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时间纷至沓来/名家散文自选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陆梅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陆梅的《时间纷至沓来》,非常吸引人的是文化气息。纯美的文风不仅显示在文笔优美上,从她的笔下,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汉语字词、文法和意境的美。陆梅抒写的有关书的心情文字,颠覆了庸常的书评模式,是与书的灵魂相通,把书当作闺中密友。她的作品,细腻中带着哲思,绵密中透着浪漫,温婉中藏着冷峻。既注重个体的心灵书写,又不乏对这个世界的敏锐洞察与观照,至心、至兴、至情、至理,独辟蹊径,自成一家,颇具艺术感染力。

内容推荐

《时间纷至沓来》收录陆梅散文《植物之约》《我们的家园》《美的款待》《理想的下午》《一日因果》《戴河之灯》《看树》《随笔的东京》《岁时记》等重要篇章。

目录

卷一·岁时记

 信仰

 清朗

 餐聚

 农具

 问答

 买花

 清供

 文字里的香

 日常

 语言

 看画

 画家笔下的树

 摘录

 绿竹庵

 旧地

 好散文

 乌鸦

 陈寅恪墓

 庐山图书馆

 法音山风

 凤凰花树35一

 梅子黄时雨

 盛夏要过去

 鬼神

 艺术和内心

 维尔纳·贝格

 真相

 年又来

 一日因果

 时间的流淌

 伤逝

 白桦先生

 《驼背小人》

 马尔克斯辞世

 外滩殇

 晴日杲呆,难得好天气

 买书

 我们的沿途

 老bear和摩西会堂

 出行

 如同山的隐衷

 桐君山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电影《狼图腾》

 沿着那条我们从未走过的甬道

 浪淘沙

 甘南采风

 烧制汉语

 时间纷至沓来

 作家最重要的生活

 破执和谐

 技术和时间

 山河万朵

 祖国和世界

 马尔克斯回忆录

 一缕魂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

 仪式感

 李修文《山河袈裟》

 文章之道

 反辽阔

卷二·行走记

 植物之约

 美的款待

 我们的家园

 微尘众

 看山

 理想的下午

 一日流水

 声声不息

 沉静如一地生存

 花、树和青苔

 沿途的花事

 山中何所有

 后花园

 戴河之灯

 看树

 随笔的东京

 在东京感受书香

 赭城,赭城

 静守师傅

 二月柔石

卷三·读书记

 少写无妨,

 有爱有信,初心不变

 “对于文学,我能做什么?”

 如何拥有自己的声音?

 文学的重与轻

 《青浦图书馆会刊》答问,

 关于写作的几个问题,

 不伤文学

 姊妹坡

 读书与跌宕自喜

 使看不见的看见

 无用是本心

 树和森林

 世界美如斯

 在中国深处

 一只狗的心事

 美的心唤醒人的心

 书房花木

 书天堂

 离开,是为了回来

 东京昆虫物语

 小镇故事和幻想人生

 夏多布里昂

 书里的细节

 我读我看

 物哀之美

 想象的行囊

 阳光世界,田稻穰穰

 水仙和故人

 击壤歌

 声音、气味和文字里的碎影

 秘密领地

 最有价值的阅读

 在特莱津以后

 银娜的旅行箱

 张洁的书

 六朵金蔷薇

试读章节

2012年1月11日多云

餐聚

昨日中午,偷闲和白桦夫妇,旅居澳洲的黄文生、王亚法及沪上笑星王汝刚餐聚。王亚法做东,在番禺路、延安西路口的翠蜓轩酒家。该酒家隐在龙之梦大楼后,墙面饰以一巨型鸟笼。王亚法、白桦、王汝刚都带来了自己的著作。白桦是我一向敬重的老作家,他的小说集《蓝铃姑娘》、长诗《从秋瑾到林昭》,我们曾为他开过新作研讨会,反响热烈。获赠王汝刚写他老搭档李九松的文化随笔一本。王亚法第一回见,他的《张大千传》,砖头一般厚,学林出版社熟友褚大为责编。久不见大为,他也是我写的书《谁在畅销》的责编。世界真是小,有缘就得见。黄文生第二回见,他和王亚法都热心交友,早年在澳洲打拼。如今已然念念思乡。

回报社,得空翻阅2011年11期、12期集团内刊《报刊业务探索》。文汇报总编辑徐炯一篇谈文汇如何“智慧立报”的演讲,颇有新见。择其要点摘录:

许多记者好像以为,稿子里有了某某专家怎么说,就有了“深度”,是“深度报道”了。这实在是大大的误解。要写深度报道,记者必须建立自己的专家后援团。要找对专家;要具备跟专家对话的能力;要跟读者一起追求深度认知。

网络媒体兴起之后,热点越来越多,而且快速切换。热点太多和快速切换,会屏蔽掉真正有价值、应当认真关注的人和事。

正因为今天读者的注意力不断被分散,我们需要不断强化他们对某个话题的关注和印象。

快而劣质,或者慢工出细活,我们总在选择前者。

2012年1月15日阴有雨

农具

周末,窝在家里翻书。今年1月号《作家》封面不再是作家的大头照,改以水彩插画,清新可喜。

作家照改在封二,这一次是阎连科。“作家地理”有他新作《711号园——北京最后的纪念》。篇幅看,应是长篇散文,一本书的量。开篇引子大气凝神。这个“71l号园’’就是去年夏天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北京花乡公园强拆对象。阎连科在这里租了房,和这里有了一段城市里的诗栖记忆,直至这个千亩绿地的消失。

第一章农具。阎连科总结农具最后的三个去处不一样的命运:一是被扔在田头化为黄土;二是被提回家,再无用处后再次走入炼铁炉;三是被偶然发现送到博物馆里。三种去处,表面看第三种是最好的命运,阎连科却给出了不同说法:“……这貌似通向神灵的座位,其实是一条最为悲哀的路途与去处。因为在那儿,它们将再也不是自己,再也没有安宁,再也没有新生的可能。”“博物馆是农具的囚室。”

在南方,农具的去处有点尴尬。城市化进程湮没了田间地头。“田问地头”已然成为一个意象,一种想象。昔日麦苗田地,如今拔地而起幢幢高楼。杂芜、密集、沉闷。那些农具如何消失?又消失在哪里?都不甚了了。真有遗落在地,也少人在意。

有一次,我在江南古镇见到一家有卖锄头镰刀的农具店。店里冷清,一整排簇新的铁器离地打着盹儿。木柄透白,铁器黑沉。镰刀、锄头、耙犁、洋铁皮簸箕……连同这家崭新小店,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在这个小镇,农具的消耗微乎其微。它更似一间农具展示厅——博物馆的民间体。

阎连科如此叹息:“农具一词已古老得有了唐诗宋词的味道。城市人以分不出韭菜与小麦的差别而认为是一种体面的荣誉。”P5-8

书评(媒体评论)

她的作品,细腻中带着哲思,绵密中透着浪漫,温婉中藏着冷峻。既注重个体的心灵书写,又不乏对这个世界的敏锐洞察与观照,至心、至兴、至情、至理,独辟蹊径,自成一家,颇具艺术感染力。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评论家孙建江

陆梅的作品,非常吸引人的是文化气息。纯美的文风不仅显示在文笔优美上,从她的笔下,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汉语字词、文法和意境的美。

——少年儿童出版社资深编辑作家张洁

陆梅抒写的有关书的心情文字,颠覆了庸常的书评模式,是与书的灵魂相通,把书当作闺中密友。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张国龙

陆梅是一位写作上的唯美主义者,她的字里行间总是闪耀着温暖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芒。

——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徐鲁

我曾和陆梅一起在书店买书,她从事的工作和书有关,对于新出版的好书她十分熟悉,如数家珍。从她这本散文集中,也时时可以读出她对书的感悟和理解。

——《文汇报》笔会原主编文学理论家刘绪源

走过她书的“围城”,恍惚觉得这大概就是她的桃源,也是她的驿站,帮助她隔绝于一切繁琐,也令她在人生的旅行中暂时歇脚,然后将心里说不完的话,用澄澈的文字慢慢洒下一地闪烁的碎影。

——书评人青年作家张滢莹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5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