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类酷刑简史(揭秘文明面具下的恐怖人性)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作者 (美)马克·P.唐纳利//丹尼尔·迪尔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马克·P.唐纳利、丹尼尔·迪尔著的《人类酷刑简史(揭秘文明面具下的恐怖人性)》是一部优秀的通俗史学著作。它对历史上五花八门的酷刑的根源、表现乃至作用的解读与批判,它所包含的人文道德良知和鉴古至今取向,对于广大读者多角度地理解人类文明史发展演进的复杂而曲折的历程,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制的健康而合理的建构,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内容推荐

几千年以来,人类想出很多巧妙而残忍的方法来对同类施加痛苦。这一可悲但似乎普遍的特征腐蚀着人类所追求的文明。尽管我们如今似乎对酷刑深恶痛绝,但是3000多年以来,它一直是整个欧洲和远东的大部分法律的组成部分。

马克·P.唐纳利、丹尼尔·迪尔著的《人类酷刑简史(揭秘文明面具下的恐怖人性)》探究了各种惩罚、酷刑、逼迫和折磨方式。它带领读者走进古罗马的竞技场、中世纪地牢、宗教裁判所、宗教审判大会、女巫审判和最残酷的监狱。这是一次令人震惊和使人信服的研究,揭露了拷打者和刽子手可耻的手段和动机,以及古往今来他们所干的令人发指的勾当。

目录

序言

作者序

第一部分 酷刑:动机、方式和疯狂

第二部分 酷刑的历史

 第1章 古代与古典时代的酷刑

 第2章 中世纪的酷刑

 第3章 理性时代的酷刑

 第4章 18和19世纪的改革

 第5章 世界各地的酷刑

第三部分 酷刑大观

 第l章 烙刑与火刑

 第2章 碎身刑与挤乐刑

 第3章 砍刺刑

 第4章 桎梏刑

 第5章 示众与耻辱刑

 第6章 拉肢刑与吊刑

 第7章 水刑

 第8章 鞭刑

第四部分 结论: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致谢

试读章节

一些简单的绞刑没有出现在这个名目中。当贵族被判为叛逆罪时,会被斩首,而平民犯了这种罪,则会被绞死、掏出内脏和分尸。在火刑柱上烧死是非常恐怖的,主要有几种情况。当一个嫌疑犯被认定为异端时,若他们宣布放弃信仰,在拖人烈火之前,他们通常会先被勒死或绞死。如果他们固守自己的异端信仰,则会被判为用火慢慢地烧死。在简单的谋杀案中,男性罪犯会被送上绞刑架,而女性罪犯更有可能被烧死。这是因为施刑的时候通常要剥光罪犯的衣服,使其尸体在受刑后随风飘荡,而女人的裸体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认为是不雅观的。

那些施加可怕酷刑的野蛮冷酷的国王、贵族、法官和教士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在我们愤然谴责他们之前,最好记住:除非一个国家被外部势力侵占,政府当局才会关注、迎合臣民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信仰和爱好,通过仁政来保持自己的权力。酷刑和公开处决不仅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也是他们自己所要求的。任何一个国王,如果剥夺了臣民从偶尔的鞭刑和绞刑中寻求刺激及快乐的权利,将会面临被精通于如何取悦民众的下属贵族赶下台的危险。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是把酷刑作为刑罚或威逼的一种手段,由政府当局依法施加于不顺从的臣民或不幸的受害者。在把研究转向更全面的酷刑历史之前,我们探讨一下间或被写进酷刑史中的另一个方面,即酷刑参与者的心态,也就是受刑者、施刑者和围观的普通民众的偏见和期望。

自从人类最早认识到在宇宙中存在着比我们渺小的自身更强大的力量的时候,人类心中就产生了一种怀疑,也即,神祗们——和之后的上帝——需要一种以人类遭受痛苦为方式的献祭。最初,它是祈求神祗们驱走雷电的一种方法,随后它被认为可以使庄稼生长,或能确保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取得胜利,最后,它成为取悦神祗们的一种方法。在原始的社会,这种痛苦祭礼采取活人献祭的方式——阿兹特克人(Aztecs)挖出数以千计战俘的心脏。在更进步的社会中,献祭的痛苦变为一种更私人的事情:“倘若我做了错事,就必须付出偿赎。”这种承担个人责任的观念起源于古代埃及。记载显示.为伊希斯神服务的埃及祭司在特定节日里会鞭打自己。印度神职人员也进行类似的痛苦的自我惩罚,他们对自身施加一系列令人吃惊的痛苦折磨,来彰显他们对神祗们的虔诚。早期基督教徒们也进行各种各样的精神上的自洁行为。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旨在显示忏悔者的自责、对宽恕的渴求和对上帝力量的服从。

在早期的基督教会中,唯一通用的惩罚是绝罚,即把教徒从教会中逐出、革除教籍。为使一个人在保留教籍的情况下也能洗涤自己的罪恶,一套详尽的自我惩罚制度慢慢地建立起来。其中较为常见的自罚方式有禁食、祈祷和朝圣。自罚的持续时间和严厉程度依据罪过的轻重而定。在那些违犯神职人员阶层(修道士、教士、修女)的规则或者教会戒律的人中,另一种自罚方式也变得很常见——鞭笞(Flogging)。到9世纪末,鞭笞成为弥补罪孽和罪过的一种惯用方法,其行刑规则非常详备,精确到如何鞭打一个修士或修女,以及不同罪行的鞭笞次数;伴随鞭笞的,还有其他的自我惩罚。悔罪者在受笞之前会脱去所有的衣服,惩罚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惩罚的轻重取决于罪行的大小,但是在所有情况下,把惩罚仪式化的意图都是相同的——让团体中其他成员见证这些神职人员遭受痛苦的过程,警戒他们要谦恭自省、恪守纪律,使多数人都能领悟生活充满了痛苦,而其中的大多数苦难又是由我们罪恶的生活方式所造成。中世纪基督教神职人员也常常把生活中的每件事情当作其他事情的隐喻。因此,当他们看到一个兄弟或姊妹受到鞭打,很可能会联想到耶稣在十字架上受苦受难,他为了拯救有罪人类的灵魂做出了巨大牺牲。能让人们记起这件事情是好的,即便需要团体中一个成员经受痛苦才能凸显这一点。

痛苦本身——不管是施加还是经受它——最后变成了一种信仰。经受痛苦——作为赎罪的一种行为——变成一种宗教行为。虽然这个事实可能从未被很好地理解,但是它逐渐被认可,甚至最受人尊敬的圣徒们,比如阿西西的圣方济各(St.Francis ofAssisi,现在能为大家所熟知,是因为据说他能够和动物交流)经常把自己鞭笞得鲜血淋漓,还鼓励追随他的人也这样做。显而易见,当诸如圣方济各这样尊贵的人都沉湎于自我施加的痛苦时,其他人也开始相信鞭打有益于灵魂。中世纪的大多数人从未加入男女修道院,但这是一个虔诚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渴望成为虔诚地为上帝奉献生命的人。因此,从当地教士那里接受一番痛快淋漓的鞭打或者进行自我鞭笞,与朝圣或者禁食一样,成为一种常见的赎罪方式。

P17-19

序言

马克·P.唐纳利(Mark P.Donnelly)和丹尼尔·迪尔(Daniel Diehl)合著的《人类酷刑简史》中译本即将付梓,出版社邀请我为之撰写中文导言。本人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乐意在此谈点阅渎感受,以期对中文读者的解读有所裨益。

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的“通俗史学热”逐渐滥觞、升温,衍生出以满足大众需求为主旨的文字、图像历史叙事。历史学开始走出“青灯黄卷”的“象牙塔”,步入诸多的寻常百姓家。在西方,通俗史学之文字作品常被称之为“叙事史学”,所涉及的范畴十分宽泛,包括文化史、战争史、地方史、科学史、家族史、考古、历史名人传记等方面的内容。从事这类作品写作的人既有新闻记者、民间学者、政治家、戏剧家、小说家,也有研究机构和大学中的专业史家。他们在作品中远离深奥的学理阐发,摈弃枯燥的论证,以浅显简明、生动活泼的方式来书写,赢得大众的倾心关注。这部《人类酷刑简史》正是当代西方通俗史学日益兴起、广泛流播的产儿。

本书的两位作者,正是有着深厚专业学术底蕴的著名的美国“通俗史学”家。马克·P.唐纳利曾在约克大学和牛津大学攻读中世纪考古学博士学位。他不仅勤于治史,出版了多部历史著作,同时更热衷于史学传播的大众化,先后为《历史频道》、《发现频道》、BBC等制作了近200个小时的历史档案类的电视节目。丹尼尔-迪尔是一位有进取心的文化史学者,尤以历史叙事见长。他曾为多个出版社工作,编辑和撰写了关于中世纪家具、美国海盗等不少著作。他自1995年以来就一直与马克·P.唐纳利合作,两人不仅协同录制历史类电视节目,还合撰有《邻人相食》(Eat ThyNeighbour.A History of Cannibalism)、《伦敦塔传奇》(Tales From The Tower of London)和《中世纪庆典》(Medieval Celebrations)等著作。这部《人类酷刑简史》的问世,正是他们两人在西方“通俗史学”领域中的新建树。该著自2008年出版以来,声誉鹊起,多次重印,甚至成为美国很多大学“变态心理学”课程的指定读物。

《人类酷刑简史》之所以受到社会大众乃至学术界的广泛青睐,依我之见,主要是在于它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突出优点:

首先,该著具有宏阔的历史视野和厚重的知识基础。本书以不长的篇幅,比较系统地考察了自古代到20世纪酷刑实施的社会根源和历史嬗变,涵盖了古代东方、古希腊罗马、中世纪西欧、近现代西方以及前近代时期的中国、印度、日本、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列举了历史上五花八门的让人惨不忍睹乃至闻所未闻的酷刑。此外,书中附有很多有关刑具、刑场的插图,如木刻画和照片等,给读者以一种直观逼真的感受,让人读后印象深刻、心有余悸。作者的叙事并未停留在酷刑对受刑人的身体残害和生命终结上,而是更进一步地通过一些特殊酷刑的剖析,揭示了其对受刑人的肆意的精神羞辱与兽性蹂躏,由此给他们的人格和心理带来无以复加的重创。这样的揭露,也给读者带来一种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人对酷刑的“兽性”有更深刻的体悟。

其次,该著在叙事过程中,突破了西方学术界长期潜存的文明发展史上所存在的种族、地域上的思想偏见,秉笔直书地进行历史叙事。众所周知,在“西方文化优越”论或“西方文明中心”论的熏陶下,西方人一直都以其“光荣”历史而自豪。古典希腊的民主制,中世纪英国的“大宪章”乃至近代英国革命,清教徒建立北美殖民地,乃至近现代西方社会,都在西方人的笔端下被过度“文明化”。而该著则敢于冲破这样的思想传统,叙述了在这些时期中所存在的西方人对于殖民地人民,西方人对西方人自己的一些非人道的酷刑。该著指出,在西方,酷刑作为一种刑罚手段,一直沿用到18和19世纪。随着启蒙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刑罚改革的深入,情况才有所改观,流放和监禁逐渐取代了酷刑。不过酷刑还是时有出现。笔端所指,不仅希特勒法西斯主义受到批判,而且美国在“9·11事件”后的反恐行动也受到责难。诚如该著作者所言:“我们是历史学家。因此,像任何优秀的历史学家一样,在确定把哪些惩罚和肉体虐待的方式收录这本书中时,我们决定采用一种完全客观和实用主义的方法,实事求是。”这样的不固于偏见而求实求真的学术理路,集中地彰显了历史学家的优秀品质,而基于这种理路所揭示的西方世界各个时期的酷刑现象,对于广大读者认识西方文明史演进的曲折历程,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再次,该著中浸润着作者浓烈的人文精神和鉴史取向。该著对历史上林林总总之酷刑刑具的复杂的设计、使用的探讨,对不断翻新的血腥行刑场景的描述,并非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去猎奇历史,而是为了对那种残暴践踏生命和人性的野蛮行为进行激烈的批判。该著认为,酷刑既是刑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施刑人为了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的一种残忍手段,而从根本上说,则是残暴的独裁者为了维护统治的有力工具。在行文过程中,该著每每分析历史上滥施酷刑的阴暗动机,揭露施刑人的种种暴行,批判麻木不仁、助纣为虐的卑劣人性,处处透现出其对蒙难者和受害者的现实人文关怀。同时,该著也对现代社会中不时出现的酷刑现象深感忧虑。该著认为,当代社会虽然日益文明化,但酷刑仍然不同程度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顽固地延续,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国家也难以幸免。为了消除酷刑,就应该了解酷刑的历史,以史为鉴,警醒世人。由此,该书强调:“如果我们忘记历史,拒绝历史——正如一些西班牙人拒绝承认宗教裁判所真的那么恐怖血腥一样,一些修正主义历史学家否认阿道夫·希特勒的死亡集中营——那么我们注定会重蹈历史覆辙,暴行将会重现。”正是由于贯穿了尊重人性的人道观和鉴古知今的责任感,该著给读者提出了一个沉甸甸的问题:“对世界上的惨状和不公熟视无睹助长了非人道行为的继续存在吗?熟视无睹能否被看作是一种默认或者接受呢?”“是否真的如埃德蒙·伯克(EdmundBurke)所说的:‘恶人得胜的唯一条件就是好人袖手旁观?’”这样的观点和问题,无疑会将读者带入一个深层的理性思考。而这正是该著中所蕴涵的最珍贵的思想价值。

无可讳言的是,《人类酷刑简史》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一是在历史内容的分布上,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不均衡。或许是由于某种宗教信仰上的忌讳,该著几乎没有涉及伊斯兰世界中的相关状况,个中缘由当然可以理解。但历史上的蒙古人国家、印第安人国家、拜占庭帝国等地的情况没有囊括其中,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二是该著中的个别史实叙述存在错误。如在叙述1381年英国农民大起义时,该著称国王理查德二世(Richard II)让农民享有更多自由和废除农奴制等承诺有诚意,而义军领袖泰勒刺杀国王未遂,命陨阶下。其实,只要翻检一下这个时期英国的编年史,即可发现这样的叙述并不接近于真实的历史实际。

综上所述,《人类酷刑简史》虽然存在着某种瑕疵乃至缺陷,但无疑是一部优秀的通俗史学著作。它对历史上五花八门的酷刑的根源、表现乃至作用的解读与批判,它所包含的人文道德良知和鉴古至今取向,对于广大读者多角度地理解人类文明史发展演进的复杂而曲折的历程,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制的健康而合理的建构,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因此,笔者相信,《人类酷刑简史》中译本的出版,将会引起广大中国读者的热情关注。

孟广林

2012年7月15日于中国人民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人折磨人是难以形容的罪恶,施行人是一个无法言喻的魔鬼。你在黑暗中转个弯,就会碰到他。你惴惴不安、行尸走肉,你麻木不仁、了无生气,但终究逃不出他的魔掌。现在轮到你了……

——美国文学大师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人类酷刑简史》无疑是一部优秀的通俗史学著作。它对历史上五花八门的酷刑的根源、表现乃至作用的解读与批判,它所包含的人文道德良知和鉴古知今取向,对于广大读者多角度理解人类文明史发展演进的复杂而曲折的历程,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的健康而合理的建构,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主任孟广林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