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万向重心(鲁冠球和他的中国梦)/解读中国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荣新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1945年出生的鲁冠球是浙商群体中的“教父级”人物。

红旗出版社出版的鲁冠球个人传记《万向重心(鲁冠球和他的中国梦)》是第一本讲述鲁冠球一生传奇创业经历的传记。它见证作者与鲁冠球30年友谊的封笔之作。

这是浙江新闻界资深记者周荣新30年100次采访后写下人物传记,由吴晓波作序鼎力推荐!

内容推荐

鲁冠球勇敢地从田野走向世界,又智慧地从世界返回田野,是中国民营企业家成功的一个经典,被业界誉为“常青树”。周荣新著的《万向重心(鲁冠球和他的中国梦)》追踪他的艰苦少年时代,追述他以4000元起家,历经艰苦,把万向发展成一个营收超过千亿元的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并进行了多次重要的海外并购,进入全球汽车产业链核心层的故事。

鲁冠球作为中国著名企业家中的一位,他个人的风云历史和万向的火热发展史两位一体。充满故事性和哲理性的叙述手法,让本书的阅读充满快感,使读者得以窥见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的一个时代样本。

目录

第一部分 田野里升起的梦想

第1章 多灾的土地

第2章 进城梦的破碎

第3章 炮筒“料头”成宝贝

第4章 偏向冷门行

第5章 绝不将就

第二部分 有风有雨有陷阱

第6章 承包乍起风波

第7章 “口袋”和“脑袋”

第8章 人才就是“贵人”

第9章 做大的诱惑

第10章 敲开“玻璃门”

第三部分 到美国“种苹果树”

第11章 给奥巴马和拜登的忠告

第12章 找上门来的美国人

第13章 博弈与自信

第14章 春雷的祝福

第15章 诚信是最好的通行证

第16章 赢得尊重

第17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四部分 在危机中冲浪

第18章 突如其来

第19章 磨刀与砍柴

第20章 自我觉醒

第21章 主动出击

第五部分 永不熄灭的汽车梦

第22章 “我有一个梦”

第23章 学会等待

第24章 步步惊心

第25章 利他共生

第26章 担起责任

第27章 竟购岂止在价格

第六部分 世上还有穷人

第28章 贫穷的滋味

第29章 别亏了孩子

第30章 传递温暖

第31章 财散人聚

第七部分 “三农梦”,田野上未写完的“作文”

第32章 为“三农”打工

第33章 屡败屡战

第34章 走出“桃花源”

第35章 守望大地和海洋

第八部分 与朋友们“互动互动”

第36章 办企业最讲究一个“实”字

第37章 对农民工兄弟,我多说几句

第38章 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大有可为

第39章 走出去与拿进来、学回来

第40章 烟戒了三十多年,喜欢喝点小酒

第41章 企业交接班水到渠成

第42章 经济危机中靠什么引领复苏

第43章 积小梦想为大梦想,融入中国梦

附录 用好业余时间鲁冠球

后记一 讲一个完整而新鲜的万向故事周荣新

后记二 我的父亲周菁

试读章节

第16章 赢得尊重

包容互利,兼济天下,是鲁冠球分享给大家的另一个心得。万向美国公司总部被戏称为“小联合国”,36位员工中,从国内去的只有12人,其他有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还有墨西哥裔、巴西裔、秘鲁裔、波兰裔的雇员。

鲁冠球说的在美国“种苹果树”,不只是在美国办一家企业,更重要的是要把万向的企业文化“植入”美国的文化中,而文化的融合首先是人的融合、观念的融合。

你们要是去万向美国公司,第一眼印象肯定是井井有条,各种设备、家具、文件全都站队般整齐。16000平方米的仓库里,所有的产品货箱大小不一却都排成一条条直线,水泥地上光可鉴人。在洗手间的地面和水池周围,甚至没有一滴水迹。也许没人会相信,这里没有专门的清洁工,保洁公司每周来收一次垃圾,所有公共区域的卫生都是仓库的8名员工轮流来做的,这不是公司要求,而是员工自愿的。他们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把会议室、走廊、就餐室等公共区域全部擦抹一遍,把卫生间的水池清洗好,纸巾放整齐。下班时还要用拖布把地面再拖一遍。公司里的人曾自豪地告诉鲁冠球,要是三明治掉在地上,没问题,捡起来就可以吃。来过公司的客户也说,这么干净的汽车零部件仓库,以前还真没看到过。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员工把这里当成他们的家。不只是搞清洁卫生,连厂房的油漆、装潢,他们也会趁休息日加班来干,而在美国文化中,在休息日来加班,那是十分罕见的。

首席运营官盖瑞在万向美国公司已经工作了16年。他说:“我从来没有在一家公司工作这么长时间。”他“死心塌地”为万向效力,是因为万向对他的尊重。

当盖瑞来到万向美国公司时,那时的中资企业在美国远没有现在这样的地位。有一天见盖瑞要出门去拜访客户,倪频真诚地对他说:“盖瑞,如果对方因为你为中国企业工作而说三道四的话,你不用跟他们多哕唆,我们不是什么业务都要做的。”

就是这句话,让盖瑞感受到了万向的文化。“他很重视我的尊严。”盖瑞这样说。正是对人的尊重,使万向美国公司有了一位称职而出色的好管家。

作为营运长和财务长,盖瑞参与了公司一系列收购投资活动和技术项目引进。在他的努力下,他们不仅扩大了万向在国际市场的影响,而且有效加深了美国大企业高层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现状的认识,促进了中美经贸合作交流。2003年9月3013,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盖瑞从温家宝总理手中接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给对华友好人士的最高荣誉——“友谊奖”奖杯。盖瑞把中国政府的褒奖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为闪光的顶峰。他曾说,希望自己能成为永久的万向人。

还有一位美国朋友叫罗杰,他是D&R公司董事长,也是公司合伙人之一。他的名片上一面是英文,另一面是中文,两面同时都用英文在D&R公司名称下面印着“A Wanxiang Company(万向公司)”和万向的司徽。罗杰曾是私募基金经理,最多的时候同时拥有过23家公司。对他来说,钱早就赚够了,本来打算退休,到迈阿密海滩上晒晒太阳、钓钓鱼。有人曾经问他,为什么如此信任万向,又为什么认为万向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伙伴时,罗杰说:“我仔细研究了万向的经历,发现万向收购一家企业之后更多的是保留,而不是转手卖掉。这一点,D&R的经营理念和万向基本一致,就是给员工、企业、社会和客户都带来效益,有足够的资本来保证将来发展。遇到万向以后,我发现除了能赚钱,更重要的是能够做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2000年,万向美国公司租住的房子即将到期,新家的地址选在哪里呢?离市区近的,价格贵;而便宜的房子地段都很偏,怎么办?公司把这个选择的权力交给员工,所有的房产信息都醒目地标注在一张告示牌上,放在会议室,让大家拿主意。

为此,倪频还专门开了一个征询意见会。直爽的美国人站起来就讲,干吗要这么麻烦,公司决定就好了,公司说去哪儿我们都去。大家立刻齐声附和:“是啊是啊,公司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不论在哪里,在美国,在中国,企业搬家都会失去一些员工。但是万向美国公司搬家时,一个员工都没丢。说实在的,这个新“家”有点偏,有的员工上班单程就有100多公里,但谁也没舍得离开公司。

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鲁冠球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文化。优秀的文化能凝聚人心。文化看似是虚的,但一旦渗入到实体的经济中,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中西文化有很大差异,但也有相通之处。特别是优秀的文化元素,以及当代商业文明通用的准则中所包含的价值观,例如为顾客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利益、为员工创造前途、为社会创造繁荣等等,具有普适的意义。而万向美国公司中的关爱、尊重、感恩、包容、互利等中国文化,更能被来自各国、具有各种文化背景的员工所认同。沟通、尊重,不同而“和”,这正是万向美国公司和谐而高效运作的源泉。

2009年8月,万向美国公司收到了康涅狄格州州长瑞尔的一封感谢信,感谢万向美国公司投资GSS公司,并为它保留和创造了135个工作岗位。

……

P4-6

序言

激荡年代的常青树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

我第一次见到鲁冠球是在1990年,那年我大学刚刚毕业,服务于一家通讯社。鲁冠球的万向节厂在杭州城外的一个小镇上,从他的办公室窗口望出去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直到今天我还记得他与我一起站在窗口看风景的情景,他用一口浓重的萧山话大声说:“我就是不进城,我要在这里造一个工业城。”

那次调研的结果是我在《瞭望》周刊上发表了一篇《中国乡镇企业的常青树》,“常青树”一词从此与鲁冠球的名字连在了一起,而我与这家企业的长期交往亦从此开始。

鲁冠球成名实在太早了,早在1980年前后,他就成了浙江乃至全国乡镇企业的标杆,算来当年他刚过而立之年。他早年做过的四件事情,在当代企业改革史上,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一,他是最早具有专业主义精神的企业家。1980年,鲁冠球把挂在厂门口的七八块厂牌撤了下来,只剩下一块“萧山万向节厂”,决心今后只把精力投放到一个产品中,那就是汽车的易耗零配件“万向节”上。

其二,他是最早具有质量意识的企业家。20世纪80年代初,鲁冠球曾把40多万元的次品当废品卖掉,以此惊醒员工的质量观念。这一戏剧性的故事比“海尔张瑞敏砸冰箱”还要早两年,表明了出现于商品短缺时期的第一代企业家的自我蜕变正是从质量意识的觉醒开始的。

其三,他是最早具有产权意识的企业家。与同时代的大邱庄禹作敏、华西村吴仁宝等不同,鲁冠球和他的万向节厂,与当地的村级政权并非“一体两面”,他很早就开始着力于企业的产权清晰化,这为万向的长远壮大清除了最危险的体制障碍。

其四,他是最早具备阶层意识的企业家。乡镇企业家的群体性出现,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财富和人文景象之一。鲁冠球在很长时间里,自觉投入极大的热情,成了这一新生的商业阶层的代表人物。

就这些事实而言,鲁冠球确乎是一个“早慧型”的改革人物,是改革史上无法绕过去的存在。当年与他齐名的其他改革人物,如吴仁宝、冯根生、步鑫生等等,大多是20世纪30年代左右出生的,鲁冠球比他们要年轻一辈。而与他同龄者,如联想的柳传志、娃哈哈的宗庆后、华为的任正非等,则相继创业于80年代的中后期,当他们草根起步之时,鲁冠球已名满天下。

时间对人生的重塑往往出乎预料之外,特别是在一个激荡伟岸的时代,命运的莫测更是充满了令人好奇的气息。歌德曾言:“人要每日每夜去争取生活和自由,才配有自由和生活的享受。”此句用于鲁冠球这一代人最是合适不过。

今天为这部作品写序言,我不由得再次怀念起20多年前与他站在窗口前瞭望远方的情景。岁月如白驹过隙,鲁冠球离自己的梦想已经很接近了,他上宾的一些美国商人现在已成了他的下属。在每年的国内各种行业或财富排行榜上,他的家族总是能风雨不惊地排在前列。而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今日的鲁冠球则变得越来越沉静,他几乎不出现在喧嚣的商业场合,也很少撰文对外布道,他做的很多公益性项目绝少对外宣告,他涉足的产业越来越多,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在他的很多老朋友眼中,他越来越“神秘”和不可言说。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描述过许多早期资本主义企业家的职业特性,这些人毕生为积累财富而奋斗,但他们对财富的消费却不感兴趣。他们勤俭、自律、诚信、清洁和对单纯娱乐的厌恶,构成一种“现世的禁欲主义”。韦伯认为,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之一。让人好奇的是,我在鲁冠球的身上似乎看到了韦伯所描述的人格景象,在这个意义上,对鲁冠球的长期观察似乎仍然没有到下结论的时刻。

最后,我特别要提及的是这部著作的作者——周荣新老师,他是浙江新闻界的前辈,是我多年来非常尊重的媒体人,他与鲁冠球的结交已经30余年,可谓一段相知相惜的佳话。我记得很多年前,就亲耳听周老师说,当他从新闻岗位上退下来后,最大心愿是要为鲁冠球撰写一本书。近两年来,周老师查核素材,深入访谈,埋头写作,终成大文。当今之世,几事值得兑行,何人可以托付,“一诺不悔”已成一种近乎罕见的古典精神,我却不经意在此目睹。

后记

我的父亲

周菁

这天下午,我接到了红旗出版社徐澜总编辑的电话,约我第二天去她这里讨论书稿的事。犹豫再三,我还是在晚饭的时候和母亲说了这事,慢慢地,母亲放下了手中的碗筷,眼眶红了,我知道,母亲又在思念父亲了……

这本书是我父亲在生命最后几年,拼尽全力创作的心血结晶,我和母亲视之若珍宝,仿佛父亲再生。

从我有记忆的时候起,父亲就是那种生来拿笔杆的才子。

父亲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在浙江日报《钱塘江》副刊上发表了他的微型小说《一张毕业照》。进入浙江日报社参加工作之后,他作品无数,也获奖无数。写稿子对他而言,已不只是工作那么简单,即便是在退休之后,他仍旧每日摇着笔杆,不知疲倦。我常常问他,你怎么不学学别人,搞点业余种花打牌的爱好,放松一下?他笑而不语。现在想来,他的爱好与职业,已经融为一体。

父亲曾参与过浙江省许多重大新闻报道,他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早年对步鑫生、鲁冠球、冯根生等改革先锋人物的深度报道——1983年采访鲁冠球初创业的两位浙江日报记者之一的便是他,并在之后与这几位企业家成为至交。

为万向,为鲁冠球写一本书是父亲多年以来的心愿。然而,当他正式动笔后没多久,2012年年初,一场大病使他不得不放下了手中的笔。住院、各种检查、手术、艰难的术后恢复、化疗……经过了大半年的努力,父亲的病情终于逐渐趋于稳定,母亲和我才稍稍放松了紧绷的神经。

一天,我刚来到病房,父亲就对我说: “跟你商量件事,我已经和你妈妈商量过了,我现在精神好些了,每天的治疗就是打针、挂盐水,也没别的事情了,我打算继续写书。你明天多带点纸笔来,记得把我那些材料都带来!”我担心写书太辛苦费神,会影响他身体的恢复,而父亲却说: “做这个我不累!”这哪里是在和我商量啊!

于是,在病房里,靠在病床上,父亲又开始了“爬格子”的日子。每天,除了看完我带去的一大堆报纸,打完针、挂完盐水后,父亲便捧着一叠稿纸,奋笔疾书。浙医一院老年病房的医生和护士也知道了周老在写书。要真心感谢这些白衣天使,体贴的护士们每天都尽量早一点给他挂上盐水,好让他尽快解放双手,安心写作。父亲的好朋友沈宝龙、俞彩英夫妇每日变着花样送来好吃的饭菜为父亲补身子。母亲则一直守在医院里日夜照顾父亲,渐渐地累弯了腰。

父亲写好的初稿,由我帮他录入电脑,然后再定期打印出来,供他修改。父亲说过,这本书是写给今天的年轻人看的。所以他有时会问我:“你觉得怎样?现在的年轻人会爱看吗?”我说,多写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比如江边连夜修车差点被潮水淹,比如当年禁止外国人过钱塘江的事,这些事现在的年轻人不一定知道,肯定喜欢看。他听了很开心。

当初稿收尾时,正赶上万向完成了对美国A123公司的收购。父亲兴致勃勃地抱病赶往宁围的万向总部与老友鲁冠球详谈,了解收购细节,询问未来计划。不久之后,父亲又开始着手在书中添上万向收购菲斯科这一大事。看到万向连连书写的大手笔,父亲由衷地佩服和高兴。

父亲的治疗一直在持续,治疗的过程是紧张而痛苦的。但我深切地感受到,写作的时候,父亲则是兴奋的,开心的,充满活力的。几经修改,书稿初成,他提笔写下了本书的《后记》,满心期待着正式出版这一天的来临。然而,病魔还是抢先一步带走了他,终未能让他亲眼看到这一刻,这成了永远无法挽回的遗憾!

母亲如今经常感叹, “要是你爸爸还在该多好……”是啊,如果父亲还在,母亲会烧好多父亲爱吃的菜,一家人开心地坐在一起吃饭;如果父亲还在,他会欣喜地发现,鲁主席多年以来坚持投入的新能源汽车已经不是当年的冷门,而是当下最热的产业之一;如果父亲还在,他会看到在美国的菲斯科公司停产许久的卡玛轿车经过升级之后重新面市,甚至我们家小区门口的公交线路也用上了万向生产的电动大巴车;如果父亲还在,他必定会亲笔添上万向的最新发展!但是,时间定格在2014年10月20日,他永远地离我们而去……

如今,这本书出版在即,距离父亲搁笔此书已过去了三年,事实上,那年9月父亲接受最后治疗的时候,他已经无力提笔整理文字。但是,我始终认为自己既无能力,也从内心深处不愿对父亲的作品做大的改动,因此,本书的内容就截止于2014年9月。

我要感谢万向集团的莫晓平总经理和红旗出版社的各位编辑们,是他们一直鼓励我继续整理父亲留下的书稿,努力完成父亲最后的心愿,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尤其是莫总,他工作十分繁忙,但仍认真仔细地数次审阅此书,并帮助收集需要补充的资料和照片,他为此书付出了大量精力。在出版方面,我是个门外汉,徐澜总编辑给了我很多用心的指导,也为此书提出不少建议,感谢她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怀、理解和信任。我还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陈桔、周婷婷,美编戴影,为此书做了大量细致繁杂的编校设计和改稿工作。需要致谢的名单很长:父亲的好友吴晓波先生为本书写了序,作家屈波先生对全书提纲做了编排,鲁强、竺大文、庞茹等先后参与了本书的策划,万向集团的田欢、王燕帮忙搜集了资料,傅通先叔叔在出版过程中给了我一些指点……对于大家的付出,我唯有给予诚挚的感谢!

明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万向走过了48载,正值壮年。万向正如父亲所预想的那样继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自我。如今万向有一个新的目标——十年,2000亿元,一个万向创新聚能城。若父亲在天有知,想来也是会开心的!

2017年9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