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闹归玩闹,顾非和政阳的嘴还是实的,到底没把她那点心思漏出去,特别政阳还是张洛的好友。
上体育课的人陆陆续续回来了。门口跑进一个风风火火的身影,跃到讲台上:“谁没上体育课?”
台下没人应他。这伙逃课的,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体育老师也没办法。高二下学期的学生,半只脚踏进高三,你唬人家去上不入高考科目的课吗?不过要让他们为高三打个身体基础罢了。至于真正实践了多少,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钟济没法儿,挠挠头下了台。他挤到顾非的桌前:“欺,你被老师抓到了。”
“为什么?”
“老师问班长在哪儿啊,那班长不是不在嘛。”
“哦。”顾非不以为然地扭过头,“不管他了。”
钟济讨了个没趣,三两步又蹭到张洛身旁,手臂钳住对方的脖子。
“说啊!怎么不来上课?!”
“放手放手!”说着,张洛却上手把钟济的脖子扳下来,两人互不相让,斗得可狠。政阳见了,说老袁一会儿上来,两人才松了气儿。“别老盯着学习了,过几个星期篮球赛你上上心!”
张洛叹气:“别老想着篮球赛了,下周期中考你上上心!”
“你别损我,没用!”
“没损你,你看。”张洛努努嘴,顾非课间也没闲着,正归纳错题,“你觉得我能放松吗?”
钟济看了会儿,好学生问的明争暗斗从来关不着他,他也从来是个将学习高高挂起的人。唯独见着顾非,他有种紧迫感。倒不是说她过分权威,要赶着他跑;而是说,他再不努力,就像要够不上她了。当然现实中轮不上他来思考这个问题,她有旗鼓相当的对手。钟济半真半假地捶张洛一拳,趁袁平进门的时机,赶回他的座位去了。
袁平是十九班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青春期的孩子不好管,文科班尚可忍受,毕竟女孩儿多,懂事得早。但十九班不是善茬,上学期闹出的事儿在年级仍有余威。
十九班是袁平教的第一个班,初来担重任,扛了班主任的活儿,袁老师一路走得艰辛。他是个最好开玩笑的人。并不是说他的性格有多软弱——相反,他犟得很。刚毕业的老师,有满腔热情,却少教学经验。高二的第一学期,他教的两个班,数学成绩在年级里排倒数。抓来个同学问“为什么”,答“袁老师教的课我们听不懂啊!数学课上随随便便就‘易证’,这哪儿‘易证’了?!还有他乱编的‘一步到位法’,我又不是数学系毕业的,哪里知道要怎么‘一步到位’?!”
袁老师也很委屈:“平时上课我问你们‘听懂了没’,张洛、顾非这些同学一点头,你们也跟着点头,那我为什么不省略步骤呢?”
被询问的同学有口难言。课堂上,老师用殷切的眼神盯着你问“懂了吗”,难道你有勇气说“我不懂”吗?再看看周围的同学,一个个学得倍儿认真,练习册上抄满了笔记,对这道题已是成竹在胸。这种情况下,你有脸说“我不懂”吗?识时务者,自然大点其头,收下老师嘉许的微笑,抄下黑板上天书一般的解题过程,下课再慢慢啃吧。
P4-6
张闻昕同学从小喜好写作,看到她的有关作品,知道她小学时的文章就写得相当出色,小学就有作品发表。最近蒙友人送来她的近作《问青春》,想不到她大二学生,这么有毅力完成一部长篇小说,而且十分出色,可喜可贺。这部小说十分真切地反映当下新一代少年人的精神风貌,在那温热潮湿的南方广州城里一群高中生正在天真活泼地学习生活。小说写得那么真切的是高中的社团文体活动,孩子们的天真烂漫;高三紧张压抑的冲刺,也着实让少男少女们紧张兮兮;满地散乱的试卷和对教室的悲喜夹杂的情感,竟然足以让这群少年去慨叹青春落日。小说涉及的生活面向还是十分宽广,以小见大的笔法也颇为让人惊异。当然,所有的青春写作都有自传性质,这部作品也不例外,关键是能做到真实、真切、真挚。闻昕同学做得不错,她的起点很值得依赖,前途亦值得期待。
这部小说其实有很多的思考,虽然还显稚拙,但却是-真诚而发自内心。在全社会对应试教育高度重视的背景下,追求理想和抉择未来,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充满了挣扎与痛苦。每一个处于花季雨季的美丽心灵,都在努力寻找自我身份认同和承担家庭责任,感受到友情的敏感,爱情的萌动,同性异性间模糊的情愫。这些思考始终贯穿全文,承载起整个富有重量的文本。作者深切关注正在成长并即将走入社会的独生y-女,尤其是在十八岁稚嫩与成熟转换的年纪。他们往往被给予了整个家庭的呵护与厚望,这种束缚也注定他们对个体的认知和突破更加剧烈。独生子女作为特定环境、特定历史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应是我们社会着力关注并予以更多理解的群体。“偶像效应”“他们是否活得过于少年老成?”小说提出的这一系列思考,是青少年自身的困惑与无奈,也是对社会的警醒和呼求。
小说细腻的笔法引人注目。既有一位长者的冷静,点醒少年们应该在正当的时候意识到青春的美貌;也有一个孩子的敏感,抓住他们费尽心思隐藏的心理。其中诸多心理和细节描写尤为突出:如一段对“酸”和“痛”的对比,在铺陈比喻中带来变换的体验感,很难想到这竟是出自一位尚在高校求学的小女孩之手。
作者能抓到生活的那些有意义的时刻,写出真实的生活感受,将充满活力的青春语言反复打磨,使其超越一般生活化语言的琐碎幼稚,焕发一种超出同龄人的理性思考与回望。对纯真感情的珍视,对多彩青春的思索,对人生哲学的初探,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常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叮咚清泠,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通达。如文中几处提到的奋争与突破,每一个渺小的个体都可以冲击伟大与壮阔,每一幅宏大的场景也可能在狭小的空间里急速落幕,少年们的青春随着高考暂告一段落,但我想作者的思绪和写作的热情必会随丰富的生活而涌动,叙述出更多细腻动人的故事。相信小闻昕从这部作品开始,会在文学的路上走得很好,走得很远!期望青春的太阳永远美丽蓬勃!
(作者系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张闻昕著的《问青春》是一部长篇小说。叙述着南方一群高中学生的成长故事,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想象,对高考的奋斗与挑战,对懵懂爱情的好奇与羞涩,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真实地还原了十六七岁青春正当时的生动与鲜活。可贵的是在细节上,比如对话,场景等准确地把握住了同龄人特点和地域特色,可谓是同代人写同代人,青春年华,阳光灿烂。
同代人写同代人的故事,当下最鲜活的城市高中生活,95后高中生0度平视和细致入微的描摹。
无论你才满二十,或刚刚跨越三十,或许都可以从这部小说中,看到当年孜孜求学奋战高考,同时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思考的自己。
张闻昕著的《问青春》里,给人印象深刻的,正是那些孩子们之间、他们和成人之间生气勃勃的对话,“问”青春,也是“问”世界,这没有什么现成的答案,这甚至也不会有答案,问答的过程也正如小说所写,充满了误解、坎坷和伤痛,但是,正在这生气勃勃的探问中,青春成为了向着更广大世界的探索和成长,也充满了欢欣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