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隶属于华中师范大学的一所省级示范小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6月,占地12,184平方米,现有33个教学班,学生近2000人,教职工90多人。
学校秉承“阳光教育”的办学理念,旨在让教育跳出“灰色”,走向“阳光”,用阳光之心培育出健康快乐、合群乐学的阳光之人。大量媒体报道了学校“阳光教育”的办学理念及其实施方案。学校不仅努力加强阳光校园文化建设,而且打造了一支阳光教师团队。
沈爱华主编的《爱已刻在岁月里--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成长随想录》为庆祝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建校60周年而组织编写的教职工回忆散文集。
沈爱华主编的《爱已刻在岁月里--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成长随想录》共收录七十余位学校领导及普通教职工的回忆文章,感情真挚,文笔优美,内容涉及教学、管理、科研等多个方面,是整个学校发展历程的缩影,更是华中师大附小教师队伍业务水平与职业素养的整体展示。教师们作为华中师大附小发展历史的创造者与见证者,他们或以讲故事的方式,或以随笔的方式,回顾了自己在华中师大附小的工作岁月,字里行间无不展现出教师们的教育智慧、爱校爱生情感、积极向上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与情怀。
我们记忆中的华中师大附小
我们俩是1971年1月调入华中师大附小的,一直在此工作到退休。20多年的时间里华中师大附小发展得很快,进步很大。现在我们回忆当时的情景仍感无比亲切欣慰!
1971年华中师大附小北门前面是一大片种有水杉的水塘,中间一条塘埂通向校门。校舍是两栋平房和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除教室和办公室外,没任何学生的活动室。上下课的铃声是由挂在树上的一段锈铁轨敲出来的。三栋房之间的空地就是操场。整个校区面积不大,硬件较差,从外表看跟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相差无几。
进校工作后,我们对华中师大附小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学校于1958年创办后,在华中师大校领导的关心、华中师大教育系教师的指导、华中师大附小校长韩秀英(工农干部)的直接领导下,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办学。我们来校时华中师大附小校风很好。领导以身作则、带头苦干,教师教书育人、互帮互学,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领导关心教师,教师爱护学生。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处理得很好。我们来后很受教育,很快就融入这个集体。
20世纪70年代的华中师大附小紧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还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学解放军。当时华中师大附小办有小工厂,是学生学工的课堂。学校周围的小实验田种有棉花、红薯等植物,是学生学农的场地,教师还经常带学生到农村帮农民收割农作物。学校聘请解放军做校外辅导员,每年带高年级学生到青少年宫走“红军路”;还请红星村的老红军给学生做忆苦思甜的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些活动使学生受益匪浅。我们认为现代教育也应用一些类似的元素来教育学生。
由于学校教学工作扎实,与家长配合密切,注重辅导成绩较差的学生,因此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好、素质较高。在区、市各类学生学习比赛(集体或个人)中,我们学校都名列前茅,经常得到领导表扬。因此,华中师大附小在武昌区甚至武汉市便小有名气了。外面学校的教师纷纷要求来华中师大附小听课学习。为满足这一要求,学校经常举办公开课,有时一周就好多节。为了上好对外公开课,同年级的教师总是共同研究,精心准备。上课时教室都是满座的,有时教室外面也站满了听课的人,很是壮观!公开课后教师认真总结。公开课更加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随着华中师大附小名声的提升,到华中师大附小读书的孩子也越来越多,附近的单位都要求送子弟到华中师大附小就读。所以华中师大附小校舍必须扩建,教师也要增加。1978年10月,华中师大附小派人到北京参观学习,其中就包括了解那里的校舍建设情况。他们回校汇报后,经校领导研究决定,为华中师大附小建了一栋四层的教学楼。校舍扩大了,教学活动场地增加了,除了各班上课教室外,还有少先队活动室、音乐教室、英语教室、自然课教室等等。教室宽大、亮堂,课桌椅全部翻新。旧铁轨钟被撤除了,安装了电铃。没有了水塘,操场扩大了。
学校要前进、要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很重要。韩秀英校长离休后,1984年孙年春继任校长时,教师人数少,青年教师少,教师负担很重,必须补充师资。为了选年轻教师,华中师大附小组织教工直接到师范学校选优秀毕业生。我们拿着介绍信先后去了武汉第二师范学院、黄石大冶师范学校以及武昌、汉川、荆州、仙桃等地的师范学校。为了选到真正优秀的毕业生,我们除拿组织介绍信外还尽量找关系再前往。如到黄石大冶师范学校,我们认识黄石教育局胡局长,他亲自陪我们去学校,向学校说明来意后,学校二话不说,将优秀毕业生分配给我们。到武昌、汉川师范学校时我们还对被推荐的学生进行演讲、书法、弹唱、答辩等多方面的考查。另外,我们还从华中师大教师的家属中选调了几位在岗的比较优秀的小学教师。在1985年和1986年前后华中师大附小共增加了十几位教师。教师队伍扩大了,也更年轻、更有活力了。
华中师大附小教师在业务上力争向上,要求有成果。教师在政治上也要求进步,争取入党的同志不少,有的同志向党组织提交人党申请书20多年。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左”的影响,组织发展工作进展很慢,致使长期申请入党并具备入党条件的同志不能被组织吸收,从学校创办到1979年只发展了3个党员,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1984年以来党支部贯彻执行中组部关于解决优秀知识分子入党难的指示精神,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到1988年党支部共吸收了10位教师入党,使得华中师大附小教师队伍更加坚强有力。
教师人数的增加、党员队伍的扩大为华中师大附小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保证,也为今后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1-2
爱已刻在了岁月里
在这个下着小雨的初夏早晨,天凉爽,心清静。再一次读着我们老师们写的随笔,我心间流露出这样的感慨——爱已刻在了岁月里,生命如此温暖。
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充满爱意的职业。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刻起,教师就带着爱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起初是一腔热血般的爱意,是只想付出、不图回报的纯粹的爱意,是宁可委屈自己也要以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的善良的爱意。
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教师的职业生命开始变得厚重了。他们曾碰到过难以管教的调皮的学生,曾遇到过学习困难、成绩不佳的学生,曾收获过教育生涯中些许的失落和成功的乐趣。于是,他们的爱更醇厚,他们变得更从容,也更有暖意。
从老师们的随笔中,我看到了他们在华中师大附小这些年成长、成熟、成功的职业发展轨迹;也看到了他们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学校,奉献给学生的无悔人生;还看到了一幅幅以爱为底色,用智慧与心血画出的美好的教育画卷。
爱已刻在了岁月里!读着这些随笔,你能感觉到那些逝去的青春气息又迎面扑来。你能感觉到每位老师都有一种成功的渴望,为自己、为学校、为这心中的信念!
爱已刻在了岁月里!读着这些从心间流淌出来的文字,你能感到他们这些年来倾心的付出、耐心的期待和舒心的喜悦。
爱已刻在了岁月里!那些宽容、赏识、鼓励、批评、陪伴、不舍、牵挂、信任,凝成了教育的智慧,积淀在华中师大附小的历史里。
我突然想到几句话:时间之所以珍贵,并非寻常光阴的积淀,而在于自始至终不忘初心的锤炼,忠于匠心的雕琢,不改痴心的热爱。是的,唯有爱与责任,才是教育永恒的源泉。
华中师大附属小学即将搬迁至新校区,同时也将迎来它的60周年校庆,学校发展将掀开崭新的一页。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节点,我们有必要对这所品牌学校的历史,进行回顾、梳理、总结和提炼。在收集、整理学校档案的同时,我们意识到学校的教师正是这段历史的创造者与见证者。他们的亲身经历正是学校最鲜活的历史,最能反映出这所学校的内涵。于是,我们请教师们讲故事、写随笔,回顾自己在华中师大附小的工作岁月。
整整一个暑期,教师们满怀对华中师大附小深厚的感情提笔畅想,文思泉涌。华中师大附小的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都自然流露于教师们笔端。退休的老校长、老教师也积极参与,曾在华中师大附小工作过的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教授在阅读完初稿后,为本书写了序言,用文字和教师交流,让教师们深受感动和鼓舞。教师们也多次修改,几易其稿,甚是认真。
教师们的随笔或长或短,都真实地反映了华中师大附小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教师们讲述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字里行间看到华中师大附小教师不断进取的专业发展之路,感受到他们不断丰盈的职业生活之美,还能感受到华中师大附小教师群体在铸就这所品牌学校中所奉献的智慧、倾注的情感和收获的荣耀。正是这些,积淀了华中师大附小阳光、博雅、卓越的学校文化。
历史不应该忘记曾经的拓荒者。谨将教师的随笔集结成《爱已刻在岁月里——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成长随想录》一书,感谢为华中师大附小书写过历史的人们。
特别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支持华中师大附属小学发展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