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继《张居正》之后,历经十年古战场考察和史学资料研磨,再写扛鼎之作《大金王朝》,以古鉴今,讲述中国中世纪时期辽、宋、金三国错综复杂的政权更替与外交策略,堪称一部“大三国演义”。
摆脱狭隘民族史观,正视辽宋金大三国风云。
勇者王,庸者亡,娱乐致死,实干兴邦。
古今多少事,无法笑谈,空余唏嘘。
| 书名 | 大金王朝(第1卷北方的王者)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熊召政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继《张居正》之后,历经十年古战场考察和史学资料研磨,再写扛鼎之作《大金王朝》,以古鉴今,讲述中国中世纪时期辽、宋、金三国错综复杂的政权更替与外交策略,堪称一部“大三国演义”。 摆脱狭隘民族史观,正视辽宋金大三国风云。 勇者王,庸者亡,娱乐致死,实干兴邦。 古今多少事,无法笑谈,空余唏嘘。 内容推荐 《大金王朝》第一卷名为“北方的王者”,还原了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一举攻克辽国燕京、辽宋金三国外交斡旋的历史细节,感惜痛心宋辽的奢糜误国。 当时的辽国是称雄中国北方两个多世纪的帝国,但因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放荡荒淫耽于享乐,朝政迅速糜烂,人心涣散危机四伏;北宋则因失去燕云十六州而沦为自秦以后的所有王朝中版图最小的国家,不知行将娱乐致死;金国成立后仅用八年时间,就攻克了辽国四京,向最后的燕京进发,天祚帝逃亡夹山。“青楼天子”宋徽宗梦想联金抗辽收复燕云,但最大的梦想还是不问政事一心过“文艺青年”的生活;辽国“大乔”萧德妃在皇帝外逃无人继位时变身“铁娘子”;燕京“四大天王”肖斡、耶律大石、郭药师与张觉,四人有两个叛变…… 北宋对金不愿兑现承诺的燕云十六州是抢还是让?辽国旧臣是降金还是降宋?在这个重大的历史拐点上,作者熊召政以翔实的历史细节描写分析出“大三国”时代的时代病,在传统的游牧文明击败农耕文明的历史结论之上,总结出令人“细思恐极”的政权更替的终极原因——娱乐致死。 目录 第一章 巡关 第二章 定计 第三章 夜攻 第四章 祈神 第五章 谋者 第六章 绝路 第七章 暗渡 第八章 哗变 第九章 鬼鱼 第十章 出征 第十一章 火攻 第十二章 天兵 第十三章 亡国 第十四章 魂魈 第十五章 降金 第十六章 入辽 第十七章 封相 第十八章 请功 第十九章 献印 第二十章 掎角 第二十一章 入宋 第二十二章 王者 第二十三章 朝会 第二十四章 玄机 第二十五章 密盟 第二十六章 府宴 第二十七章 寻帝 第二十八章 咒判 第二十九章 释嫌 第三十章 失助 第三十一章 交割 第三十二章 底牌 第三十三章 策反 第三十四章 灵签 第三十五章 复叛 第三十六章 殉节 试读章节 第七章 暗渡 完颜娄石尽管预计到了攀爬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但眼下碰到的障碍,却仍然让他始料不及。二虎跟着他向上攀爬了大约有三十来丈高。其中艰难自不必说。爬到大约二十余丈的时候,他们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处可容纳十来个人的窄小的平台,石隙中还生长着一棵海碗粗的歪脖树。娄石将背着的麻绳取下,抓起绳头甩向树上,却没想到这树上有一个老鸦巢,此时受了惊扰,宿在巢中的两只老鸦扑翅儿飞起,哀鸣着朝居庸关的方向飞去。娄石心中一惊,对二虎说:“不好,居庸关的辽军听到这半夜传出的鸟叫,肯定会警觉。咱们还得尽快到达鹰嘴峰。”说话间,两人已拴好麻绳,扔向沟底,等候在那里的朵颜看到绳头,就会立即组织士兵开始攀登。 肩上的一大捆麻绳卸下之后,娄石的背心发凉,禁不住打了一个寒噤。夜色如漆,二虎虽然看不到娄石的表情,但他感觉得到娄石的寒冷,他麻利地脱下羊皮背心,递给娄石说:“将军,请你穿上背心。” 娄石推了推二虎从黑暗中伸过来的手,说:“我不冷,你快穿上!” 两人继续向上攀爬,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了,一块伸出来的岩石阻挡了攀爬的道路,这块岩石宽约十数丈,且向前突出两三丈远,仿佛是一道帽檐儿。不要说是人,就是飞鸟也难以翻越。通过摸索和过去攀岩的经验,娄石明白他们走到了一条绝路上。但他不甘心就此失败,他用手抚摸着嶙峋的峭壁,发现了一棵枯草,他用手指头探下去,抠了抠草根,发现草根扎在一条细长的裂缝里。这条裂缝向他左手的方向倾斜,他顺着这条裂缝艰难地挪动,大约几尺远,他发现了另一棵草,他判断这条裂缝是雨水冲刷出来的细小的岩沟,既然能长草,必定也能长树。他让二虎跟着他,顺着裂缝的方向横着自西北向东南的方向一寸一寸地挪动。 如果是在白天,人们会看到娄石与二虎两人几乎是悬吊在千仞绝壁上。他们挪动的地方陡到没有任何一块地方可以搁下一只完整的脚,他们只能一步步试探着把脚搁在稍稍凸起的石棱上,更多的地方只能搁下脚尖。由于整个脚掌无法落地,脚劲就无法用上。娄石只得将匕首插进岩隙,常常只能用一只手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就这样艰难地挪动,大约过了半个时辰,他们挪动了十来丈远。这时候凛冽的北风略停,密集的雪花也稀疏了一些。娄石好不容易探到了一块稍稍平整的石头,而恰好石头顶上又有一棵从岩隙里生出的小栗树。娄石一只手抓住栗树,小心翼翼地用脚扫清石头上的积雪,这样他就站稳了,可以稍稍松一口气。稳了稳神,借助白雪的反光,他看到脚下的石头原来是一个长方形的石棱,而上面的小栗树也不止一棵,他不由得惊喜。他招呼二虎攀过去,两人都手抓着小栗树,站在石棱上稍事休息。 尽管是零下十几度的天气,二虎身上仍是热气腾腾的,他抹了抹额头上的汗珠子,问娄石:“大将军,你当年随阿骨打皇帝到库页岛逮海东青,有这么陡的山崖吗?” “哪会有这么陡。”娄石笑道,“海东青虽然喜欢在绝壁上垒窝,但它不会选择这么寒冷的北坡。” “这么说,大将军攀这道军都山的峭壁,也是……” “也是什么?” 见二虎打住话头,娄石追问。二虎本想打个比方,觉得不妥,故不往下说了,见娄石追问,只得笑着说:“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遭儿。” “是头一遭儿。”娄石也笑了笑,他取下挂在腰间的牛皮囊,里面装的是驱寒用的烧酒,他拧开塞子灌了一口,又问,“二虎,听到什么响动了吗?” 二虎侧耳听了听,说:“峭壁下面有人说话,后面的人快爬上来了。” “是啊,我们还得抓紧。”娄石说着,又挪步向前,才走了不到一丈远,忽觉得头上的寒气直往下灌,抬头一看,一直盖在头顶的那道“帽檐儿”忽地就不见了。 娄石兴奋地说:“二虎,加把劲,最难的这道坎咱们已经过了。” 二虎紧跟着,凑兴儿回答:“跟着大将军,鬼门关也不怕。” 话音未落,忽见娄石停住了脚步,二虎问:“大将军,怎么啦?” 娄石说:“路到尽头了,前面是一道深渊。” “啊?” 二虎有些焦急,也有些泄气。 娄石听到峭壁底下的骚动声越来越大了,他知道部队顺着他扔下的绳子正奋力攀缘上来。此时已差不多五更天气了,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咱们退回去?” “退回去死路一条。”娄石说着,朝头顶上看了看,问二虎,“你看看,咱们头顶上头,是不是有一棵树?” 五更天气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幸好此处开阔,积雪的反光虽然微弱,但周遭十几米远近的地方朦朦胧胧地也能看个大致,二虎睁大眼睛朝上看,答道:“有一蓬黑乎乎的东西,像是树。” “咱们能攀到那一棵树,再往上找路。” “是,我先上。” 二虎说着,又从腰间掏出匕首,娄石制止了他,说:“我已经摸过了,树下头是一块冰坂,爬不上去的。” “那怎么办?” “我估摸着这树不太高,咱们俩搭个人梯,兴许能够着。来,你蹲下。” “不,大将军,让我上!” “你是个车轴汉子,有劲儿,但矮了点,还是让我上吧。来,把你肩上的绳子给我。” 二虎不情愿地卸下绳子递给娄石,然后选了个可以站稳的位置蹲了下来。 娄石背好麻绳,口含匕首,结结实实踩到二虎的肩头上。 这种贴壁人梯,站在窄仅盈寸的石棱上,上无依附,下临无底,何况又是在冰坂上,哪怕有万分之一的不慎,两人也会跌落谷底粉身碎骨。娄石与二虎都知道他们所处的环境与面临的困难。所以,两人都十二分的小心。二虎尽量把身体的重心往外挪,这样就能给娄石多一点倾斜,而娄石也在上攀的过程中尽可能屏神敛气,避免动作过大,让二虎产生摇晃。就这样,二虎极其缓慢地一寸一寸往上站,娄石双手贴着冰坂往上伸展,他甚至连仰头看一下都不敢,生怕稍稍的失重就会带来灭顶之灾。 一寸又一寸,向上,拱起…… 一寸又一寸,向上,向上……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二虎终于完全站直了,娄石的双手也终于摸到了一条裸露在岩石上的树根。因为紧张,也因为肩头上的重量,二虎已经气喘吁吁。娄石听到他沉重的呼吸,知道他不但消耗了巨大的体力,同时心里头又过分地紧张,于是安慰道:“二虎,天无绝人之路,我已抓到树根了。” 二虎本想回答,谁知一张口竟灌了满嘴的北风,不由得打起嗝来。 P51-53 序言 无论是从地理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北部的燕山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山脉。虽然它只是太行山脉的一个分支,但它自西向东逶迤起伏的万千峰头,在遥远的古代,却隔开了两种文明形态。山的内侧居住着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外侧是游牧民族的家园。漫长的历史中,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诸如匈奴、丁零、柔然、东胡、乌桓、鲜卑、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一次次越过燕山,劫掠内地。最初的民族战争并非为控制国家政权而展开,只是游牧民族为掠夺中原丰饶的生活资料进行的争斗。这种几乎在公元前几个世纪就已开始的资源争夺战,其间歇性的杀戮与对峙,既给中国历史染上了血腥,也给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提供了种种可能。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开始构筑抵御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万里长城。西起八达岭,东至山海关的燕山山脉,沿着山脊构筑的长城,是万里长城中最坚固也是最险要的一段。 在冷兵器时代,构筑长城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不失为明智之举。汉唐时代,中央政府的确依赖长城一次次挫败边鄙民族的入侵。设想一下,当被汉人称为胡骑与虏尘的军队从草原或沙漠上席卷而来时,长城上绵延不绝的烽火台依次升起狼烟示警,守御在石堡与垛碟后的官军闻风而动,顷刻间就备好了箭矢,架起了弓弩。扼守要冲居高临下的防御战打起来相对轻松。如果不是士兵们的斗志涣散,或者朝廷的气数已尽导致弃守,战争一开始,攻防两方的胜败就几乎已经决定。入夜,赢得胜利的官军通常都会在箭楼前唱歌饮酒来表达兴奋,而失败的一方却只能在旷野上,倚着马肚子吹响筚篥,那呜咽凄怆的乐音,似乎在抚慰那些已经离队而去的牺牲者的亡灵。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在长城内外的军事斗争中发展与轮回。正因为有这一道长城,中原的农耕文明才能得以持续发展。沃土上的收成以及富饶的物产让人民安居乐业,让诗人们逞其才智吟风弄月,让和尚与道士们能够在暮鼓晨钟中从容地修持与布道……但是,在公元10世纪40年代,这一切却因盛唐的崩溃而发生了逆转。 公元936年,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朝廷的权力倾轧中拥兵自立,为寻求契丹人的支持,石敬瑭开出了割让燕云十六州的条件。在契丹军队的帮助下,石敬瑭灭掉了后唐,建立了后晋小朝廷,两年以后,石敬瑭按约定将燕云十六州献给了契丹。 燕云十六州是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犬牙交错的地区,失去了它,不但失去了长城,同时也失去了保护中原的屏障。契丹人建立的辽国拥有了它,便拥有了觊觎中原的桥头堡,同时也获得这一地区农耕经济所提供的充足粮食与物资。但是,稍后建立的赵宋王朝,即我们文化心理上所认同的中央政权,却因失去了燕山与长城的拱卫而陷入被动。自秦以后的所有王朝中,没有比宋朝更小的国家版图,更没有比它更糟糕的国防,这情形犹如一个人头上始终悬着一只沸腾的汤锅。 赵宋立国之初,无论是皇帝还是臣民,均保持着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雄心,但随着岁月的推移,这种雄心越来越淡薄。到了徽宗赵佶时代,文恬武嬉穷奢极侈已成为官场的常态。娱乐化社会的众生相,几乎乏善可陈。与此同时,宋朝北边的辽国,也在天祚帝的统治下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用醉生梦死来形容这两个国家君臣的生活状态一点也不过分。大凡一个国家建立之后,承平日久,若没有文化的更新或中兴明主的出现,这个国家便会丧失忧患,继而丧失产生英雄的土壤。历史永远会选择能够推动它前进的人。当宋辽两国进入其政治的暮年时,女真人在松花江畔建立了金国,从一开始,它就承担了辽、宋两国掘墓人的角色,大金国成立六年后,辽国灭亡,八年后,北宋的都城汴京也被其攻陷。 这部长篇小说,便是着力于重现这段历史。如果说《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东汉末年的魏、蜀、吴小三国争雄的历史,那么,读者现在读到的,便是中国中世纪宋、辽、金大三国争霸的故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