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东死生门(巴以行走观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轶君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周轶君曾做为全世界唯一常驻以色列加萨走廊地区的国际记者。在战火纷飞的加沙两年生活,她记录十几万字,拍摄下了百张战地作品。其中的爱与恨、生与死、大乱与小静、众生与领袖仍旧历历在目,战火纷飞下寻常百姓的生活、生与死的瞬间以及作为外国记者一种比例·林恩式的中场体验能直击读者的心灵。

《中东死生门(巴以行走观察)》作者抽掉原本的时间线索,从视觉上循序渐进,展现冲突现场。选取一百多张触及人心的图片,突出放之任何时空皆通的人的故事。描绘出中东百年旧怨画像。你会看到其中最根本的冲突:土地、政治与身份。

凤凰卫视前首席评论员阮次山、中国中东特使王世杰、《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刊》推荐。本书的初版《离上帝最近》十分畅销,那里是周轶君记者生涯的起点、对世界认知的出发点。本次再版将整体结构调整,图片增加,装订精美。同时周轶君做为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的固定嘉宾,拥有固定的粉丝号召力以及媒体影响力。

内容推荐

《中东死生门(巴以行走观察)》由周轶君著。阿拉伯人和以色列的冲突,可以追溯到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或许是这个星球上绵延至今,最古老的战争,让全人类束手无策,至今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两年在加沙的生活,让当时作为新华社唯一常驻记者的周轶君直面生死,容不下矫情造作。在战火频繁的加沙、和平中透露着不定期恐惧的耶路撒冷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战火早已过去,风云领袖也随风而逝,留下来打败时间的是芸芸众生的日常。

目录

前言

历史说明

篇一 大乱

篇二 赴死

篇三 小静

篇四 圣地

篇五 隔离

篇六 轻重

篇七 大同

篇八 众生

篇九 领袖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具尸体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胃里还是一阵翻江倒海。5岁的阿曼·法利斯躺在冰柜里,冰柜显得太大。眼睛没有完全闭上,剩两个灰白的空洞。细细的黄头发耷拉在脑袋上。

“把裹尸布解开些!”法新社摄影记者萨比拉冲医护人员喊了一嗓子,忙着寻找拍摄角度。医生掀开白布一角,孩子的上半身露出来:皮包骨,血迹斑斑,是弹片伤。又是一通闪光灯。

美联、法新、路透……各路摄影记者一个都没少。围在又瘦又小的尸体旁,一次次快门闭合,仿佛要吸干法利斯体内最后一点血液。

从太平间出来,一个记者斜靠在栏杆上,抱怨巴以冲突的照片越来越难拍,“没什么新东西。”我小心翼翼听着,法利斯是我在加沙见到的第一具尸体,第一次死亡。那时我刚到加沙一个星期。

法利斯是在自家门口中弹的。前一天,以色列坦克开进加沙南部罕尤尼斯,巴勒斯坦官员说,以军坦克“无故开火”。以色列军方说,有人向坦克开枪,坦克还击,并不知道有小孩被打死。这一切不再重要,法利斯躺在冰柜里。

按照当地惯例,葬礼于上午11点举行,顺序如下:游行,抬尸体至死者家,游行,在清真寺为死者祷告,游行,去墓地。

医生用巴勒斯坦国旗裹住法利斯小小的身躯,放到担架上。几千名罕尤尼斯居民挤在外面准备游行。代表巴勒斯坦各派别的旗帜——绿的、黑的、黄的飘扬其间。各种政治标记抢先书写了5岁孩子的墓志铭。

“啪啪啪”三声枪响,游行开始。一辆卡车头前开道,抬着法利斯的担架紧随其后,其他人一路疾走。卡车载着大喇叭,是一个流动广播站。人群沸腾起来j呼喊声、枪声、喇叭声,尘土飞扬。

“血债血还!”“真主最伟大!”大喇叭领头呼喊。整条大街的人齐声回应。喊声间隙传来阵阵枪声。我和其他摄影记者挤在广播车里,返身拍车后的担架。一路颠簸,不知道是谁在背后一路撑腰,才没倒下去。

大喇叭震得我五脏六腑快要爆裂了,心口很堵,不知为何想哭,却又哭不出来。每一次葬礼游行,都是一次集体情绪洗礼。

车在法利斯家门口减速,抬尸入内,道别家人。家里只有10平方米左右,没有任何装修。母亲俯身吻别儿子,泪水淌满法利斯冰冷的脸。邻居们挤在走廊里,争向记者描述幼童被杀经过。几分钟后,人潮又向外涌,第二轮游行开始。

“为耶路撒冷而死!”五六杆枪同时对空鸣放。从来没这么近听过枪声,我不禁一缩脑袋。“中国女人害怕了!”旁边的小孩一阵嚷嚷,有的冲我做鬼脸,有的蹲马步作开枪状,只为吸引我拍照。同伴的葬礼,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次赶集。

“法利斯是烈士!”“烈士光荣!”一个孩子举着法利斯的画像冲镜头呼喊。另一个孩子一把抢过画像,“照我,照我!”那是一张侧面像,法利斯仰头望向远方,一脸阳光灿烂,两眼炯炯有神。背景是鲜花和位于耶路撒冷的金顶清真寺——阿拉伯人声称誓死夺回的圣地。

街边观望的人被裹进游行,队伍越来越庞大。阳台里伸出拳头。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一手扛枪,一手抱一枚铁皮做的导弹模型,大步流星,走入游行队伍。三个少年爬到清真寺高耸的宣礼塔上,打出巴勒斯坦国旗。旗帜再次高扬。

一年后。同样是罕尤尼斯,同一家医院门口,同样漂亮的小孩,同样悲痛欲绝的亲人。那是一名9岁巴勒斯坦女孩的葬礼,她死在开学前一天。正当我大发感慨时,同行的法新社记者萨比拉说,有次他去拍一个葬礼,开始前同一帮小孩聊天,突然一发子弹击中面前正在跟他说话的那个孩子。当天下午,萨比拉又参加了那孩子的葬礼。

P2-8

序言

比利·林恩被从伊拉克战场抽回美国,为超级碗橄榄球赛中场走秀。漫天喷发的烟花在士兵们眼中与伊拉克战场激战的画面重叠。短暂回国,发现他们在前方浴血,后方民众并不理解他们在干什么,莫名其妙的问询,不明就里的崇拜,或是巧取豪夺他们的故事。娱乐与爱国混杂,整个仪式不知在荣耀什么。

两个世界的巨大反差,令比利·林恩和战友们不适。影片结尾,大兵们说:带我们回去吧,回到安全的地方。战场,反是他们的安全之地。那里的一切直截了当,是他们熟悉了的规则。

我有过一次规模小很多的“中场体验”。一个人在加沙报道一年后,回国休假。随意走进北京西单一家商场,一楼正在举办促销活动,一男一女两个主持人站在台上,声嘶力竭播音腔十足,卖力地推销商品,热情而空洞的音乐喧天。我站在三层看着,只觉得这个世界离我好远。加沙的生活,直面生死,容不下矫情造作,类禅宗棒喝,立见分野。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到比自己更大的东西。”一遍一遍给美国同胞做事迹报告时,大兵们说着听众期待的套话大话。私下和一个女孩亲热时,比利·林恩才打开心扉,认真描摹战场归来的感受。

死生之间的那道窄门之后,活出一大片天地,比利·林恩穿过窄门的那个瞬间,就是与伊拉克武装人员肉搏,直视那个人的眼睛,直到对方的生命熄灭的时候,紧接着又是班长的离去。直面死生的刹那,他体验到比自己更大的东西。那东西是什么,难以用语言接近。原著这样说:“沉默才更接近真实的体验”。在比利·林恩沉默的泪水中,中场走秀的喧嚣,显得多么轻佻。

2002年8月至2004年8月,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常驻巴勒斯坦加沙地带,一个人待了整整两年。去时想法很简单,年轻记者渴望经历和荣誉。但是,每日上演的生死,很快将虚荣心涤荡干净。长久的绝望与煎熬,带我沉下去,看见更多。

我曾看见生命在眼前消失,闻到空气中血肉与钢铁撞击的味道,尝到失去亲人苦涩的泪水。战争双方,承受着同样的痛苦,却谁也不能罢手。

生与死迅速翻转,各种荒谬相互映照。比利·林恩在这过程中渐渐接近“大过自我的东西”,因此成长。我爱上这部电影,同时担心它可能不卖座。死生之说,太过抽象难以言说,会遇到座中泣下最多的知音,却不可能变成人人哼唱的LaLaLand。再者,赞美大众的电影容易走红,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讽刺了大众。我后来在美国看过一次NBA美国职业篮球赛现场,开场奏国歌,中场也是战争英雄走秀。那一场亮相的,是一名曾经在波斯湾和沙特服役的美军女兵。女兵仅仅出场一两分钟,看上去相当享受,家人上来拥抱,全场沸腾,无人困惑。超级碗橄榄球赛、NBA,乃至Rodeo牛仔竞技大会,美国人的大众娱乐,都有爱国主义狂欢贯穿其中。  2005年第一次出版《离上帝最近》,讲述两年间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种种观察。回头看,不能不为处女作的粗糙而羞愧。当年凭直觉往纸上喷,技巧欠奉,尽管也有朴实灵性的东西,让人心头一热。近些年时常收到询问,说当年的版本很难再买到,于是想到重新出版。再版不是初版的重复,新闻早已过去,时间地点的线索不再重要。风云领袖随风逝去,黄土茫茫不知何处。留下来的,打败时间的,竟是芸芸众生的日常,大乱中有小静,爱恨生死如旋转门。当时在加沙兼做文字和摄影记者,日出拍照,日落写字,保留了一批影像。此次再版,尽可能抽去、剥离具体时间和地点,而突出放之任何时空皆通的、人的故事。

天下万物皆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我在加沙那两年,巴以双方争战不止,最近这几年,局势暂时平静下来。中东的新焦点转向伊斯兰国、伊朗核问题以及阿拉伯之春后的政治秩序。耐人寻味的是,当所有政客为巴以奔走时,双方残杀的表演越停不下来,移开视线之后,似有转机。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冲突,可以追溯到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或许是这个星球上绵延至今,最古老的战争,让全人类束手无策,至今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巴勒斯坦建国势在必行,但建国之后呢?双边妥协向来会激化内部争斗,如1993年《奥斯陆协议》以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哈马斯人体炸弹袭击日盛为结局。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的故事似乎陷于循环,死结除了政治复杂角力,还在于敌对双方的主流叙述,都拒绝视对方为“人”,而限定为魔鬼。发动大众跟魔鬼作战是容易的,围剿人,则会遭遇各种道义束缚。在我两年的拍摄中,从没有见过纯粹的魔鬼或天使,流泪的流血的都是人。“妖魔化”对方的手法,在全世界各种冲突中都可以见到。

记得曾有一天,在加沙一家肉铺,店主撕下一角报纸包肉。我一眼看见爱德华·赛义德的照片,连忙阻止。那是几个月前,美籍巴勒斯坦大知识分子爱德华·赛义德的讣告。赛义德是享誉世界的学者,著作《东方学》极具争议,政治主张亦不同于阿拉法特政府。无论如何,令人信服的是,他坚持未来存在于巴以人民的共处共融。赛义德在一次采访中,回忆中东战争期间,参加一个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团队里有阿拉伯乐手和以色列乐手。“刚开始,阿以乐手不知如何相处,一个以色列乐手说,我结束三星期的表演之后还要回军队打仗,杀阿拉伯人,所以我不跟他们说话。结果,三星期后,他同一个叙利亚小提琴手相爱了……”赛义德的梦想是回巴勒斯坦教书,深通音律的他要教巴勒斯坦孩子欣赏西方音乐。他相信拓宽文化身份认同,才能拯救下一代。

2013年“阿拉伯偶像”(阿拉伯世界的“中国好声音”)选拔中,也曾冒出一个崭新的加沙人形象。一样是出生难民营,一样是偷越边境,穆罕默德·阿萨夫离开加沙后的目的地,不是跑去以色列做人弹,而是去埃及参加阿拉伯偶像选举,一路唱到冠军,所有阿拉伯人为之疯狂。阿萨夫成名后,难免被贴上各种政治标签,但他不断和与生俱来的身份斗争,希望走出更广阔的天地。巴以和平最终的出路,正是在于推倒心理藩篱,打破各自文化与宗教的身份格局。当然,这对政治强势方相对容易,而弱势方则如负重前行举步维艰。

这本书为中东百年旧怨画像。你会看到最根本的冲突:土地、身份、杀戮和你死我活。而集结成册的另一本《走出中东:全球民主浪潮的见证与省思》,展现的则是中东全新的面貌:全球化、中产阶级、管治和你中有我。

《中东死生门》的初版叫《离上帝最近》,因为巴以地区是传说中“离上帝最近的地方”。那也是我记者生涯的起点、对世界认知的出发点,离我的底色最近。

最近几年仍去到一线,但考虑家人多一些,最激烈的冲突现场采访,成了梦里依稀。旅程在回顾时才迷人,回首那一段战地经历,虽如摩西劈开红海般惊心动魄,但在他身后,海浪又归于一处。我回到日常。商场里的声音,听起来也会有温情脉脉。

周轶君/2017年春

后记

2005年初版结尾我这样写道:

离开加沙两个月后的一天,我穿上了裙子。耶路撒冷街头,商店镜子里看到自己,有点怪异。

两年来第一次穿裙子。开始怀念加沙那个黑衣黑裤黑包黑相机的我。习惯了黑,没有想过要逃离,在黑色中沉淀下来,安静而木然。

穿上裙子的这一天,突然有些思绪青藤一般爬上心头。朋友在电话里说,那是正常生活的呼唤。

“你终归要走的!”这是我对自己,也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经常对我说的话。记者总是从别人身上榨取故事,然后走掉。我总有穿上裙子、看到正常生活在彼岸的一天,他们呢?

刚刚回到国内时,眼前常常有中东生活的影子突然闪过。日子久了,想找回当时的感觉都很难。记忆的接缝如此完美,琐碎生活的力量如此之大。玻璃窗上的震颤、爆炸的轰鸣、绝望的呼喊、剌鼻的血腥……窗外阳光灿烂,人群熙攘,那一切恍如隔世。

即使亲身经历归来,我都难以确信,在世界另一端,有一群人,仍然继续着他们的冲突——以一种低烈度,却无休无止的方式。翻看昔日照片,我无法坦然面对他们的眼神。

传说中离上帝最近的地方。

鲜血与死亡,在意料之中,尽管触目时仍然惊心。没有料到的,是人心竟可以变得如此麻木——即使像我这样的过客,也会因为见惯,而无泪可流,无所畏惧。贫穷、绝望和持久战乱中,生命不再受到尊重,麻木是暴力循环的开始。

常常感慨,在修建隔离墙之前,巴以间早就有了一道墙,墙两边不了解对方的生活状态,所以可能轻信“妖魔化”对方的言论。沟通,才有理解,而至宽容。然而,“冲突激烈的时候,没有人用西蒙·佩雷斯(以色列前总理,主张通过和谈解决问题)的语言讲话”。美好的意愿在暴力循环面前,总是脆弱无力。

本书初稿完成时,再次遇到以色列圣经博物馆“亚伯拉罕与伊伯拉罕”活动负责人亚胡达(见《大同·亚伯拉罕与伊伯拉罕》)。当天,正是一期交流活动闭幕,阿拉伯学生与犹太学生举行庆祝晚会。我问致力于促进两个民族沟通的亚胡达:“活动成功吗?”他想了想回答:“我很高兴。”他说,知道自己所有的努力不过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突然间,我对亚胡达以及他的阿拉伯同事啥利利充满敬意。明知杯水车薪,仍然不弃不离。烽火烧不尽的,是人性中光明的部分。

牵肠挂肚。本以为这两年只是生命中的一段拼打,很快过去,还有“正常”的日子要继续;许多人,本以为是过客,却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日子不着痕迹。

无论从职业角度,还是人生经历,我都是幸运的。初次驻外,就到了全世界新闻的“焦点”;还算年轻的时候,就直接面对“生与死”的核心问题。用两年转了一个圈子,却发现面对的还是自己。也许有些改变现在还无从分辨,有些什么开始在心底生长。

十多年过去,今天看待巴以冲突,犹如活化石。仍然是旧的战争思维:为了土地。悲哀的是,就连整个中东的焦点,都转向了伊朗核问题、新能源革命和国际恐怖主义。今天世界上发生着两件极其不平等的事情:一是高科技迅猛发展,人类命运“共同感”加强;二是主要国家政府仍然提高军费,各自提防。换句话说,形成两幅落差很大的画面:一群入或许殖民火星,同时另一群人在地上用石头相互攻击。未来的科技发展,可能让现在的主要政治问题都变得荒谬,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权力结构。没有人知道,百年冲突,或许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终结?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巴以问题不再重要,但那里的人们,他们的命运不该被遗忘。

书评(媒体评论)

《南方周末》:

中东,这片世界上最敏感的土地,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国际媒体竞逐的赛场。生命与信仰在这里遭遇了血与火的洗礼,传媒的操守与素养在这里面临最严峻的考验…

《三联生活周刊》:

周轶君让国人听到了阿拉法特、亚辛和阿巴斯真实的声音,传递出有血有肉的报道。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8: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