的运营体系。
——秦路,数据运营专家
做产品运营一段时间后,我曾遇到一个难以逾越的迷茫期,而这种迷茫,相信正在看这段话的你也一定遇到过。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事情,有琐碎的工作,比如每天到管理后台上下架操作,也有激动人心的项目,比如把一个产品/功能从零开始运营到上百万、上千万的用户量。但是,我们却越来越不清楚接下来应该做点什么,似乎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做过了,往后也只能套用以前的经验,做着重复的事情。
做活动运营的人,每个月、每个季度可能要策划一个活动,这些活动大部分只是换个皮肤而已。
做用户运营的人,每天联系着一批产品的忠实用户,却不知道怎么进一步撬动用户的力量。
做数据运营的人,每天盯着那些枯燥乏味的数据,想要从中发现什么惊天秘密,但是并没有用。
于是我们就陷入了深深的迷茫:运营到底是做什么的?我可以怎么样提高运营能力?
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身处高手如林的“鹅厂”,在迷茫的时候,可以向许多高级产品经理和产品专家请教,解决了这个迷茫的问题。
解法的关键就在于——方法论。如果我们没有从工作中汲取营养,没有建立自己的“方法论”的话,那么不管有多少年的工作经验,其实都是一个“新人”。
在腾讯,每个晋升高级产品经理的人都需要通过答辩,得到产品委员会专家的认可。无一例外,每一位专家评委都会对准备答辩的人说一个“秘诀”:把你的方法论展现给我们看。对于当时正处于迷茫期的我而言,“方法论”这三个字无疑是难以理解的,就像是晦涩的哲学命题。
维基百科对“方法论”的定义是:一门学问采用的方法、规则与公理,一种特定的做法或一套做法。于是在此之后,我不断地请教认识和不认识的产品大牛们,不断地研究每个案例复盘,希望从中找到“方法论”的影子。
经过一段时间痛苦的研究、学习和参悟之后,我所理解的运营方法论是:一项运营工作背后所依据的本质原理和普遍方法。我们的日常工作是关于“做什么和怎么做”,而方法论则回答了“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么更好地做”。
方法论有什么用呢?它体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让我们知道“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在整个产品体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难免会陷入到琐碎、重复的事情中,把方法论了然于胸,就能每时每刻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于是就会想方设法提高工作产出,把这一部分琐碎工作做好,以便进入到更具挑战性的下一阶段。简单举例,同样是做活动运营,我们就不会每个月上线重复的活动,而是用模板化的方法把常规工作固定下来,跳出重复工作,把精力放在探索更有效的刺激方案,从量的积累进化到质的飞跃。 第二,当面对一个全新的工作,让我们快速做出合理的运营方案。面对陌生的任务,很多人都会担心:我一直是做xx工作的,这个新工作我应付不了呀。但是其实人性是相通的,世界无非基于一些本质性的原理在运转,方法论就能帮助我们把过往经历中更基础的经验运用到新任务中。比如,互联网行业,工作的最本质原理无非是“满足用户需求”,所以不管你是写文案的还是做功能策划的,只要在自己原来的岗位上工作出色,就都可以切换到另外一个岗位中,需要做的只是学习表层的“工具”来实现自己的想法。
史蒂芬·柯维(Stephen R.Covey)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提到一个习惯,叫“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在做运营工作中,我们也应如此,把“方法论”时刻放在心中,一方面是在执行工作时,多想想前人总结出来的方法论如何运用,另外一方面是在项目结束后,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方法论,毕竟他人的经验始终不是自己的,不能生搬硬套,自己的所思所想才能更好地帮助以后的工作。
中国互联网20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技术驱动、产品驱动和运营驱动三个阶段,“运营”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业内约定俗成地认为:在技术和产品相似的情况下,能让一个公司脱颖而出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运营。
然而,当前行业对运营的知识体系还处在一片混沌的状态,缺乏科学的方法论和系统的知识体系。本书所谈的“方法论”,正是以此为切入口,结合一线大公司的实际运营案例,论述或总结一些切实有效的运营方法论,让新人可以快速入门,也让有经验者可以得到启发和进步。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运营杂谈”,聊聊运营在做什么、新人如何开始运营工作、如何成长和升级段位。
第二部分是“内容运营”,从内容生产、内容管理、内容推荐三个方面,聊聊如何搭建内容运营框架。
第三部分是“数据运营”,聊聊数据对运营的意义、成熟的数据运营体系是怎么样的、数据如何驱动精益运营。
第四部分是“活动推广”,从AARRR模型(获取用户、促进活跃、提高留存、获取收入、激发传播)探讨活动运营的方式,揭秘大公司内部是如何策划大型活动的。
第五部分是“用户运营”,聊聊不同产品阶段的用户运营策略有何不同、如何利用游戏化手段进行用户运营。
互联网行业日新月异,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其实也存在着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市场永远在变化,最真实有效的方法永远来自于最新的尝试,以前的经验似乎已经过时了。另外一方面,市场充满不确定性,我们更需要借鉴前人的经验来提高产品的成功率。
因此,更好的应对方法,也许就是更多地吸收以前的经验,然后基于此,做更多的创新尝试。希望本书能给大家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或信息,也欢迎大家更多地讨论、分享,为从业者贡献更多的经验和见解。
黄杰民著的《运营的秘密(解码大公司的运营方法论)》主要包括内容运营、数据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等内容。以方法理论+实际案例的方式,讲述大公司的产品运营人员是如何工作的。对大公司的运营方法论和实际工作案例的剖析,会对运营人员以启发。
本书适合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团队、创业团队,以及想要提升运营技能的读者学习参考。
运营,正在成为互联网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对一个互联网产品而言,随着产品层面的趋同,运营差异化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当所有人都开始重视运营的时候,“运营”工作本身显得杂乱无章,让人无所适从。毫无章法带来的后果,可能就是项目的失败。因此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显得异常重要。
黄杰民著的《运营的秘密(解码大公司的运营方法论)》正是以此为切入点,聚焦大公司的经验,结合BAT等一线企业的“内部方法论+大量的实际案例剖析,为读者呈现大公司是如何做运营工作的,希望给运营从业者带来参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