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朋霍费尔(牧师殉道者先知间谍)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埃里克·梅塔萨斯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出生于1906年,他是20世纪杰出的德国神学家,被德国文化界尊称为“柏林之子”,他积极从事普世主义和反纳粹活动,因参与反对纳粹的刺杀希特勒行动,1943年被捕,在狱中度过18个月,1945年4月9日被希特勒下令杀害。

埃里克·梅塔萨斯编著的《朋霍费尔:牧师殉道者先知间谍》是朋霍费尔的传记,这是一本综合了历史、神学、传记与小说情节的巨著,在朋霍费尔作为神学家、牧师、殉道者、间谍的多重身份下,交织出一个面对黑暗和邪恶展现出无比道德勇气、毫不退缩的扣人心弦的生命故事。本书大量引用他在92号牢房中写的书信,揭示出他和贝特格深刻的友谊,尤其是他和未婚妻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

内容推荐

希特勒上台之后,一步步残害犹太人,蹂躏整个德国,甚至欧洲大陆。面对惨无人道的暴政,身为牧师和神学家的朋霍费尔,起初奋起抗击纳粹政权对于教会的侵入和控制,建立认信教会联盟来对抗帝国教会的妥协。随着纳粹暴政的巨轮碾碎无数人的生命,朋霍费尔和反抗组织的其他成员一道,越过抵抗的边界,采取了刺杀希特勒的密谋行动,试图从内部瓦解第三帝国,力阻狂轮。朋霍费尔倾听良心的声音,寻求上帝的旨意,在纳粹的邪恶面前挺身而出,为了捍卫真理和正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埃里克·梅塔萨斯编著的《朋霍费尔:牧师殉道者先知间谍》构思精巧、描写生动、内容详实,既扣人心弦,又发人深省,出版后很快荣登《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并获得多项图书奖。

目录

前言 1945年7月27日,伦敦

第1章 家庭与童年

第2章 图宾根 1923年

第3章 罗马假期 1924年

第4章 柏林求学时期 1924~1927年

第5章 巴塞罗那 1928年

第6章 柏林 1929年

第7章 朋霍费尔在美国 1930~1931年

第8章 柏林 1931~1932年

第9章 元首至上 933年

第10章 教会与犹太人问题

第11章 纳粹神学

第12章 教会斗争开始爆发

第13章 伯特利信条

第14章 朋霍费尔在伦敦 1934~1935年

第15章 越演越烈的教会斗争

第16章 法诺会议

第17章 岑斯特与芬根瓦得之路

第18章 岑斯特与芬根瓦得

第19章 进退维谷 1935~1936年

第20章 战火燃起 1938年

第21章 破釜沉舟 1939年

第22章 德国的终结

第23章 从认信到密谋

第24章 密谋暗杀希特勒

第25章 朋霍费尔的斩获

第26章 朋霍费尔陷入情网

第27章 刺杀希特勒

第28章 泰格尔监狱92号牢房

第29章 瓦尔基里与施陶芬贝格

第30章 布痕瓦尔德

第31章 自由之路

注释

参考书目

结语与补正

致谢

试读章节

德国战败

如果1918年可以被视为迪特里希·朋霍费尔脱离孩提时期的一年,那么也可以被视为德国脱离孩提的一年。莎宾称呼战前的时代是一个“由特别体系主导的时代,一个在我们眼中根基稳固足以永远常存的体系,一个弥漫着基督教义的体系,我们可以在其中平安稳定地度过童年。”1918年改变了这一切。代表教会和国家的最高权威,同时也以其象征地位代表德国和德国民众生活方式的德皇被迫退位,这一切让人惊愕不已。

德国在8月份发动的最后一波攻击失败后,事情的发展逐渐明朗,此后,每况愈下的局势超乎所有人的想象。许多德国士兵逐渐感到不满,转而背叛他们的指挥官。士兵又疲惫又饥饿,加上对带领他们陷入目前惨境的政权愤怒高涨,遂而逐渐接受在他们当中已经流传一段时间的想法。共产主义依旧响亮新鲜——斯大林的暴行和古拉格群岛要到数十年后才会发生——而这重新燃起他们的希望,并找寻到代罪羔羊。罗莎·卢森堡(Rosa huxemburg)发行的《斯巴达克斯通讯》(Spartacus Letter)四处流传,更进一步挑起士兵不满的情绪,鼓吹如果混乱的局势还有一丝希望的话,他们就应该揭竿起义。俄国军队不是起而反叛他们的指挥官吗?不久之后,德国士兵推选出他们自己的代表,并且公开宣称他们不再信任旧政权和德皇。

梦魇终于在11月成真:德国战败。紧接着发生的是史无前例的动乱。仅仅几个月之前他们还认为光明的胜利即将到来。这是怎么回事?许多人都责怪共产党在关键时刻于军中散布不满的种子。这就是著名的“背后插刀”(Dolchstoss)传言的来源。传言表示战场上真正的敌人不是协约国,而是亲共产党、亲布尔什维克派的德国人,那些人从内部摧毁德国战胜的机会,那些就是“背后插刀”的人。那些人的背叛比德国在所有战场上面对的敌人还阴险,因此,一定要将他们绳之以法。这种“背后插刀”的思想在战后越演越烈,而特别欢迎这个想法的就是新兴的国家社会主义党及其首脑希特勒,他决心要严惩犯下这种恶行的共产党叛徒。他极为成功地掮动起这个观念,并逐渐宣传布尔什维克派其实就是国际犹太民族(international Jewry),而犹太人和共产党就是毁灭德国的元凶。

1918年底共产党发动政变的危机似乎一触即发,每个德国人对前一年发生在俄国的事件都记忆犹新,执政领袖必须不计代价,避免同样的惨事在德国上演,并坚信只要推翻旧德皇,德国就能借着另一种形式,也就是民主政体,延续下去。这种做法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但别无选择:德皇必须下位。此举不但顺应百姓的呼声,也符合协约国的要求。

这个最恶劣的工作就在11月份落到受众人爱戴的冯·兴登堡(von Hindenburg)总统身上,他必须前往最高司令部说服德皇威廉(Wilhelm)结束德国的君主制度。

对主张君主制度的兴登堡来说,这是一个既诡异又伤感的使命。不过,为了整个国家的未来,他还是前往比利时的斯巴市(Spa)把划时代的最后通牒递交给德皇。会议结束后,兴登堡离开会议厅时,一位来自格鲁尼沃尔德的十七岁勤务兵就站在走廊上,这个勤务兵就是克劳斯·朋霍费尔,他绝对不会忘记魁梧的兴登堡跟他擦身而过的那一刻。华特死后,卡尔一费德里希仍然在步兵服役,也难怪朋霍费尔夫妇会想办法让家中最年轻的军人调离作战部队,结果他被调派到斯巴市,在那一天目睹了历史的发展。他后来描绘当时心情激荡的兴登堡,“脸庞和举止都僵硬得像座雕像”。

德皇眼见自己别无选择,于是在11月9日宣布退位。转眼间,过去五十年的德国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包围柏林的暴民依旧不满足,空气中弥漫着革命的气息。极左的斯巴达克斯党,以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为首,占领了德皇的宫殿,随即预备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社会民主党在德国众议院虽然占有多数席位,但这一切随时都可能不保,皇家法院窗外的愤怒群众呼喊求变,他们不但有所要求,而且能顺利得到任何要求。把政治谨慎抛在脑后,只想随便敷衍户外大批群众的菲利普·谢德曼推开巨大的窗户,在没有得到任何特别授权的情形下,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国!整件事就这样定案。

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魏玛共和国是在仓促中宣布成立的,对任何民主政权来说,这都是糟糕透顶的开始,是一个让各方都不满意的妥协。此举不但无法修补德国政坛的裂缝,反而粉饰太平,并在未来引发出更严重的问题。大家呼吁右翼的保皇派和军方要支持新政府,但二者始终不从,他们反而跟新政府保持距离,并把战争失败归咎于新政府以及所有左翼团体,尤其是共产党和犹太人。

同一时间,在同一条街相距不到一英里远的地方,共产党已经占据皇宫(Stadtschloss),而且没有放弃的打算,他们仍然想要建立一个彻底的苏维埃共和国,就在谢德曼于众议院窗口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国”后两个小时,李卜克内西推开皇宫的一扇窗户宣布成立“自由社会主义共和国”!一场大灾难就以这种幼稚的方式,透过两栋古老建筑敞开的窗户揭开序幕。为期四个月的内战,也就是所谓德意志革命(German Revolution),就此爆发。

P29-31

序言

很高兴友人埃里克·梅塔萨斯(Eric Metaxas)动笔完成这本朋霍费尔的传记。英语世界的大众需要更深入了解他的思想与生平。我在大学刚信主的时候,最初阅读的书单里面就包括朋霍费尔写的《作门徒的代价》(Cost of Discipleship),不久后又读了他写的另一本书《团契生活》(Life Together)。虽然《团契生活》可说是我阅读过的阐释基督徒团契特色书籍中最薄的一本,却是促使我一生追求恩典的启蒙书。

要了解朋霍费尔写的《门徒》(Nach folge),就必须先认识何以德国教会在1930年代令人震惊地投降在希特勒政权之下。路德这位伟大的福音教师的教会,怎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关键就是纯正的福音——朋霍费尔称之为“重价恩典”(costly grace)——在当时已经被抛诸脑后。一方面是德国教会变得注重形式主义。这意味着上教会,聆听上帝关爱世人,并且赦免每一个人的信息,却根本无关乎个人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朋霍费尔所说的“廉价恩典”(cheap grace)。另一方面是律法主义,或凭律法和善功得救。律法主义意味着,上帝爱你,因为你是积极振作,努力活出健全、有纪律的生活的人。

正因为这两个要素的相互激荡,希特勒才能够窜起掌权。尽管德国主张形式主义的人已经察觉到一些令他们不安的迹象,但他们认为没有必要牺牲一己安逸,挺身而出。律法主义者的反应,则是用伪善的态度面对其他赞成希特勒政策的国家与族群。然而,整个德国已经无法维持福音的巧妙平衡,也就是路德一贯宣扬的“我们唯独因信得救,但不是孤立的信”(We are saved by faith alone,but not by faith which is alone)。也就是说,我们得救不是凭借自己的行为,而是仰赖恩典。然而,只要我们清楚明白并真心相信福音,它就会改变我们的行为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

当希特勒登上权力高位的时候,多数的德国教会都认为恩典只是抽象地承认“上帝赦罪;这就是他的职责”。但我们知道,真正的恩典是借着重大的牺牲才临到我们身上的。因此,基督为要拯救世人,甘心走上十字架,忍受极大的痛苦,并承担起如此重大的代价,为此,我们在世上也应该牺牲一己来服事他人。凡是真正了解上帝恩典是如何临到世人的人,生命就一定会有所改变。这就是福音;它是靠重价的恩典,而不是靠律法或者廉价的恩典。重价的恩典让人从内到外彻底改变,这是律法和廉价恩典都做不到的。

我们现在应该不会再重蹈覆辙了,对吗?谁说的。律法主义和道德主义依旧活跃在当代教会。许多基督徒对此的反应就是只谈论上帝的慈爱与宽容,他们不喜欢提到耶稣死在十字架上,是为了要平息上帝的怒气与合乎上帝的公义,有些基督徒甚至称之为“上帝虐童”(divine child abuse)。然而,如果他们不谨慎的话,就可能会陷入“廉价恩典”的信仰:相信一位非圣洁(non—holy)的上帝以非重价(non—costly)的爱来爱我们,并且他只是一味地关爱我们与接受我们。这绝对不会改变任何人的生命。

这样看来,我们还是需要聆听朋霍费尔以及其他深入了解福音本质的先贤教诲。

提摩太·凯勒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这部厚重又精彩的新传记里,梅塔萨斯清理了很多错误观念,重点呈现朋霍费尔自己的所言所行。那是个令人心痛的时代,不少教会接受了纳粹意识形态,其他的则屈从政府压力,朋霍费尔纵然孤单,却坚守立场。梅塔萨斯笔下的朋霍费尔,头脑清晰,是一位信心坚定的基督徒,单单服从上帝和上帝的话语。

——《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

一部重量级的、引人入胜的朋霍费尔生平分析。梅塔萨斯……全面回顾了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同时以富有魅力的手法探索了家庭、文化和宗教是如何造就了这位享誉世界的当代神学家。作者的笔调饱含激情,考证严谨详实,解释了处境和人物如何共同发挥作用,把德国从一战的失败带入了二战的暴行……这本巨著充满洞见和启发性,为传记、历史和神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绝对是[关于朋霍费尔]最重要的作品……我读过的最好的传记作品之一。

——查尔斯·寇尔森(charles Colson)监狱团契创始人 威伯福斯论坛创始人和主席

梅塔萨斯所创的传记风格别具魅力——睿智、感人、考证详实、描写生动,并且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有丰富的联系。或者换个说法:买这本书。读这本书。再买一本,送给你爱的人。这真是本好书……梅塔萨斯这本书独树一帜,不仅生动再现了朋霍费尔其人、他所处的时代及其见证人,也让我们在心底渴望自己能拥有同样的道德品质。再没有哪位传记作者能出其右。

——查尔斯·查普特主教(Archbistmop Charles Crlaput)《第一要务》(First Things)

如果真有“邪恶帝国”,那必是希特勒统治的德国。如果真有无奈英雄,那必是朋霍费尔。梅塔萨斯写了一本精彩的传记,讲述了一个认真对待上帝的人扣人心弦的故事。

——哈登·罗宾逊(Haddon Robinson)戈登-康威尔神学院讲道学教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