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冗杂工作的绝妙战术!
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约翰·佩里著的《拖拉一点也无妨(精装珍藏版)(精)》讲述了关于拖延症及其应对方法,短小精悍而又令人回味、妙趣横生同时有理有据。拖延症人群将在这本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与习惯拖延的人共同生活或工作的人们将明白,这些人究竟是怎样想的。
| 书名 | 拖拉一点也无妨(精装珍藏版)(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美)约翰·佩里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逃避冗杂工作的绝妙战术! 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约翰·佩里著的《拖拉一点也无妨(精装珍藏版)(精)》讲述了关于拖延症及其应对方法,短小精悍而又令人回味、妙趣横生同时有理有据。拖延症人群将在这本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与习惯拖延的人共同生活或工作的人们将明白,这些人究竟是怎样想的。 内容推荐 资深拖延者兼堂堂哲学家约翰·佩里教授,在《拖拉一点也无妨(精装珍藏版)(精)》这本风趣机智的小书中为拖延者翻了案。其实,大部分拖延者都不是一事无成的窝囊废,在逃避那些“本该做的事情”的同时,拖延者们还是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不少其他事情嘛。 在这本充满哲思的小书中,佩里慷慨地分享了他多年来得出的一套战“拖”心法。比如,拖延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畏难心理,调整待办事项清单,办成不少不那么重要但也挺重要的事情,例如:第一项,学外语,第二项,翻修厨房;然后你就可以很骄傲地说,我做完了第三项,遛狗。 拖拖拉拉不是罪。最重要的是,佩里希望拖延者们能够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是学会“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并聪明地利用它。毕竟,沮丧和罪恶感只会加重我们拖延的欲望。 多年来,佩里一直有心要为《结构化拖延法》添加内容,不料积习难改。如今,沿着这篇短文的思路,同时拖着作业不改,论文不看,佩里终于为自己正了名——他确实写完了这本书,在首次提出该理论仅仅15年之后。 目录 前言 拖延的悖论 第一章 结构化拖延法 第二章 拖延与完美主义 第三章 待办事项清单 第四章 放点音乐吧 第五章 电脑与拖延 第六章 “平摊型”人士的呼吁 第七章 与敌人合作 第八章 额外福利 第九章 你看拖延不顺眼 第十章 从哲学角度替拖延说两句 第十一章 充满深刻哲思的结语 附录 如何战胜拖延——结果如何,恕不负责 试读章节 第二章 拖延与完美主义 现在你已经读完了第一章。不出我所料的话。你已经认识到,尽管自己做事爱拖延,但你是一名已经完成很多有价值的工作的结构化拖延者。于是你不再瞧不起自己了。但你也很想知道,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减轻这拖延的毛病。在接下来的几章里,我会告诉你几条有用的建议。 我收到过一封内容有趣又极有见地的读者来信,来自一位读过前面那篇谈及结构化拖延的文章的女士。就让我称她“伊小姐”吧。伊小姐经营着一家皮具服饰公司,同时在写小说。她在电邮里写道: 我想感谢您写的那篇文章。我的未婚夫和我都是拖延者。他把您的文章发给了我,我简直不敢相信,您写到的那些东西,我是多么熟悉啊! 由于我无法坚持完成好多任务,或者说,是我故意选择不去做吧,我一直忍受着强烈的负罪感和情感折磨。因为我知道自己完全有能力做成那些事,但出于种种原因,我就是不去做。我将此归结于自己对失败的恐惧——如果我不去完成任务,就不必遭受拒绝和面对挫败;而一旦我完成它,其成果就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我自己个人价值判断的严格把关。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我最大的困扰就是如何通过自己这一关。 我有一本小说三部曲没写完,皮具服饰公司的订单还没填,一张有待开始录制(并完成)的唱片小样、一部绘本小说,还有无数的插画和素描没有动笔。我总是去干别的小事,比如把画笔洗干净分类放好,整理电脑空间以便腾出地方来储存那个尚未开始的音乐项目,设计好小说的章节并为其中的人物及情节写下好长好长的概要……因为这些事让我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就要开动起来了。我甚至还给一些极有潜力的乐队写了信,跟他们说我正在录制小样,这也是设法给自己定个目标,还有一个完成任务的确切日期吧。可人家回了信,说这消息令他们很兴奋,期待听到我的样片。而这只是加剧了我的恐惧感,令我更加不敢并始,也害怕随之而来的拒绝。 我的拖延症是如此病入膏肓,以至于我不愿对任何人作出什么计划承诺,因为我知道自己肯定会让他们失望。所以我只敢让自己失望——总是避开重要目标,只做不太重要的事。您在文章里写到的现象跟我太像了。得知其他人也可能会这样,令我非常震惊,甚至哑然。在自我激励的领域里,从不曾有人以这种方式,让我获得了自我理解。 非常感谢您。 伊梅尔达 伊小姐是一位极富洞察力的拖延达人,因为她发现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但二者孰先孰后?是先有拖延呢,还是先有完美主义情结?我认为,是完美主义导致了拖延。我之前一直没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关联,因为我觉得自己并不是个完美主义者。许多拖延人士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完美主义情结,原因很简单:我们从来也没干过什么完美的事啊,就连接近完美的事也没干过。从来没人告诉过我们,我们将某件事做得完美无瑕,我们自己也从没这么觉得。我们误以为,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就是要经常或有时,或者最起码也得有那么一次吧,表现得很完美。但这是对“完美主义”基本概念的误解。 我所说的完美主义,完全是停留在脑海里的幻想层面的东西,而非真实状况。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吧。有人找我办件事——比方说,一家出版社请我评审一部书稿,看看它值不值得出版,如果值得出,在哪些方面还能作些改进。我接下了这个活儿,或许是因为出版社答应免费给我几本(我以为自己会看的那种)新书吧。 于是,我马上切换到了幻想模式。我想象自己正在写着一份精彩绝伦的审读报告;我想象自己全面而深入地阅读了手稿,给出的意见鞭辟入里,大大提高了作者的写作水准;我想象出版社编辑接到我的报告后感叹道:“哇哦,这是我有史以来拜读过的最好的评审意见!”我想象自己的报告百分百准确、百分百公正,无论对作者还是出版社,都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P23-27 序言 逆向思维出奇兵,巧妙攻克拖延症 高地清风 拖延症互助组织“战拖会”创始人兼会长“幸亏那天我滚了” 许多年以后,如果我们战拖QQ群里的某位成员回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他可能会充满感激地总结陈词:“幸亏那天我滚了。” 那天下午,这位成员焦虑地出现在群里,问了一个让无数人中枪的问题:“明天就要考试了,可我还没看过书,怎么办?” 他说:“现在我家里桌子一团乱。我是应该先收拾桌子呢,还是应该先看书?如果直接看书,估计一会儿就会走神,桌子太乱了;如果先收拾桌子。那会不会也是一种拖延?” 你觉得他应该先收拾桌子还是先看书呢? 在讲课的时候,我经常把这个案例讲给大家听,然后让大家判断,到底是先收拾桌子还是先看书。大部分时候,举手的比例是1:1。 然后我会问那些认为“应该先收拾桌子”的同学:“你真心觉得,收拾完桌子以后,就能去看书了吗?” 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面临着一件让你焦虑的事情,那些平常觉得枯燥无聊的琐事,突然变得无比可爱?——桌子收拾完了,扫一下地吧!地面太脏了,实在不能忍了!——地也扫完了,擦一下窗户吧!上次擦窗玻璃还是两年以前了,这两年都是怎么过来的?实在不能忍了! 如此看来,先看书还是先收拾桌子,的确是个两难的处境。就在这时,群里有位资深的“战友”骂醒了那位同学: “你现在就滚!你马上滚下你的QQ,滚下网络,滚出你的家,滚到一个自习室里,滚一下午、一晚上,明天你就能考过了!” 那位同学也真是挺乖的。他就滚下了QQ,滚下了网络,滚出了他的家,滚到了一个自习室里,滚了一下午和半个晚上的自习,第二天下午滚到了考场里,于是就把这次考试给滚过了。 所以他可能会在追忆往事的时候这样总结:“幸亏那天我滚了。” 生活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在试图专心的时候,都要面临重重的干扰,都要面对分心的诱惑。如果要做的“正事”又不是那么容易,不是那么令人愉快,不是那么有价值,或者不是那么及时地得到回报,我们就很容易分心,转向能更快完成、更有趣味的事情上。这个,跟“水往低处流”的重力作用一样,是一种无法更改的自然规律。与其指望自己“用强大的意志力对抗诱惑”之类,不如换一种脑筋,直接避开干扰源。 “滚下网络、滚出你的家”,就是一种逆向思维。 …… 1999年,三位心理学家里德(Read)、洛温斯坦(Loewenstein)、卡亚纳罗曼(Kalyanaraman)发现,在选择喜欢看的电影时,人们对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严肃题材评价更高,但一旦问他们现在想看什么电影时,他们却选择轻松的娱乐片。我们的这个习惯每天都被我们的电脑看在眼里,被硬盘写在心里。占据好几个G空间的公开课视频是为了满足将来的我,而QQ、微博和硬盘里的另一些视频才是为了服务现在的我。 尽管我们喜欢避重就轻,但无所事事的状态更让人难受。芝加哥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赫西(Christopher Hsee)等人发现,人们宁可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也不愿傻待着。电梯间的广告、花生瓜子之类的零食、文玩核桃、麻将……这些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解决无聊而存在的几乎没什么意义的事物。 当我们的to do list(待办事项清单)不够长时,我们就很难找到匹配现在状态的任务,而当事件足够多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为了拖着不做最不想做的那件事,为了减少一点内疚,还是把这件比较不想做的事做了吧,相比起来它似乎也没有那么面目可憎了。 所以你根本无需改掉拖延症就可以变成一个高效的人。看我,还不是在拖延了一天以后码完了这些字吗? 如果人人都善用结构化拖延法,人类生产效率又将会提升一个台阶。 P.S. 我早就预料到在写完这个序之前一定会有新任务冒出来,为了暂时先不做那些事,我选择了先挣扎这篇序。这样我就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临终之际,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没闲着——尽管拖了一点儿,但还是干了很多事儿的。” 书评(媒体评论) 至少,现在你不会因为所有人都会碰到的拖延问题而心烦意乱了。比起那种“今日事今日毕”的陈词滥调,佩里博士的战术听起来更理智。你不如遵从他改写的规则:第二天也许会消失不见的任务,今天就别做了。 ——《纽约时报》 佩里博士建议拖延者们将相对轻松的(而且很有用的)工作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他说,聪明的拖延者可以获得“高效”的好名声,同时也可以继续“屈服”于自己拖延的冲动。 位“罪恶感减少了一大半儿”的读者赞扬了这种更高效的拖延模式:“我觉得很好。一边赚钱,一边还在拖延。” ——《华尔街日报》 所有的拖延者们都会拖着本该做的事情不做,“结构化拖延法“的艺术性就在于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缺点。拖延者们也能得到很不错的额外奖励:正是因为没有严格遵照日程安排,他们干成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妙的事情。 ——《赫芬顿邮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