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彼得堡(精)/双头鹰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罗斯)安德列·别雷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安德列·别雷著的《彼得堡(精)》是作者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是1905年俄国革命时期首都彼得堡为背景,借助于艺术象征和意识流描绘了一幅万象俱全的画卷。小说事件发生的时间是一九〇五年十月九日和十日这两天,可是在这个时间段里的叙述却投射着整个世界历史的过去与未来。

内容推荐

在西方,安德列·别雷被看作20世纪俄国小说家中最杰出的天才。著名小说家纳博科夫更是将安德列·别雷最重要的作品《彼得堡》与西方的另外三部划时代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变形记》一起,列为他最欣赏的20世纪西方四大名著。

安德列·别雷著的《彼得堡(精)》凭借丰盈的想象和跳跃的意识流描写,再现了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彼得堡十天里所发生的故事。在宏大的背景下,工厂罢工、游行、暗杀频频上演,平民与贵族、革命党人与奸细密探轮番登场。不按时序构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意识活动,共同绘织出一幅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末期的多重奏图景。在作者笔下,“彼得堡”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它联结着俄国的历史与未来,成为东方和西方“两个敌对世界的交接点”,具有世界规模的象征性。

目录

原编者的话

开场白

第一章 讲一位可敬的人,他的智力游戏及存在的飘忽无定性

第二章 讲一次会引起种种后果的约会

第三章 讲尼古拉·阿波罗诺维奇·阿勃列乌霍夫怎么为一个想法陷入窘境

第四章 在这里,叙述的线索中断了

第五章 讲鼻子边上有个赘疣的先生及一个内容可怕的沙丁鱼罐头盒

第六章 讲灰蒙蒙的一天发生的事件

第七章 又名:灰蒙蒙一天发生的事件仍在继续

第八章 也是最后的一章

尾声

译后记

试读章节

这里,我们还是转到那些不那么遥远的古老祖先上来吧。

这些祖先原本(好像是)生活在吉尔吉斯一卡依萨茨汗国(安娜·伊万诺夫娜女皇执政时,参政员的高祖阿勃一拉依亲王从那儿到这里来忘我地为俄罗斯帝国效忠,他在接受基督教洗礼时取名安德列,外号乌霍夫。关于他深远的蒙古族血统,俄罗斯帝国徽章图册就是这么记载的。为简单起见,阿勃一拉依一乌霍夫后来就干脆成了阿勃列乌霍夫。

据说,这位高祖便是他们家族的起源。

身穿带金丝饰纽的灰色服装的仆人,用粉扑把书桌上的尘埃抹掉;头戴尖顶帽的厨师往开着的门里探了一眼。

“你看,他自己起来了……”

“正抹香水呢,快要来喝咖啡了……”

“清早信差来了,老爷好像有信——期班牙寄来的:贴着期班牙邮票。”

“瞧我对您说什么来着,您最好少去管那些信……”

“就是说,安娜·彼得罗夫娜……”

“啊——就是说……”

“是啊,我只是随便这么……关我——什么事,什么也没有……”

厨师的脑袋突然不见了。阿波罗·阿波罗诺维奇·阿勃列乌霍夫得意扬扬地走进书房。

放在桌面上的一支铅笔引起了阿波罗·阿波罗诺维奇的好奇心。阿波罗·阿波罗诺维奇打定主意:使铅笔尖变得更细。他快步走到桌子跟前,并抓起……吸墨器,他深深地沉思着,拿着它在手里转了好久,直到想到手里拿的是吸墨器而不是铅笔。

他显得漫不经心,因为那一瞬间有个深刻的思想突然浮现在眼前。而就在当时,在非上班时间,那思想一直在奔驰向前(阿波罗·阿波罗诺维奇急着要到机关去)。他死的当年该按时出版的《日记》,又多了一小页。

阿波罗·阿波罗诺维奇很快地记下已经展开的思想进程;记下这进程后,他想:“该上班去了。”于是到餐厅去喝他的咖啡。

事先他好像有点不高兴,固执地询问老仆人:

“尼古拉·阿波罗诺维奇起来了吗?”

“没有,还不曾起来……”

阿波罗·阿波罗诺维奇不满意地抹了一下鼻梁:

“哎哎……告诉我,究竟什么时候——告诉我——这么说吧,尼古拉·阿波罗诺维奇他……”

“他起床稍稍晚一点……”

“怎么个稍稍晚一点,啊?”

没有等到回答,他当时便看了看表,神气地迈步去喝咖啡。

正好是九点半。

十点钟,他老人家上机关去了。尼古拉·阿波罗诺维奇,一个少年,通常起床是在——两小时之后。每天早晨,参政员都要打听一遍尼古拉起床的时间。而且,每天早晨他都要皱一次眉头。

尼古拉·阿波罗诺维奇是参政员的儿子。

一句话,他是一个机构的首脑……

阿波罗·阿波罗诺维奇·阿勃列乌霍夫以英勇、忘我的行为出名,不止一颗星落在他绣金丝的胸前:斯坦尼斯拉夫的和安娜的,以及甚至——甚至一只白鹰。

勋章带,他佩戴的是蓝色的勋章带。

而不久前,从那个凝聚着爱国主义感情的朱红漆小盒子里又放射出钻石证章的光芒,也就是勋章:一枚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

在此再现的这个已经不存在的人,他原来的社会地位怎么样?

P10-12

序言

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的主题来源于彼得堡两百年的神话,它从城市奠基时就开始形成了。别雷的《彼得堡》以最尖锐的形式与普希金的《铜骑士》相对照,同时,它又仿佛是对《铜骑士》的主题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别雷本人是个诗人,他用散文体作品对普希金作出回答,这不是偶然的。别雷与国家恐怖主义和个人恐怖主义都划清了界限,同时从两者身上撕去一切浪漫主义情调。历史上是这样的,彼得一世的纪念像——铜骑士,与参政院都位于参政院广场:就是曾经发生十二月党人起义悲剧的那个地方。《彼得堡》的主要人物都这样或那样地从参政院广场上的彼得一世纪念像旁边经过。铜骑士就矗立在参政院的正对面——就是那个老官僚参政员阿勃列乌霍夫供职的参政院——这是一个既缺乏任何才华,甚至连做官的才华也没有,又缺乏智慧的人。阿勃列乌霍夫——整个不停运转的沙皇国家机器的巨大轮子的一部分。在《彼得堡》里,叶甫盖尼的角色由恐怖分子杜德金和参政员阿勃列乌霍夫的儿子尼古拉扮演。儿子——这不是偶然的。国家恐怖主义产生个人恐怖主义。而《铜骑士》里的叶甫盖尼只威胁彼得一世——“你等着瞧吧!”那么尼古拉·阿勃列乌霍夫则已经拥有一枚反对自己父亲的炸弹。不错,它不是一枚炸弹,而是一个最平淡无奇的洋铁罐头盒。

铜骑士已不是在“空荡荡的广场上”紧紧跟着叶甫盖尼,而是威严而喜剧性地登上楼梯走进杜德金的小房间里——一间使人想起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斗室的小房间。“曾祖父”看望“曾孙”。

如果叶甫盖尼威胁彼得一世,是在无力地捍卫自己该有的小小的个人幸福的权利,如果拉斯科尔尼科夫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是表现自己决心为人们的幸福作贡献,那么别雷的杜德金也同样无力地想把自己表现成无产者意志的代表。

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同恐怖主义划清界限——这是别雷这部长篇小说的世界意义。尽管别雷显然既不理解无产阶级,也不理解1905年革命,我们重视它,正是因为它撕下了一切恐怖主义“高尚”和罗曼蒂克的外表。

别雷的《彼得堡》里的彼得堡——不是处于东方和西方之间,它同时既是东方又是西方,也就是说,整个世界。别雷就这样第一次在俄罗斯文学中提出了俄罗斯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他这部长篇小说在今天具有最迫切的世界意义。

别雷这部作品不寻常的形式表现了什么呢?我想这一形式里主要的是不断的探索,是不满足于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已经泛滥的“平铺直叙”。他一直力图强调形式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表现手法”,便是由此而来的。在给鲍·托马舍夫斯基的一封未发表的信中(1933年8月3日的一封信,见鲍·托马舍夫斯基档案),别雷写道:“我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主题:这个主题笨嘴拙舌,得经常克服由自己人为地杜撰的语言(我只好老是装着在大声说话,嘴里塞满了小石子),因此往往很苦恼;于是寻找内在的平静。”有两种笨嘴拙舌——摩西的和傻瓜的,别雷的笨嘴拙舌属于头一种——一个预言家的笨嘴拙舌。我们记得,连德谟斯芬也往嘴里塞小石子,克服了自己的笨嘴拙舌。别雷的这部小说是一个演说家的小说,德谟斯芬的小说。

德·利哈乔夫

后记

安德列·别雷(1880-1934)是二十世纪初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家。长篇小说《彼得堡》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因为这部作品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国读者对这位俄罗斯近代大作家及其创作至今仍比较陌生。

安德列·别雷是个笔名,别雷原名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布加耶夫。1880年10月26日别雷出生在莫斯科,父亲是莫斯科大学数学系著名教授,母亲爱好音乐,擅长演奏钢琴。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903年从莫斯科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又留在该校文史系继续学习三年。大学生时代,他既精心攻读专业课程,又对达尔文主义、玄秘主义及叔本华和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酷爱各种艺术,对音乐、美术、雕塑、建筑都有较深的造诣,并开始文学活动。1906至1923年间,他曾多次出国,有时为了进修学业,有时是纯粹的旅游或想改换一下生活环境,先后到过法国、意大利、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非洲和中东地区,旅居次数较多、时间较长是在德国柏林。二十年代中期后基本定居莫斯科,直到1934年1月8日病逝。

在政治上,安德列·别雷虽然经常以超党派自居,却始终关切祖国人民的命运。年轻时,他深感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和世态的畸形丑恶,于是总赞成变革;不管这种变革是什么性质,由哪个阶级阶层领导,他都拥护。1905年革命前夕,他发表《绿草地》一文,将俄罗斯比作迄今遭巫魔禁锢的美女,预言她将因革命而获得新生。而在1906年写的自传及《社会民主党和宗教》等文章中,则表示自己赞成神秘主义也同情革命,甚至称:“就社会观点来说,我属于社会主义者”。1917年二月革命后,他支持资产阶级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同年底又为无产阶级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热烈欢呼。在此后的苏维埃年代里。他不理解甚至公开表示不赞同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却从一开始就积极参加祖国的新文化建设,应邀热情为青年作者授课或进行专业辅导。

在文学事业上,安德列·别雷一生坚持探索,勤于笔耕,而且是个多面手。自1901年首次发表作品以来,他始终既写诗又写散文还写小说,既编杂志又从事理论著述,数量相当可观,给后世留下一份十分丰富、独特的文学遗产。其创作方面的代表作,有诗歌《蓝色天空中的金子》(1904)、《灰烬》(1909)和《瓮》(1909)、《基督复活》(1918)、《公主与骑士》(1919)和《星》(1919)及《离别以后》(1922),用带韵律的散文写的四部“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或《北方交响曲》、《戏剧交响曲》、《复返》和《暴风雪高脚杯》)(1903-1908),长篇小说《银鸽》(1910)、《彼得堡》(1913-1914)、《莫斯科》(1926)和《头面像》(1932)等。这些不同样式、体裁的作品,有的写中世纪社会,有的属于宗教传说故事,有的表现古代欧洲,有的讲过去和当前的俄罗斯生活,取材极为广泛,多采用象征性形象和奇特的手法表达作者对种种悲剧黑暗现象的不满和哀伤及对真善美理想境界的憧憬和追求,同时都不同程度地包含对人生的神秘主义观点。他还发表文艺论著《象征主义者》(1910)和《为什么我成了个象征主义者》(1928)等,编辑出版象征主义杂志《幻想者札记》(1919-1922)等,长期系统宣传象征主义文艺思想。和勃洛克、勃留索夫一起,安德列·别雷被认为是当时俄罗斯文坛上象征主义流派的三主将之一。他晚年出版的回忆录《在两个世纪的交接点上》(1930)、《世纪之初》(1933)和《两次革命之间》(1934),是关于二十世纪头三十年里欧洲和俄国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

特别是长篇小说《彼得堡》,问世后着实走红了好长一阵子。苏维埃政权初年根据小说故事改编的同名话剧,搬上舞台后曾经吸引了政府主管文化和文学艺术的人民委员卢纳察尔斯基的兴趣和注意。经作者本人修改、删节后于1922年由柏林时代出版社出版的本子,在俄罗斯及苏联国内多次再版。当时甚至出现过一股“《彼得堡》热”,不少作家因模仿它出了名。就连一直自感同作者“格格不入”的高尔基也承认自己“赞赏安德列·别雷的作品所表现的紧张和独创性”。

……

此外,《彼得堡》的风格和文体也异常独特。除因为一些主要情节和人物是对十九世纪文学名著的讽刺模拟而使小说的叙述始终笼罩着一种亦庄亦谐的气氛之外,作者还力求各种艺术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长篇小说形式的艺术表现力。整个作品犹如一幅包罗万象的巨型绘画或雕塑,作者的手笔时而简朴明快,时而沉滞凝重。许多完全或基本相同的句子、段落在不同情况下的多次重复等等,更可以看出作家有意把诸如对位、变奏、转调等音乐中的作曲法技巧移植到长篇小说中,使人读来觉得像一部复杂的交响乐。作者还常常把许多同音词、声音相近的词和仿声词放在一起连用,使前一句子的最后一个词与后一句子的起头一个词声音相同或相近,从而使小说的行文具有奇妙的音响效果和节奏感。

应该说明的,是关于本书的翻译。因为它是用象征主义和意识流方法写成的,内容涉及古希腊罗马神话、东西方几大宗教和哲学流派及天文、地理、数学、逻辑、历史、艺术、音乐等整个人类文化领域的许多专门知识,独特的文体中还掺杂大量生冷的乃至作者自己创造的词语,句子结构和标点符号也非同一般,要读懂它已不容易,要移译就更加困难,连作者本人都说他的作品“不可译”。《彼得堡》首次被译成德文出版时,精通该文的作者说,“尽管译者具有修养”,但“译得真糟糕”。本人俄汉两种语言及文学修养都不高,所以尽管自己青年时代曾在小说描写的那个地点生活多年,花了比译一般文学作品多数倍乃至近十倍的时间和精力,但对译文仍感到非常没有把握。坦率地讲,有不少地方实在没办法,是连蒙带猜译的。之所以把它拿出来见读者,一方面试译了一章半在《世界文学》上见刊后得到了一些同行和读者的首肯、鼓励,同时也因为我国至今没有人翻译过它。我只希望我先来冒一次险,抛出一块粗陋的砖,以便在不久的将来能引出较好地传达出这部名著风采的美玉来。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我国的外国文学名著翻译中的这个空白填上。

我的老伴杨光通晓英俄两种外语,长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执教翻译理论和实践课,出版过多种译作。在《彼得堡》的翻译过程中,她也付出了智慧和心血。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正如上面已经提到的那样,《彼得堡》原文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1913至1914年在杂志上发表后于1916年由杂志社出的单行本,另一个是十月革命后经作者本人删节、压缩于1922年在柏林出版的本子;苏联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均是后者。本书是小说未经删节、压缩最初面世的文本,根据1981年莫斯科的科学出版社所出苏联科学院文学典籍丛书版本全文译出。

靳戈

1997年4月15日于北京苏州街寓所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3: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