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害死人不偿命的“商业道理”;每消除一个错误想法,企业就离成功更进一步;心理学、法学双料博士、家庭系统排列与NLP专家、高资历企管培训师让你远离错误的道理。
波图·乌沙莫编著,余冰编译的《为什么这些常识不靠谱》这是一本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常识”的书。
| 书名 | 为什么这些常识不靠谱 |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 作者 | (德)波图·乌沙莫 |
| 出版社 |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那些害死人不偿命的“商业道理”;每消除一个错误想法,企业就离成功更进一步;心理学、法学双料博士、家庭系统排列与NLP专家、高资历企管培训师让你远离错误的道理。 波图·乌沙莫编著,余冰编译的《为什么这些常识不靠谱》这是一本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常识”的书。 内容推荐 我们所有人都认为日常生活的信条适用于一切商业行为,它们经常在我们的商业活动中显现出来:“成功使人幸福”,“失败和错误则是灾难”;“即便老板并不知情,但要是某位员工毫无成功的念头,那也是不行的”。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常识”常常把我们引向谬误,也许世界上并没有非得把一种臆想的真理凿进石头里这样麻烦的事情。难道一种信念的反面就不是真的了吗? 《为什么这些常识不靠谱》作者波图·乌沙莫从根本上对此提出了问题。他以风趣幽默的方式向我们表明了那些常见的常识是如何引导我们走向谬误的,并使读者重新认识到了实际情况。 目录 前言 循规蹈矩与八面玲珑,哪个更能带来成功? 谬误1 “一切皆有可能” 谬误2 “进取心引领你走向巅峰” 谬误3 “领导者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谬误4 “没有目标注定一事无成” 谬误5 “越成功越幸福” 谬误6 “永远不要做个失败者” 谬误7 “领导者不可感情用事” 谬误8 “决策要理智” 谬误9 “行动” 谬误10 “为人处世要圆滑” 谬误11 “潮流就是风向标” 谬误12 “商场如战场” 谬误13 “领导者要有大局观” 谬误14 “有错必改” 谬误15 “压力是别人给的” 谬误16 “压力就是动力” 谬误17 “努力才会成功” 谬误18 “上司更聪明” 谬误19 “员工是可以塑造的” 谬误20 “管理者需要有个人魅力” 谬误21 “只有独立的斗士才能活下来” 谬误22 “工作是你的全部” 谬误23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谬误24 “退休可以弥补错失的时光” 谬误25 “改变是一场躲避不了的灾难” 谬误26 “你的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 试读章节 谬误1 “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这不是商场上最重要的成功守则之一吗?它蕴藏着一股动力,要将他人未曾想到的带到这世上来。为了它,我们可以翻山越岭,克服艰难险阻,矢志不渝,坚守到底!“没有什么不可能”,丰田,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它的经营理念不是没有缘由的。 然而,如今不正是时候,让我们从前人传承下来的思想藩篱中解脱出来吗?难道不存在真正的创新吗?“一切皆有可能”——这个想法或多或少地将我们向前推,支撑着我们与生活中的失意抗争,直至某个时刻一些新的希望诞生,让我们获得应有的成功。 但是,人生也不尽如此。 “一切皆有可能”是年轻人的特权。年少者冷漠的眼神洞察出了年长者目光的狭隘。“世界是属于我的”——以这般的自信,他们树立权威并打造一片新天地。人类,往往在青年时期,能够缔造革命性的伟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1bert Einstein),在26岁时便发表了关于相对论的一些最重要的观点。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der GroBe),年仅30岁时已然踏上了征服世界的旅程,却匆匆辞世。(给效仿者的建议:天才都在人生巅峰时离开,这样他们的声名才不会被后世所诟病。) 年轻人的身上独具一种纯粹的自信,这种自信能让他们精力充沛并且干劲十足。在德国女性杂志《布里吉特》①(《Brigitte》)上,很多年轻女性都对此表示赞同。其中,索菲亚(Sophia,18岁)认为:“我觉得,与我们同龄的男孩都很有冲劲,他们总能做些近乎疯狂的事,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顾虑。”米莉亚娜(Miriana,19岁)补充道:“他们踩着滑板从斜坡上摔下来,每个正常人看到也许都会暗自嘀咕‘你这绝对摔惨了’,但他们却依然能摆出一副无所谓的酷样。他们没把这当回事,只是一种尝试而已。这真的很棒。”此外,安娜(Anna,18岁)还强调了一点:“年长的男性,例如我们的父辈,绝对干不出这种事。”(而且大部分父亲都同意这个看法。) 为什么年轻人会相信自己有无穷的潜力呢?自信往往能散发出巨大的能量。年轻人还没有经受过生活的坎坷与磨砺,他会简化这个复杂的世界,因为涉世未深,他们有了一套独特的处世哲学。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心,他们常会忽略现实中的重重阻碍。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回首过往,这一丝青春的不羁狂妄会令人感到些许傻傻的单纯,但更多的是可爱。 这种态度,在青年人中很受追捧,却也备受非议,尤其是当一个成功的中年商人也支持这个观点时。无往而不利吗?在职场中,坚持不懈,就可以成为“实干家”。成大事者有很多类型,有很受欢迎的,同样,也有令人厌恶的。其中,执着的人属于无害的一类。“这样一定行的!”他对自己说,然后他试了一次又一次,不知疲倦,直到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认真的干实事者,不是我要质疑的对象,因为他做事有始有终。 倘若实干家们模糊了他们影响范围的界限,他们就会变成危险人物。他们不够了解现实,错误的判断会闯大祸。诸如此类的教训屡见不鲜。你只需想一想,戴姆勒(Daimler)的于尔根·施雷普(Jurgen Schrempp)梦寐以求想要组建的跨国集团,或者布什政府发起的伊拉克战争,便会知道,对自己的行为深信不疑,虽然能得到如同救世主一般的掌声与欢呼,但结果并不佳。 创造只需具备两样东西:实干者与可以让他使用的材料。《圣经》中对此就有很经典的描述。上帝依照很多其他生物的构造用黏土创造了亚当,值得注意的是,上帝把他捏成自己的模样。他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把世界按照他自己喜欢的样子建立起来的人。 政治家以此为榜样,同样尝试着创立一个小世界。这个世界应当如同他们设想与期望的一般运转。也许,它会这样运转一段时间,可之后,便会出现故障。 此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最无聊的原因莫过于意外。步骤虽然都按计划一一执行,但结果却是大大不同,差强人意。墨菲定律将之总结为:凡是可能出错的事情均会出错。 此外,人类不可以被“创造”,只有机器可以被“创造”。人类不想被他人指使算计。想要塑造自信并充满活力的员工,是不会成功的。操纵,是创造的一种隐藏形式,它只能在短时间内有帮助。尝试着将个人情感“精准有效地”投入与分配的人,只会散发出犹如计算机一样刻板的魅力。这样无法唤起他人的热情与参与感。适时地引用一句奥古斯汀(Augustinus)的古老名言:“想要点燃别人,必先燃烧自己。”对于实干家来说,最难的事情,莫过于要先在自己内心点燃这把火。也许,他早已积蓄了足够的柴草,可是,星星之火何来呢? 没有火柴的人,在几年前就有得到打火机的机会。在大型的演说会上,富有激情的培训师站在舞台上,被一票激昂的呼喊着我能行的企业管理者簇拥着。这里.需要点燃那把火!用《唤醒心中的巨人》(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①的一本书名)来形容这种希望是最贴切的。内心的超人想要冲出桎梏,不断叩击你的心门。所有的不自信,恐惧和消极已是过眼云烟,抑或是处于我们的掌控中。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解决可以想象到的每一种人生难题,都有一套带有详尽步骤的技巧。谁能按照守则行事,谁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当然,无论问题是消极怠工,缺乏个人独特魅力,还是酗酒。 那些大师或导师当初做出的承诺,就如皇帝的新衣。最终都化为泡影,消失得无影无踪。总归还是有些许遗憾的,因为,在所有的胆大妄为与挥霍无度之下,一成不变的灰色的监狱外墙缓慢地消磨着短暂的光阴。活力与激情的过度膨胀已然失败。渴望只能继续在地下沉沉睡去。 纯粹的实干家只能是失败者。经济形势是变幻莫测的,因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个体无法主宰。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今天的市场主导者,明天也许就要为生存而战。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如“9.11”恐怖袭击事件的政治暗杀,或者是海底地震导致的海啸等自然灾害。顷刻之间,经济的发条就被卡住,所有完美绝伦的计划和预言随时会化为乌有。 在这种时刻,最好不要自欺欺人,而是要有勇气适时地承认自己的无助与脆弱。这是一种品质,虽然它在商场上不被重视,但是只有拥有它,才能使自我保有清晰与开阔的视野,面对现实。于是,个人可以从困境中走出来,积极地采取行动——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 诚然,不单单只有商人活在妄想中。而今,这妄想无处不在,它已经渗透进科学界、科技界和政治界。世界的征服者亚历山大赋予了我们这样的基因。没有什么能超越浮士德般的探求真理的渴望,我们想要了解这世界的内在核心,是由什么联系起来的。可是,仍有一种信念占据主导地位,那就是,人类完全可以战胜自然。总有一天,癌症会被根治,肿瘤这一“邪恶的种子”(《明镜周刊》④Spiegel 24/07)能被最终铲除。这种信念风靡在过去的200年中,这种自信来源于医学在传染病分支上的进步。起初,盘尼西林这种抗生素被视为灵丹妙药,它是一些传染病的终结者。与此同时,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越是大量使用盘尼西林,病毒就越能找到更多的新方法,将自己保护起来。于是,越来越多的病毒产生了抗药性。不得不承认,盘尼西林的使用促使了新的抗药病原体的形成,这可能对病人造成更致命的打击。 今天看来,将人类与自然割裂开来,这古老的分裂带来的更多的是伤害,而非益处。似乎是时候修正上帝的使命了,“让这世界听命于你们!”何时人们才能学会将自己视为一个更大整体的一部分,并能为此尽最大的努力,为自己、为同伴,和为这世界上余下的众人付出、奉献?经济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基石,它在其中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同样,对“善”与“恶”糟糕的分裂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停止。善,是美德,要倾尽所有去追寻;恶,是罪孽,要与之战斗并镇压——这一论断却没有以巨大的成功得到印证,如同过去的1500年间基督信徒的历史所展现出的一般。想要铲除恶行的人,大多都用极邪恶的方式行事,并因此也这样残酷地对待生命。这本就不是无往而不利。这世上也并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做成的。 如显现出的一样,而今思想的视野为许多新的认识敞开了怀抱,将它们与古老的智慧融合。这使人类无需再自相分裂,而是共同找到一个内在的整体,这个整体不再过多地关乎于我们创造什么,而是关乎于我们的存在。P1-9 序言 前言 循规蹈矩与八面玲珑,哪个更能带来成功? 有志者事竞成。原因很简单:努力工作会换来成功——你只需要心存梦想并且能灵活应对这个世界。相反,没有目标的人,注定一事无成。简而言之,成功是可以实现的,而且能带来幸福感。诸如此类的励志名言,在众多的商业指导手册中,不胜枚举。很多企业管理者都将之奉为行事准则。然而,扪心自问,准则都是正确的吗?我们拥有强大的企图心时,就能无往而不利吗?这些经验能否帮助我们在职场上披荆斩棘? 难道你坚定不移地相信,你谙熟这世界的运转规律,就能判断孰是孰非吗?如果是这样,那这本书也许很难给你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循规蹈矩自然是不二法门。在职场中,你每一天都要承受信息洪流的冲击。总是不断地做一些重要的和没那么重要的决定。你当然没法细致认真地处理所有向你奔涌而来的事情。因此,例行公事(“事情就是这样”)会把这一切变得很简单。有时,你只需瞧上一眼,便知道该怎么做了。所以,本书中提到的这些经验之谈(抑或称之为误区)才如此受欢迎,原因在于,它们能缩短你的思考过程,省时省力。 有时,依照惯例行事是合适的,有时,却不然。物极必反,凡是推崇到极致的真理,往往会显现其弊端。就像夜晚闪烁着的广告灯柱一样,有人会信以为真,惊叹道:“天啊!里面的广告看起来真是栩栩如生啊!” 而今,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相信那些只成功一次的经验了。高可信度,已经不再适应我们的时代。今天还认可的道理,明天就可能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即使它后天只是换了一层外衣,再一次作为新的至理名言出现。难道是使人信服的标准变化太快了吗?就像,当风向发生改变,你的风向标是不是也会活跃地飞舞而且变化无常呢? 那么,这本书也许会让你失望。因为,这里没有锦囊妙计,譬如,教你怎样减少生活中的阻力,使人生道路更加畅通无阻。 “对”或“错”已不是与时代接轨的评价标准了。绝对的真理不存在,也不曾存在;绝对的谬误亦然如此。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复杂多变、耐人寻味,以至于它无法被概念化、模式化。 这本书虽然不能给你提供解决方案,却能抛砖引玉,引发你更深层次的思考。有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探究这些商业智慧——会带来另一种收获。如若不然,随着岁月的流逝,你的思想就会变得狭隘与僵化,这会对你的工作和决策造成损害。 顺便提一个不太恰当的问题:我们这里讨论的常识误区是更“男性化”还是更“女性化”呢?从历史传统上来看,商业本来就是男人主宰的领域。因此,以下的这些误区是绝对更偏向于男性化的。然而,许多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女性也会陷入同样的误区,因为她们认为只有这样,才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如果你能通过这本书认识到一些常识误区,我将备感欣慰。希望你在阅读中,时不时地抱着探究的态度质疑一下你曾经深信不疑的“真理”。那么这本书就完成它的使命了。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