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着活》为作者廖江龙在世界联合学院斯威士兰分院学习和生活的真实记录,而作者独特的经历、丰富的生活也通过其生动活泼的语言得以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仅可以走近世界联合学院斯威士兰分院,更可以走进一位年轻的作者,走近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 书名 | 醒着活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廖江龙 |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醒着活》为作者廖江龙在世界联合学院斯威士兰分院学习和生活的真实记录,而作者独特的经历、丰富的生活也通过其生动活泼的语言得以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仅可以走近世界联合学院斯威士兰分院,更可以走进一位年轻的作者,走近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内容推荐 《醒着活》是作者廖江龙在世界联合学院学习和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于高中一年级在苏州中学学习期间,考入世界联合学院(UWC)斯威士兰分院,成为世界联合学院(UWC)斯威士兰分院第一次录取的两个中国孩子之一。 一路走来一路看。作者以其丰富的生活、独特的经历、开阔的视野为我们展示了世界联合学院的魅力。本书文风朴实,语言活泼,内容不仅饱含有学者般的沉思,亦有新闻记者式的现场报道以及外交官般的敏锐观察,是学子们了解世界联合学院的最佳读物,也是作者青春游学期间不同凡响的收获。 目录 前言一:当中国学生第一次遇见非洲 前言二:UWC学生分享 出发 初识 压力 困窘 挑战 破冰 融合 哲学 敦厚 热情 观念 蓝天 插叙:假如我有九条命 插叙:写给打工者的一封信 思考 歧视 安静 活动 孤独 世界 Waterford 爱情 远行 放开 生活 冒险 再见 舞蹈 印象 奉献 不便 运动 畏惧 祝福 高梁 珍重 思维 忙碌 尊重 生灵(上) 生灵(下) 梦想 星星 学习 国家 狂欢 身份 是非 诗会 暂别 插叙:一路上 插叙:西藏访谈录(一) 插叙:西藏访谈录(二) 插叙:西藏访谈录(三) 插叙:西藏访谈录(四) 插叙:西藏访谈录(五) 插叙:西藏访谈录(六) 插叙:西藏访谈录(七) 走错路 幽静会 倒着活 论活着 做自己 同性恋 共产者 德国人 好奇心 价值说 冥想课 以色列洗礼(一) 以色列洗礼(二) 以色列洗礼(三) 离家的人 森林奇遇 联合国挑战(一) 联合国挑战(二) 联合国挑战(三) 联合国挑战(四) 附录:唯一面向全球提供学历的“联合国”学院如何培养世界公民? 后记一:冷暖 后记二:功夫在诗外——我看游学 试读章节 初识 想到过来斯威士兰会很艰难,没想到是这么艰难。 早上再次来到浦东机场,感觉熟悉又陌生,这里一次又一次上演着重逢与离别。有人挥手泪别亲人,有人拥抱喜极而泣。浦东,对于那些即将踏上新征程的人们来说,这可能就是他的转折点发生的地方。对我来说,每次浦东出发过后,都会有一段不寻常的人生。 行李怎么减都减不到要求,好多东西最终都没有带上,不过后来才发现,随身行李根本不称重量。当然,这点小障碍时常会有,不算什么,但后面给以的惊险是人生再也不想碰到第二次的麻烦,其间发生了许多第一次。希望也是最后一次。 第一次被关“小黑屋” 从香港飞往约翰内斯堡需要十二个小时,加上上海飞往香港以及期间转机的时间,一共将近二十个小时,不停地出入境,注定了旅行不平凡。结束了十二多个小时的奔波,好像总算能舒口气了。正当我们风尘仆仆准备入境,黑人大叔看了我一眼:“你的签证是转机签证,你必须待在转机区等待转机。”开玩笑!那学校巴士呢,“不,不,你没看见吗?这上面写得很清楚,一定要在转机区等。”“但是我们是联合学院的人啊。”“但是上面说一定要在转机区等。”后来的对话,不论我怎么解释,大叔永远只重复签证上的一句话:“Please remain in the transit area in 24 hours.”代莹也碰到一样的问题,两个检察人员把我的护照直接就带走了:“Follw me!”说着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黑屋里,阿姨说着非洲特色英语跟我们亲切交谈,开始还不相信这个学校,听口气像是以为我们被骗了。“我不知道这个学校的存在,你看,他们连个电话都不给你。”便让我们坐在等候室等结果,我这才意识到,我们被关小黑屋。可是,因为还没有出关,我们的行李还留在外面,天有不测风云,谁晓得我们的行李会怎么样。想着想着,越发不安。 这时,代莹开始想念中国。中国人似乎永远能理解你的困难,尤其是学生,他们一定尽快地联系大使馆,坐在休息室说不定还给你端上一杯水。这里,完全不同的景象:大妈和太叔一边工作,一边说着听不懂的英语谈笑风生,你着急跟他们说什么,他们来一句:“It's useless.RELAX!Why are you SO panic?”你还能说什么呢?他们工作跟玩儿一样,好在我们碰到的是一个好大妈。虽然有时候聊聊天,但后来还是不停地跟校方取得联系。我给国家委员会打了电话,代莹也一直在协调。本来说是等学校大巴,保安直接带我们走,但这个方案未免太冒险了。最后协商的结果是去坐前往斯威士兰的小飞机,学校帮忙订机票。在那里学校有接送的大巴等着我们。行李他们就专门派工作人员去帮我们托运到小飞机上。 第一次坐小飞机 说实话,刚听到这个消息,倒是觉得很兴奋,很激动。这一切像是在冒险,我们作为第一个进入斯威士兰的中国学生,像是自由旅行者一般,坐着小飞机去许多人还不了解的国度一探究竟。 说不定这样的遭遇是注定的,因为我们还要经历更多。我们坐上机场大巴,大巴在机场里飞驰着,望向窗外,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呼吸着没有PM2.5的空气,这么多艰辛也值了。人为美景而陶醉,而美景无条件地包容人们,想起在中国深受“毒空气”侵害的同胞们,感慨道:“这美景便是这个国家最大的财富,不论发展,这样的生活,最起码人们的基本权利——阳光、空气、水是有保障的。当我们融入了美景以后,不要让我们成为这幅画上的污点。” 大巴一转弯,我就看到了螺旋桨飞机和喷气小飞机。这飞机像是玩具模型,如此迷你以至于当我们上了飞机才发现,连腰都没法挺直。飞机上总共三列,一共三十九个座位,连一个班的人数都不到。不存在什么空姐,一个大妈像是幼儿园老师一样,扫视着整个机舱,“服务”时也不带笑,还亲自去教两边靠出口的人们怎么逃生,那两个靠门坐的乘客只好像小孩一样乖乖受训。坐小飞机绝对是享受,倒不是说飞机本身,而是窗外的世界:因为小飞机飞不高,所以我们是在云层中穿梭,既可以看到如同阿凡达里面漂浮的仙岛,又可以看到下面美丽的乡村。这云朵我必须形容一下,如同棉花糖一样,有着强烈的愿望想去摘下一朵尝尝味道。不仅如此,有些云朵好像刚被扯了一块,像是棉花糖扯一块下来还飘着丝丝缕缕,清清楚楚。阳光透过清澈的天空,地面上依稀可见被白云遮挡留下的黑影。 飞机像过山车一样,在空中时起时落,搞得我总是不踏实。 飞机缓缓降落在斯威士兰的机场。与其说是机场,还不如说是养鸡场。一条跑道,一个小木屋便是海关,还有几个飞机仓库,连个候机室也没看到。荒凉之地,我们要在这没有人烟的地方求学两年,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P2-5 序言 当中国学生第一次遇见非洲 2014-10-31 UWC世界联合学院 人物小传 廖江龙,江苏苏州人,曾出版《加拿大的邂逅——一个初一学生的93天加拿大修学纪实》。2013年,他被UWC世界联合学院斯威士兰分校录取,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前往非洲就读UWC的学生。2014年6月,廖江龙又只身前往以色列,探寻战火背后的生活和真相。 以下是廖江龙同学的感受分享: UWC世界联合学院不只是一所学校,它是一个机会,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读世界联合学院,有人说因为这是前往好大学的跳板。不错,这是前往好大学的跳板,但原因绝不是你的申请简历里有了一行“毕业于世界联合学院”,而是因为联合学院的经历充实了你整个人,让整个人由内而外的不一样了。不论是听到的,看到的,还是想到的,联合学院带给你完全不同的感官享受。同学们,这就是为什么我选择了非洲分院,有同学拿到联合学院的申请表,毫不犹豫地写了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挪威,我理解他们想要前往先进国家,接受最为优越的教育,但这不是我的想法。我想去最“有趣”的学校,最为与众不同的学校,当我看到非洲分院,我立刻就被非洲的种种景象所吸引。大草原、狮子、斑马、长颈鹿……我马上就奔向了非洲的怀抱。 一年了,当我回顾我的选择,我很满意。这一年非洲给了我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周末我到山村教黑人孩子寻求梦想,在斯威士兰的血库工作。从动物保护区下班后,在大草原上搭便车,我坐在卡车后面一路颠簸,路过的黑人孩子追着卡车叫着“How are you?”/我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最纯真、最灿烂的笑容。 这时我忽然意识到,世界太需要UWC了。我们UWC人身上的责任不仅承担着自己的梦想,还承担着这些孩子的梦想,他们的未来需要我们去改变。我在UWC学习的不只是知识,知识哪里都可以获得,更重要的是一种大智慧、大胸怀,这是国内学校所不能给予的。 所以UWC需要的是渴望挑战、心怀大志的人,至于有家长担心的好大学,有了这些经历,这些都只是附加值,顺其自然,该来的都会来的。就比如财富也只是智慧的附加值,本末倒置了,即使是拥有了短暂的光辉,人也走不长,走不远。UWC不是一个牌子,它是一个运动,一种精神,我们追求的是精神充实。 还有人说uWC是脱离高考苦海的途径。没错,比起高中三更半夜的题海战术,uWC没有填鸭式的学习压力,但它给我们更多的是其他方方面面的挑战。文化冲突、辩论、思考、演讲,UWC不仅给我们知识,更多是教我们怎么用知识。我在非洲学习压力也不小,目标更多。在中国可以专注于一个目标:分数,在非洲每天有论文,有演讲,有社会服务,目标可不只是分数这么简单。所以有人问我在联合学院学习有什么感觉,我说,国内学习是“脑累”,联合学院学习是“心累”。 此外,假期是另一个学习的机会。我奔向西藏去访问当地不同职业的藏民,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独特的藏传佛教;巴以冲突时冲向以色列去调查战争背后的原因和宗教信仰。两次调查采访后,他们纯正的信仰让我感触颇深。媒体的力量太强大了,他们给我们讲我们爱听的故事,但有时没有报道我们需要知道的真相。在西藏和以色列我的身心得到了两次净化,回到UWC和来自世界的同学分享,他们都感到不可思议。别的同学则跟我分享在非洲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冒险,在南非开普敦拯救企鹅的经历,在赞比亚教书的奇闻,在克什米尔感受印巴冲突。我们UWC人已经开.始跨越国界,去给予他人最实在_的关心和帮助。 同学们,讲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如果你有这股UWC的热情和精神,不论你的出身与过去,UWC的大门为你敞开。王嘉鹏老师、华晓杭老师、赵宾老师,UWC中国理事会,他们作为UWC运动的一员,是UWC精神的传承者,更是传播者。我们每一个UWC人都有自己珍藏的UWC经历,现在我们把UWC的梦想送给你:同学们,放飞自己,有梦就去追吧。 后记 功夫在诗外 ——我看游学 最近读到一位著名学者的文章,里面有句话印象深刻:“一个人学习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视野。”对此,颇有同感,见多识广嘛。当然这里所说的“视野”我以为不仅仅是理解眼界的开阔、知识的积淀深厚而已,更包括思维的散发、思想的深邃、思考力的拓展和学习力的强大等等。而这些内在的核心竞争力哪里来?恐怕不光只是“读万卷书”,更多的要“行万里路”了啊!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之功”——“视野”之大小决定你学习的高度多少。游学,便不失为一条拓宽视野的课堂之外的好路子,UWC学习是更高层面的拓展游学。 儿子龙龙第一次游学是在小学五年级,那也是当时他所在的苏州园区新城花园小学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国际学习交流活动。记得那时的老校长吴云霞女士颇为感慨地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很佩服你们这些有魄力的家长能放得开,让这么小的孩子出远门去锻炼。其实我知道还有不少家长也很想但终究还是顾虑很多放不下没能做到。”是啊,孩子后来自己都说国外的住家都谈起中国的父母很舍得,说就连换了他们都不会让这么小的孩子离开父母去这么远的地方。其实现在看来,这样的学习经历和成长历练对孩子的一生都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自第一次加拿大游学归来,儿子从此便埋下了理想的种子在心里并时时激励着自己为梦想而努力、奋斗。乃至后来又有了读初一时的加国的第二次游学、初二暑期的美国八大名校之旅,他心中的理想之火越燃越旺。两次加拿大游学,整整两个学期的国内功课不仅没有落下,回来一门不少的考试成绩和三好生的获评也见证了儿子的成长和学习实力,且收获的远远不仅这些。正如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也是修学同行孩子母亲飞妈在龙的第一本游学博客集《加拿大的邂逅》序里所言:“看过龙哥的这本书,你自然会知道,如此浸润式的修学,如此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的教育,除了同吃同住带来外语能力的突飞猛进外,更带来了意想之外的诸多亮点:孩子们不再死读书,他们更注重锻炼了,网球、篮球、游泳、赛车等等;他们更注意从实践中摸索,他们更有自主性了,不再认为老师家长的全对;他们懂得适当地展露自己的才能了,谦虚更要自信,合作并重个性;他们在比较中懂得礼貌尊重人,他们在比较中学会了节约不乱花钱……这都缘于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很幸运的是,他们这些优秀的孩子懂得学习——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啊,也正如儿子自己所言:“在不同的国度里,收获的太多,因为在中国,我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每天紧张的学习生活充溢了我的整个脑袋……”“第一次在哈利法克斯时,我还是小学生,所以住家还是比较照顾的,而第二次,我们真的长大了。”“解决问题不只是面对,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这方面,我觉得收获真的很大,尤其是碰到文化的矛盾冲突之时……”“还有旅游时很多心灵的感悟”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而第三次走出国门的UWC学习更是放眼来自全球188个国家的国际文化交流,在这样小“联合国”式更高的平台上更宽的视野中更博大的胸怀里去碰撞去思考,去践行UWC精神和理念,促进人类和平及可持续发展。儿子太幸运了!此生能有如此难得的学习机会!感恩UWC! 龙的第一本游学集《加拿大的邂逅》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也许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以‘行万里路’的方式来摄取知识,速度远不如‘读万卷书’来得快捷,但‘在路上’的状态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激发人的活力与创造力。大禹就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通过周游列国来印证其治国安邦的韬略,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将生命的高度推向了新的巅峰……对于如今的学生来说,只要满怀对美好世界的期待和追求,‘在路上’的收获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 是的,从长远来说,厚积薄发,视野往往决定高度。“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路上”的感觉真好!正如国外的基础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干什么?在玩儿的宽松氛围中体悟。他们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的动手、行走、思考和感悟比直接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拥有持续学习的兴趣、动力和能力更重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到了高中乃至大学时才是最苦的,尤其是精英云集的大学(比如哈佛)所要付出的苦是我们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因而这样的教育往往让孩子多产生了一样东西:创新能力。当满大街的孩子潮水般涌向“奥数”“语数英提优”的时候,幼年期的儿子龙龙从来文化课一节不补却兴味盎然于钢琴书法、绘画涂鸦、足球武术、游山划船、玩机器人的乐趣当中,甚至“混迹”于女孩儿中跳天鹅舞,乐此不疲。那时的我就是始终固执地认为智慧比知识重要,孩子的天性、灵性、独立思考弥足珍贵,真善美品行性情的陶冶熏陶、习惯的养成最值得关注,潜移默化。 如今的我们依然坚定地走,在路上。 有感于犬子龙的游学思考,闲言碎语是为记。 感恩生命中的所有美好的相遇! 真情永恒,思考无价,感恩! 龙妈 2015年元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