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肖永住著的《破茧(给青春一个交代)》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少年篇、大学篇、挑战篇、成长篇。
少年篇包括四章:少年不识愁滋味、放牛娃的坎坷求学路、身世浮沉雨打萍、心路历程。主要记录和反映个人的成长背景和遭遇。
第二部分大学篇包括六章:挤进象牙塔、留痕学海、雏鸟修炼、初踏职场、同龄斑斓、匆匆那年快乐时光。反映的是从本科开始到就读研究生期间在学习、学生工作、实习工作中的收获和成长过程。其中第五章“挤进象牙塔”的主题有农村孩子上大学现状、农村孩子为什么要读书、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农村孩子上大学面临的困难。用以反映对像作者一样从农村来的学生的一些思考。
第三部分挑战篇包括三章:蜗牛慢爬──演讲之路、滴水灌溉──秋忙求职、十八般武艺──多多益善。这一部分主要讲述如何解决自身遇到的演讲问题和求职过程中的体会和反思,以及总结作为一名学生需要具备的技能、软硬件条件。
第四部分成长篇包括四章:大学*应该培养的是什么、守望 守望、闲里思乐、唯变不变。其中守望 守望讲的是爱情、亲情(父亲)、师生情(导师)的经历;闲里思乐主要写在学习之余带来的一些思考;唯变不变更多像是散文,体现“改变”这一主题。
由肖永住著的《破茧(给青春一个交代)》的出版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农村孩子的高等教育是一件值得社会关注,也值得广大师生不断为之奋斗一生的事情。更多的孩子通过阅读本书,他们会对永住的艰难经历与百折不挠的精神感同身受,从永住的成长案例获得更多的动力与启迪,从而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并且不断迈向成功。
也许从小就和水有缘,我有一个很工的名字”水根”,用方言叫感觉还好,等后来上了学,用普通话喊真是土得掉渣。我也曾经问过妈妈,为什么叫我水根,妈妈说是因为有一次,她找算命的先生问过,说我五行缺水,就在我的名字里面加个水字,给我补补水!水是这世界上很神奇的东西,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水之大成,是集刚柔于一体。父母想给我加点“水”,更多的是想让我有水一般的性格,成为水一般的人,至柔至刚。
村前面是一片农田,零星散落着一些池塘,池塘的水主要是用来灌溉农田的,跨过这片农田,是一片树林。关于那片树林,还有一个村里老少皆知的故事,那是爷爷辈的事。我们村是一个小村,衬里的居民加起来也不过百户。而隔壁是大我们好几倍的大村.便想将两村交界的这片树林给霸占去。我们村一个个铁血男儿,怎么会任由他们欺负,全村召开集体大会,接着是誓师大会,全村满18岁的男丁齐装上阵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护林大战”,行动之前,每个人都签生死状。准备和对方大村决战,并且约定,不管结果如何,集体负责解决每个人的后顾主忧。每次听到老人们说起这段往事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突然间精神振奋。我并非对打架感兴趣,而是每每想到那声势浩大的一幕,都觉得老一辈为了保村卫家而凝聚起来,展现了自己无畏的勇气。
从我们村去最近的集市走路需要差不多1个小时,骑自行车也需要半个小时,直到近年建设新农村,村村通马路政策得到推行,村里人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摩托车、小汽车渐渐多了起来,闭塞的乡村气息得到改善。
每到大年初一,除了传统的习俗之外,我们村还有一个喜事,那就是”上红丁”,村上所有的男同胞可以聚在一起迎接这一年新出生的孩子的到来。我们村的族谱先前由我爷爷管,后来爷爷老了,就交由大伯管。听年纪大点的叔叔伯伯讲,我们村的先人自从宋朝年间就到这里来了,先人们当时为了逃脱当时统治者的迫害,来到庐陵,后来迁到我们这里定居下来。
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也同样给我带来许多苦恼。我常常以为,记忆是最容易模糊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一团团地淡去,随着生活的一次次翻转,慢慢淡去。刻骨的,只有那么几个回眸,牢不可破地粘在记忆里。
家里突然多了个“妹妹”
印象中,在我5岁时,一天下午,当我玩累了,回到家的时候,就发现家里多了一个妹妹。爸爸妈妈对我说,从今往后,妹妹就住在我们家,要我好好带妹妹。妹妹小我两岁,从小爱玩的我,听到这些,心里自然是高兴。以后我不仅有个弟弟,还有个妹妹一起玩。
我和弟弟都想当妹妹的大哥哥,还记得在我们家门前有一条小小的水沟,有一次,下了点雨,我们三人一起出去的时候,我和弟弟都轻松跨过那个小水沟,小妹妹就是不敢迈开脚步。于是我们又跑回妹妹那一边,可是妹妹还是不肯跨过去,于是我和弟弟一人牵起她的一只手,我们仨一起跨过了小水沟。
当时并没有对妹妹的来头产生疑惑,后来才知道,来我家的妹妹是我的表妹,是我舅舅家的大女儿。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正在实行“计划生育”,多生一个孩子,要罚不少款。在我们那个时代的农村.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政府计生办又去哪家突击检查了。在农村.没接受多少教育的家庭,没生个男孩传宗接代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因此生女儿的人家,砸锅卖铁都会想着再生一个男孩。大表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我们家。
印象中的油条味道
爸爸在外出务王之前,是一个农民,种地养家,也会去集市里面做生意。小时候的我,特别挑食,不喜欢吃的东西就是不吃。从我上小学的时候起,每次放学回家经过家里厨房的时候,我就会大声问妈妈:今天吃什么?当我踏进厨房看到的是我不喜欢吃的,内心就会很失落,心情也仿佛一下从山顶跌落谷底。挑食,也让我从小就很瘦弱。
P4-6
2015年年底我的研究生肖永住硕士论文答辩顺利结束后,告诉我:准备把从有记忆以来的求学与生活经历写成书,作为研究生毕业的纪念。以往的学生也曾有过出书的想法,但基本上闪念即止,真正打算履行的尚未有过。3个月后春节假期结束返校,一本近20万字的自传体书稿就呈现在我的面前。这确实让我大吃一惊。
从本科大三下学期就担任永住的专业课程老师,一晃已经4年。在我的课题组已经毕业的20余名全曰制研究生中,无论是科研能力还是就业找王,永住都是出类拔萃、特别优秀的学生之一。令人印象最深刻、最欣慰的是他的勤奋努力、为人诚恳踏实的特质以及不断追求卓越的信念,尤其是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逐步培养起独立思维探索精神、勇于担当接受挑战的责任感。记得2014年企业咨询项目,无论是项目前期调研、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与方案形成,永住的科研能力都得到很好的体现,工作能独当一面。独自前往陌生的城市参加项目投标,带领项目小组深入企业进行访谈以及协调课题组共同开展任务,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并出色完成了咨询顾问工作,获得了企业的一致好评。当然,我对永住最为肯定的还是同龄人难得的换位思考与共享精神。主动帮助他人的共享精神,为同学朋友排忧解难,义务组织社团活动提升演讲水平。师弟师妹对他好评如潮。
现今农村孩子认同“读书无用论”现象有日趋抬头的趋势。诚然,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与城市孩子相比无论是高中、大学还是研究生都面临更大的磨难,更多的茫然、窘迫和更艰辛的挑战。然而,永住同学作为一名农村孩子的优秀代表,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就辍学、父亲杳无音信、母亲去世的多重打击,仍然能够坚定信念与心存美好,突破千军万马的独木桥来到理想的大学,并在大学期间实现飞跃,真正完美体现读书改变命运、高等教育实现人生理想的破茧之旅。读书教育也许无法教人马上成为百万富翁,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你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技能。永住将求学道路的亲身经历写成故事,献给正在求学路上的高中生与大学生,尤其是给正在经历一些磨难的农村孩子,让他们在求学道路上尽可能少走弯路,尽快成长成才。
本书的出版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农村孩子的高等教育是一件值得社会关注,也值得广大师生不断为之奋斗一生的事情。更多的孩子通过阅读本书,他们会对永住的艰难经历与百折不挠的精神感同身受,从永住同学的成功案例中获得更多的动力与启迪,从而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并且不断迈向成功。
与其说《破茧——给青春一个交代》是写给很多像我一样的农村学子的,还不如说就是写给我自己的。再回过头来看,自己的经历如此之少,又不是社会哪个领域的成功人士,而想从中提炼出一些经验总结给别人学习,这种行为看起来是何等的可笑。即使可笑,也难以掩盖分享给人带来的成长和进步。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在长期深陷经历给自身带来的烦扰之时,从过去发生的事情寻找一些经验总结给自己,也给有需要的人。破茧意蕴是突破自身的束缚。重获自由新生,归根结底就是成长或改变的意思。在即将踏入职场之际,给青春岁月一个交代成了我始终遗忘不了的一种情怀。岁月匆匆,时光易流,过去的不再是让它过去,而是让它发酵成溢满十里的酒香。似乎,看到十年、二十年甚至六十年后的自己,即使闻着酒香,也不再沉迷于酩酊大醉之中。
在写本书的过程中,最难的是不知道从何处下笔。往事的经历就像是已经结好的伤疤,被我再次掀开,原本以为会变得血肉模糊,谁知道。伤痂下面的伤口早已愈合,并已生出新的皮肤。一开始以为很难的事情,做着做着就变得容易了。书中除了有我的经历和总结之外,还有部分是身边优秀同学的经验分享,纳入这部分內容,实为觉得这些都是可贵的他山之石。
在写作过程中,曾经有段时间,完全不想动手指,一看见文字就头晕,浮躁得什么都干不下去,于是在不让四叶草知道的情况下,偷偷玩游戏玩到凌晨1-2点。还有一次就是偷偷跑到外面电玩城去打电玩。游戏之后,内心深处有种深深的愧疚,自然也就沉下心来,静静地码字。回忆和总结的那些日子,最为爽快的是,在完成计划的任务时,就会高兴地和四叶草说,今天下午我去打篮球。
写到最后的內容。觉得初稿內容差不多了,就准备发给身边的同学和老师,让他们提提修改意见。我很喜欢听到身边的同学对我说:看完你的书,觉得你做的这件事情很有意义,我也是来自农村的,对你的经历和困惑深有同感。当然,也有同学和我说,书申说到的一些问题,不仅仅是农村学生有,很多来自二三线城市以及城镇里面的学子也有相同的迷惘和困惑。与之相反的少数同学反馈:“我觉得你现在还没必要去出书,可以等你以后出名之后再出书。”我接受所有意见反馈,性格使然,当别人觉得我不应该继续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会有更大的动力想把这件事情做好,并且意愿和动力会越来越强烈。
《破茧——给青春一个交代》不仅仅记录了我青春的大多数点滴,更是我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改变的第一步。我期待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和破茧的意蕴一样,不断地成长。就如杨绛所说:成长,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于此,《破茧——给青春一个交代》也告一段落。借由这本书,依稀间遥望到一个更为真实且平凡的自己。并且知道,生活永远等待着我们去领略生命的美和恩典。感谢曾敏刚老师颇费苦心的教导,感谢罗月花老师对本书提出许多极具建设性的意见以及校稿过程中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全力倾心的付出;感谢女友的豁达和理解以及众多兄弟姐妹对我的关注、支持和帮助。让我有勇气平静地记述成长经历中的所想所悟。真心感谢对本书提供建议和付出的老师、同班同学,还有不曾相识的好心人,祝我这些朋友们幸福美满,如意顺心。