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著潘鲁生主编的《广东潮州木雕(陈培臣)(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 书名 | 广东潮州木雕(陈培臣)(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刘燕 |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燕著潘鲁生主编的《广东潮州木雕(陈培臣)(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内容推荐 刘燕著潘鲁生主编的《广东潮州木雕(陈培臣)(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主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陈培臣从艺人文环境、手艺人生、手艺绝技、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本书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不仅仅是记载与传承,更重要的是呼吁全社会关注这些濒临消失的中华传统手艺。 目录 第一章 人文地理 第一节 潮州地理环境 第二节 潮州木雕历史 一、潮州木雕简史 二、潮州木雕60年发展大事记 第三节 潮州文化 一、潮州文化的特点 二、潮州木雕的审美 第二章 从艺生涯 第一节 工艺初探 一、雕刻工艺 二、装饰形式 第二节 题材转换 一、潮州木雕的用途 二、题材类型 第三节 手艺人生 一、继承传统 二、创新发展 第三章 薪火相传 第一节 技艺传承 一、从张鉴轩到陈舜羌 二、从陈舜羌到陈培臣 三、从陈培臣到陈树东 四、陈树东的艺术发展 第二节 工具延续 一、工具类型 二、常用的刀法 第三节 话诀传授 一、“杂杂、匀匀、通通” 二、“花无定枝,鸟无定歇” 三、“小生长小颈” 四、“花旦脱肚脐” 五、“斤狮十二两头” 六、“雕脸面,下刀三分开” 七、“径路”与“排径” 八、“运刀如运笔,应用于尾刀” 第四章 手艺绝技 第一节 材料选取 第二节 雕刻工艺 一、雕刻手法 二、雕刻过程 第三节 髹漆装金 第五章 手艺佳作 第一节 陈舜羌作品 第二节 陈培臣作品 一、人物通雕作品 二、虾蟹篓作品 三、工艺装饰类木雕作品 第三节 陈树东作品 第四节 木雕艺术馆藏品 第六章 陈培臣访淡实求 第一节 访谈集录 第二节 陈培臣口述 一、木雕之乡 二、工艺世家 第三节 成就综述 一、艺术贡献 二、理论著述 附录 陈培臣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广东东部的潮安、揭阳、潮阳、普宁、饶平和澄海一带,自明清以来木雕艺术异常发达,主要用于建筑装饰、神器装饰、家具装饰、案头装饰等功用,融雕刻与绘画于一身,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人们称之为潮州木雕。潮州木雕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并誉于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富丽堂皇的特点。贴金是潮州木雕的传统工艺,所以潮州木雕又称“金漆木雕”,与东阳木雕不同,潮州木雕在艺术风格上自成体系。翻开潮州木雕发展的历史画卷,人们会发现,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在雕刻时光里光芒璀璨、异彩纷呈,呈现出潮州地域文化独有的精神气质。陈培臣的家乡就是著名的木雕之乡——潮州意溪镇莲上村。艺人的成长与家庭有关,更与艺人生活的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等因素分不开。第一节潮州地理环境 潮州市是广东省的地级市,位于广东东部,东与福建省接壤,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人们的印象中,潮州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说,狭义的潮州是指潮州行政辖区,即潮州市现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和枫溪区。广义的潮州是指旧时潮州“古八邑”,指海阳、澄海、普宁、揭阳、潮阳、饶平、丰顺、惠来八个县。(图1-1)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许多旅居海外的潮籍侨胞、华人及港澳台同胞居住在那里。这是因为在地理位置上,潮汕东南临海,自然地理条件便利,因此与东南亚各国、港澳地区、海南岛、深圳经济特区有密切文化交流和商业往来,自古商贾众多。潮州文化与广东其他地区相比,可谓自成一体,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被专家学者们称为“文物的宝库”“中原文化的橱窗”。有文献记载的潮州历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时间,素有“岭南名邦”的称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潮州城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征,在手工艺的发展上积淀深厚。这种文化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魏晋时期,中原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异域文化,形成了中原文化与潮州本土文化的融合局面。潮州自东晋义熙九年(413)建立义安郡后,成为历代的郡、州、府治的所在地,自然成为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所在地。由于北方战乱,贵族南迁,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和人文礼教,带动了当地教育、经济、手工艺生产制造整体水平的提高。 其次,唐宋仕官文人被贬谪入潮州,使当地文人之气大增。尤其是韩愈、李宗闵、杨嗣复、朱熹等公卿贵族和文坛巨匠人潮,使这个边陲小镇一时间文化日渐发达。据史书记载:“昌黎以诗书礼乐以教潮人,始知文学渐兴,文运宏开,风俗丕变,冠婚丧祭,多用文公家礼,故日海滨邹鲁。”可见,随着逐步成为居于统治思想的儒学的建立,孔孟之道也在潮州生根发芽。始建于宋、重修于明洪武年间、保存着明代宫殿式建筑风格的潮州学宫,即现在的潮州市博物馆,其大成殿为抬梁式屋架,其木质斗拱装饰着莲花龙头、卷云刻纹等潮州木雕。大成殿是专门用来祭祀儒学宗师孔子及其四个弟子孟轲、颜回、曾参、子思的。这说明,潮人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和对祭孔活动的重视,因此有说潮州“乡曲有诗书吟诵之声,彬彬乎文物甲岭表”就不足为怪了。 此外,形成潮汕地域文化特征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它东南临海的地理位置,为潮州人民出海外谋生带来了便利。潮州特殊的地理位置还形成了与人们衣食住行相关的民间习俗和地域文化。潮州茶、小吃都非常出名,地方特色突显。潮汕居民多为中原历代移民后嗣,他们或为守兵征夫,或为做生意南来,“或因宦游侨寓,或因避乱播迁,越岭逾江海,蜗僻处于今所”。由于各种缘由而杂居于潮地的先民们,在华夏文化与本地古越文化的融合过程中,竞争意识非常浓厚。为了庇护并扩大宗族势力,潮人多采纳散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以抵御异族侵扰,因此十分重视增强宗族关系。 P2-3 序言 手艺原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家过日子的家什物件儿、女儿出嫁的被褥衣裳、娃娃出生起即陪伴身边的虎头鞋帽、走亲访友的面花儿点心小食、祭祀丧俗的纸扎纸马,还有年节里的年画、剪纸、红灯笼……可以说,每个家庭都离不开手艺。生活里许许多多重要时刻都有手工艺品的装点陪伴,朴素、温暖,充满情谊,包含着做事的礼仪和做人的道理。随着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手艺似乎一夜间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街头巷尾的工匠、艺人早已踪迹难觅,传统的女红绣品变成了记忆,一些宝贵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人们的家庭日用更多地依赖商场、超市中流水线生产的现成商品,传统手艺已从热热闹闹的生活中心悄悄走向了当代生活的边缘。 今天的人们需要反省自问:是把祖辈的造物智慧、生活品质传承下去,留给子孙一个具有传统文脉、感情温度、人生道理并充满艺术之美的生活世界,还是只余下贫瘠枯燥的数字、徽标和符号?是给在古丝绸之路即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重新植入文化的芯片,注入文化创造力的灵魂,复兴中华的造物文明,还是消耗资源环境、代工生产?其实,答案不言而喻。传统手艺是一条丰富的文化矿脉,我们应从中找回民族文化的自信,把传统造物的文脉和创造力发扬、光大。 手艺的传承和发展,要增进全社会对手艺文化价值的认识,通过艺术、设计、教育以及我们的日用与感知,推动手艺融入当代社会;同时,一定要牢牢守住保护与发展的根基和底线,保护好作为手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传承断代、文化断流的危机和困局。这也是我们编撰“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初衷。 目前,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关于手艺传承人的制度性保护与扶持在不断健全。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国家“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下,传统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1 979年,轻工业部第一次授予部分传统手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对手艺人的独特艺术成就和重大贡献给予肯定。到1997年,国务院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关心和支持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201 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包括手艺传承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评选、认定、技艺传播、传承、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法律界定,据此我国评选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实现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续接,使许多珍贵的、濒临失传的手艺得以留存、恢复和发展。当前,更为关键的是把这些政策落实好,有传承的措施、传承的监管、传承的教育,使那些真正的手艺传承人真正把传统技艺传承好、发展好。 从教育角度看,对手艺传承人的培养经历了一个转折,正走向多元化。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从父到子、从子到孙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意识、生活习惯等因素弱化,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师徒制”也逐渐弱化,民间传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直接导致手工艺传承的危机加剧。当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传承人保护和梯队建设开始受到重视,民间手工艺传承状况有所改善。同时,专业教育的补给也经历了一个转折。20世纪50年代,我们将“工艺美术”确定为艺术学科、专业的标准名称。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工艺美术院校。自1958年到1964年,成立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青岛工艺美术学校、河南工艺美术学校、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河北工艺美术学校,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为“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1973年成立),这些院校主要为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输送人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关领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兴设计”“废装饰”的论争,并在1990年前后进一步波及教育领域,导致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艺美术”被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取代,早期成立的工艺美术院校大多转型发展,难觅踪迹。到201 1年,“工艺美术”专业得以恢复。目前,全国有29所高校设立“工艺美术”专业。从整体上看,行业传承、公众传习、学校教育的多元化格局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健全。 从技术手段看,手艺传承人保护工作从无形走向有形,形成了多样化的保护档案记录形式。我国自21世纪初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许多专家、学者及各省、自治区、市文化主管机构借力现代传媒优势,利用文字、录音、影像等技术手段,通过现场记录、传承人口述、历史文献梳理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出版了大量著述,留存了丰富的文献信息。我们编撰的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子课题,开展了田野调研、档案记录和理论研究,并得到了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山东省艺术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的支持,我们作为研究者感到十分欣慰。 应该说,手艺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任重道远,充满机遇和挑战。构建以手艺文化为基础、以技艺为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是推动传统手艺当代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具体来看,以手艺文化为基础,要使传承人参与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工艺传统的社会交流中来,并团结相关民间团体和研究机构展开宣传推广、传授知识技能、组织文化活动,推动建立社会公众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自觉,促进多元参与和群体传承,而非让深厚的技艺传统沦为旅游经济下的简单表演,让手艺传承人变为浅尝辄止于普通技艺表演的“机器”。以技艺为核心,要从工艺发展的角度发掘不同代表l生的手艺人的价值,鼓励其对手艺进行有效保护,警惕技艺“衰退”,更不能使“非物质文化”失去文化而只留物质的空壳,丢弃了技艺传承的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既要以传承人为核心原汁原味地传承传播,也要鼓励传承人参与相关领域行业与质量标准的建立、文化咨询建议等,发挥创意、实践、管理服务等多元作用。总之,5000年不断的手艺文脉具有内在的丰富性,传承人是其灵魂与核心,在文化转型的持续进程中,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活态因子,使手艺传承人发挥持续的创造力。这也是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立意所在。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隶属“手艺中国书系”。在2012年丛书策划之初,我们即深感手艺传承人及其技艺抢救与记录工作的紧迫性。当年,团队成员准备采访山东鄄城砖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谢学运时,得知艺人刚刚离世的消息,不禁扼腕叹息。我在30多年前曾到他家进行调研,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只对他的手艺作品进行了采集,没有对他的技艺过程进行全面梳理,而今成为遗憾。其实,谢学运获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数年,但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是否有人对谢学运的独特技艺做过专门而翔实的记录和研究?在时间面前,我们的回答显得苍白无力。另外,在调研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艺人因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财力有限等因素,在手工技艺传承、创新及发展上有心无力,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有的传承人虽然富裕起来了,但由于过度产业化、商业化,一些传承人变成了老板,已无心传承。因此,本丛书着力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艺人”的个体记录,通过对手艺传承人技艺绝活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系统阐述人、技艺、材料、工具等手艺核心要素之间的活态关系,突显手艺传承人的独特价值,总结手艺创作基本规律与经验,呈现传统手艺发生、发展、传承的过程,发掘传统手艺的意匠巧工之美。 此丛书团队成员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青年专业教师为主体,整合了全国有关高校的教师及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参与,他们长期与我们团队一起从事手艺人保护调研工作,拥有丰富的手艺田野调研经验,编撰队伍年轻而富有朝气。 丛书在手艺传承人选择方面,主要选取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传承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艺人,涉及织绣、雕刻、捏塑、金工锻造、编织、家具木作、版刻图绘、装潢彩扎、髹漆9个手艺门类,调研范围包括北京、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受时间及精力所限,本丛书仅从其中撷取20位优秀手艺传承人做深入调查、记录与研究,虽然在调研对象选择及调研涉猎广度上存在不足,手艺传承人的调研体系也有待完善,但希望为开展手艺及手艺人保护与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照,为传承活态传统工艺、延续手艺文脉、呈现手艺之美尽绵薄之力。敬请国内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共同为构筑“手艺中国”添砖加瓦。 后记 在去广东龙门调研的途中,偶然踏入潮州这片艺术沃土。走出车站的瞬间,抬头看到蓝色的天空上飘浮着朵朵白云,一种久违的亲切感迎面扑来,就像遇到多年不见的挚友,不承想这正是本书的缘起。 走进潮州,不仅是潮州木雕,而且潮州的古街巷道、寺庙建筑、各种美味“粿”、手拉坯茶壶、嵌瓷、泥塑、刺绣、剪纸,没有一处不引人人胜,就像潮州的老药橘,只需一杯清水,就可以冲出满口甜美的芬芳,美到一切都那么平凡,一切又那么非凡!在这片无处不艺术的土地上,潮州人“种田如绣花”的品格,通过一草一木施展出来,真可谓精巧细致无处不在。余多年来研究设计美学,对“技”与“艺”的思考从未停止过,当走近潮州木雕时,方能切身体会到何谓“技近乎道”,而“美”此时只是一种附加产品,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感受——“妙不可言”!但凡民间艺术形式的形成,皆与当地地域文化、民习和历史相翕合,非徒然耳。 在陈舜羌木雕艺术馆,我们近距离地采访了潮州木雕世家的陈培臣先生,他是潮州木雕的国家级传承人,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大师平易近人,侃侃而谈,使我们了解到潮州木雕的技艺、传承和历史。陈先生13岁就跟随师公和父亲研习木雕,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培养了包括儿子在内的诸多门生,致力于将潮州木雕艺术发扬光大。这个木雕世家三代人的成长,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潮州木雕的发展历程。陈培臣先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他的创新,潮州木雕无论从题材还是技法都有所突破,尤其是立体龙虾蟹篓的雕刻技法更是炉火纯青,他雕刻出的龙虾蟹篓远看气势恢宏,近赏生动逼真,细而不腻,气韵生动。如今,潮州木雕从建筑部件、神器祭祀走进了人们艺术欣赏的视野和殿堂,成为新时期潮州文化的重要代表性艺术符号之一。 这本书将大师的木雕艺术及家族传承之经历进行梳理;对潮州木雕的材料、工具、技法进行了分析;对雕刻“艺诀”加以阐释,剖析了其中的艺术文化思想。感谢陈培臣先生的悉心讲述和在成书过程中所给予的帮助,口述史部分内容由陈培臣先生提供。感谢潮州市委宣传部的支持和协助,尤其是宣传干事刘泽浩先生的联络和协调工作,使本书作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到大量的重要信息。本书参考了杨坚平先生的著作,间接地为本书的撰写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感谢我的搭档胡雪涛先生的摄影,感谢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交互设计实验室的研究生团队对图片的整理,使读者能够看到精美的潮州木雕图像。文中所用少数素材来自互联网,仅做示例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希望通过洞悉陈培臣木雕世家的薪火相传,使读者走近潮州木雕艺术,了解这种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展现给读者客观、真实的潮州木雕艺术印象,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限于个人才识,言所不达之处,请方家见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