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云南和西藏的边缘/九三文学创作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木祥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云南和西藏的边缘》是九三文学创作文库中的一本。作者木祥行走于岗巴、拉萨、八宿、索县、日喀尔、甘孜、昌都、丽江……让读者在阅读中领略了当地的地理风貌,感受当地的风俗民情,记录了真实的人和事,文章的字里行间里饱含着作者对这片土地最深挚的情感。

内容推荐

《在云南和西藏的边缘》是一本散文集,作者木祥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他所经历的关于西藏和云南的人和事,带着读者领略了西藏和云南的地理风貌,感受这里的风俗民情,关于西藏和云南的一幅幅图景不断地向读者展开,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对自己生活过的这片土地的深情。

目录

第一辑 岗巴·日喀则·拉萨·川藏线

 远望西藏的云

 西藏部队八医院

 在西藏唱歌和写作

 梦想拉萨

 拉萨河边

 回忆八角街

 记忆中的岗巴

 喜马拉雅山下的拖拉机

 闷罐车里的天水

 高高的浪卡子

 4月23日的拉萨

 到了八宿

 轻轻走过日喀则

 索县笔记

 纳木错散记

 波密

 弦子芒康

 感受然乌天池

 话说江孜

 巴塘、巴塘

 红色甘孜

 昌都

 西藏东达山

 西藏盐井

第二辑 大香格里拉

 翻越白马雪山

 在梅里雪山下

 明永冰川的声音

 德钦小镇的细节

 澜沧江边滇藏路

 滇藏线

 从中旬到奔子栏

 天边的东竹林寺

第三辑 丽江古镇

 四方街小记

 丽江的阳光

 艺术的束河

 门前的落叶

 古城春天

 束河店名散记

 属于丽江的这个晚上

 秋意渐浓

 静静的束河

 菜市场

第四辑 遥远的故乡(一)

 一个女人和一个食馆

 月亮慢慢升起来

 小巷里的书店

 田家巷

 月光带来夜的动静

 老屋小记

 妻子的单位

 油茶的宗教

 舞厅

 梦一样的松坪

 县城西街的孤独

 我熟悉的乡村医务室

 小镇广场肖像

 小镇的象棋摊

 昨夜的新娘

 母亲记

 为母亲干活的疯子

 小镇喜宴

 今天的村庄

 小镇的菜市场

第五辑 遥远的故乡(二)

 违章的羊

 两棵树

 半边碗

 雨水

 5月9日会议纪要

 猜测一个女人

 孤独的性生活

 与网友们聊天

 笑容

 圈子

 远方的朋友,金安

 初冬的早晨

 声音

 怀念一次日出

 上山小记

 洗衣歌

第六辑 编外

 黎明前到达巴黎

 点滴的荷兰

 清晨在巴黎凯旋门

 在瑞士苏黎世城

 《大家》编辑部

 403号房间

 我怎么讲述海男

 与马师干一杯酒

 马霁鸿散文赏析

 陈洪金的文章和生活片断

 诗画雁南

 刘芝英诗歌赏析

 尹晓燕小说的自我意识

 “沧阳”情未了——杨春山散文浅析

 永远的歌者

 梦想者人生理想

 杨世祥和他的《木楞房之恋》

 网络散文怎么样

 小说《乌鸦》中的性描写

 散文的帽子

试读章节

喜马拉雅山下的“塔克逊”

在西藏,海拔能让我们悬浮在一个虚幻的数字里。“塔克逊”的海拔是5300米。5300,这个数字在我的心里设置迷宫,最后呈现的依然是具体的物像。然而现在要我解释5300米的海拔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我还是没有办法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它,具体的描述只会像这个数字一样枯燥。我想,只有自己的生命在这个高度上生存过以后,才能意会到这个海拔的高低、轻重和色彩。真的,我的理解是,海拔的高度,落实到最后,还是一种色彩。生命是有颜色的,没有颜色,万物就死了。

高高的海拔之上,“塔克逊”没有想象中的高山,只有起伏的丘陵。地上一概是淡淡的黄色,没遮没拦。放眼看到尽头,是蓝天和雪山。坝子太宽了,有的丘陵和河谷要走到面前才看得到轮廓,看到那里有游牧的牧民临时的羊圈,上面有堆积千年的牛羊的粪便为历史作证。

我们的营房,建在丘陵一样的山头下面,所有的房屋都坐落在一个小山坳里。一个连队的房子,都是新建的一层高的平房,顺着山坡一层一层呈梯级的格式。洁白的石灰墙,铁皮盖的屋顶,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太阳的反光和石灰的洁白。我曾走进沙漠里去看过我们的营房,“塔克逊”除了营房上反射出来的阳光和山岭以外,什么也看不到。四周没有树木,没有屏障,距离制造的空间阻挡着视线。一眼望出去,一座叫“干城璋嘉峰”的雪山挡住了视线。雪山长年不化,它属于喜马拉雅山脉。我们经常要出去巡逻,巡逻的地点就在这座雪山脚下。

巡逻很艰苦,这没有什么可怕。在辽阔的“塔克逊”,让我感到苍茫和迷惑的是,这么宽的地域,却没有任何人家。在这里,你看到的除了当兵人,还是当兵人。如果要看外来人,只有沿着沙漠里升起的炊烟走去,去看游牧的藏民搭起的黑色小帐篷,帐篷旁边兀立的牧民和疯狂吠叫的藏犬。在沟溪边,也还有牦牛,都是黑色的,偶尔也有白色的。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这些牦牛低下头来吃草,它们总是抬着头看着远方。

不少的日子,我经常穿着黄色的军装从“塔克逊”出入。棉衣棉裤毛皮鞋把我包裹起来,这里的当兵人,一年四季都是那样的臃肿。就是这样地装点自己,我站岗,我施工,我捡牛粪……我始终只能站在哨所的一个角落,看高原上的动与静、阴与晴。偶尔才看到有汽车走过。哨所前有一条公路,一条路一个月也就只有三五辆车走过,车过以后是长久的宁静。每当汽车轰鸣着马达在沙子路上行走的时候,我背着一支半自动步枪,看着汽车走过的灰烟一直消失在雪山的尽头,心里什么滋味都有。

其他的外来事物都没有,有时候就只看看营房外乱石岗上时起时落的乌鸦。很少听到那些乌鸦的叫声,它们漆黑的羽毛与沙漠形成强烈的反差。其他的颜色,就算是有了翅膀,飞翔在沙漠里,稍不留神就会被无边的颜色淹没掉,什么也看不见。

然而,我现在脑海里黑色的乌鸦群,还是“塔克逊”的记忆。它们默默地起落,偶尔的叫声,只是属于意境。

P4-5

序言

我从20世纪90年代初写作以来,写小说的时间多,心思都放在了小说上。有时候也“不务正业”写散文和诗歌,留下了为数不少的诗文。这主要得益于90年代报刊对散文需求量比较大,便写下了自己的回忆或感悟,表达一点小情绪。到了后来,网络论坛又开始活跃。新世纪开始,各种网络文学论坛十分热闹,当年,我喜欢在“新散文”论坛和“中财论坛”上发文章、读文章,认识了一些散文界的朋友,也写了相当数量的散文,主要是为了以文会友。特别是在“中财论坛”上面发文章还有可能得到稿费,因此写作热情比较高,写了不少的文章。其中《月光带来夜的动静》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04散文——21世纪年度散文选》;《喜马拉雅山下的拖拉机》获浙江“天目山网络大赛”一等奖;《远望西藏的云》被列为2003年《散文选刊》上榜散文。

我的散文,大体上是“回忆性”和“经历性”的事件散文。我曾经在乡村生活多年,后来到西藏当兵,工作后又多在丽江,所以,散文都是关于这些地方的人和事、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前几年我整理了一下,有30多万字,就跟朋友说,想把它们出版,但经费、发行都是问题,拖到了现在。如果不是九三学社给我这次机会,可能还要拖。谢谢九三学社,谢谢老朋友周勇先生力荐。

由于这些散文是陆陆续续写成的,朋友们读它们的时候,对时间概念,难免模糊。比如文章里面说到“至今已经三十年”了,其实,那段事,至今已经四十年了。文章是十年前写的啊,不知背景的读者难免产生误解。编稿的时候,责任编辑李耕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除了在篇末加上写作时间外,我还想在这里作个说明。我在西藏当兵是1974年,1978年离开西藏,退伍回云南。我第二次去西藏是2006年。我去香格里拉的时间是2001年。了解这些,相信读者朋友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在文章中提到的时间概念。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根据李耕老师的提议,我按文章与地理的关系对文章作了以下排列:岗巴·日喀则·拉萨·川藏线辑;大香格里拉辑;丽江古镇辑;遥远的故乡(一)(二)辑和编外辑。这样归类,比从前清晰了一些。至于编外一辑,是相对于《在云南和西藏的边缘》这个书名来称谓的。这一辑,本来也是可放可不放的,我不是评论家,里面的评论文章当然不是很到位。但是,这些评论和小序都是为朋友写的文章,总有些舍不得的感觉,还是留下来作个纪念。

我的散文,大部分我还是喜欢的,它们真实地记录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我的酸甜苦辣、复杂的情感。情感历程也是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特定时期产生的情感,是无可替代的。我同时认为,散文也是有信息量的,历史上许多散文,为什么有价值,是因为散文里记录了真实的人和事,真实的情感,留给了后人,留给了文学,留给了世界。  我的散文,大多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有的事件、人物,早已经消失了,凭记忆把它们记下来,希望引起共鸣。

当然,一些文章也显得单薄,有着局限性。但为了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创作历程,也就不做更大的改动和删减了。

木祥

2016年5月23日于丽江古城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8: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