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源天下名
湖南,因自古就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名句,故有“芙蓉国”之美誉。自唐代宗广德二年在衡州置湖南观察使开始,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史上便有了“湖南”之名;五代十国时期建立楚国,国都为长沙。近代以来,形成了“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的传统,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和“湘人不倒,华夏不倾”。
湖南人聪明果决,敢任大事,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有人曾说:“如果没有湘籍人士,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中国现代史便无从下笔。”从清朝以来,有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等人;现代以来,有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粟裕、陈赓、陶铸、王震、宋任穷、胡耀邦等人;现代文化名士有齐白石、沈从文、田汉、丁玲、周立波、张天翼等人。这一茬又一茬的人才群体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舞台上扮演了各自的角色,湖南可谓“灿若群星,辉映神州”。
隶属湖南省的桃源县,历来被誉为“世外仙境”。此地名,皆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作的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散文《桃花源记》而传扬于世,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其山水之秀,其田园之广,其诗词之丰,举世闻名。
西汉时,桃源县为武陵郡临沅县的一部分,自公元963年(宋太祖干德元年)之后,桃源独立成县。其地域内生活的99%是汉族,还有苗族、回族、维吾尔族、土家族、满族、侗族、壮族、瑶族等13个民族,在这块“仙源乐土”上和睦相处,繁衍生息,世代相传。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常德市西南部,地处沅水中下游。县域东西宽约75千米,南北长约118千米,面积为4441平方千米,在湖南省各县(市)中居第4位。在所属的区域地貌中,河湖冲积平原占13.4%,低丘岗山地占49.3%,丘陵山地占36.0%。在这块到处是稻谷、翠竹、桑蚕、山林的天地间,不仅风景优美,物华天宝,更是人才荟萃,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后,孕育出了一大批知名人物和社会贤达。
桃源这个地方,在近现代以来,产生了很多著名人士:中国民主宪政之父、国民党代理理事长的宋教仁;同盟会元老、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代理中央宣传部长、立法院代理院长的覃振;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国民党二级上将刘戡。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斗争中,桃源曾先后涌现出了许多著名人物:红四军秘书长陈协平,中国第一位经济学博士、上海中央分局宣传部长董维键,原新四军第一师政委、苏中军区政委刘炎,原西藏军区副政委、中共西藏自治区委书记王其梅,原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第一任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副署长、政务院副秘书长兼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张唯一,我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孟少农,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农业专家、著名劳动模范李光庆,饮誉世界的语言学家和辞书专家王同亿,以及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和丁玲等。
在桃源璀璨的群星之中,还有一位为中国的飞航导弹事业奉献了一生的飞航武器系统总体设计专家,他就是飞航事业的优秀组织者、卓越领导者和杰出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航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姚绍福。
2.祈福顺一生
位于桃源县城西北部的黄甲铺乡,境内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背倚群山,苍松翠竹,丘陵起伏,遍布山峪和小盆地,土壤肥沃,盛产稻谷、苎麻、柑橘等,属于富庶地带。全乡下属15个行政村,总人口在一两万人之间,姚家世代耕作、生活的铁甲村就是其中的一个不大的村落。
1932年,亦即民国21年,林森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任行政院院长,蒋介石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对于民国来说,正值内忧外患之时,中国经济更是萎靡不振,金融和工商业动荡,农村哀鸿遍野。虽然是兵荒马乱的军阀混战时期,桃源这个山水相间的一隅,正如陶渊明词中描述的那样“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鸡犬相闻,倒也显得自然安宁。P2-4
在姚绍福院士逝世14周年和诞辰83周年之际,承蒙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编委会和三院分卷编委会的信任,第一作者曲臣和第二作者徐春雁承担了《姚绍福院士传记》的采写和编著重任。
曲臣作为本传记主执笔人,从2015年5月底接到撰写任务后至12月中旬,承担了采写编撰和全书的梳理统稿工作,并负责了对各章节内容的全面修订、核实补充、完善润色,以及本书辅助性文稿撰写工作。徐春雁承担了部分内容的素材收集工作。期间的几个月里,作者四易其稿,最终以17万多字的规模落笔结稿。
第一稿是8月25日前,两位作者各自完成素材初稿内容(合计近1O万字),由《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编委会和三院分卷编委会进行初审。
第二稿是9月15日至10月8日,由《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编委会和三院分卷编委会研究,明确曲臣由原来的第二作者调整为第一作者,负责全书的统稿。第一作者初步完成了全书统一梳理、修订和补充工作(合计13万字)。
第三稿是10月22日至11月17日。《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编委会和三院分卷编委会于10月22日组织了对全书的评审,会后组织了院级保密审查。根据这次评审会和院级保密审查意见,第一作者再次深入做了补充性采访和相关史实的核实、增补了新的章节、完善了重要内容、做了脱密处理、做了文字精修等工作(合计16万字)后,上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有关部门进行保密审查和综合性审核,同时三院组织部分专家审核了新增章节和有关修改内容,直至12月17日各方面反馈了审核意见。
第四稿是12月18日至12月23日,结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和三院部分专家提出的审核意见,第一作者再次对全书做了系统的进一步修订完善工作,最终形成了17.5万字的文稿。
在编撰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了大量有关姚绍福工作和生活的照片,为编辑此书提供了150幅照片。
面对这项繁重的任务,作为作者既感到十分荣幸,也感到时间短、采写量大、传主不在世而信息源短缺、责任重的压力。
所庆幸的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中国宇航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分卷编委会和三院党委书记于世元给予作者以巨大支持,院办、院党群工作部、院情报所、院总体部、院行政部等部门给予鼎力协助,各位受访者无私地提供了姚绍福生前的大量信息素材,才使得我们作者能变压力为动力,做了大量采访和研究工作,只争朝夕,奋笔疾书,终于不辱使命,在时间如此之短的情况下,保证了《姚绍福院士传记》的编著工作得以如期完成。
更感荣幸的是,这是一次悉心研究和走近姚绍福成长历程的机会,是一次学习和熟悉飞航事业发展历史的机会,也从中学习和体会了“航天三大精神”的真正内涵。
自古就有“文章天下事,得失寸心知”之说。文章是流传后世的精神产品,是承载历史的依据,作为反映一个不平凡的人的传记的编著者,我们本着对传主高度负责,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在研究和写作中秉持了实事求是和精细严谨的原则,在收集的各种原始资料和调研采访的信息中,首先认真研究和梳理了史实的来龙去脉,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写作过程中,紧扣传主在几十年的成长、奋斗过程中“技术报国”“航天强国”这个主线,尽可能地采用那些有史实价值、又能体现传主本质的内容,来展现传主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在这一点上,我们作者是尽其所能,还原传主与事件的本来面貌,以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在编撰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多地采用与姚绍福成长、工作和生活有关的信息,保证姚院士生平历史的完整性、史实的典型性和全文脉络的内在统一性,我们广泛收集并研读了中国航天史、三院院史、三院大事记、三院总体部大事记、三院院庆印制的出版物等,收集和研究了有关姚绍福的媒体报道、姚绍福个人档案和他的部分论文或论著等有关资料,采访了部分曾与他共过事的老同志、老同学和工作人员,以及部分亲属。
全书架构与谋篇布局,采用了常规人物传记按照从出生到离世纵向安排的方法,在每一局部表述时采取了横断面适当展开的方式。所以本书写作中有史实,有背景交代,也有影响因素分析;有的事件夹叙夹议,也有他人或组织的评价作为佐证;有极个别环节采用了文学描写的笔法。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写得有血有肉,写“活”,写出“味”来,以增强传记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通过编撰《姚绍福院士传记》,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一代航天人的精神追求和内心世界。
时代呼唤创造了历史机遇,航天事业锻造了杰出人物,杰出人物助推了航天事业的跨越发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面对西方帝国主义政治打压和武力威胁,前苏联撕毁中苏合同、撤走专家,国家急需建立强大国防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一大批爱国学者和热血青年,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中国航天事业洪流中来。姚绍福就是在60年代那个流金岁月,在留苏毕业后响应党的召唤和国家的安排,加入到我国航天队伍中的一员。
在他42年飞航事业的职业生涯中,为了反对和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繁荣的新中国,为了让人民有一个安宁幸福的生活环境,他始终以爱国为国、建军强军为己任,以为国造剑为使命,以壮我军威为自豪。正是有了这种崇高的信念,他才能够保持始终不渝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生命创造活力,并向着我国飞航科技领域的高峰不断攀登。
他既胸怀大局,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坚韧不拔地在事业的道路上前行。从一名电气专业毕业的学生转行并渐变为具有飞航型号综合知识、设计能力和统御全局能力的领军人物;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员嬗变为先后担任多型关键飞航型号的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我国飞航型号大家族的掌舵人。他把毕生学识、智慧、心血和力量不遗余力地挥洒在了我国飞航事业这片热土上,推动了我国飞航技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缩短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有些技术领域甚至赶超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通过研究他的一生,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姚院士具有的一些独特品质。在信念上,一旦确立了理想信念,他就心无旁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地为之奋斗;在作风上,注重坚持群众路线,发扬技术民主,虚怀若谷,取长补短;在承担的重大型号研制攻关的艰难岁月,经得起折腾和挫折,经得起磨难,敢于担责,善于取胜;在学识上,勤学笃行,博采众长,善于把理论、实践和经验紧密结合,集型号设计技术之大成;人格上,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心静如水,质朴无华,不为名利所驱,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在风格上,目标明确,始终如一,精益严谨,明察善断。
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姚院士既是一个“长存清辉凌云志,胸怀天下济世情”的理想主义杰出代表,又是一个具有“终身精进不停步,虚怀若谷儒将风”特点的一代学者和飞航科技战线上的现实主义实干家的典范。正是这两者的和谐结合,成就了姚绍福不平凡的人生。
在本书编著过程中,蔡淑华、刘庆楣、霍玲、戴遐新、于崇虎、路史光、徐梓茂、支同生、张福田、丁振宗、程汉杰、李颖、何学裘、王道焕、杨树谦、周志忠、马恒华、蔡玉强等人,积极配合作者的采访,有的同志还多次接受采访,他们不厌其烦地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历史信息和生动的史实故事。尤其是海军装备技术兵器部原部长霍玲将军,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提供了姚绍福生前的宝贵信息,对第二稿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老总师蔡淑华和刘庆楣、老主任戴遐新和丁振宗、老部长徐梓茂等人,给予了作者很多专业上的指教和帮助,蔡淑华、刘庆楣和戴遐新为了使本书编撰得更精彩,倾囊提供了姚绍福生前的近30幅工作照片。对采访过程中给予作者大力支持、无私指导和帮助的受访者,在此一并表示真挚的感谢。
姚绍福的亲属,包括女儿姚晓云、儿子姚立新、妻子的表妹李秀平,积极配合作者的编撰工作,给予了作者极大的信任和鼓励,多次不厌其烦地接受作者电信或微信采访,回顾了很多曾经的家庭生活往事,提供了30幅家人的生活照,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这项工作中,承担组织协调或配合工作的王黎、岳铮、刘志强、刘铭、刘航、刘子豪、王威、刘丹、南静河、王华、范皆、刘一丹、杨静、李柏生和安宁等同志,尤其是三院办公室在收集有关历史素材、照片和具体的协调沟通工作中,积极、主动、耐心和周到,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三院办公室的屈光续秘书在直接负责《姚绍福院士传记》一书的组织协调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做了大量协调和保障工作,做到了尽职尽责、认真负责、及时到位、配合有力,此书如今成卷,功不可没。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由于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有限,飞航导弹技术的专业知识疏浅,个人写作素养及长篇著作写作能力不足,以及受传主姚绍福一些历史细节信息天然不足等因素影响,很多感人故事和体现优秀品格的事迹,我们理解还不够深刻,写得还不够精彩,表现力还不够突出,在最有说服力的故事内容方面还有可能挂一漏万,致使此书还存有些许的缺憾。敬请读者批评与赐教。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片反《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曲臣、徐春雁著的《姚绍福院士传记》描写了姚绍福院士几十年的成长、奋斗过程,体现了他一生“技术报国、航天强国”的追求,弘扬了姚院士勤学笃行、博采众长、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益严谨、明察善断的特质,是学习和熟悉飞航事业发展历史的优秀读本,也是展现航天精神的文化财富。
姚绍福,飞航导弹总体设计专家。1951年入湖南大学电机系学习,1954年赴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留学,1960年回国后,投身于航天事业,担任多个飞航导弹型号系列总设计师或总体设计负责人。他不仅是我国飞航导弹的开拓者、亲历者和卓越领导者,更为我国飞航导弹型号走上“基本型,系列化”的技术发展道路做出了突出贡献。曲臣、徐春雁著的《姚绍福院士传记》描写了姚绍福院士几十年的成长、奋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