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暨,据宣统年间的《诸暨县志》卷十七的《风俗》载:“五十五都东山纸绘徐神庙,每岁元宵前后赛夜会,汤村、全堂、阮村、毛家、东山俱演神戏,俱有龙灯……妇女聚观,挤挤离离,巷头村尾无空隙处,而瑰宝古玩,灯海灯山。昆曲越腔,则以汤村为最。自辛壬燹余,灯事阑珊,什不存一矣。”
节令戏也有与神道相关的,如春社、秋社的演戏,《嘉庆山阴县志》记载道:“社日,乡有社祭,必演戏以祀土谷神。”又如花朝节的演戏,按绍兴民间的说法,二月初二是百花的生日,这一天是“小花朝节”,二月十二日是“大花朝节”,绍兴城郊西廓门外有花神庙,则须演戏以祀花神。
七月十五中元节,照例须演目连戏。目连戏是由专门的目连班以调腔的唱腔音乐搬演《目连救母》戏文。目连班的成员大多为农民、渔民及手工业者,应时演戏,平时务农,是一种半职业性质的班社。大约因为目连班不多,所以绍兴农村演目连戏不限定在中元节,一般四五月份就开始陆续演出了,如《诸暨县志》说:“六月二十三日,县城城隍庙、枫桥紫阳宫等处,皆雇名优演目连故事三昼夜,丰都鬼役,刀山地狱,穷形变相,如展阎立本画图。”大约也是因为目连班不多,所以绍兴乱弹班也参与到中元节的演剧活动中。不过,绍兴乱弹班一般不演《目连救母》戏文,而是演出一种叫作“平安大(音du6)戏”的戏。“平安大戏”是一些绍兴乱弹通常演出的剧作,略微变动剧中情节,以插人几个目连戏中观众所熟知的、出现鬼魂的折子及某些宗教“仪式”,如《男吊》《女吊》《调无常》及“起殇”“施食”“烧大牌”等。
可作为“平安大戏”演出的绍兴乱弹剧作,一般是一些以家庭纠葛为题材的戏,譬如《两重恩》《倭袍》《双合桃》《龙凤锁》等。如以《倭袍》这本戏来作为“平安大戏”,开场就先要“起殇”,到荒郊野外去召集孤魂野鬼来台下予以超度,又怕它们作祟,因此又要出黄灵官镇台;当戏演到王文与刁刘氏私通后,王文的妻子徐氏的戏,就临时改成上吊自尽,于是插入《男吊》和《女吊》;在刁南楼吃了有砒霜的馒头,毒发身亡时,又要开丧超度,插入“施食”(超度饿鬼);当刁刘氏、王文因毒死刁南楼案发,即将典刑时,勾魂使者无常出场,即插入《调无常》;全剧演完后,还要“烧大牌”。绍兴的民间风俗,认为这种“平安大戏”与目连戏一样,也有保佑地方平安的“功能”。
祠堂戏是祭祖时演的戏。绍兴的大姓望族,常建有宗族祠堂,以祭祀族人的共同祖先。祠堂置有专供祠堂祭祀活动经费的产业,由族中各房轮流值年,负责筹办一年的祭祀活动。讲究的祠堂内亦筑有戏台,如诸暨边村祠堂的清代戏台,建筑十分精致美观。祠堂每年祭祖,照例要演戏,称为“年规戏”,通常在秋后举行。 事务戏,如当事人因违犯“山林禁例”等民规乡约而被处以出资请戏班演的“罚戏”,纠纷双方通过调解和好的“和事戏”,同业会馆商业活动中所演的“行会戏”,等等。
P12-14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衰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绍剧是浙江省三大剧种之一,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芳编著的《绍剧史话/中国史话》从戏曲史的角度,对绍剧的起源与从业者、剧作与变革、角色与演艺、唱腔与音乐、服饰与砌末、传承与发展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全书结构合理,脉络清晰,文笔流畅。
绍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又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起源于上虞县(现为绍兴上虞区),流行于绍兴、慈溪、余姚、萧山及其他浙沪一带。绍剧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拥有400多个剧目。绍剧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悟空戏独树一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黄芳编著的《绍剧史话/中国史话》系统全面介绍了绍剧的戏剧史以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