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何振岱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建萍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二)条分缕析,图文并茂,文字清丽,富有文学色彩

姚循义的《西湖志》对山水名胜的介绍往往是东西向背,迷瞀不明。何振岱的《西湖志》则对山、水、渠、浦、园亭、祠宇等将之分为湖中路、湖西北路、湖南路、湖东北路等进行有重点、有顺序的介绍,东西向背,一览昭然。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以记录西湖名胜的掌故传说为主要内容,对人物的历史掌故写得较为详细,所以它的内容颇富于文学趣味,但所征故实,悉不列其书名,遂使出典无征。无法考证其真伪,是该书美中不足之处。

何振岱既借鉴姚循义、田汝成的长处,亦避免了他们的不足。何振岱不仅广采历代诗文,而且对有关西湖典故者,虽卷帙无多,特为载其篇目卷数,详明书中要旨。如写《飞来奇峰》:

《飞来奇峰》升山下飞来峰。相传勾践时,山从会稽飞来。峰势突兀,插汉凌霄,弥望境岩怪石,虎踞熊蹲。近郭诸山,推为独奇。有寺,五代时建。斋钟风扬,巢禽午集,龛镫月亮,檐蝠宵翔,泉声虢虢,飞溅树石间,僧引为池。苔藻不生,清见石底,峰影倒蘸,青浮亭轩,尤称胜概云。许天锡《飞来寺诗》:“芙蓉面面拥飞峰,地布金沙一万松。鸟语隔窗呼醉梦,山光入座荡吟胸。云生贝叶函函阔,苔蚀碑文字字封。车马东西年年事,几回来此益疏慵”。徐《游飞来峰诗》:“云端石磴万峰迥,松竹阴中觉路开。江汇都从闽海去,山飞曾自会稽来。香灯供佛销初地,丹药昇仙没古台。独有昔贤遗刻在,年年秋雨长青苔。”谢肇浙《登飞来峰诗》:“翠微高控大江迥,寂寂僧寮昼不开。古寺尚传陈建置,孤峰疑自越飞来。龙蛇石上留残篆,鸡犬云中有旧台。紫竹碧桃零落尽,玉田无主鹤声哀。”书中文字清丽,富有诗意,简直就是一篇篇短小的美文。尤其是对新旧西湖八景的生动描叙再配以图景,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体现了福州西湖这个“约略西施未嫁”的动人所在。因此,方志而兼有文学色彩,也是何振岱《西湖志》的一大特色。如写《古堞斜阳》与《荷亭晚唱》:

湖上向晚之景,有足引人入胜者。危楼背岭,古城压波,抹一角之斜阳,送千里之暝色。人家负郭,炊烟方生,湖水涵虚,横舟不渡。则望双塔龙拿,三山虎峙,祥飞五凤,雄控八闽。参差百雉、阊阖七门,固为风云奥区,人文渊薮。当日者雄王雌霸,开府称藩,竞其腾攫之奇,各奋龙蛇之运。基局易峻,文壤遗口。映烽橹于寒漪,摇夕光而潋滟。苍茫古意,盖宜画而亦宜诗矣。徐熥《古堞斜阳诗》:“百尺高楼接女墙,犹传东越旧封疆。可怜霸业归何处,惟有寒鸦带夕阳。”沈钟《古堞斜阳诗》:“落日衔山缺,城头生夕阴。暮笳声欲动、归鸟入烟林。”王贞理《古堞斜阳诗》:“斜阳一抹越西城,短发来凭意不惊,十里风光能照眼,一湖烟水自移情。暮云粉堞禽同落,积叶雕阑塔共平。更向谯楼高处望,青榕柴紫蔗最分明。”

《荷亭晚唱》荷亭在今李忠定公祠后。三面临湖,阑栏槛相亚,中有方池,植荷花甚盛。当夫湖光欲沉,山色初暝,渔歌起于别浦,菱唱近在芳洲。沙禽惊飞,遥入烟际;游鳞吹沫,散为圆纹。惟见残阳铺水,岸苇生风,袅袅余音,与之无尽。此时俯仰空明,上下一碧,诚有莞然成笑,思发沧浪者焉。徐熥《荷亭晚唱诗》:“虚亭遥跨水中央,五里荷花十里香。度曲女郎齐拍手,一声惊散两鸳鸯。”沈钟《荷亭晚唱诗》:“孤亭水上浮,四面荷香起。日暮采莲归,歌声隔秋水。”王贞理《荷亭晚唱诗》:“渔庄雨过四山青,晚唱风中更耐听。似带樵歌来竹里,几疑梵响出松扃。水光零乱鸥呼侣,花影依微鹭刷翎。此是江湖真乐地,踏波何必羡沧溟。”张宪南《荷亭晚唱诗》:“五里荷亭路,当风起水讴。暮云千树夕,新月一湖秋。镫火归相送,樵歌答不休。烟波真趣在,何用叹浮沤。”

何振岱从受任总纂到完成书稿,前后仅用9个月时间,其间搜稽旧籍,实地调查,从孟夏到季冬,从酷暑至严寒,置身于卷帙浩繁的典籍中,目不停注,手不停挥,可谓殚精竭虑,其中辛苦不言而喻。全书分14门、共24卷,达40多万字,比姚循义的《西湖志》多达四分之三,这是何振岱对地方文献学的一大贡献。当然,由于成书时间短,分纂之间配合不够默契等原因,志中遗漏讹误亦不少,何振岱颇感遗憾。

1916年,就在何振岱完成《西湖志》不久,福建督军兼省长李厚基(时许世英已离职)接纳沈瑜庆的建议决定修纂《福建通志》。原《福建通志》自清道光修复,一直没有续修,加之国体变更,重新纂修通志,实属必要。于是设《福建通志》修志总局于乌石山涛园沈葆桢祠,由沈瑜庆任名誉总纂(不办事,不驻福州),陈衍为总纂,陈元凯为提调,何振岱与刘瀛(耕云)为协纂,另有沈觐冕、叶大琛、林苍、陈钜前、林翊、陈敬、王庆湘、郑祖庚、林孝颖、吴炎南、陈耻、陈谦、叶心炯、李翰宸、龚乾义、林宗泽等16人为分纂,还有采访、校对、誊录等20余人。何振岱对通志的编纂及厘定体例,曾殚精竭虑,通志中的《列传》部分主要由他执笔(约十之七八)。十二月正式开局,原定三年将志修成,后因各县将所供经费移修本县县志,省志经费发生困难,靠省府补助及社会捐款维持,时修时辍,延至1921年始修成。此志凡640卷,约1000余万言。稿成后,又因印费无著,一再推迟刊印。直到1929年才大体印出,除上缴政府外,装订成90余套,行销省内外。

1918年夏天,闽粤发生战争。省府令福州街巷树立栅栏,准备巷战。各界人士谋请海军保护省垣安全,于是公推陈衍发电北洋政府,请派萨镇冰上将率海军人闽。陈衍于中秋节前赴沪避兵。是年季秋,何振岱从市间购得一架唐代古琴,喜作《季秋从市间购一琴,背有篆文松雪斋三字,池心镂隶文:光化二年。盖吴兴所藏,为唐昭宗时制者,至今逾千年。蛇跗断文古色斑驳,试弹之,音响清越。予于辛亥年曾购得许瓯香家琴,日“悬崖玉溜”者,乃至正元年钱塘张君翼断,闲有梅花纹。未几失去,闻在京师某权贵家,思之心疼。邂逅此琴,聊以自慰。然此两琴皆在风声鹤唳中得之也,长歌以志之》一诗,并向陈衍索诗。同年,陈衍作《梅生得唐琴书来乞诗以一律答之》。

1918年10月,何振岱同陈衍游无锡,至惠山,过寄畅园,皆有诗。夫人郑岚屏随从,有诗《苏州车中即景》《游惠山》《无锡浣绿山庄》等。

P61-64

后记

2002年我师从陈庆元教授做访问学者时才开始接触同光体闽派诗歌。十余年间,专著《诗人何振岱评传》、编著《同光体闽派诗歌评析》(主编之一)以及《何振岱集》(点校者之一)先后出版,并发表了几篇同光体闽派诗人的研究文章。由于当时何振岱手稿、研究资料散落各处,对何振岱的研究留下不少遗憾。

2015年我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期间,机缘巧合,结识了旅居洛杉矶的何振岱曾孙女何欣晏女士。何女士希望我在原书基础上出版《何振岱评传》修订本,作为何振岱诞辰150周年的纪念。之后又结识了与祖父未曾谋面的何振岱之孙、旅居台湾的何湾岚先生、孙女何中垄女士。何氏后人对先祖的敬仰之情,促使我将这些年收集到的何振岱资料重新加以梳理,对原书的章节做了扩充、修订。

感谢何振岱之孙何云先生、何湾岚先生及孙女何靖、何中垄女士提供珍贵的照片与手稿。感谢何氏后人何靖、何欣晏、尉晓榕、Linda慷慨资助出版经费并提供许多珍贵的照片,感谢尉晓榕先生为本书封面题字。感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庆元教授、原福建文史馆馆长卢美松先生、闽江学院张帆教授、福建人民出版社连天雄编辑对专著出版提出的宝贵意见,尤其感谢张帆教授帮助我对原版中的错漏逐一校对、指正。感谢人民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提供的帮助。

刘建萍

2017年9月25日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励志勤学文名鹊起

 一、家境贫寒违父命

 二、大师传衣独畀君

 三、师恩难忘敬如父

第二章 诗宗闽派名流扬誉

 一、同光闽派之崛起

 二、相笃为诗时长吟

 三、藩署文案礼殊众

 四、诗琴相契何龃龉

第三章 归里修志京都教读

 一、戢影林壑起秋社

 二、殚精竭虑修文献

 三、旅居安适勤教读

 四、捉刀代笔无增损

第四章 倦鸟知还广为授徒

 一、书生穷居未忘世

 二、扬誉八闽八才女

 三、言传身教惟勤学

 四、最难风雨故人来

第五章 秉性刚爽晚节无忝

 一、修身律己重义气

 二、肝胆相照诗友情

 三、伉俪情深传佳话

 四、不事外寇守气节

第六章 闽派殿军独树一帜

 一、幽微淡远尚性情

 二、果能惨澹得生新

 三、雅洁婉曲之词章

 四、同光闽派宜深论

第七章 四理备精足称大家

 一、兼收并蓄古文观

 二、沉实厚重长于理

 三、清婉平实寓以情

 四、探赜索隐研《易》理

第八章 淡泊儒雅才华横溢

 一、尤喜言芳缘志洁

 二、礼诵祈安勤佛事

 三、居阛阓而志山水

 四、书画琴艺遗芳泽

附录1 何振岱年表

附录2 忆祖父

附录3 牢记家训世代相传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陈庆元

中国近代文学前后几任会长不约而同和我谈过,福建是近代文学最发达的大省之一,你要常来参加年会。郭延礼先生、黄霖先生、王飙先生的本意,是期盼我进一步推动福建近代文学的研究。我的《福建文学发展史》动手于1992年,1996年出版。原书50万字,编辑说书稿太大,建议删削,为了不影响其他章节的论述,于是删去近代文学部分10万字。20年来,不断有同好问起近代部分的写作。我的规划有两种,一是新出多卷本《福建文学发展史》,近代部分单列一编;二是《福建近代文学发展史》独立成书,写成一部三四十万字的著作。20年来,也做了些准备工作,如计划整理出版若干种别集,结果只出版《谢章铤集》一种,完成《陈宝琛集》一种;计划搜集更多的近代闽人闽集,也很不完备。准备的时间越长,越感到福建近代文学的丰富多姿,自己驾驭不了,反而觉得看的书不多,心得不多,犹豫了。20多年前的文稿已经发黄,新稿却迟迟不能动笔。推动福建近代文学研究的另一项工作,是与博士后的合作及博硕士生、访问学者一起作研究,20年来,的确也有一些学生从事近代闽人作家作品研究,这方面倒是取得一些成绩,例如刘荣平教授的近代闽词研究等。最近,和董俊珏博士有较多的交流,终于找到《福建近代文学发展史》撰写的大致方向。福建近代文学研究需要关注的点很多,例如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作家群、台湾府道文学的发展、闽人下南洋与华文文学的兴起、聚红榭与闽词中兴、闽人诗话与词话、小说与政论的翻译、海外游记与纪游诗、同光体闽派、笔记与小说等。

其中,同光体闽派这个题目特别重要,这是因为同光体是中国近代宋诗运动所产生的一种诗体。同光体不是一个政治团体,兴起之时也没有特别的宣言或者告示,无非是一些诗人喜欢学宋,各自写些诗,相互交流,时有讨论,后来才由陈衍加以归纳提出。同光体产生于清末,清廷覆灭,部分同光诗人成了遗老遗少,当然也就受革命诗人的批评。日本人侵中国,郑孝胥、梁鸿志等沦落为汉奸,为世人所不齿,严重地影响了同光体和闽派的名声。1949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同光体闽派的学术研究几乎成了禁区。同光体最重要的诗人产生于浙闽赣三省,三省同光体诗人都学宋,而同中又有异。同光体闽派诗人众多,其主将有陈衍、陈宝琛等;同光体闽派的活动时间,一直延续到1949年之后,何振岱子弟的活动更持续到20世纪末。同光体诗人,或学柳(宗元),或学王(安石)、或学欧(阳修)、或学苏(轼),不一而足。风格也不一,郑孝胥清丽,何振岱疏淡,沈瑜庆则有“左癖”,擅长叙事诗。我一向认为,作研究要从个案研究开始,切忌先人为主,先设定一个大论题,然后再找材料。建萍作同光体的研究,是从单个作家,即何振岱开始的。

何振岱出生于同治六年(1867)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历已入1868年元月,卒于1952年。辛亥革命那一年,他44岁,在同光体诗人中,属于年纪较轻的一代;而到了1949年,绝大多数同光诗人已经凋零,何振岱灵光独存三四年,则成了同光体的殿军。早期的何振岱,自号梅生,晚年则号梅叟,从梅生到梅叟,既是人生的变化,又投射了时代变迁的影子。何振岱的集子,生前出版的只有《觉庐诗草》(1938)、《榕南梦影录》(1942)、《寿春社词钞》(1942)数种,多数集子,都是身后才问世的油本,市面上流传很少,学界知道的也不多,影响了研究的深入。刘建萍的这部评传,历时十余年,广搜资料,巨细无遗。除了何振岱的各种诗文集,还搜集了他所撰的《西湖记》,更难得的是何振岱本人的日记和手札。日记和手札,何振岱的手迹,一下子拉近了作者与何振岱的距离,增强了作者与何振岱之间的亲切感。《何振岱评传》出版之后,也将拉近读者与何振岱的距离。

建萍在做这个课题时,我们商定,尽可能找到何氏后人,请他们大力支持。何振岱逝世不过六七十年,时代不是非常久远,建萍终于找到何氏后人,日记和部分手稿就是何氏后人所提供,对完成这部评传无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本书附录,还有何氏后人写的回忆文章,何振岱的音容相貌仿佛跃然纸表,为本书增色。数据的提供是一方面,研究对象后人给研究者的印象,有时对研究也有所启示。研究对象的后人,当然不是研究对象的本身,特别是经过时代的变革,生活习惯的改变,个人相貌、性格、气质、风度、好尚等,甚至天差地别;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承认遗传因素的存在,有时研究对象的相貌、性格、气质、风度、好尚的某个方面会在其后人身上有所展现。建萍在这个问题上很谨慎,也许,她有体会,只是书中没有表现出来罢了。

这部评传写作的时间很长。中间建萍还从事了几项与本书有关的研究工作。一项是整理何振岱的集子,点校正式出版;一项是作何振岱年表;另一项是研究与何振岱相关的同光体诗人。这部评传出版,何氏作品的引文都是根据她自己点校的本。点校研究对象的诗文集,对研究对象的作品才能做到熟悉,解读时才不至于有太多的误差,对研究对象的作品才最有发言权。年表是完成评传基本的线索和依据。我见过某些评传或单个作家研究的著作,作者对研究对象生平模模糊糊,叙述或论述不免出现差错,留下遗憾。再次,每位历史人物或作家,都是生活在某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一生中都会交往许许多多的人。评传的写作,单个作家的研究,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应当是网状的。以传主为主,或以研究对象为主,传主、研究对象是主轴、主干、主线,而在传主、研究对象周边,还有许多的人和事,因此就形成以传主或者研究对象为主轴、主干、主线的网。与何振岱关联十分密切的人物至少有十几位,作者对这些人物如果很生疏,这部评传如何写下去,如何写得好?建萍这部书,对谢章铤、沈瑜庆、陈书、陈衍、陈宝琛、陈宝璐、郑孝胥等人和他们的作品等都比较熟悉,建萍还写过陈书的单篇论文,出版过同光体闽派诗选的书。基础宽泛,无疑也是这部著作的特点。

十多年来,建萍读完了博士学位,也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知识的积累更加丰富,研究视野更加开阔。本书关于何振岱的易学思想的讨论,增加了评传的学术性,是很难得的。建萍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今后研究的道路还很广阔。大学的研究,领导出面主导,当然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研究者还必须坚持自己的研究路数和研究个性,不随便偏离自己的研究方向,专心致至,才能出优秀或者比较优秀的成果,出传世之作,这或许也是领导们所期待的吧!

2017年9月9日

内容推荐

何振岱(1868-1952), 近代福州著名诗人、古文家、方志家、私塾教育家。字梅生,号心与、觉庐、悦明,晚年自号梅叟,原籍福清。1897年中第四名举人,曾被江西布政使沈瑜庆聘为藩署文案,一生以教读为主。辛亥革命后,在福州主纂《西湖志》兼编纂《福建通志》。何振岱工诗擅词,能画善琴,书法融碑帖于一炉,功力深厚。尤以诗歌成就卓著,以深微淡远、疏宕幽逸的诗歌美学在同光体闽派中独树一帜,是同光体闽派的殿军。

刘建萍著的《何振岱评传》较全面地评述何振岱的生平事迹,诗文词创作上的特色与成就,以及在方志、私塾教育、书画琴艺等方面的地位与影响。

编辑推荐

何振岱出生于同治六年(1867)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历已入1868年元月,卒于1952年。辛亥革命那一年,他44岁,在同光体诗人中,属于年纪较轻的一代;而到了1949年,绝大多数同光诗人已经凋零,何振岱灵光独存三四年,则成了同光体的殿军。早期的何振岱,自号梅生,晚年则号梅叟,从梅生到梅叟,既是人生的变化,又投射了时代变迁的影子。何振岱的集子,生前出版的只有《觉庐诗草》(1938)、《榕南梦影录》(1942)、《寿春社词钞》(1942)数种,多数集子,都是身后才问世的油本,市面上流传很少,学界知道的也不多,影响了研究的深入。刘建萍的《何振岱评传》这部评传,历时十余年,广搜资料,巨细无遗。除了何振岱的各种诗文集,还搜集了他所撰的《西湖记》,更难得的是何振岱本人的日记和手札。日记和手札,何振岱的手迹,一下子拉近了作者与何振岱的距离,增强了作者与何振岱之间的亲切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