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百年战争全景”系列丛书从世纪和世界历史的高度,选择了20世纪100年中对人类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影响、在军事及其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战法和谋略的运用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战争的残酷性和激烈程度以及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方面可歌可泣的近百场重要的战争和重要战役,由著名军事专家执笔编纂而成,具有观点的权威性和史料的可靠性的特点,提供了一部系统而生动的百年来重要战争和重大战役的“档案”。
在编写中,编者力求使本丛书具有情节的趣味性和文字的生动性,从而有别于一般的军事史书。初衷是将本丛书写成一套通俗生动的20世纪战争的“百科全书”,一套引入入胜的普及国防及战争知识和倡导人类和平的“教科书”,
由马平编著的《世纪末局部战争大参考/世界百年战争全景系列》一书为“世界百年战争全景系列”之一,主要收录了20世纪末比较有影响的局部地区战争。
由马平编著的《世纪末局部战争大参考/世界百年战争全景系列》一书收录了20世纪末重要的局部战争和重大战役,如英阿马岛战争、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美国人侵格林纳达、美国入侵巴拿马、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景再现了世纪末局部战争的惨烈景象,呼吁人们反思历史,珍视和平。
马岛,还是福岛
烟波浩渺的南大西洋,碧蓝的海面上珍珠般镶嵌着大大小小数百个岛屿。这些岛屿,阿根廷人称之为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英国人则称之为福克兰群岛(简称福岛)。这可不是简单的称谓之争,它背后包含着英国和阿根廷两国长达两个世纪的领土争端。
从地理位置上看,马岛靠近南美洲大陆的南端,距阿根廷本土500多千米,距英国本土远达12000千米。它由东、西两个大岛和其他340多个较小的岛屿组成,面积12800平方千米。马岛以西、以南,还有两个由火山岛组成的群岛,一个叫南乔治亚群岛,面积3765平方千米,另一个叫南桑德韦奇群岛,面积310平方千米。这两个群岛距马岛最近的也超过1300千米,但在地缘与马岛融为一体,被视为同一个地理单元。
马岛面积虽小,战略位置却很重要。它位于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以东,扼守联结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道。在巴拿马运河未开通前,在两大洋之间来往的船只通过麦哲伦海峡或绕道合恩角,必经马岛附近海域。巴拿马运河通航后,马岛仍是南美大陆南端的海上前哨,也是开发南极大陆的重要出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隐蔽在这里的英国舰队对一支路过的德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一举击沉4艘德国巡洋舰。此战史称“福克兰海战”,作为海上突然袭击的著名战例而被写入许多国家的海军教科书。
马岛属海洋性气候,但由于靠近南极,年平均气温较低,尤其冬季更为寒冷,最冷时可达零下40摄氏度。岛上的居民人数不多,总共约2000人,多为英国移民的后裔,讲英语,信基督教,大部分住在首府斯坦利港。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德韦奇岛则无固定居民,一些捕鲸渔民和观测站的科学工作者随季节变化在岛上做短期停留。
马岛争端,由来已久。到底谁最早发现该岛,长期以来莫衷一是,各执己见。有人说是一个来自北欧的海盗,有人说是漂泊不定的斐济人,还有人说是著名航海家麦哲伦探险队里的一千葡萄牙人,英国则坚持认为马岛是英国人最早发现的。据说1690年,英国船长约翰·斯特朗被大风刮到这个岛上,看到满岛都是绅士模样、憨态可掬的企鹅,他以当时英国海军大臣福克兰子爵的名字命名了群岛中的一个海峡。英国人说,凭这一点,该岛就应属于英国。
对这一说法,别国并不认账。法国人认为最早与企鹅为邻而在马岛定居的是法国移民。法国航海家于1764年在东岛上建立了第一个据点,英国人第二年才在西岛上岸,建立了另一千据点。但当时鸡犬之声不相闻,谁都不知道邻岛上有人。两年后,英国人与法国人偶然相遇,双方都暍令对方离去,彼此相持不下。这时,来了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人,他们宣称,这些岛屿坐落在教皇划定的西班牙势力范围内,理应归西班牙所有。于是,法国人和英国人都被赶出马岛。1816年,阿根廷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自然而然继承了对马岛的主权,马岛成为阿根廷的第24个省。后来,马岛上的阿根廷官员同到该岛捕猎海豹的美国人发生冲突,蛮橫的美国人派军舰将马岛洗劫一空,并将岛上阿根廷官员戴上镣铐押走,英国乘机于1833年重返该地,在岛上升起英国国旗。
从那时起,阿根廷年复一年地要求英国归还马岛,历时150年仍毫无结果。本来,阿根廷人还可以耐着性子磨下去,但20世纪70年代马岛附近海域的一项重大发现,骤然增强了阿根廷收复该岛的紧迫感,英阿之间的争端急剧升温。
当时,世界笼罩在能源危机的阴影之中,沿海各国竞相向大陆架寻找新的油气资源。20世纪70年代初,阿根廷与美国、英国等国合作,对向大西洋延伸的大陆架进行反复勘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发现:在火地岛、圣克鲁斯和马尔维纳斯群岛三角区海域,储藏着大量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藏。特别是马岛以南200千米处,发现一个面积达3 8万平方千米的沉积层,厚度达8000米,显示了良好的油气开发前景。关于马岛海域的石油储量,当时众说不一。一说相当子北海油田储量的两三倍甚至十倍,一说仅马岛与圣克鲁斯之间的海底就可能有60亿桶石油的储量。有人乐观地预测,马岛海域可能变成一个“新的科威特”。
虽然后来才知道,马岛附近海域的石油储量并没有当初估计的那么多,开采难度也相当大,但在全球性能源危机的刺激下,这个地处大西洋南端的偏远小岛一旦与石油这个“流体黄金”挂起钩来,就不能不成为世人瞩目的热点,围绕其主权归属而展开的争斗也骤然尖锐起来。
本来,英阿两国的谈判在20世纪70年代初已取得一定进展,但随着马岛附近海域油气资源勘探的展开,从70年代中期起,谈判气氛急转直下,两国关系日益恶化。后经美国调停,两国恢复谈判。英国曾一度提出可以考虑把马岛主权移交给阿根廷,但要阿根廷把马岛长期租借给英国。此方案遭到英国议会坚决反对,并于1987年通过决议,要求政府“冻结”关于马岛问题的英阿谈判。这样,马拉松式的谈判又走进了死胡同。
经过与英国的软缠硬磨,阿根廷人已看透英国是不会把吃到嘴中、咽到肚子里的东西吐出来的,所谓谈判只不过是推托和拖延时间的一种策略。(P4-8)
序言
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部长 姚有志少将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20世纪算得上是一个典型的战争世纪。
人类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均发生在这个世纪,形形色色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充斥着这个世纪。
从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拉开20世纪的帷幕,到1990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发动侵略南斯拉夫的科索沃战争包括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落下20世纪的帷幕,整个20世纪以战争开始,又以战争结束,20世纪的战争规模最大,类型最多,频率最高,性质最为复杂,对社会进程的影响也最深刻。从一定意义上说,20世纪的战争是空前的,也很可能是绝后的。温故而知新。在善良的人们希望一扫20世纪的战争阴霾而开创和平的新时代。深入研究和了解20世纪战争,对于正确认识战争、应付战争、控制战争、制止战争乃至消灭战争,实现由“战争世纪”向“和平世纪”的根本转变,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20世纪的战争具有诸多鲜明的特点,这里仅择其要者列举如下:
第一,20世纪的战争是世界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进入20世纪后,西方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的加深,帝国主义列强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和压迫的加剧,国际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竞争的激化,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使资本主义世界矛盾重重。当这些矛盾斗争发展到极端激烈,用和平方式再也不能达到各自的政治目的时,于是便诉诸武力,用战争达到政治目的。
第二,20世纪的战争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出现了三次军事技术革命。第一次是20世纪上叶以坦克、飞机、航母为代表的军事技术革命,促进了机械化战争的发展。第二次是60、70年代以核武器、导弹为代表的军事技术革命,促进了核威慑和有限战争的发展。第三次是80年代以来以指挥、控制、通信、侦察等数字信息化装备为代表的军事技术革命,促进了高技术战争的发展,这三次军事技术革命,均引起了战争形态和军事实践的跃进性变革。
第三,20世纪的战争是随着各国利益观的变化在全维时空展开的较量。战争的对抗空间是随着参战国利益观的发展而变化的。20世纪的战争正是在各国的利益观的变化下,经历了由传统的陆、海、空三维向陆、海、空、天、电、磁全维不断拓展的过程。随着战争空间由陆、海、空发展到陆海空天电,制陆权、制海权、制空权、制天权和制信息权相互为用,战争的较量口益激烈、复杂和惊心动魄。
第四,0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转换迅速。20世纪发生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战争就有约200次,战争与和平的转换相当频繁。20世纪上半叶,战争阴云十分浓重,多数国家都有意识地把一场战争之后的和平看作下一场战争的准备与过渡,战争和战略理论则把战争准备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如何打赢战争和准备战争,是20世纪战略家和军事理论家始终关注的主题。
第五,20世纪的战争在力量角逐中反映了整体性和综合性,20世纪的战争,不沦规模大小,都体现了力量对抗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战争作为力量的竞赛,既包括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的较量,也包括意志、谋略、组织、指挥和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的抗争。物质力量只有通过战争指导者有效的动员和组织工作,才能使之成为现实的战争力量,才能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发生直接作用。
第六,20世纪的战争空前惨烈,造成对人类的空前浩劫。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令人触目惊心。历时4年零3个多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共有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火遍及欧洲、非洲、亚洲,协约国和同盟国双方军队共阵亡853万佘人,平民死亡126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863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更为惨烈,先后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参战国61个)、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扔下了两颗原子弹,从而揭开了核时代的序幕。继原子弹之后,氢弹、中子弹等相继问世,而导弹武器的出现,又使这些令人望而生畏、淡核色变的核武器插上了翅膀,把整个地球推到了随时都可以被毁灭的危险境地。
第七,20世纪的战争形态和样式更新频繁。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上剧烈变革的时期,开启了从战争与革命时代到和平与发展时代,从列强争霸、两极格局到一极称雄天下的多极格局,从工业文明社会向信息文明社会的历史大过渡。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武器装备的更新,促使战争形态和样式的急剧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被大量运用于军事领域,战争从一般热兵器战争发展到机械化战争;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和核威慑理沦的应用,战争又表现为核威胁条件下的常规战争随着工业时代大规模和集约化生产方式的发展,大规模毁伤的机械化火力型战争日渐形成,并且其强度不断提高;随着信息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战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主要战争样式。
第八,战争与战略理论的发展对20世纪战争的变革产生极大的反作用。20世纪是战争的世纪,也是战争理沦蓬勃发展的世纪。这两种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结果,对于推动和牵引军事技术的进步、军队体制编制以及战术战法的改革乃至整个军事领域的变革,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前,世界军事领域正在发生一场将导致战争形态和军事行动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军事变革中,创新军事理论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作用。理沦的创新离不开实践,战争理论的创新必须植根于丰富的战争实践,而战争史作为战争实践的基本载体无疑对于战争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界百年战争全景”系列丛书从世纪和世界历史的高度,选择了20世纪100年中对人类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影响、在军事及其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战法和谋略的运用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战争的残酷性和激烈程度以及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方面可歌可泣的近百场重要的战争和重要战役,由著名军事专家执笔编纂而成,具有观点的权威性和史料的可靠性的特点,提供了一部系统而生动的百年来重要战争和重大战役的“档案”。
在编写中,我们力求使本丛书具有情节的趣味性和文字的生动性,从而有别于一般的军事史书。我们的初衷是将本丛书写成一套通俗生动的20世纪战争的“百科全书”,一套引入入胜的普及国防及战争知识和倡导人类和平的“教科书”,但愿我们的努力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