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论语心得》是编著者刘高杰学习《论语》的心得成果。
学习孔子的智慧,也学习孔子的精神,做一个聪慧和理智的人,就不会在抱怨与牢骚中成长,而是咬紧牙关拼搏与奋斗,用自己发展的成果吸引世人尊重的眼神,并在别人的嫉妒和艳羡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书名 | 论语心得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论语心得》是编著者刘高杰学习《论语》的心得成果。 学习孔子的智慧,也学习孔子的精神,做一个聪慧和理智的人,就不会在抱怨与牢骚中成长,而是咬紧牙关拼搏与奋斗,用自己发展的成果吸引世人尊重的眼神,并在别人的嫉妒和艳羡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内容推荐 《论语》作为最高经典的儒家学说,是夫子思想的集中体现,这思想不会过时,历史的风雨也不会使其褪色,尤其是当我们站在历史的今天,品读《论语》,你会发现夫子思想的超前性,其魅力是世界性的。这本刘高杰编著的《论语心得》以《论语》为底本,结合当前的世情和作者的阅历,以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去观察、学习、体悟夫子留给我们的“为己之学”,共同探讨做人与成事之道。夫子的智慧是人类的大智慧,而大智慧应当属于所有的人,愿我们都能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示和教益。 目录 1. 巧言令色 2. 三省吾身 3. 余力学文 4. 不重不威 5. 为子之道 6. 言而有信 7. 小人难养 8. 君子无争 9. 里仁为美 lO. 观过知仁 11. 利多则怨 12. 忠恕之道 13. 义利之别 14. 见贤思齐 15. 父母之年 16. 躬之不逮 17. 德孤无邻 18. 夫子择婿 19. 三思而行 20. 简单生活 21. 画地为牢 22. 为学之道 23. 知者乐水 24. 推己及人 25. 依仁游艺 26. 从吾所好 27. 斯仁至矣 28. 君子无忧 29. 任重道远 30. 勿骄且吝 31. 自得其乐 32. 逝者如斯 33. 苗而不秀 34. 法语之言 35. 志不可夺 36. 何谓相思 37. 举贤为用 38. 樊迟学稼 39. 和而不同 40. 以德报怨 41. 君子无惧 42. 君子固穷 43. 言语忠信 44. 求人求己 45. 谁毁谁誉 46. 巧言乱德 47. 不相为谋 48. 益者三友 49. 益者三乐 50. 君子三戒 51. 君子三畏 52. 德之为重 53. 患得患失 54. 道听途说 55. 窃德之贼 56. 四十之喟 57. 为官之道 58. 学优则仕 附:《论语》原文 试读章节 1.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o 7y 巧言令色,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曾子讲: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幅讨好人的嘴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 夫子们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有三次之多。只是历史上,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没有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或许正因为如此,直到今天,我们仍需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生千难万难,莫如人心难测。 鲁迅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一则寓言式的段子,一户有钱人家,生了一个小孩,大家都去庆贺,没有人不去奉承的,有人说这孩子将来长大后能做官的,主人很高兴,有人说这孩子长大后会发财的,主人也很高兴。独有一人,突发奇想,说:这孩子将来会死的。于是这人挨了一顿打。仔细推敲,这孩子将来能否升官发财,还真的要看他的造化,而将来会死,则是必定的。这是实话,人总是要死的。撒谎的获利,诚实的挨打。这是什么世道?只是,别慌,此人挨打,果然无错么?有。错在出言不顺人心,不能使人接受。这里面便又引出了一个语言方式的问题。 孔子的这句话,意思是花言巧语的人往往心怀不良。这句话真正是经验之谈。可是遗憾的是还有另外一句话,与其相对,也是经验之谈。这句话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句话说的是假话总要戳穿的,但是拍马屁的假话却例外。因为人都喜欢听好话。 一个人敢于说实话,敢于得罪别人,必须心里没有恐惧,必须光明磊落,没有见不得人的事。如果自己做了亏心事,底气不足,一定会遮遮掩掩,避免把自己暴露在公众的目光之下,以策安全。 当然,还有一些人为穷人说话,可是往往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行动。光说不做就有点巧言令色鲜矣仁了。那些天桥把式的人,光说不练的人,似乎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关心穷人,实质上是哗众取宠,为自己捞好处。尤其可虑的是他们说起话来理直气壮得厉害,因为自以为代表了穷人,而把真正关心穷人,为穷人做事的人诬蔑为小人。许多说大实话的人,又为穷人做了许多事。大家并不知道。他们也不会自我宣传。 说到这一点,我们这个社会在对待好人方面有一些严重的错误。我们往往认为做了好事如果让人知道了就不算好事。做好事必须匿名。这样对待做好事的人未免太苛刻了。我怀疑这是那些自己不做好事,又怕别人拿自己和做了好事的人做比较而想出来的坏招。这对我们社会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对做好事的人的唯一要求,就是心术要正,是真心诚意地做好事,不图回报,否则做好事就变成了一种交易。当然,交易也不算错,但与做好事的初衷已然大不相同了。 我们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我这里强调的是要会听,不要上当受骗。要懂得忠言逆耳,更要防止受花言巧语的欺骗。 P1-2 序言 长时间以来,我也一直在用自己浅薄的知识思考什么是儒家思想?什么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与核心?很多人,包括很多学者都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礼治,德治,人治,是维护长幼有序,尊卑分明的等级秩序,是中庸之道……通读《论语》,让我明晰了这些观点对儒家思想的解读还是有失偏颇的,毫无疑问,儒家最本质最核心的思想是“仁”,是儒家文化中一以贯之的入世情怀和担当意识。 孔子是中国人推崇的文化大师,他的智慧像钻石一样成为后人最珍爱的宝物。可以讲,一部《论语》,就是中华文化的缩影;一座孔庙,就是国人精神的殿堂。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然而,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孔子,还有多少人知道“孔文化”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它蕴含的厚度与广度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想夫子当年周游列国十四载,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颠沛流离之中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却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忠恕之道,夫子留给我们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使我们这些后辈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夫子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以柔弱之躯,在精神上统领着一个时代。 当然,夫子思想的产生与其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是时,秩序失范,社会变迁,礼乐崩坏,重建社会秩序是时代赋予夫子的使命。 反观当前我们这个社会,信仰缺失,多元的道德观急需主流文化引导,一种文化失语症正四处蔓延,与此同时,存在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物质主义、犬儒主义各类思想纷至沓来,价值的真空导致灵魂的漂泊,信仰的丧失造成精神的流浪,世人多半无实事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社会少谦虚谨慎之人,多欺世盗名之徒。重建社会规范,已然迫在眉睫。时代赋予了我们这代人夫子同样的使命,只是路途迷远,前路惊险,幸而有《论语》可作依凭,让我们能循圣人之思,窥大道本源,不至迷途窘步,莫知适从。 面对夫子,常令人感到敬畏。因为他是站在千万人之上的思想巨人,他的智慧就像阳光一样照射到人们的心头。这是孔子的骄傲,也是我们的幸运。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思考过为人之道,并且还曾尽可能想通过自己的修炼达到某一种境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周围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有人坦荡大度,有人贪图小利,有人为人公正,有人精于算计。并且时常地,我们的善良会反衬出他人的恶毒,我们的光明会照耀出他人的阴暗,我们的智慧会凸显出他人的冥顽,我们的博大会提示出他人的偏狭,我们的学问好学更会比较出他人的昏乱刚愎不学无术。这样,抵触、排斥甚至攻击就会接连登场。而抱怨和牢骚也会自然在我们心中滋长。 学习孔子的智慧,也学习孔子的精神,做一个聪慧和理智的人,就不会在抱怨与牢骚中成长,而是咬紧牙关拼搏与奋斗,用自己发展的成果吸引世人尊重的眼神,并在别人的嫉妒和艳羡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之苍茫,非三言两语所能明白,只有把诸多感悟融注于身心,才能真正作为一个自在的人而活着,那时生活就是一块甘美的蛋糕。我希望渴求心灵休息的人,读一读《论语》,相信对大家提升自己的做人之道,定会大有益处。 2014年11月15日 于孔组中专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