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无量编的《国民立身训/民国青年教育丛书》对于民国时期中国国民应具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的问题展开探讨,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以生活实例来宣扬符合时代和历史进步发展方向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青年人走上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人生道路。
| 书名 | 国民立身训/民国青年教育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谢无量编的《国民立身训/民国青年教育丛书》对于民国时期中国国民应具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的问题展开探讨,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以生活实例来宣扬符合时代和历史进步发展方向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青年人走上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人生道路。 内容推荐 谢无量编的《国民立身训/民国青年教育丛书》共包括“立志论”“力行与勇气”“科学工艺发明家之模范”“职业及处世”“人格论”“修养论”六编,从多个角度讲述做人治事的标准和原则,其中既讲故事说道理,又联系古今中外,不仅对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青少年成长和人们的自我修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也对当代的读者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目录 第一编 立志论 第一章 吾国立志古训 第二章 立志须先去倚赖性 第三章 立志者之成功及自觉 第二编 力行与勇气 第一章 力行论 第二章 勇猛精进主义 第三章 坚忍论 第三编 科学工艺发明家之模范 第一章 中国工艺大家略述 第二章 欧洲科学发明家略述 第三章 工艺发明家 第四编 职业及处世 第一章 职业论 第二章 惜时论 第三章 节俭论 第四章 诚实论 第五编 人格论 第一章 士君子之模范 第二章 礼仪论 第三章 人格之力 第六编 修养论 第一章 善恶之原理 第二章 修养杂论 第三章 静坐与修养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吾国立志古训 心之所之谓之志。天下之所以有事业者,人为之也。人之所以能成事业者,志为之也。志于大则所成者大,志于小则所成者小,无志则无成。记言先志。孟子言“尚志”,此就学者言之也。即推之百工商贾,欲创业成务,亦何尝不赖乎志。志者,百事之所由生也,善恶之所由判也。人之求有立于斯世者,亦求其志而已,他何求焉?古之君子,教人志于善。故以志为达善之专名,横渠言“志公”“意私”是也。于是凡言立志者,大率以为作圣之几。此在恒人,固宜叹其高远如莫可及。然作贤作圣,在立此志;作一事一艺,亦在立此志。言之小者可以喻大,言之大者亦可以喻小。今于此篇,首列吾国立志古训。非必如古之君子之教人,有骛于高远也。盖志本无二,古训又不可悉没,能观其通斯可矣。此下所论,即大抵归重事务,俾人可勉而至。古之论立志者极多,亦惟录王阳明《立志说》及张稷若《辨志》二篇,略见其概要尔。 王阳明示弟守文《立志说》曰:“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与?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而亦有所不能已矣。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犹不师也。夫所谓考诸古训者,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已。吾惟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记诵讲说以资口耳之弊哉!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犹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者,立志也。虽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岂可易而视哉!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躁心生,责此志即不躁;妬心生,责此志即不炻;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书》谓。准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若为说不同,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夫道一而已。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说也。后世大患,尤在无志,故今以立志为说。盖终身向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若以是说而合‘精一’,则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说而合‘敬义’,则字字句句皆敬义之功。其诸‘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无不吻合。但能实心体之,然后信予言之非妄也。”(P3-5) 序言 将有哓于众者曰:“吾能使十寻之木,不根而荣茂其枝条;万里之流,无源而奔放其支派。”自非迂塞狂瞽,未有或之能信焉者也。吾甚怪夫国民之欲跻隆盛媲欧美者,无复黼黻文章道德艺能之美,而竞欲为是挟山超海之谋也。国之立以民,民之立以德。德勿修乎身,无以为是民;民勿足自立,无以成是国。故训俗齐民,立身为尚。虽然,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而应时事之需要,顺世界之潮流者,其轨范准则,犹复仆数难终。学者冥心力讨,求与古会,有皓首而不能通一家言者。则欲家喻户晓,施诸人人,虽有圣哲,其道实难,故莫若通之而已。事务易行,道屏高远,匹夫匹妇之所易喻,而圣人豪杰之所不能尽至。地有中外,道无古今,合乎人情,衷于义理,推而行之,要各求其寡过为邦家之桢干而已。是则此编之微旨也夫。是为序。 民国五年 山阴史仲瑾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