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曾忘却--中国农业大学先贤风范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刘建平、苏雅澄和王玉斌共同主编的《不曾忘却--中国农业大学先贤风范》一书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老一辈院士学术思想研究/科技档案收集保管利用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TC010)资助。

本书收录的是28位中国农业大学老科学家、老领导的事迹,分为三类,一是解放前校领导(事迹能成书者)和“文革”前的校(院)长(事迹资料能成书者);二是解放前知名教授(事迹资料能成书者),三是解放前毕业的知名校友(事迹资料能成书者)。

内容推荐

由刘建平、苏雅澄和王玉斌共同主编的《不曾忘却--中国农业大学先贤风范》一书内容由领导风范、名师楷模、校友英华三部分组成。领导风范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前部分校领导和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校(院)长的人生经历和感人事迹;名师楷模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前部分知名教授的人生经历和感人事迹;校友英华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前部分知名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人事迹。共28人。

目录

领导风范

 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记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首任监督罗振玉先生

 廿载经营宏教育 一生心血润农学——记四次执掌农专农大的许璇先生

 政坛巨擘名扬四海 执掌农大影响深远——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第一任校长章士钊先生

 叱咤风云的奇人——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未就职校长李石曾先生

 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先驱——记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院长董时进先生

 被誉为“中国的李比希”——记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院长周建侯先生

 学贯中西的科学大师理念前瞻的教育大家——记国立清华大学农学院院长汤佩松先生

 瑕不掩瑜 功垂竹帛——记华北大学农学院院长、北京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乐天宇先生

 要留清白在人间——记新中国首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孙晓村先生

 献身农牧业 垦荒铸辉煌——记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院长(兼)张省三

 风雨中踏出革命脚印 历练中谱写人生篇章——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第一任院长兼党委书记徐觉非

 联系群众闹革命 脚踏实地促发展——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李菁玉

 思潮随水流 汩汩颂英雄——记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陈漫远先生

 闹革命、兴农林,为人民奋斗终生——记中共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党委书记、代院长王更生

 以身作则的老军工——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院长佟磊

 炉膛烈火炼金钢 一生搏击铸辉煌——记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王观澜先生

名师楷模

 科学精神,把事当事;民主精神,把人当人——记中国近现代林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教授兼林学科教务主任韩安先生

 祈盼黄河流碧水 运筹赤地变青山——记中国近代林学和林业的先驱与开拓者,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教授兼林学科教务主任梁希先生

 曾被誉为“番禺才子”的林学家——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森林系主任、被列为古今十大著名林学家之一的沈鹏飞先生

 思想博大 大智若愚——记中国动物营养学学科的创始人与奠基者,国立北平大学农学教授陈宰均先生

 巴山蜀水出豪杰——记土壤肥料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现代土壤肥料科学的先驱与开拓者,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彭家元先生

 殚思竭虑育英才 山高水长夫子风——记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虞宏正先生

 功昭日月 享誉世界——记群体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人类遗传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农艺学系主任李景均先生

校友英华

 开创园艺学科功不没——记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毕业生,园艺学家、园艺教育家,中国现代园艺学学科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园艺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吴耕民先生

 学道、信道、乐道;识人、用人、容人——记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毕业生,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农业行政管理专家沈宗瀚先生

 商界奇才政界逸才——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生,爱国民主人士、实业家、政治活动家胡子昂先生

 矢志科学救国 献身土壤科学——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生,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土壤科学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之一,中国农业土壤学的奠基人侯光炯先生

 从黔地走出来的营养学大师——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生,震惊世界的“登义果”的研究者罗登义先生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记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首任监督罗振玉先生

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学术史上特别值得一提的人物。知道罗振玉的人们大多只知道他是著名的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近代考古学奠基人、国学大师,其实他也是农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本文就此,尽所能做些补充,以飨读者。

中国近现代史上颇为复杂的人物

罗振玉,乳名玉麟,初名宝钰,应童子试改名振钰,后又改为振玉,字式如、叔蕴、叔言,自号永丰乡人、抱残老人、贞松老人等,别署雪堂、叔坚、松筠等,园名永慕园,寓名辽居,斋名存拙斋、雪窗、俑庐、贞松堂、六经堪、玉简斋等,祖籍为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县。生于1866年8月8日(清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八日),卒于1940年6月19日(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五月十四日),享年74岁。

罗振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颇为复杂的人物。他在政治上始终是个“保皇派”。为了复辟帝制,不惜帮助日本军国主义筹建“伪满洲国”,曾任“伪满洲国”监察院院长,因而一直为世人所诟。但他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多领域又颇有贡献。1929年,郭沫若就曾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中写道:“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实际上做了一番整理功夫的要算是以清代遗臣自任的罗振玉……”“大抵在目前欲论中国的古学,欲清算中国的古代社会,我们是不能不以罗王二家之业绩为出发点了”“罗振玉的功劳即在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真实的史料,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文化史上所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并对“他关于金石器物、古籍佚书之搜罗颁布,其内容之丰富,甄别之谨严,成绩之浩瀚,方法之崭新”也做了肯定。可见,罗振玉在学术上的成就与贡献是不能抹杀的。不仅如此,受他严格的教育和影响,其子孙中又大家辈出、人才济济,成为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史学界的一段传世佳话。他一生主要在六个方面(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及农业教育、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做出卓越贡献;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以上。从19岁开始著书,到29岁10年间著述近20种,有的在他此后的一生中还不断增补、完善。熟悉他这一时期著作的学者,如张舜徽教授①(张舜徽教授: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曾评说,这些著作“内容极为广泛,而他的治学严谨、考证精审,是承乾嘉学者们的学术风气一脉而来的”、“在很年轻的岁月里,就已成为清末学术界的知名人物了”。晚年,他曾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毕生寝馈书丛,历观洹水遗文,西陲坠简,鸿都石刻,柱下私藏,守缺抱残差自信。半生沉沦沧海,溯自辛亥乘桴,乙丑扈跸,壬申于役,丁丑乞身,补天浴日意何成。基本概括了他一生在诸多领域的成就和政治立场的失败。知人论世,自不必因人废言。他在政治上所走的那条极不光彩的道路,历史已做了结论,但他在科学文化上的成就,我们应以历史的眼光,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批判地汲取其研究成果,为今后相关事业发展所用。

肇基古学的青春年华 罗振玉的祖辈(即上虞罗氏家族)是一个大族。据说,其先世居河南阌乡(今灵宝县)。北宋末年南迁至今浙江省慈溪县,南宋时再迁至上虞县永丰乡(今小越镇),故自称上虞人或永丰乡人。从曾祖开始,罗家三世为官。曾祖父罗敦贤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为盐司、河督幕僚,流寓于江淮一带;祖父罗鹤翔历任泰兴、赣榆、高淳各县知县至高邮州知州;父亲罗树勋,字尧钦,历任江宁县丞、海州通判、徐州经历、清河县丞,并定居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罗家在淮南泾河、越河一带广置田产,家资颇丰。罗振玉曾祖父去世时留下了万贯家产,在罗振玉祖父过逝后,他的父亲罗村勋由于经营不善,导致负债累累,不敢居家。

祖母和母亲都出身书香门第。人们常说,一个民族女性的素质与教养,对整个民族的前途至关重要,罗振玉的出身及其成长经历,再次说明了这一点。罗振玉在其所著的《上虞罗氏枝分谱》中记述了“迁淮以来先人所践履与彝训”共10段文字,其中记述先祖、祖父、父亲、诸兄弟、诸姐妹各一段,而祖母3段,母亲2段。可见,在所有的亲属中,祖母和母亲两位女性对他的影响极大。尤其是祖母,他出生时是祖母主家政,他16岁协助母亲主家政时,年事已高的祖母还常提出卓有见识的告诫和意见。所以说,祖母给他打开了第一本人生教科书。母亲范氏,是山阳副榜范咏春(以煦)之长女,出身于淮安城内的书香门第,终日操劳,常以他人为重。光绪二十年(1894年)病疟并转为时症,病势愈加严重,但她却总催促日夜守候在身边的儿子罗振玉快快归馆,尽童子师的责任,以免误人子弟、耽误人学业。

罗振玉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书香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同母兄弟五人中,排行第三。他生而体弱,3岁跟大姐学字(入私塾前已识1000余字),4岁入私塾(从塾师李岷江),5岁始读四子书,11岁读唐诗宋词,12岁读毕《周易》、《诗经》和《尚书》并学作诗文短论,14岁读《礼记》和《春秋》。14岁时,他又开始自学篆刻,没有老师,用百枚制钱从旧货商手中买下一方汉铜私印,繁复摹刻,已显露出对古文物的广泛兴趣。(P5-7)

序言

前言

每个人的心中都多少有一点英雄情结、模范情结、榜样情结,都崇拜英雄、景仰英雄,向往模范、力挺模范,点赞榜样、颂扬榜样。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没有模范、没有榜样,否则这个民族就不能有发展,也不会强大,更没有希望。这些出类拔萃的人,往往被人们称为精英。当国家危难、民族危机、人民危患之时,懦弱者、自私者、无能者选择了逃避、妥协甚至投降,而精英们却挺身而出,用热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尊严、国家的主权,用智慧和创造谋福于人民、发展于社会。在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楷模和榜样人物。他们之中,有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有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有在全民族抗战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有英勇杀敌的战斗英雄和革命群众,有积极从事进步活动的爱国民主人士,有为国家独立、民族兴旺、社会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他们是民族的脊梁、祖国的擎天柱石,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大到国家是这样,小到具体单位也是这样。

在历史的长河中,例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坛上一些重要人物有左、中、右之分,甚至有革命与反革命之别。对于革命阵营中的人物的论述与评价,切入点抓得准即可。而中间派乃至负面性人物(其中有促进人类进步、民族兴旺、国家昌盛积极的一面、进步的一面、贡献的一面)就不好把握,通常的写法是回避其正面的部分,只写其劣迹。如此就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复杂的人物简单化了。其实,在这些人中,尽管有对革命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对过革命的一面,但也有其革命的一面,甚至在其活动的其他方面有过重要贡献。因此,我们要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公正地看待、评述每位人物、每位先贤。因为历史上的事情已经成为历史,先贤们也都作古,其政治影响已经淡化了甚至没有了,人们可以坐下来冷静地思考问题了。这有助于我们客观地全面地总结历史,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一个民族的复兴,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代新风的树立,先贤们起着颇为重要的引领文化传播、精神传承和示范教育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弘扬先贤们的风范,扩大其影响,促进其精神发扬光大并不断创新。具体说,以下八个方面的先贤们的风范是需要大力提倡和传承、发扬的:热爱祖国、造福人类的崇高理想,追求真理、刚正不阿的坚贞态度,辩证思维、实践检验的科学方法,中西融合、古今贯通的研究之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执着追求,教书育人、勤奋敬业的高尚师德,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

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迎来110华诞。中国农业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农业学府,是培养中国高级农业人才的摇篮,是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建校110年来,不仅名师荟萃、大师云集,培育出来的学生亦是人才辈出、桃李芬芳、百花争艳,而且在这漫长的沧桑岁月、历史长河中,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执旗探路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披荆斩棘、翻越前进路上的一座又一座高山峻岭的旗手、扬帆操舵引领中国农业大学这艘“帆船”乘风破浪远航的舵手——学校的执掌者、统领者。在远行的征途中,“旗手”、“舵手”的称谓多有变化,有称监督的,有称学长的,有称校长的,有称院长的。

“旗手”、“舵手”和名师、大师们都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发展高等农业教育,培育农业专门人才,用先进科学技术改良农业生产,造福农民百姓乃至全国人民,也就是现在说的解决“三农”问题。百余年来,学校的“旗手”们、“舵手”们和名师们、大师们,率领农大的师生用实际行动诠释“教民稼穑”四个字。他们情系“农”字,忧患民族兴衰、国家兴亡,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不饥不寒、衣帛食肉的理想与追求而不遗余力。他们肩负着为民解难、造就英才的重任,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一往无前,无所畏惧,攻坚克难,谋国家昌盛、人民幸福,求科学进步、教育腾飞。他们中,有的开创了中国现代农学的教育,奠定了第一所国立高等农业学府的办学基础;有的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为人,希冀在学校树立良好校风;有的注重农业生产实践,融学术、教育与农村事业于一身;有的提出“农村立国,,论,并在办学中公开招贤纳士;有的独具匠心地提出“三个建设”的办学方针;有的提出了“要办好农学院,关键是选好系主任并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的教师,,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办学思想;有的提出了“办一个学术水平很高的农业生物学教学和研究场所”,既是一个高级的教学机构,又是一个致力于生物科学研究基地的发展目标;有的提出并推行了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办学方针;有的民主治校,为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高等农业学府奠定了基础;有的肩负继往开来的重任,扎实地将学校各项工作推向前进;有的积极贯彻半农半读的教育方针,提出“五层楼”的办学设想……回眸学校的历史,眼前会涌现出一串串闪光的名字,脑海中会闪现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犹如群星璀璨,闪闪发光。他们中有: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监督罗振玉先生、中国农业经济学学科的开创者与奠基人许璇先生、国立北京农业大学首任校长章士钊先生、国立清华大学农学院院长汤佩松先生、华北大学农学院院长乐天宇先生、新中国第一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孙晓村先生和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徐觉非先生、无衔将军陈漫远校长、遐龄101岁的佟磊院长、中国共产党最早从事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的先驱者之一王观澜校长、中国近代林学和林业事业的先驱与开拓者梁希先生、享誉学界的胶体化学与物理化学家虞宏正先生、中国动物营养学学科的创始人与奠基者陈宰均先生、中国现代园艺学学科的奠基人吴耕民先生、商界俊才胡子昂先生、驰名世界的科学大师李景均先生等。

悠悠百余年春秋,虽然学校几经风雨、几番变迁、几度沧桑,但是学校发展的三条脉络(从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到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从清华学校农科到清华大学农学院,从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到华北大学农学院)、两个分支(北京农业大学——上述三条脉络中的三个农学院合并而成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直至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上述两个分支合并而成)却总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形同金线穿珠,一直存在其中,这就是学校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在树立和坚持优良校风与学风的过程中,先辈们的道德风范、治学态度、求真思想、坚定信念、奋斗精神起着关键作用。

在编纂《当代后稷——中国农业大学名师风采》时,就有为学校的“舵手”们、新中国成立前的名师们、从学校走出去的知名校友们立传的想法和提法,以求客观、真实地记录其不平凡的一生,展现其非凡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认真研究他们的成长轨迹、思想品德、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和杰出贡献,对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们常说,人生是一部教科书,杰出的人生更是一部发人深省、教人励志、催人奋进的教科书。本书展现给人们的就是曾经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为各学科的创立与繁荣、为教书育人的进步与兴盛,做出过辉煌成就、令人难以忘怀的一个光辉群体的灿烂人生。

需要说明的是,新中国的学校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渐壮大起来的,其建设与发展是和党委书记及校长的作用与贡献分不开的。鉴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学校没有党委书记之职(当然,新中国成立后的有些校长身兼党委书记之职)。而本书是从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写起,故暂未将专职党委书记列入收录范围,待日后专门为党委书记们编纂成书。

先贤们的事迹,是中国农业大学百余年发展历程的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所老校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轨迹,真实地记述了先贤们在治校办学、教书育人、科技兴农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都与民族命运、国家兴衰密切相关。

编纂本书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农大的先贤们为现代农业科学、高等农业教育、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及其才智、风采得以展现;二是为了表达对这些老前辈对国家、对学校所做出的贡献与业绩的敬仰之情,为更深入研究这些人物提供较为翔实的史料;三是为了对青年及后人进行生动、具体的知难而进、攻坚克难、矢志不渝、勇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一种辅助教材;四是为更多想了解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人士提供一个重要的途径和窗口。

在编撰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有的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有的概括简约,不够丰富;也有的寥寥无几,难以成篇。资料多的,笔者仔细地阅读、认真分析、精心选择;资料不够丰富的,笔者尽量寻找相关人士采访补充;资料少的,笔者也多方打探搜寻;资料甚少、不能成篇的,只能暂时搁置起来。为此,有些相当优秀的先贤未被收入其中,实为憾事。工作中,笔者怀着一颗崇敬之心,兢兢业业,谨慎小心,尽其所能地收集资料、研究材料并认真编纂,且反复修改、补充,生怕误读了先贤们,误导了读者们。

本书的编撰原则是:(1)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只写已去世的。(2)尊重历史,用事实说话。(3)详细占有资料,力图对人物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尽可能地掌握其思想精髓。(4)力争较好地展现其精神风貌、为师之道、人格魅力。(5)鉴于资料详略不一,资料丰富的,以传记形式成稿,资料较少的,以小传形式成文。(6)为了避免重复,已收入《当代后稷——中国农业大学名师风采》一书中的先贤们,本书不再录入。(7)人物顺序:学校领导,按任职先后;著名教授,按出生先后;知名校友,按毕业先后。(8)不求全面,但要能够传达一种精神。(9)行文要简练、流畅,兼具史料性和可读性。

编撰工作中,令笔者感动的不仅仅是先贤们的人格、品质、精神和业绩,而且还有很多人予以的关怀、帮助和支持。原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史专家王步峥先生和原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艾荫谦两位老先生欣然应邀担任本书顾问,不辞辛苦,给予编撰工作很多鼓励和好的意见、建议;王步峥先生还应邀担任了书稿的审读工作,严格把关;中国资深规划专家、原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主任、现已离休的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仲威先生认真审稿,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许璇先生的孙子许京骐先生,虞宏正先生的女儿俞建女士,陈漫远先生的女儿陈南竹女士、女婿覃北乔先生,《毛泽东的九嶷山友人乐天宇》一书的作者曾松亭先生等有关人士,以及国家图书馆等单位,在笔者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要么提供资料,要么提供线索,以各种形式给予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真诚地感谢所有为此书尽心尽力的人们。

笔者自知资历尚浅、才疏学薄、水平有限,且因一些客观原因,难免有疏漏、不足与不妥,主编此书,惶悚不安,但受命此任,又不能推卸,恳请读者批评斧正。

刘建平  2015年5月28日

后记

后记

历经年余筹划辛劳,《不曾忘却——中国农业大学先贤风范》终要付梓。本研究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老一辈院士学术思想研究/科技档案收集保管利用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TC010)资助,感谢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和常务副院长段留生教授!选题和出版则得到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汪春林社长及相关编辑的大力协助,感谢他们!

档案与校史馆人手紧、事务杂、责任重,每人都负有具体档案业务,从事校史编研的人手原只有几位老领导和馆内刘建平老师,刘老师曾参与《百年人物》、《农大英烈》、《探索之路》、《当代后稷》等编撰,积累大量宝贵资料和丰富经验。基于此,2014年始遂商定补充完善该资料,将两个校区作为一个整体,出版《不曾忘却——中国农业大学先贤风范》。刘建平、苏雅澄开始牺牲假期和休息日赴有关馆舍补充资料,并投入撰写。关于结构、体例等多次商洽,28位先贤初稿历经半年多时间陆续出来,刘老师完成23篇,苏老师在收集录入档案之余完成5篇,我只作了督促、组织和阅改,但因阅改而通读,颇受教益和鼓舞。须强调,得益于王步峥、艾荫谦先生的全程悉心指导,衷心感谢二老,祝愿他们健康长寿!

始筹划书稿,遵惯例我们计划邀校领导作序或题词。然学校大事多、喜事多,领导繁忙而辛劳,而书稿内容多、跨度大,我们不忍心再给他们增添负担。同时,由于水平时间所限,我们对校史资料的收集整理,难免错漏,亦不宜使可能的质量不高影响领导的英名。文责自负,仅作纪念学校先贤史料罢。当指出,为总结弘扬先贤风范,借鉴有大量研究成果珍藏史料,一并致谢大家,不周处祈望海涵。

2015是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10年,档案与校史馆做好日常工作、布置展览、推进档案数字化,同时做了些许研究,本书和《北京农业大学搬迁史料》即将出版,几篇纪念文稿撰写出来……感谢全馆同仁加班加点的辛劳!感谢社科学报主编孙庆忠教授和常英主任!感谢学校,感谢校领导!祝福学校事业更加辉煌灿烂!

恳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王玉斌

2015年8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