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巨人的对决(精)/海天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法)阿尼克·佩罗//马克西姆·施瓦兹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巴斯德降低了人类的死亡率,科赫摘走了诺贝尔奖,同为科学巨匠,却为恩怨所累。

阿尼克·佩罗、马克西姆·施瓦兹著的《巨人的对决(精)》讲述了讲述了两位科学家的故事以及他们之间的竞争,从中反应了细菌领域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内容推荐

路易·巴斯德(Louls Pasteur,1822—1895),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他发明了巴氏消毒法,战胜了狂犬病、鸡霍乱、炭疽病、蚕病等,让整个医学迈进了细菌学时代,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百位名人”之一。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德国医生、微生物学家,世界病原细菌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以举世瞩目的开拓性成绩,问心无愧地摘走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成为世界医学领域中令德国人无比骄傲的泰斗。

在法国,科赫仍然不为人所知,而在德国,巴斯德的贡献也被低估。《巨人的对决(精)》作者阿尼克·佩罗、马克西姆·施瓦兹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人们看到这两位伟人的功绩是互为补充的,是为全人类谋得大福利的。

目录

第一章 被德国征服的巴斯德

第二章 乡下医生罗伯特·科赫

第三章 军靴咚咚

第四章 战争

第五章 法国战败,巴斯德深受打击

第六章 韦尔斯泰因医生和炭疽杆菌

第七章 巴斯德想扳回一局

第八章 科赫,微生物的驯化师

第九章 相遇:伦敦国际医学大会

第十章 科赫杆菌

第十一章 冲突

第十二章 为科学献身

第十三章 科赫的复仇

第十四章 狂犬病

第十五章 科赫形象受损……

第十六章 毒药和解毒剂

第十七章 击败地狱之恶鹰

第十八章 香港的鼠疫

第十九章 争夺微生物

第二十章 巴斯德之后的科赫

尾声

致谢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这一天是1852年9月10日,两人之间只相隔数十公里。一边是在“朝圣”之路上疾驰而过的年轻学者路易,一边是翻山越岭采摘草药的勤奋学生罗伯特。未来的某一天,他们的人生之路还将交会。而在此之前,巴斯德会全身心投入对发酵的研究,并发现微生物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他将摧毁自然发生学说,确定葡萄酒“酒病”的成因,通过对“蚕病”的研究探索传染病。罗伯特·科赫则会先成为医生,继而受好奇心驱使,投入到新兴的细菌学研究中去。

是什么样的经历,使得大山里的孩子罗伯特对疾病、微生物产生了兴趣,直至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种令人生畏的病菌呢?

巴斯德心心念念的矿质土对科赫来说却是最常见不过的东西了。赫尔曼·科赫是名气很大的专家,在克劳斯塔尔担任矿区监督。他的妻子玛蒂尔德是铁矿监察员的女儿。他们家房子的外墙被涂成粉色,占地面积很大,因为两人共育有13个孩子(其中2个幼时夭折),还要容纳两位未婚的姑姑及家中仆役。随着时间流逝,屋子里住着将近20人。尽管赫尔曼地位显要,却生活简朴,粗茶淡饭,远比不上巴斯德遇到的生活优裕的资产阶级。玛蒂尔德主管家务,无暇他顾,孩子们没了管束,乐得自在。

罗伯特出生于1843年12月11日,排行老三,他学习用功,数学和科学尤其出色,很有希望成为“学问家”。他英语说得很好,这对他未来的事业大有帮助;但他法语说得糟糕,很难说这不会对他与法国科学界的关系造成不利影响。除此以外,他喜爱音乐,会弹钢琴,曾参加学校合唱团;终其一生热爱国际象棋。玛蒂尔德的兄弟,也就是他的舅舅爱德华·比文德,在传统教育之外给了他一些有益的补充,带他去山野间和森林里徒步,培养了他的观察力。他们观察、采集路上碰到的东西:昆虫、植物、花朵、石头……当时摄影技术刚刚起步,爱德华教他如何使用底片,如何调制显影液,这些经历罗伯特将终身受益。

他长大了,青春少艾,踌躇满志。他心有所属,对方是青梅竹马的同龄表妹。不过阿加莎(高迪克)为人谨慎,觉得他们才15岁,太年轻了,不足以互相托付终生。又过去了4年,大家族人丁兴旺,提供了其他人选,这回他钟情于另一个表妹,艾米·弗拉茨,她将成为他的妻子。而阿加莎直到他66岁生日还给他寄去了鲜花!

至于事业,19岁的他该何去何从?罗伯特的梦想是成为海员,去旅行,去发现世界,但他是近视眼,戴眼镜的人是难以在海轮上生活的,于是这个梦想破灭了。像他另外三个兄弟那样移民美洲大陆?父亲表示鼓励,但母亲为他担忧,劝他打消了这个念头。情感与理智彼此拉锯,最终,他选择留在艾米身边,就在大山脚下的哥廷根大学求学,以获得理工科的任教资格。

又经过一阵短暂的犹豫后,罗伯特最终确定了医学方向,并于1866年拿到文凭。哥廷根大学久负盛名,拥有许多杰出的教授。1909年,他在当选柏林科学院院士的致辞中这样说道:“若回顾我的科学生涯,尤其是为什么选择细菌学,我可以说,在大学学习的时候,我没有得到通往这条道路的任何直接的鼓励,因为当时这门学科还不存在。然而我想向这个时代的前辈大师们致敬:解剖学家亨勒、临床医学家哈斯,还有心理学家迈斯纳,他们唤起了我对科研的兴趣。”这些都是颇有影响力的学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雅各布·亨勒,早在1840年出版的一本书里,他就率先提出假设,认为流行性疾病可能是由一些微生物(如细菌)造成的。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有限,他无法找到支撑这一假设的依据。但这一假设和40多年后科赫依据实验提出的观点几乎完全一致。而对亨勒来说,手段的缺失令他无法用实验证明理论,也使他逐渐淡漠了对微生物的兴趣。不过这并不影响他成为最杰出的病理解剖学家之一。

P11-13

序言

“巴斯德和科赫?巴斯德我认识,但科赫是谁?而且这个名字(Koch)怎么发音呢?科克?科许?”

“科赫是德国人。名字中的ch要按德语发音,从喉咙深处发出‘赫’(r)音。”

“他是谁?”

“说到科赫杆菌,您想起什么来了吗?”

“啊,是了!结核杆菌!原来是他发现的啊!不过,怎么能把他和我们伟大的巴斯德相提并论呢?”

“我们伟大的巴斯德!在您看来,他又做了什么?”

“呃……狂犬病疫苗和……(沉默)”

以上就是大多数法国人看到本书后可能产生的对话,关于巴斯德的部分也许有所夸张。思考片刻之后,对话者会想起,巴斯德确立了微生物在发酵中的作用,驳斥了微生物自然发生说理论,拯救了法国养蚕业,找到了肆虐在羊群和牛群中的炭疽病的疫苗。至于科赫,除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杆菌,有哪个法国人还知道些别的呢?

在莱茵河对岸,德国读者又会做何反应?巴斯德的名字广为人知,但其成就仅限于疫苗方而的工作;而科赫是国家英雄,他发现了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被视为细菌学的创始人。

本书的第一个目的,是告诉大家,法国人对科赫的成就的了解极其有限,同样,德国人对巴斯德的贡献也所知甚少。

在德法两国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很多人或许还记得这两位大科学家在世时曾针锋相对,这种对立甚至扩展到了他们的合作者身上。许多激烈的对抗在口头上和书信中都留下了痕迹,我们将在本书中予以回顾:要理解这种对抗,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研究1870年普法战争之后的法德关系。正是这场战争,使巴斯德一改青年时代热切的亲德态度,发自内心地仇恨起了德国。而科赫呢,从一个不起眼的乡下医生一步一步攀上荣耀顶峰,却在与伟大的巴斯德的竞争中落于下风,这令他不忿。

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样的竞争将造成科学家间的内耗,不利于他们研究出成果。但事实似乎恰恰相反,好胜心驱使本书的两位主人公你追我赶。他们本人乃至法德两个学派的成就,都是互利互补的。正由于这些学者的努力,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类疾病大多都被一一攻克,至少在发达国家不再横行。

书评(媒体评论)

在法国,科赫仍然不为人所知,而在德国,巴斯德的贡献也被低估。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人们看到这两位伟人的功绩是互为补充的,是为全人类谋得大福利的。

——作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3: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