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的《回忆吴学周》讲述了从1928年吴学周出国留学算起,那么,他的科学生命足有55年。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科研岁月中,前20年,他以科学研究为主,一直站在中国分子光谱研究的最前沿;后30年,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科研的组织和管理上,做了“人梯”,为后辈铺平道路。但自己仍不辍研究,始终领导我国分子光谱的研究工作,同时还在我国应用化学这一领域率先开拓出十几个分支学科。对于这位学识渊博、造诣高深、成绩卓著的我国化学界的老前辈,不仅国内学术界有口皆碑,国外化学界也交口赞誉。
| 书名 | 回忆吴学周/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江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萍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的《回忆吴学周》讲述了从1928年吴学周出国留学算起,那么,他的科学生命足有55年。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科研岁月中,前20年,他以科学研究为主,一直站在中国分子光谱研究的最前沿;后30年,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科研的组织和管理上,做了“人梯”,为后辈铺平道路。但自己仍不辍研究,始终领导我国分子光谱的研究工作,同时还在我国应用化学这一领域率先开拓出十几个分支学科。对于这位学识渊博、造诣高深、成绩卓著的我国化学界的老前辈,不仅国内学术界有口皆碑,国外化学界也交口赞誉。 内容推荐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的《回忆吴学周》收录了中共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委员会、九三学社吉林省委员会,国内各界人士特别是科技界化学领域德高望重的前辈、权威专家以及吴学周生前交往甚密的同志、朋友的纪念文章,他们对吴学周伟大的人格力量和精深的学术思想进行了高度评价与总结。本书的结集出版无疑是中国科技界化学专业领域内一件极为重要的大好事。相信广大读者能从本书看到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和作为著名化学家身上所呈现出来的高大伟岸的人格力量,从而得到极大的教益。 目录 丰碑长存 吴学周传 吴振群 李秀芬 关凤林 丰碑长留天地间 中共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委员会 为民主科学献身 创九三业绩永存 九三学社吉林省委员会 学人风范 深切怀念吴学周同志 李砥平 于克 宋任远 往事的回忆 贝时璋 才华横溢的学周 赵忠尧 吴学周所长组织上海物理化学所搬迁长春的前前后后 武衡 祖国物理化学研究的开拓者 余瑞璜 回忆吴学周先生二三事 唐敖庆 回忆化学界老前辈吴学周先生 高怡生 回忆我和吴学周教授的交往 袁翰青 记我国卓越的物理化学家吴学周教授 柳大纲 胡克源 记吴学周先生二三事 黄耀曾 记化予先生二三事 梁树权 吴老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倪嘉缵 吴所长风范永存 高小霞 怀念吴学周同志 卢士谦 想起化予兄 刘云浦 回忆吴学周博士 黄汝光 深切怀念敬爱的吴学周所长 吴越 一个“跟着共产党走”的知名科学家 胡永畅 黄宗甄 刘惠 缅怀吴老 吴立民 循循善诱 严格要求 黄本立 缅怀著名爱国化学家吴学周教授 刘永懋 深切怀念化予先生 刘惠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李海 平凡之处见精神 陈琪 吴学周同志筹建九三学社长春分社及其所属支社简况 朱晋锠 怀念吴学周老师 朱晋锠 难忘的回忆 张庆余 缅怀吴老的谆谆教诲 张维纲 回忆我们的老所长吴学周同志 吉树蓉 关凤林 怀念吴伯伯 梁映秋 患难之交情似海 郭群 吴学周为发展祖国科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曾广赋 吴稚南 席时权 宽阔的胸怀高尚的情操 吴景阳 吴雅南 吴宜南 李健博 席时权 白宇 难忘学周兄长对我们的关怀经 肖嘉魁 吴纯周 难忘大哥 吴望周 大哥——我的良师 吴郁周 于细微处见精神 刘洁如 琐忆学周堂叔 吴鑫芳 吴润芳 附录 吴学周年谱 王庆祥 徐桂生 李秀芬 勤书 中国之物理化学研究 吴学周 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 吴学周 十年来中国化学的成就 吴学周 社会主义开拓了科学研究的广阔天地 吴学周 怀念郭院长 吴学周 吴学周主要著作目录 编后 试读章节 吴学周传 吴振群 李秀芬 关凤林 在吉林省省会长春,有一条又长又直又宽的斯大林大街。在大街的南端,有一座楼宇毗连300米的大院,这就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该所科研力量雄厚,科研设施先进,科研成果突出,是我国应用化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它像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中国东北的高空。它的光芒透过棱镜,成为五彩缤纷的光谱。在这多彩的光谱里,凝结着一位人民科学家的智慧之光。他为长春应化所的组建和发展付出了后半生30年的心血,为人们所敬仰。他,就是吴学周——我国杰出的物理化学家,我国化学研究领域中分子光谱研究的创始人之一,我国优秀的科研工作组织者与管理专家。 吴学周,谱名同棠,字萼晖,号化予,江西省萍乡县(今萍乡市)人。 萍乡又名昭萍、楚萍。北宋仁宗年间,宜兴人、进士蒋之奇(字颖叔)在其《萍乡即事》一诗中赞美萍乡的山水胜境和久远历史说:“地接长沙近,乡名自古闻。毛山千嶂雪,玉女一墩云。拱木扶宵上,飞泉触石分。霜风萍实老,目断楚江渍。”古往今来,取道萍乡的军旅官宦、墨客骚人、学者名家、商贾匠作,或匆匆去来,或短暂停留,或长居久驻,促进了萍乡工商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兴盛。历朝历代,萍乡屡出奇才。 1902年9月20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十九日),吴学周在萍乡县西陲的小村新山下诞生。这新山下,即使在今日的萍乡市地图上,也占不到一个小点儿,何况90年前它还是个不满20户的小村呢! 然而,这却是个临水凭山的小村,一个恬静的朴实的小村。小村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油茶修竹,红枫松杉和田垄坡土,既是小村衣食之源,又给小村平添秀色。 新山下的吴姓人家,本是“棚民”(明末清初时,福建、广东田少人多,康熙皇帝为了封锁台湾,在福建沿海焚屋舍,逐居民。不少失去家园的闽、粤百姓携妻带子,相率来到因战乱和水灾而人口锐减的萍乡,在一些深山僻壤搭棚而居,植桑种麻,是为“棚民”或“麻棚”)子孙,并非萍乡古来土著,田夫野老居多,不赌博,不抽鸦片烟,不搞帮会,不问是非,只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倒也安居乐业。吴学周的远祖即是福建人。他们迁徙到清初名家查慎行赋诗咏过的萍西“黄花择”(又有的诗人称作“黄花渡”,吴家人自报家门爱报“黄花桥”),在这里勤耕细作,繁衍生息。至第14代(康熙、乾隆年间)出了个吉安府儒学训导,但并未发达起来。至16代,接连4代都以农为业。直到19代,吴学周的祖父吴曰铭成了国学生,时年才20多岁。这在当时的乡人眼里是吃夫子饭的,再加一把劲就可戴顶子、穿补服当官了。但当时已是晚清,鸦片战争已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入侵,太平天国革命烈火声势正旺。萍乡向来是兵家必争、必经之地,黄花驿也少不了兵来将往,匪盗趁机作乱,致使百姓不得安生。这时,吴曰铭母亲逝世,父亲年老多病,又无兄弟,便弃学在家,徙居新山下,靠一点祖传薄田,雇人耕种。他一边侍奉父亲,一边“子曰诗云”,就是不问田桑五谷,且好施舍、捐助,时常扶危济困,修桥补路。殊不知坐吃山也空,到后来,日子日益穷困,要不是他那翰林内兄帮助,景况将更加凄凉。 吴曰铭有5个儿子。1882年(光绪八年六月初五日),最小的儿子出世。当时,萍乡大旱已久,这天喜降大雨,于是他取欧阳修“霖雨曾为天山福,甘棠何止群人思”的诗意,给小儿子取名汝济,字甘霖,号润膏,希望小儿子能像济世的喜雨那样滋润膏腴。这个小儿子,就是吴学周的父亲。 希望终归是希望,润膏先生9岁时父亲去世,以后终其一生,并未怎么大大造福于民,倒是为一位科学家的成长,尽了做父亲的责任。老先生足足比长兄小18岁,比三哥也小12岁。他年轻的时候,随两位兄长在外读了5年书,眼见清廷腐败,也就不求仕进,而做了教书的“冬烘”。“戊戌变法”之后,新学风行,他又入萍乡师范读了两年书。(P3-5) 序言 严济慈 …… 学周和我属同时代的人,他是我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1918-1923年,我俩先后同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读书。从那时以来,他的瘦小文静的外表,他的勤奋好学、刻苦俭朴、热情谦虚、善与人处的品性,一直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学周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不愧为中国化学领域分子光谱研究之“光”。从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他就已将分子光谱作为终身研究的主项了。1933年归国以后,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后来兼任所长。学周多年从事多原子分子光谱的研究,开创了我国多原子分子光谱研究的新局面。我从30年代初起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也从事过多种原子分子气体光谱的研究工作。共同的人生抱负,大体相同的科研内容,使我和学周的来往较多,对他的了解也深。我始终敬佩他严谨治学、狷介坦诚、磊落无私的人品。 为了国家,为了科学,学周有一种了不起的牺牲精神。50年代初,郭沫若院长委托我和恽子强、武衡同志一起组建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学周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在上海的较好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带领物理化学研究所全体人员迁到长春,随后即担任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所所长。从此,除“文革”中受迫害中断几年外,这个职务他一直担任到1983年以名誉所长而逝世。30多年中,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抱着一颗为社会主义祖国振兴科学事业的赤心,在各种条件都远不如上海的情泥下,将日本人留下的一个极为简陋的科研所发展成一个拥有十几门化学分支学科和上千名科研人员的大型现代化科研机构。创办了《分析化学》、《应用化学》等国内外化学界的权威性杂志,为国内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多磁共振、分子光谱、原子光谱等方面的研究骨干。直到八十高龄,他还招收研究生,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精神奕奕地作激光、激光拉曼光谱等尖端科技问题的讲座。逝世以后,在他办公室一个隐秘的地方,人们发现他的一批资料和未公开过的手稿。原来,进入晚年以后,在继续分子光谱研究和组织、领导科研之外,还为自己开辟了一个新领域,悄悄进行治癌药物的研究。学周,这位兴趣广泛、一专多能的科学家,真是为国家、为科学贡献了一生! 学周生于1902年。如果从1928年他出国留学算起,那么,他的科学生命足有55年。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科研岁月中,前20年,他以科学研究为主,一直站在中国分子光谱研究的最前沿;后30年,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科研的组织和管理上,做了“人梯”,为后辈铺平道路。但自己仍不辍研究,始终领导我国分子光谱的研究工作,同时还在我国应用化学这一领域率先开拓出十几个分支学科。对于这位学识渊博、造诣高深、成绩卓著的我国化学界的老前辈,不仅国内学术界有口皆碑,国外化学界也交口赞誉。 但学周是位十分谦虚的科学家,他宽于待人,严于律己,只知潜心研究、踏实工作,从不肯张扬自己。所以,他在世的时候,科学界以外的人不甚了解他,甚至有些江西老表还不知道自己家乡有这么一位出色的乡贤。学周逝世以后,党和国家赞扬他是“杰出的人民科学家,优秀的共产党员”。诺贝尔奖获得者、加拿大著名科学家赫兹堡教授的唁电说:“吴教授早期在分子光谱方面的杰出工作,在某些方面至今还为人们所引用。”赫氏又说,学周“在应用化学方面的后期工作,包括长春应化所的建立,将成为他事业的丰碑”。这些,都是对学周的恰如其分的评价。现在编辑出版《吴学周》一书,是人们对他最好的纪念和追思。 1992年,是学周90岁诞辰,1993年,是他忌辰10周年。借这本书出版的机会,写了上面这些话,寄托我对学周的哀思,表达我对学周的敬意。 后记 《吴学周》专辑经过有关方面的通力协作,精心选编,现已刊印问世。 吴学周同志是一位杰出的人民科学家,是中国分子光谱研究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是为祖国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我们试图通过编辑这本专辑,宣传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共事,风雨同舟,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推进祖国统一事业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弘扬他爱祖国、爱人民,治学严谨,刻苦钻研,谦虚谨慎,廉洁奉公,胸怀坦白,光明磊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高风亮节;同时也为家乡人民对乡贤的深切缅怀和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翔实的史料,以期激励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四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进。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经江西省政协文史办公室、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萍乡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多方协商,决定由三家合作出版《吴学周》专辑。并制定了编撰工作计划,成立了《吴学周》专辑编委会,明确了合作者的各自职责。1991年5月,组织专人先后赴上海、南京、青岛、长春、天津、北京等地,收集资料,组织稿件。1991年11月19日至22日,在萍乡市召开了有江西省政协文史办公室、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萍乡市政协有关领导、编辑人员参加的审稿会议,三方编辑人员对所有稿件、照片、资料、封面设计等认真进行了审核定稿,对一些有待进一步落实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部署。 《吴学周》一书的编辑出版,深得党政领导机关的关怀、重视,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和有关人士的赞许、支持。特别荣幸的是,国务委员宋健为本书题写了书名,90高龄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于百忙中挥毫为本书写了《序言》,中顾委常委张劲夫,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卢熹锡作了题词,30多位著名学者和有关人士惠赐了亲见、亲闻、亲历的珍贵回忆文章。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东南大学、萍乡市图书馆热情为我们提供资料。吴学周同志的亲属吴景阳、吴雅南、吴宜南和长春应化所关风林、中国化学会刘惠等同志提供了大量珍贵照片和史料,吴学周同志的弟弟吴德周、吴望周、弟妇刘洁如、侄儿谢生、女婿席时权、白宇等为本书征集、编辑协同筹划,做了大量的工作,喻久贞、王岳尘、廖维亮、汤其盛、昌增镶等同志热情提供口碑资料,翁燕平教授精心翻译吴学周著作目录。在编篡过程中,李吉人、刘必栋、彭永辉、廖炳炎、李梦麟、李筠、谭忠连等同志对本书的编辑出版给予了关注和指导,谢菊秋同志h本书稿件做了大量的誊正工作。在此,谨向支持和关怀我们工作的单位和同志,向惠赐回忆资料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敬意! 编入本专辑的文章,有序言、题词、传记,生前友好回忆文章、主要亲属怀念文章、年谱、非科研著述及论文目录,还有反映吴学周生平各个时期的照片。其中吴学周的著作均保持原貌。全书各篇选文之后,附有作者介绍,均系作者本人提供。 本书史料的来源,主要来自吴学周本人遗留的文字记载(日记、著述),生前友好和亲属提供的“三亲”史料,辅以必要的档案资料。 限于编者的水平和手头的资料,且时间仓促,书中的错误、缺点在所难免,敬希各界人士和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1992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学子师表 同侪楷模 ——周培源 风范长存 业绩永存 ——卢嘉锡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